短文网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还是一位严慈的父亲,他为国人培养出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钢琴家傅聪。他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书集——《傅雷家书》更是脍炙人口,八十年代至今。《傅雷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中“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教子的历程”;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信必有的关于音乐的见解和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导外,最记得的就是他告诉傅聪,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拿下来,站立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的惊讶甚至大过了我的感动。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呵!这样的琐事,也要不远万里点点滴滴地写在信中!为此在当年的笔记里,我写下了一句话:这是博大而精深、感天而动地的一本书。傅雷对音乐富于穿透力的诠释,对中国文化清澈的认知,对美术作品深刻的理解,对人生几近苛
刻的执着,等等,等等。除非你亲去阅读,你亲去感受文字间的深刻和温暖,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本书它会教会你很多。教会你如何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教会你如何生活得雅致而富有品位,教会你如何理解音乐如何对待艺术,教会你去读哪些中国古典图书能更快地吸取其精华,教会你接人待物的礼貌。最最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应该怎么样做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浮生如寄,寸阳亦争。陪儿子一齐看《傅雷家书》,让孩子能很好地阅读到半个世纪前中国翻译家、作家傅雷给儿子傅聪186封书信,一齐感受了这个优秀家庭星火传承的故事。我觉得未必每个家庭都会有才艺出众的家长和天分突出的孩子,可是每个家长对子女寄予厚望的初心亦是一样的。
这是一本十分具有教育意义,家庭价值观值得我们学习的好书。在傅雷给儿子的书信里,我眼前浮现出一位父爱如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儿子浓烈的热爱、谆谆教导、满怀期望的伟大的父亲形象。看到那里,这让同为家长的我感到自惭形秽。傅雷教育儿子十分严格,不但从行为举止,并且思想、意识上尊尊教导。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都有标准不可逾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艺术方面的鼓励和鞭策。在信中还时不时关心家人,充满了浓厚的亲情。担心儿子身体健康,怕儿子生病,叫他气候转变及衣服。看到这些我有些感慨,原先春天里每一朵绽放的鲜花,都有着阳光、春风、雨露、土地无私的培育。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深藏着其父母为孩子努力撑起一片蓝天的艰辛背影。
我觉得我作为一名家长,读了这本《傅雷家书》后在孩子日后教育方面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我很欣赏傅雷家长的教育理念,把孩子的人格看作主要,把知识与技术的传授看作次要,艺术教育只当全面教育的一部分。家庭中的艺术气氛,关切社会上大大小小的习惯,孩子在长年累月的侵淫之下,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说没有影响。我家儿子即将迈进青春期,我该如何去正确地引导他,让孩子能够在专属他的青春花季里芬芳馥郁,我想我已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古有抱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念而潜心研读的莘莘学子,也有怀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豪情而发奋的志士仁人。读书学习不仅仅是礼貌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更是国家兴盛之要。
亲子共读《傅雷家书》或批注整理,或深度解读,或深情演绎,诠释着各自的阅读感受。在共读中倾听交流,在分享中碰撞思想,在彼此陪伴的时光中,细腻与绵长的爱在静静蔓延。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书中发现美丽,在书中享受人生。愿书中的光亮永远投影你心,让心底的感动一向温柔长驻。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翻开《傅雷家书》,一封封深情的信映入眼帘,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的感恩之心流入我的心田。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书信,还是傅雷与傅聪交流音乐的平台。正是傅雷对小时候的傅聪严加管教,傅聪才可以成为一位出色的钢琴家。而对于自己的严厉,傅雷是有些后悔的'。他给了傅聪现在的成就,而给他带来了痛苦的童年,给他的母亲以精神上的折磨。见此,我才真正意识到,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在傅聪给傅雷的回信中表示自己的情绪一阵一阵的,有时感觉万事皆空,有时又开始好好上进,情绪也像周期一般,不会永远平和自信,也不会永远停留在低谷,我们对此需要坦然接受,把这些起起伏伏看开一些。每个人都有烦恼,不管在外人看来多么优秀、多么有成就,但在自己看来,不同阶段的不同烦恼接憧而至。不过心生烦恼只需换一种想法,做好自己的每一天。谁不会像傅聪一样心情有起有伏呢?
