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数学教案(精选3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知道1公顷有多大,1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公顷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
教具准备
标杆与绳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什么是1平方米?什么是1平方分米?什么是1平方厘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1平方米=( )平方分米
3平方米5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引入:
计算一般物体的面积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今天我们要学习计算土地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2、公顷的认识。
(1)教师谈话:计算土地的面积有平方米和公顷。1平方米有多大,大家都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那么1公顷有多大呢?咱们去实际测量一下。
(2)实际测量。
带领学生到操场,先量出边长1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说明这么大的土地是1平方米。
再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提问学生这块土地有多少平方米?让学生在这块土地四周看一看,这么大是100平方米。然后教师说明100个100平方米这么大的土地是1公顷,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
(3)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回到教室,教师提问,唤起学生的想象:
①刚才在操场第一次围出的正方形有多大?它们的边长是多少?
②第二次围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面积有多大?(教师板书:100平方米)
③1公顷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100个)
④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你是怎样推想出来的?(100×100=10000)
教师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教师说明:教室的.面积一般有50平方米,200个教室面积大约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2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30000平方米=( )公顷。
(4)练一练。
4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3、教学例题。
(1)教师说明:丈量土地时,一般用米做长度单位来丈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之后,再换算成公顷。
(2)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提问:
①长方形面积怎样求?
②怎样由平方米换算成公顷?
由学生列式计算。
(3)练一练。
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全体学生在本上做,由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提问学生怎样想的?已知正方形边长,可以求出什么?怎样换算成公顷?
三、巩固反馈。
1、课内练习。
(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 )平方米。
(2)北京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720000平方米,合( )公顷。
2、课后练习。
(1)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计算它的面积,看够不够1公顷。
(2)7公顷=()平方米 60000平方米=()公顷
(3)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板书设计
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例。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土地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因此,新课前复习面积的概念、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有个具体观念,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算。因此,通过实际活动,实地观察、具体推算,帮助学生建立具体观念。实际观察分三步:先观察1平方米有多大;再观察100平方米有多大;再想象100个这样大的正方形土地就是1公顷。这样由小到大便于学生建立具体观念。
回到教室后,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刚才在操场实际操作的想象,推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这样教室内外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实际观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利用教室内学生思想容易集中,推算出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容易记住。
新课中通过例题说明公顷在实际中应用,计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后,再换算成公顷。
在巩固练习中通过计算天安门广场和故宫的占地面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教案 篇2
学习内容:
《圆的认识》(六年级上册第57、58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学会用圆规画圆。
学习重点: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特征。
学习难点:能熟练地画出规定大小的圆。
学习准备:圆形纸片、圆规、米尺、铅笔、彩笔。
课前
搜集信息:生活中哪里见到圆?
动手操作:剪好一个圆片。
课中
自主学习:
1、填空: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用字母( )表示。
连接( )和( )任意一点的.()叫做半径。
通过( )并且( )的( )叫做直径。
2、用红彩笔描出圆中的半径,用蓝彩笔描出圆中的直径。
合作探究:
探究一:完成学习卡
探究二:
用圆规画圆时,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等于( )的长度。
( )决定圆的位置,()决定圆的大小。
达标训练:
(一)基础题(必做)
1、判断。
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半径。 () 直径是半径的2倍。()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任意两条半径都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
2、填表。
(二)拓展题(选做)
用圆规和尺子画一自己喜欢的组合图形。
综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课后
课外作业:课本练习十三
知识延伸:用圆规和尺子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数学教案 篇3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分数乘法、利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倒数的认识。这些内容都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以及百分数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单元学习目标
1.建立分数乘法的原型,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会利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三、单元课时总数:9课时
课题:分数乘整数1课时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这里变成了分数。因此,教材通过人跑一步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问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这一情境来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学习。通过分数加法来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整数乘法的意义,约分和分数加法计算。学生可以利用分数加法导出分数乘整数时只需把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刚学习分数乘法时可能会有时想不到先约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在这方面还要加以强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原型,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爱学习数学。
教学过程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初步理解分数乘法的原型
教师出示例1: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审题后独立试做。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做法:
(1)学生用连加法列式
(2)用乘法列式
借助于分数加法来理解理分数乘法的原型。
活动二:教学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师:++和3都是求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你又都是怎样计算的呢?
全班交流,感觉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总结分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教学例2:6=
让学生试做,然后教师强调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教师板书。
活动三:反馈练习
1、完成9页中的做一做。
教师注意强调学生的书写格式以及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注意体会在什么情况下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
2、完成练习二中的1、2题。
活动四:质疑总结。
数学教案 篇4
学习要求
1.了解通过抽样调查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明确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2.通过实例理解总体、样本和样本容量的概念.
3.会用折线图表示经过整理的数据,直观地反映数据规律.
