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史记》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史记》读后感 篇1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作品,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史记》对优秀古代任务的赞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也揭露了丑恶现象,表现了中华民族对恶的憎恶的精神品质。比如大禹治水,表现了一个造福人民的大英雄。他治理了九条河流,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自然的雄心壮志。我还从赵遗孤中刻画了忠臣、公孙杵与奸臣英勇搏斗的故事。让我们被忠诚、善良和正义所感动;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其中《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以仁义利民,让百姓安居乐业,与纣王的残暴形成了鲜明对比,让后人永远铭记。《陈胜吴广》的故事讴歌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的光武带领奴隶推翻了秦朝的暴政。从起义到陈胜牺牲只有六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却越烧越旺。《飞将军李广》写道,李广这位飞天将军,爱兵如子,抵抗匈奴入侵,保卫国家,成就斐然,深受百姓爱戴。
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巨大耻辱,遭受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但他依然完成了《史记》,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激励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为“离骚无韵,史家的绝唱”。
翻看《史记》,不知怎么的,心里有一种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把那些或多或少投射在历史上的人物抛到了心里,依稀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血色夕阳。
两千多年前,一位学者在遭受了巨大的屈辱之后,忍辱负重,用自己的灵魂和血肉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几千年来,这部伟大的作品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和一座巍峨的纪念碑,矗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中。这位学者是司马迁,这位无与伦比的史书是《史记》。
司马迁是个普通的历史学家,不可能再普通了。和其他人一样,他读了几千本书,走了几千英里。然而命运的捉弄使他遭受身心的折磨和屈辱。但值得赞赏的是,在如此恶劣的形势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负重,付出了数倍于常人的努力,最终完成了作为历史学家的顶级杰作3354《史记》。就凭这一点,我由衷地佩服司马迁先生。他的坚持、毅力、坚韧和他的作品一样令人钦佩。
读《史记》,就像穿越时空,看着中国古代的风雨。而能有这样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主要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丰富的情感,对英雄的讴歌,对封建帝王的批判,使之充满了强烈的爱恨情仇。本来历史学家在描述历史的时候,只是要求客观公正的叙述,而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当你读到《史记》的时候,你会很容易跟着司马迁的思路走,为那些泪流满面的悲剧英雄感到惋惜;我对恶人感到愤慨和惭愧。
最让我感慨的是,《史记》里还有其他的历史学家连想都不敢想,也不敢写。——揭露批判开国皇帝刘邦和当时的汉武帝。记录皇帝的历史已经是一些历史学家不敢恭维的事情,更别说揭露一些负面的事迹,很容易导致死亡。但是《史记》完全把他们纳入书中,尖锐而深刻地剖析了他们内心的秘密,让我看到了最真实的王朝,没有任何阿谀奉承。这是前所未有的。这可能就是《史记》如此珍贵的原因。
《史记》读后感 篇2
今天开始休假,在开车回老家的路上听《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其中我觉得很值得思考和学习的观点有:
情商低,好运也无法长久 - 王娡和栗姬
栗姬无疑曾经是个好运的女人,年轻貌美的时候就交给汉景帝,深得宠爱,又在薄皇后无子无宠的情况下,生下的黄长子被立为太子。看起来她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她的心里也一定是这样想的,再加上她单纯,幼稚,没有什么心机和政治头脑,于是为了吃醋而对常给老公进献美女的长公主冷漠,为了吃醋在皇帝病重托付的时候出言不逊。
运气好的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以为自己会一直幸运,因为自己的幸运不会被别人抢走。而运气不好的人往往从更卑微的处境起步,但是更懂得筹划与经营;运气不好的人也更懂得舍弃可以不计较的,专注努力抓住最关键的。王娡就是很会经营,她是在生下一个孩子之后离婚改嫁,嫁给了汉景帝,生活的阅历一定已经给了她超过栗姬的成熟和智慧,有着一种与单薄的年轻貌美不同的成熟魅力。王美人的孩子是汉景帝的第10个儿子,但是她步步为营最后让自己的儿子成了太子,并且汉景帝晚年能够为了让她的儿子做一个平安太子而花费那么多心思。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儿子PK赢比他年长的9个皇子,又要防止新得到皇帝宠爱的美女和皇子不会取代他们母子。
能笑到最后的人也必须是个不与命运里改变不了的部分做无谓斗争,懂得抓住重点去改变你自己能够改变的方面的人。栗姬纠结得是和皇上之间的所谓专一的,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的爱情,她用无用的怨恨去与改变不了的命运做无畏的斗争,怨恨咒骂汉景帝,长公主,汉景帝宠爱的其他美人,汉景帝的儿子们。与栗姬犯了同样错误的就是同样结局悲惨的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而 王娡是更看得清自己的处境,她不纠结于争风吃醋,步步为营地争取能够支持自己的人,把处境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薄太后和吕太后都曾经面对被丈夫冷落的艰难处境,但是她们都懂得适时忍耐,适当谋划自己的人生。
蒙曼对武则天的一句评价就是,“一般人是有好机会也不一定能抓得住;能人是有机会就能抓得住;而强人是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的人”。无声胜有声,无招胜有招- 汉文帝和汉景帝
他要面对的是后宫里机关算尽的几代人,包括窦太后,他的姐姐长公主,他宠爱的美人们,他的儿子们;还有前朝有着各自价值观和打算的大臣们。 他默默地看着后宫,朝臣等一切的明争暗斗,默默地按照自己的打算随机应变地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所有的这些人都成为他手里这盘大棋局的棋子,可见他是个 深谙权术的人 。