傅雷曾告诉过傅聪:“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所发的感想都是真情实意”。确实,孤独才能让人透彻地回顾自身,深刻地去思考。我是一个说话不过脑子的人,喜欢直来直去,说的话有时也不合适;而当我真正冷静下来思考时,才会发现自己当时怎样做才更好。但凡经过思考整理出来的头绪或者想法都是极真切的,也极耐人寻味。这也让我学会了做事说话前要多加思考,体会为人处事的艺术。一个人不能永远活在喧嚣之中,而缺乏冷静思考的独处时光。不然,心灵将会蒙尘,生活将变得苍白。“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仁爱其子,胜于一切。傅雷对孩子灌注的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书中。傅聪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信中吸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中,好像父母仍在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和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的国家合作,从不做有损国家尊严的事。这种爱国的精神,与傅雷在千里之外给他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楼适夷曾说:“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侮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湮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想必傅雷一家正是如此。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初中《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流淌在生活里的温情——对《傅雷家书》中母亲的来信感受
重温《傅雷家书》,在感受傅雷深切的父爱与温情时,傅聪的母亲几封家信让我更加关注了起来。母亲的信收录的并不多,但与父亲语气深沉蕴含哲理的内容不同,她更加关注于傅聪的生活小事与细节,常常是温暖而细致。
“……来信从来没有提过你手指有时痛的问题,我记得你常常会弹痛手指,就得上石蜡油,不知你到波兰后,发生过这种情形吗?你的零用,大使馆答应要另外给你的四百元,是否照办?…”从过去的小毛病谈到收入问题上毫无生硬,信上的文字今日读来却仍蕴有亲切,而内容上更能表现出母亲对远行在外孩子细心的叮嘱与挂心,想必每个母亲的爱都是如此,总能够在细微之处使人会心一笑,感受到虽不浓烈但暖融的宛如冬日阳光似的爱意。
母亲的信中,有时也会提起傅雷,更是会引导着儿子理解父亲的苦心与教诲。“…一空下来,他还要为你千思百虑的操心,替你想这样想那样,因为他是出过国的,要把过去的经验尽量告诉你,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周折。他又是样样想的周到,有许多宝贵的意见,他得告诉你,指导你,提醒你……”母亲是细心的,所以在信中也是常常为孩子解读父亲严苛的评价下隐藏的深深爱意,她为父子间的和睦充当了“黏合剂”,使更多的父爱从父亲严肃的笔下露出,使家庭更加充满和睦的爱意。
“……反正我喜欢工作,没有事反觉无聊。每天一上午我要帮着做杂务,到下午才有时间分配给爸爸,晚上是我最舒服的时
间,透一口气,可以静下来看看书了。”她还是一个勤劳的人,工作使她的生活不至于无趣,反而兴致勃勃。从母亲在信中有时提到日常的安排,到母亲提到她为儿子所做的唱片分类的卡片和为傅雷所做的书分类的卡片,面对较为繁琐又不轻松的工作,母亲自愿担下,又常常帮着做杂务却觉得充实而不繁忙。
每位母亲都是平凡而又伟大,傅聪的母亲也不例外。她在家中身兼数职,有时做家中杂务,有时又疏导父子感情,有时又与傅雷在家书中倾诉对孩子的思念与关心。她勤劳又热爱读书,关心孩子时又细致入微,将浓浓温情流淌在生活之中,微小之中。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在这个漫长的寒假中,我读了《傅雷家书》这一本书。起初我以为里面大多是一些长篇大论,读起来十分枯燥,可当我打开书细细品读了之后,我就将我之前的想法毫不犹豫的否决了。
书中所写的并不是那毫无趣味的道理,而是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在这其中包含傅雷对儿子的教导,但在我看来,那完全就是平常我们在生活中与父亲的对话。虽然这些都是傅雷给儿子的家书,但从其中的内容来看,仿佛他们就在面对面对话,丝毫感觉不到他们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隔着大海的距离感,也感觉的到一个是严父一个是游子的隔阂感。
傅雷,一个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人,对亲人有着无私的关爱,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从他给儿子的一封封家信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儿对儿子的情深、对儿子的鼓励和对儿子嘱咐。字里行间都散发出一种傅雷对儿子的深爱,不仅有对儿子的肯定,鼓励他树立努力拼搏的决心,也让儿子倍增成功的信心。此外,他还并直接提出自己的希望,希望儿子多与自己沟通,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和发展的方向。
傅雷对于傅聪而言,是父亲,是老师,是朋友,亦是知己,他们在信中不仅仅只是谈生活的琐碎,他们还谈人生,谈艺术。傅雷不仅是儿子的楷模,他也成为了我们的好榜样,他告诉我们读书并不是提高修养的唯一途径,即使是读书,也不能只偏重某一学科,要多方面的读;学习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一味的用功,要懂得适当放松;与人交往,要礼尚往来,不要给人留下忘恩负义的印象;要时刻心系祖国,把报效祖国作为己任。
在看这本书时,我时不时的也会想起自己的父亲。平时,他总是板着一张脸,对我也十分严格,有时也会让人望而生畏,我也经常与他对着干,闹过不少矛盾。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忽然感觉自己更加了解父亲了,我明白他对我的爱是深沉的,一句句叮嘱,一声声责备,都是他对我的关爱。不同于母爱的温柔,父爱是深远而宽广的。
《傅雷家书》对我而言是一部真正使我发生变化的书,这是一部拉进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书,它能使父母更懂孩子,也能使孩子更理解父母,是一部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看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