课堂学习检测
一、填空题
1.抽样调查是只从总体中抽取___________进行调查,然后根据___________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___________,组成其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______
_____,被抽取的那些___________组成一个___________.
2.为了了解一批手表的防水性能,从中抽取10只手表进行防水性能测试,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________________,个体是________________,抽取的样本是___________,样本容量是_________.
3.抽样调查具有____________的优点,它的缺点是不如全面调查得到的结果___________,它得到的只是____________.比如为了解某牛奶公司生产的酸奶的质量情况作调查,这个调查适合作___________.
4.下列调查的样本中不缺乏代表性的有哪几个___________.(填序号)
①为了了解你校七年级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抽取七1班50名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
②为了了解我国18岁青年的身高,从不同的地区随机抽取1000名18岁青年的身高;
③为了了解一批洗衣粉的质量情况,从中抽取50袋进行调查;
④为了了解某公园的每天游园人数,从中抽查一年中每个星期天的游园人数.
二、选择题
5.为了了解某校九年级学生的视力,从中抽取60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 ).
(A)每名学生的视力 (B)60名学生的视力
(C)60名学生 (D)该校九年级学生的双眼视力
6.为了反映某地区的天气变化趋势,最好选择( ).
(A)扇形统计图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D)以上三种都不行
7.要调查某校七年级学生周日的`睡眠时间,选取调查对象最合适的是( ).
(A)选取一个班级的学生 (B)选取50名男生
(C)选取50名女生 (D)随机选取50名七年级学生
三、解答题
8.某学校为丰富大课间自由活动的项目,随机选取本校10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是“你最喜欢的自由活动项目是什么”,整理收集的数据,绘制成如图.
(1)学校采用的调查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喜欢“踢毽子”的学生有多少人,并在图中将“踢毽子”部分的图形补充完整.
(3)该校共有800名学生,请通过计算估计出喜欢“跳绳”的学生人数.
9.某中学学生会为了解该校学生喜欢球类活动的情况,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让若干名学生从足球、乒乓球、篮球、排球四种球类运动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并将调查的结果绘制成如下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如图1,图2,要求每位同学只能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球类运动;图中用乒乓球、足球、排球、篮球代表喜欢该项目的学生人数).
图1 图2
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在这次研究中,一共调查了多少名学生?
(2)喜欢排球的人数在扇形统计图中所占的扇形圆心角是多少度?
(3)补全折线统计图.
综合、运用、诊断
一、填空题
10.在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__________抽样;通常样本容量越大,估计精度就会越______(填“高”或“低”).
11.为了让大家感受丢弃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某班环保小组的六名同学记录了自己家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的数量,结果如下(单位:个):33,25,28,26,25,31.如果该班有45位学生,那么根据提供的数据估计本周全班各家平均丢弃塑料袋数量约为______.
12.甲、乙两家汽车销售公司根据近几年的销售量,分别制作如下统计图:
甲公司 乙公司
从20xx年到20xx年,这两家公司中销售量增长较快的是____________.
13.为了解09届本科生的就业情况,某网站对09届本科生的签约状况进行了网络调查,至3月底,参与网络调查的12000人中,只有4320人已与用人单位签约.在这个网络调查中,样本容量是______.
二、选择题
14.某烟花爆竹厂从20万件同类产品中随机抽取了100件进行质检,发现其中有5件不合格,那么你估计该厂这20万件产品中合格品约为( ).
(A)1万件 (B)19万件 (C)15万件 (D)20万件
15.如图为某产品产量增长情况统计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量持续增长 (B)产量有增有减
(C)开始产量不变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三、解答题
16.一面粉厂生产面粉,规定每袋标准质量为50kg.采用自动装袋工艺后,每袋面粉的实际质量和标准质量有一定的误差.任选50袋称质量结果如下:(单位:kg)
48.5×1袋 49.0×4袋 49.5×10袋 50.0×19袋
50.5×9袋 51.0×5袋 51.5×2袋
(1)计算每袋面粉的质量与标准质量的误差,对误差进行分类,统计各类误差的面粉袋数,并填写统计表:
误差(kg) -1.5 -1.0 -0.5 0 0.5 1.0 1.5
袋数(袋)
百分比(%)
(2)画出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类误差的面粉袋数,说一说误差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拓展、探究、思考
17.为了解某地区30万电视观众对新闻、动画、娱乐三类节目的喜爱情况,按照老年人、成年人、青少年各年龄段实际人口3∶5∶2的比例,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众进行调查,得到如下统计图:
(1)上面所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填“全面调查”或“抽样调查”);
(2)写出折线统计图中A、B所代表的值;
A:_________ B:__________
(3)求该地区喜爱娱乐节目的成年人的人数.
18.台州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据此画成统计图1.图2是台州市20xx~20xx年的人口统计图(单位:万人).
图1 图2
资 料
自1997年以来,台州市已连续12年实现耕地总面积基本不变.