不是每件事你都要各自折腾,四处亲历亲为的,你要学会用脑子,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 懂得如何经营,比使蛮力要重要的多。不是你越辛苦,做的越多,就能得到的越多,离你的目标就越近。选择,方向,或者叫策略比你的努力要重要的多。
《史记》读后感 篇3
近年来,我一直在宣传一种观点,中国搞市场经济在技术上对资本主义的经验有借鉴,但作为制度道路的选择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学西方的,更不能认为是西化。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从古代传统商品货币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古代传统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思想并不首先产生于西方,却是在东方古国——中国。这两天我又一次认真研读《史记·货殖列传》,对上述观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两千多年前,西汉思想家、史学家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明确批判了“重农耕轻商贾”、“重本抑末”的落后经济思想,主张“农工商虞”并重,提倡发展商品生产,鼓励商品交换。单“货殖”(而不是“物殖”)二字就再清楚不过地体现了他的这个思想。史太公说:我们国家资源雄厚,物产丰盛,这是人们的生活源泉。“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他说:人们利用市场规律低进高出,以求盈利谋生,各自努力经营本业,发展社会经济。他还引用《周书》的话,说明为繁荣经济就要鼓励分业经营。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吃的、穿的、用的——老玺注)绝,虞不出则财匮少。”他总结介绍了越王勾践用范蠡等人的计策,凭借物价、税收等经济杠杆调节社会经济,取得了极大成功的经验。史太公还精辟论述了经济与政治、与道德、与民风的关系。说:“仓廪实而佑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他还说,富人也好,穷人也好,他们营商出于私利,但就是因为有了这个过程,使社会经济发展了,这应当看作是贡献。不是常说“发展是硬道理嘛!”所以,他主张政府对商品经济的态度应当是:“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就是说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加以教育。再其次是用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其规范化。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此外,《货殖列传》通过总结经济事业发达地区和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业绩与经验,论述了大量关于商品经济和市场运行法则的理论与实践。其中包括诸如开发利用资源,提倡产业分工,以及商品经营、商业营销方式与策略等有极高理论价值的思想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还需要说明一点,这些思想比西方世界最早期的经济启蒙思想家们的理论还要早一千多年。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市场经济体制获得迅速发展,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局限性,又使他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不可克服的前进障碍与困难。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从三十多年前起实行改革开放,摒弃了计划经济模式,走上市场经济轨道,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尽管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还不很完善,但已经成功地运用市场经济机制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成功的典范。现在,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在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体系建设上,都面临着许多同样的矛盾和问题,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尤其是新的市场经济制度、法规和市场运行秩序的建设。为人类和平发展事业做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史记》读后感 篇4
昨从小阿姨那拿来了因房屋拆迁而寄存在她家的一袋书,发现了其中有一本《史记》。鉴于现今中国有很多专家教授在研读《史记·货殖列传》,欲从中国史学大家司马迁那汲取古代中国的商业社会发展经验。于是我也仔细读了一遍,深有所感。
士农工商,商排最末,本篇亦可说是排在最后(实际位置是倒数第二,但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可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发达农耕文明的国家是如何蔑视商品经济的。尽管如此,古代中国仍然发现了至今仍是天道的商业文明。“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完全展示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和市场经济情形;“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这些都适用于现今瞬息变化的市场,综合分析各种信息,果断追随市场脉搏;“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正如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所言,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工作既是修行,什么事都要用心去做。
在我的上一篇随感中论及了“富”这一话题,感觉自己多是从心理上去感受生活的满足感。太史公则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论述:“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真是一针见血,刺破我辈面皮啊!女的嫁给自己父辈年纪者现如今比比皆是,男的则家无余财可偏要买车去装出一副“富贵容”。这一切虽说是病态,到底可能还是符合人性天道的吧。
“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句话有种《道德经》里“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的意味。一户人家生活条件好了,下一代就会贪图安逸,家境贫寒就会出去闯荡、去冒险。再加上“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天道,他们就有可能发横财而变富。历史的轨迹何尝不是如此呢?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又有山川、长城阻隔外族侵袭,于是乎与外界不通独自过上了自给自足、安详舒适的生活。西欧则地势平坦,屡遭他族迫害,自身经济有不好,最后被迫走上了海洋之路,使得现如今英语成了世界语言,蹂躏中国的儿童、少年直至老年人。如果明朝在派出郑和下西洋时,中国国内有“饥馑之患”,急需海外贸易补贴家用,那么说不准就是中国发现了美洲大陆,发现地球是圆的。如果中国国内人民无法生存,中国人再去移民他乡,那么现在我们出国就像出省一样讲普通话,那该有多好啊!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正随着我写下每一个字时循着天道一往无前,不曾回头……