台州市20xx年人均耕地面积0.4亩,不到全国人均耕地的 ,相当于联合国粮农组
织确定的人均0.8亩耕地警戒线的 .
(1)请你计算扇形统计图中表示“田”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2)请你指出台州市20xx~20xx年的人口变化趋势,并据此推断台州市20xx~20xx年人均耕地面积是不断增加还是不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人口)
(3)结合统计图和资料的信息,计算台州市20xx年耕地总面积约是多少万亩?
测试3 直方图(一)
学习要求
1.初步认识直方图,能分析简单的频数分布情况.
2.会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并根据统计图作出分析和判断.
课堂学习检测
一、填空题
1.分析数据的频数分布,首先计算出这组数据中__________的差,参照这个差值对数据进行__________,然后利用___________给出数据的分布情况,进而用___________来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
2.对某中学同年龄的7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测量,得到一组数据,其中最大值是170cm,最小值是147cm,对这组数据进行整理时,打算把它分成8组,则组距是_________.
3.如图是某单位职工年龄(取正整数)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每组数据含最小值,不含最大值),根据图形直接回答下列问题:
(1)该单位共有职工_________人;
(2)______年龄段的职工人数最多,该年龄段职工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______%;年龄不小于38岁,但小于44岁的职工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______%;(结果均精确到0.1%)
(3)如果42岁的职工有4人,则年龄在42岁以上的职工有_______人.
4.如图是某班学生的一次考试成绩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每组数据含最小值,不含最大值),由图可知:
(1)该班有______名学生;
(2)该班不及格的学生共有________名,占全班人数的________%;
(3)该班成绩优秀(分数在85分或85分以上)的学生最多________人,最少______人.
二、解答题
5.网瘾低龄化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对12~35岁(不含35岁)的网瘾人群进行了抽样调查.下图表示在调查的样本中不同年龄段的网瘾人数,其中30~35岁(不含35岁)的网瘾人数占样本总人数的20%(每组数据含最小值,不含最大值).
(1)被抽样调查的样本总人数为______人.
(2)请把统计图中缺失的数据、图形补充完整.
(3)据报道,目前我国12~35岁(不含35岁)网瘾人数约为200万人,那么其中12~18岁(不含18岁)的网瘾人数约有多少人?
综合、运用、诊断
一、选择题
6.一个有80个样本的数据组中,样本的最大值是145,最小值是50,取组距为10,那么可以分成( ).
(A)10组 (B)9组 (C)8组 (D)7组
7.某校对1200名学生的视力进行了检查,其值在5.0~5.1这一小组的百分比为25%,则该组的人数为( ).
(A)150人 (B)300人 (C)600人 (D)900人
二、解答题
8.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高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若干名女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整理数据后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每组数据含最小值,不含最大值,且身高均为整数)
(1)参加这次测试的学生人数是__________;
(2)身高在__________范围内的学生人数最多,这一范围的学生占______%;
(3)如果身高在155cm以上(含155cm)者为良好,试估计该校女学生身高的良好率是________.
9.在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某班进行了小制作评比,作品上交时间为11月1日至30日,评委会把同学们上交作品的件数按5天一组分组统计,绘制了直方图如下(从左至右依次为第一组至第六组).已知从左至右各长方形的高度之比为2∶3∶4∶6∶4∶1,第三组的频数为12,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次活动共有多少件作品参加评比?
(2)第几组上交的作品数量最多?有多少件?
(3)经过评比,第四组和第六组分别有10件、2件作品获奖,问这两组哪组的获奖率较高?
拓展、探究、思考
10.某中学为了了解本校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同年龄的4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数据均近似为正整数,单位cm)
167,154,159,166,169,159,156,162,158,159,160,164,160,157,161,158,153,158,164,158,163,158,x,157,162,159,165,157,151,146,151,160,165,158,163,162,154,149,168,164.
统计人员将上述数据整理后,画出了频数分布直方图,并列出了频数分布表如下:
身高(cm) 频数
144.5
149.5
154.5
159.5
164.5
合计 40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频数分布表中的A=_________,B=_________;
(2)原始数据中,x的值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测试4 直方图(二)
学习要求
会利用直方图描述数据,会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表作出频数分布折线图.
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6~125页乘法与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并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4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和复习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难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本学期学习的内容
(1)出示教科书第126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
(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包含哪些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
(4)小组汇报
出示小组汇报要求:
①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
②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
③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
二、复习乘法与除法
1.复习口算
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
80÷8=×5=4×25=65÷8=
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2.复习笔算
(1)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304×5=
3.复习估算
(1)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
三、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分数
(1)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
(2)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平均分。
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和复习的?你有什么收获?
五、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2,3,4题
数学教案 篇6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应用分数墙直观地复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并发现分数墙中相等的分数、相加等于1的分数。
2、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渗透观察、发现、转化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分数墙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分数墙,分析、讨论,发现新知。
课前准备:
分数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课件出示一面墙)同学们这是什么?(墙)
(课件出示分数)这是一面分数墙。(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要应用分数墙来复习旧知识,发现新问题。
二、民主导学
(一)复习旧知识
这个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先利用分数墙来复习旧知识。
1、找分数,比大小
(1)仔细观察分数墙,你能找到了哪些分数?能用几种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如 )
(2)、给下面的分数分类,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独立观察分类,并比较出分数的大小。
课件出示: 1
(3)小组内交流方法,并选其中一道题在分数墙上验证。
2、同分母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订正。
看来大家的旧知识掌握得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复习,你发现分数墙有什么特点?(直观)所以许多刚刚学习分数的人都用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进行分数的计算。可是,你知不知道许多数学家也用它发现了许多分数的秘密,你想不想探究一下?接下来我们就走进分数墙去发现和探究。
(二)、发现分数墙中的秘密
1、任务呈现
(1)认真观察分数墙,你能发现哪些秘密?
(2)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2、自主学习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3、展示交流
(1)我发现,2个 就是1,3个 就是1....... 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就是1.(师板书)
(2)我们用划直线的'方法发现相等的分数。
师:像这样相等的分数你还能找到哪些?
独立观察,在分数墙上验证
小组交流,看哪个组收集得多
全班展示交流
( 以上教学的顺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发现来调整。)
4、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小结:分数墙的作用可真大呀!它不仅帮助我们复习了旧知识,还让我们发现了新问题。可惜我们打印的分数墙太小了,你想自己制作一个分数墙吗?(想!)
三、制作分数墙
你能接着这个分数墙往下做吗?你计划怎样做?
学生举例怎么做 的分数墙。
学生独立动手制作
展示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教案 篇8
活动内容:数学活动——学习二等分
活动目标:
1、教会幼儿初步学习把一个物体等分成两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第一、二、三组:方形纸若干;
第四、五组:长方形纸若干;
第六组:心形,梅花形,蝴蝶形纸各若干;每组剪刀,回形针若干;每位幼儿一张圆形纸。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学习把一个图形等分成两份。
“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有一张什么形状的纸,请你们想办法把它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分好了还要想个办法证明你分的两份一样大。(幼儿操作并验证)“谁来告诉我你是怎样把圆形的纸分成了一样大的两份?
(2)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谁来告诉我们,你把什么形状的纸分成了大的两份,怎样证明分的两份一样大?(随着幼儿的讲述,老师操作验证)分出来的一份和原来的一张纸比,哪个大,哪个小?分出来的每一份是原来的多少?
2、小组活动。
“今天的小组活动都是等分纸片,但是纸片的形状不同。要求是把每种形状的纸片都分成一样大的两份,还要试一试相同形状的纸片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分法,每分一次都要想办法证明两份是一样大,再用回形针把两份别在一起。最后我们要比一比谁分的两份的方法最多。
3、活动评价。
幼儿讲述自己的分法,对同一形状能想到有多种分法的幼儿予以表扬。“刚才我们把各种形状的纸,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可不可以把它们分成一样大4份?你们可以试试。”
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口算:
7×7 9×6 21÷3 3×4
24÷8 12÷2 35×7 4×7
6×9 48÷8 18÷2 56÷7
2、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3、 今天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
二、明确题意。
1、 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10根小棒。
(1)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提问:可以怎样列式?板书横式和竖式。
谁来说一说,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为什么?
(2)10根小棒,每4根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
(3)比一比,以上两题哪一道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
2、完成练习一第1题。
(1) 出示后,学生弄清题意。
(2) 学生独立完成。
(3) 说说自已是怎样填写的,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三、计算练习。
1、 完成练习一第2题。
2、 完成练习一第3、4题,说说自已是怎样试商的?第3题,说说错误的原因。思考: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商,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还必须注意什么?
3、 练习一第6题。
(1) 学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
(2) 反馈。
(3) 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教学后记:加强训练学生理解图意,并能口述题意。区别单位不同和相同时算式的含义。
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2页例4及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具准备
皮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4。(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可以保留整厘米)求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请学生说一说推算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求平均每平方米收芹菜是多少千克?已知什么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在哪儿?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学生把测量后所列算式写在黑板上
数学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逐一分的方法把物品平均分成两份。
2、学习用取多补少的方法使得物品的数量变成一样多。
3、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饼干等食物图片若干,幼儿用书。
2、学具:人手一本幼儿用书,人手一支铅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以内数量多少的比较。
1、教师:宝宝和贝贝是一对双胞胎,他们要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去公园,爸爸妈妈给他们准备了很多点心,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吧!(教师出示2袋饼干、8个果冻、6颗巧克力、4个棒棒糖的图片)
2、请幼儿分别数一数每种点心的数量。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爸爸妈妈为宝宝和贝贝都准备了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3、请幼儿两两比较点心数量的多少,并说一说是怎么比的。(迁移对于比较的方法。)
师:这些事物谁最多,谁最少呢?