《史记》读后感 篇5
历史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智慧之人善于从中挖掘经验和长处,以便借鉴和学习。历史是一为和爱又不是为威严的老人,他的口袋里装着无数无价的珍宝,那是智慧和思想的产物,了得到这些珍宝就必须翻开历史的长卷孜孜不倦的学习学习。
最近这段时间,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白话史记读本》,读了之后十分感叹司马迁的文学功底和该书的史学价值,在读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留意过的历史,还扩充了我对历史的知识面。很多人只知《史记》是一部记载历史的书籍,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书的名称由来。《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的作者为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善于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及内心世界。也善于用人物各自的行动显示其性格的特征。如写石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
通过这一小事,石庆的谨小慎微的性格以及伴君如伴虎的心情,跃然纸上。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节,是消灭秦帝国后起义军中两个集团的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的第一次面对面的较量。在刀光剑影中纠集着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的矛盾,项羽集团内部主战、主和派的斗争,项羽是这些矛盾的结集点。
从项羽对种种矛盾的处置,显示出他的幼稚、仁慈、坦率种种心理因素,而刘邦在这一场面中也显示了他的灵活、狡诈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中也成功地显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声音笑貌。如写刘邦和项羽都见过秦始皇的出行,项羽在观秦始皇渡浙江时,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也”,显示出他的雄心勃勃,又看出他的无所顾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而当刘邦在咸阳见到秦始皇出行场面时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垂涎于至尊之位的心思也揭示无遗。由此可见司马迁对人物描述的艺术手法用得多么巧妙啊!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文明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细细品读完《史记》,可以使人感受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培根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读后感 篇6
《史记》这部文学著作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是很模糊的,直到大学毕业之后从事教育工作,办公室的老教师探讨问题时,说到司马迁的好友任安,才逐渐了解其作品内容,而书中的人物才日渐清晰。
上初中那会儿,我们语文课上所背的文学常识里,有关于史记的评价就是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句,其中的内容是一概不知的,也就是纯机械式的记忆罢了。
给我映象最深刻的当然属《报任安书》这篇文章。作者司马迁在信的开头就向任安表明了著史记的目的,父亲的遗愿,以及自己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发愤著书的。更让我感慨的是作者的内心是如此之强大,能忍受奇耻大辱的宫刑,依然坚定信念,摒弃杂念,开始写书。这是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但他却做到了。
后来我跑到家乡的图书馆里去借了一本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史记》一书便仔细拜读。这本书中只收录了六篇作品,内容不全。但项羽本纪,留候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淮阴侯列传,刺客列传这些章节的内容,读完之后给我的感触很深啊!先说项羽在新丰鸿门是完全可以剑舞刺刘邦的,但却错失了最佳机会让人痛惜,不是没有机遇,我觉得主要还是和他的性格有关,性情中人难免忧的多,内心不够狠。此外还有渡乌江时,想那么多干什么只要活着就不怕,东山还有再起时,也许是我太乐观,历史也不会再现。
凡成大事的人脾气都很好,张良在老人的几番挑剔中仍然能耐着性子把一点在别人眼中认为不起眼的小事做好,那就是能耐,看看当下几个年轻人有这么内心平静的,个个浮躁,动不动就脾气流,我想太史公不仅是想夸张良的好脾气,还是想说明能控制情绪的人就能控制好自己的一生。
还有想和做也很重要,贾谊的《过秦论》中提到的赵奢之伦制其兵,他的儿子赵括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带兵打仗完全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而在现实生活中此类大有人在,想法巨多,行动起来是矮子。成功的人就是想到了也去做了,用理论很好的指导着实践。而《六国论》中只用了一句话概括李牧,李牧连却之,在史记中赵王却派人暗中杀害他,他这种做法不可取啊,这是国家要灭亡的前兆呀!
对于荆轲刺杀秦王这一节,前一段的内容里荆轲是愤怒的,到了行刺的过程感觉准备的仓促,不太缜密。还有就是太子丹,高渐离他们的命运极其悲惨,无疑是揭露了秦王的惨无人道,和人性的泯灭。
一说到韩信就会想起: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是的韩信的人生起伏很大,从先前的行乞饿讨,到后来汉王身边平起平坐,这无不是一次伟大的逆袭。他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也是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但是到后来内心膨胀了,要谋反,所以结局也是令人痛心的,当初他要是选择像陶朱那样隐居后世,也不至于命保住,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古人的心应该和今人的心一样吧,不然的话,太史公不余遗力的写下这部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著是想告诉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从这些历史人物中去了解真相,剖析,思考。在滚滚的时间长河里不迷失方向,认清自己,践行渐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