二、学习用逐一分的方法将10以内的物品平均分成两份。
1、教师:现在妈妈要把这些点心分别装到宝宝和贝贝的背包里,怎么分呢?一个多,一个少行不行?(引导幼儿说出平均分)
2、教师示范分饼干和棒棒糖,幼儿观察。
师:仔细看看,朱老师是怎么分的呢?(宝宝一个,贝贝一个。)
3、教师请两位幼儿学着自己的.样子来分一分巧克力和果冻。
师:那谁能来分一分巧克力和果冻呢?宝宝和贝贝分到的数量要一样多噢!
4、请幼儿数一数自己有几个雪花片,把它们平均分成两部分。
师:朱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些雪花片,他们都放到了一起,你们能很快地把他们分成两部分吗?
三、学习用"取多补少"的方法完成平均分。
1、教师出示活动材料:两个盘子,一个盘子里装着三个棒棒糖,一个盘子里装着5个棒棒糖。
师:我们来看一看一个粗心的小朋友分得对不对?先数一数两个盘子里分别有几个棒棒糖?哪个多,哪个少?
2、探究用"取多补少"的方法完成平均分。
师:我们怎样才能让两个盘子里的棒棒糖变成一样多呢?从比较多的盘子里面取出一个放到比较少的盘子里面,再数一数,两个盘子里的棒棒糖是不是一样多。
四、打开幼儿用书,完成上面的练习。
1、幼儿翻开幼儿用书,教师给幼儿读题。
师:你能看出他们谁盘子里的东西更多,谁的更少吗?那要怎么做才能一样多呢?
师:从数量较多的盘子里圈出一个点心到数量较少的盘子里。
2、幼儿进行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完成练习,大胆讲述操作结果。
师:谁能把你做的答案告诉大家呢?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数学教案 篇12
目标:
1:知道0的含义,会计算关于0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全面看问题的。
教学重点
会计算0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3+11+23+25-14+13-25-3
2、看图列式
(1)(2)
♂♂♂
二、学新知
1、出示青蛙跳水图
(1)观察图
(2)同桌说看到了什么?
(3)你会列式吗?师板书:4-4
(4)没有一只蝴蝶用“0”表示。
(5)完成算式4-4=0
2、说一说
请一位勇敢的小朋友上来拿橘子。第一次拿走2个,第二次拿1个。
其他生观察盘子里橘子的变化。
同桌互相说说怎样列式。
指生到黑板上列式,纠正
3、猜一猜
(1)出示图,指导生看图。
(2)提问:你觉得可能打倒几个瓶子?同桌说说并列式
(3)生讨论:也许1个也碰不倒怎样列式?
三、游戏:投篮
四、练习
1、口算
2-13-24-35-21-15-32-0
2、计算
3、看图列式
—=—=
板书
减法
4-4=0
5-0=5
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125页的内容,练习三十三的第1~7题.
教学目的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4.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
储蓄的有关课件、视频展示台、银行存款凭证(复印,每生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你们到银行或信用社去存钱或取过钱吗?(学生回答)这里有一段银行工作人员工作情况的录像,想看一看吗?
播放录像,内容是几位小朋友在银行存钱、取钱的情境,在录像中,通过画面和声音,突出存入时间、金额、取款的本金、利息等.
教师:看了这段录像,你能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学生围绕录像内容自由提问,最后教师指出: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系.
板书课题:利息
二、教学新课
1.学习质疑.
学生围绕上面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科书第38~39页,不理解的内容可在小组内讨论或注上?.
学生看书时,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2.合作交流.
教师:通过看书学习和讨论,你知道了储蓄中的哪些知识?能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吗?
屏幕上显示如下信息:
20xx年12月,中国各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xx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
教师:你们知道银行这些钱是从哪儿来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银行的贷款主要*人们的存款.据统计,到20xx年底,我国城市居民的存款总额已突破7万亿元.所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好处.
学生说到存款的方式时,教师板书:
存款方式
活期
定期
零存整取
整存整取
提问:你对活期、定期、零存整取、整存整取这些存款中的专用术语的意思理解吗?举例说给大家听一听.
结合学生的举例,教师提问:什么叫本金?什么叫利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利息、本金.
提问: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本金、利率、时间)
板书:利率、时间.
教师:什么叫利率?你知道利率中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利率由银行决定,在我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利率的高低反映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状况.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也会有所调整.例如:1998年至20xx年,我国银行活期和整存整取调整后的利率如下:(屏幕显示)
教师:从表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刚才的探索,你认为应如何计算利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教师:请说一说你对这个公式的理解.
教师:你能根据这个公式计算一下,如果你把100元钱以整存整取的方式在银行存3年,能得到多少利息吗?
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
1002.52%3=7.56(元)
教师:三年后取款时,你能得到7.56元的利息吗?为什么?
学生各自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1999年国家规定存款时,要按利息的20%缴纳利息税,你能再算一算如果你存入100元,3年后实际能得多少利息吗?
学生计算后回答,教师板书:
7.56(1-20%)=6.05(元)
教师:6.05元是纳税后利息,也是你应实得的利息.
3.观察交流.
教师:请拿出你们手中的存款凭证(复印),你看了后能发现哪些问题?(注意让学生观察正面和反面.)
学生观察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教师:你还知道存款的哪些知识或常识?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小结.
三、课堂练习
1.完成练习三十三的第1~6题.
第1题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小华存入的本金是多少?利率是多少?存期是多长?然后再由学生解答,最后订正.
第2题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存期是多长?半年用多少年计算?最后学生独立完成.
第3、4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做后再订正.
第5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做后再集体订正.
2.开放性练习.
完成练习三十三的第7题,学生先分小组讨论,探索选择哪种方式,再在全班交流.
3.实际应用.
学生拿出手中的中国工商银行储蓄存款凭证(复印件),先想一想自己准备存入多少钱?从什么时候开始起存?存期多长?再填写凭证.
学生填后请几名同学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交流填写的情况.
学生再各自计算一下到期时,能取到本金和纳税后利息一共多少元?(屏幕上显示利率表)(见前表)
四、实践调查
以存款、贷款与消费为主题,拟定一个小题目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注意有关数据的收集,然后写一篇简短的调查报告(或调查情况说明).
五、反思体验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给以强化.
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填空
(1)3/4里有( )个1/4 (2)2/5里有( )个1/5
(3)4/8里有( )个1/8 ( 4)5/9里有( )个1/9
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师板书。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3)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第100页的“做一做”1、2题,然后集体讲解订正。
2、作业: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关于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1公顷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土地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到目前为止,你都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像这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都是公制面积单位,是计量面积时使用的.在计算土地面积时要使用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常用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二、新授.
1.认识1公顷.
(1)将学生带到操场,画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教师指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叫做1公顷.为学生介绍学校操场、教学楼的占地面积.
(3)把学生带回教室,思考讨论: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公顷=10000平方米)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学生试算.
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汇报展示,全班订正.【继续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3)测量土地时,一般用米作长度单位来测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以后,再换算成公顷.
3.认识平方千米.
(1)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方公里也就是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土地面积单位.
(2)大家想一下,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3)谁能计算一下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继续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三、巩固练习.
1.2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2平方千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2.(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 )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 )公顷.
3.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些什么新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1.(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2.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3.一块正方形的果园,周长是240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4.农民给水稻施化肥.每公顷施225千克.在一片长200米,宽150米的长方形稻田里,应施化肥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土地面积单位
例1.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数学教案 篇16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省义务教材第十二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体会数学的规律美。
2、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出示CAI课件(一张微型照片)。你能看出这是杭州哪一个景点的照片?的确,照片太小了,那现在老师将这张照片按一定比例放大一些,。由此出现一张平湖秋月的风景照。【诱发审美注意】
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建筑设计师可将滨江四区的设计构想展示在一张纸上。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二、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 教学比例的意义
1、 8厘米
出示
6厘米
4厘米
3厘米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出有意义的'比。
(2)哪些比是相关联的?
(3)根据以往经验,可将相等的两个比怎样?(用等号连接)
教师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 让学生任意写出比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
3、 教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用分数形式表示。
4、 写出比值是1/3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二)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 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2、 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1)让学生自己取。
(2)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板书: 8 : 6 = 4 : 3
内 项
外 项
(3)让学生找出自己举的比例的内外项。
( )
12
2
( )
=
(4)找出分数形式比例的内外项位置又是怎样的?
3、 出示 【启迪学生思维,展开审美想象】
(1) 这个比例已知的是哪两项,要求的又是哪两项?学生试填。
(2)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 你发现了什么?
(4) 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4、 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比例是否正确。
5、练习 8 : 12 = X : 45
0.5
X
20
32
=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何证明你的解是正确的?
(三) 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 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
1
12 : 24 和18 : 36
0.4 : 和0.4 : 0.15
14 : 8 和7 : 4
5
2
2、根据18 x 2 = 9 x 4 写出比例。【体会到数学的逻辑美,规律美】
3、从1 、8、0.6、3、7五个数中
(1) 选出四个数,组成比例。
(2) 任意选出3个数,再配上另一个数,组成比例。
(3) 用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四、 实际应用
不久前,汪骏强家的菜地边高高矗立起一个新铁塔,这天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家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又拉着汪骏强来到铁塔下,玩着玩着,小明问道:“强强哥哥,这铁塔干嘛用?”“铁塔嘛,架设高压线用的,以后等电线架好了,可不能再来玩了,更不能攀登,高压线可危险了!”“那这个铁塔有多高压呀?”
同学们,如果你是汪骏强,你准备怎么办?
执教者 方 艳
数学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构造三位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2.能力目标:知道构造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的方法;掌握求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教学难点:
两个三位数的最小差
教学准备:
数卡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以前已经学过造数,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用数卡①②③造三位数,看谁造得又对又多。
2.学生造三位数。
3.交流反馈
师:造三位数时,你是怎样想的?造的数是几?最小数是几?
〖组织学生回忆造数方法,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新的造数方法
观察与思考
师:例1,用数卡①②③⑤⑦⑨可以造出那些三位数?(学生口答)
操作与感悟
师:下面,我们来一次小小的比赛
(1)两人合作:用这六张数卡造出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做后核对)
(2)独立造出2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3)用刚才造出的两个三位数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4)归纳评价。
〖造三位数学生有经验,例1的重点是计算三位数的差,因此教师把当作竞赛题作为每个孩子的“热身赛”,让他们在(造数)操作中感悟,在计算中体验。〗
(二)计算差和最小差。
例2,从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中选出6张,将它们摆成三位数,求两数的差。
1.计算的差
(1)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差?
(2)独立尝试,交流反馈。
板书:987-123=864
(3)引导学生小结: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三位数就能得到的差。
〖通过尝试计算,交流反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2.探究计算最小的差
小组合作
a、怎样才能得到最小的差?(寻找方法)
b、可以找出几组数,进行尝试计算。
c、议一议,是否已找到最小差。
(2)集体交流:说说最小差是怎么得到的?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312-298=14412-398=14512-498=14612-598=14712-698=14812-792=14
(3)观察每一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计算最小差又没有规律?
(4)演示数射线。
(5)师生归纳
①这两个数必须有6个不同的数字组成。
②这两个数在数射线上必须尽可能接近,以产生尽可能小的差。
〖求最小差是教学难点,教师尽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寻找方法,但教师要合理调控,必要时要稍作提示和点拨,以免太费时间。另外,教学中要借助数射线帮助学生寻找、分析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以便灵活运用知识。〗
(三)差是451。
1.学生独立用数卡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451。
2.交流:差是451,你是怎样找到被减数和减数的?
板书:968-517=451,876-425=451
3.师生归纳:可以假设一个比差大的三位数,用被减数减差就能找到减数,然后进行验算,符合要求即可。
三、内化新知,整合延伸
1.用数卡①②④⑤⑧⑨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
2.用数卡①②⑤⑧⑨④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最小差。
(3)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175。
3.在计算中有没有碰到问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计算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在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四、体验收获,激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第78~79页“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喜洋洋和灰太狼排列在一起的图片,问学生排列有什么特点?你能猜出灰太狼后面的是谁吗?指名生回答。并揭示课题。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就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谈话:小兔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找规律,已经在它们的花园里等着我们了,你们看,小兔的花园美不美啊?
1、研究排列特点
仔细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呀?他们是怎么排的呢?
(1)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先来看一看活泼可爱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一个小兔一个蘑菇……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2:它们是一个接一个排的。
师:具体说说它们是怎样一个接一个排的呢?(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也就是小兔和蘑菇是一个隔一个排的。
(2)说木桩和篱笆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兔和蘑菇排列的特点,那么木桩和篱笆是怎样排列的呢?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3)说夹子和手帕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呢?请谁来说
(4)比较三排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论:每排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如果学生说不出,就问:用今天刚学到的知识,可以怎么说。
2、研究个数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核对数量。
(2)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小兔比蘑菇多1,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
蘑菇比小兔少1,篱笆比木桩少1,手帕比夹子少1。
师: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需要继续研究。
刚才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棒,老师还要来考考你们的动手能力。我们来给小兔分蘑菇吧,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圈起来看成一组,你们会分吗?那老师就把分蘑菇的任务交给你们了。
分好了吗?在分蘑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后一只小兔没有分到,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个蘑菇……
师:是吗?(不相信的语气)老师也来分一分,真的是这样,这就说明小兔比蘑菇多1。
请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也分别一组一组地圈一圈,*后会怎样?
师:我们先来看木桩和篱笆,*后怎么样?学生回答。
师:这就说明木桩比篱笆(多1)。
夹子和手帕呢?我们也一起来圈一圈,*后怎么样?
师:这说明夹子比手帕多1。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确实相差1。
(4)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可是为什么都是这些物体多1呢?
生可能回答:*后一只小兔没有蘑菇了
师:也就是说排在*后的是什么?(小兔)排在*前的呢?(小兔)一头一尾,也就是两端都是小兔,在这种情况下,小兔比蘑菇多1。
师:木桩和篱笆这排物体两端都是什么?(木桩)所以木桩比篱笆多1。
师:夹子和手帕这排物体谁多,为什么?(夹子多1,因为两端都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1)
师: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和排在中间的物体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小结: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
(板书:两端物体相同)
3、练习(核心问题:明确谁多,求的是多的还是少的,多1或少1)
(1)出示小兔蘑菇图,师:这里有8只小兔7个蘑菇,如果接着往下排,一共20只小兔,还是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学生回答,说想法。
(2)出示夹子和手帕图
再看,夹子和手帕。如果把20块手帕像下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个夹子。
学生回答,为什么?
师: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审题,要我们求的是排在两端的物体还是排在中间的物体。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如果把□和○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需要几个?
自己先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汇报,展示学生作业纸。
(1)□○□○□○□○□○□○□○□○□○□
□有10个,○有9个。
(2)○□○□○□○□○□○□○□○□○□○□○
□有10个,○有11个。
为什么*种摆法○有9个,而第二种摆法○有11个?
A、师:○还有可能是几个?有没有可能○也是10个呢?这时候怎么排列呢?
同桌讨论讨论,并把你的想法画出来。
B、这里还有一种摆法跟前两种都不一样,我们来看看
□○□○□○□○□○□○□○□○□○□○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像这样排成一行,○与□的个数相等呢?(板书:相等)
如果也像刚才那样将一个□和一个○看成一组(暂时圈一个圈),大家想想*后余下的是什么?(没有多余)全圈。这也就说明了○与□的个数是相等的。
师:老师这还有一种摆法,和第三种差不多,出示:
○□○□○□○□○□○□○□○□○□○□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这两种摆法,○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呢?
师: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等的。(板书:两端物体不同)
师:□有10个,○*少几个?*多有几个?还可能是几个?
师:在什么情况下,○比□少1?在什么情况下,○比□多1?在什么情况下,○和□数量相等呢?
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并且是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当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如果一个隔一个围成一圈,出示
这时,数一数□有几个?○有几个?
仔细看,剪刀一剪,拉成直线,围成一圈其实也就是两端不同的情况,两种物体数量相等,数学可真神奇!
四、联系生活、感悟规律。
老师出示校园外的图片,要求学生说说看到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黑色方块和黄色方块,红蜡烛和白蜡烛,跨栏的栏杆和跑道,柱子和栏杆,屋檐上圆木头和扁木头,石柱和石桌。
瞧,人们把一一间隔排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来源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更多规律,解决更多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会用两两配对(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知道“多”、“少”、“一样多”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用规范的语言口述比较的结果,如“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一样多”等比较性短语。
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互动一(背儿歌)
叮铃铃,上课了。书放桌角,人坐正,认真上课我最棒。快快乐乐学数学,快快乐乐学——数——学。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知
师:国庆节要到了,小伙伴们准备用鲜花来布置校园。
出示:花与花盆图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师:花与花盆到底谁多谁少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小巧和小亚进行比较呢?
板书:比较
学生可能的方法:数数、将一朵花种进一个花盆再比较(即两两配对)
媒体演示:一一对应
师:这种一个对应一个进行比较的方法就叫做“一一对应”
板书:对应
师:比较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从不同方面来说比较的结果,如:花少,花盆多,花比花盆少,花盆比花多,)
第二阶段:创设情景,参与操作,学会表达
师:张老师还准备了水笔作为国庆节活动的奖品,不过被粗心的小胖给弄乱了。张老师想请你们一起来看看,在你手中,笔与笔套比,谁多谁少呢?
(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结果,进行汇报)
【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的兴趣,积极自觉地想办法进行比较活动。初步感受比的过程,因为笔和笔套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配对出现的,所以在比较散落的笔与笔套的多少时,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种两两配对的方式,从而初步感知了“一一对应”比较法在生活中的呈现】
师:比较的结果怎么样?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描述比较的结果,对于同一种结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话说一说】
形式
1、个别汇报——规范表达
2、补充表达——从不同角度描述比较结果
3、同桌互说——强化表达,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第三阶段:在情境中练习,应用方法,熟练表达。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0页
学生边翻边说:翻翻翻,20页
【用口令的形式让学生重复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完成要求】
师:小巧和小丁丁也在为国庆节做着准备。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每幅图的内容比一比,说一说,练习用不同的话规范表达比较的结果)
形式:同桌互说,再个别汇报。
师:说的真棒!
【教师总结性的表扬,给与学生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互动二:轻松一下(放)
【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对于课堂的35分钟会有疲倦,在的学习阶段后安排一次放松,既能调整学生学习的情绪,消除疲劳,又能让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继续学习】
互动三:一问一答(收)
123(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安静听),(快快乐乐学数学)
第四阶段:游戏活动
1.抢椅子
出示三幅图(椅子数与人数比较,三种情况)
师:小朋友们想玩抢椅子的游戏,哪幅图适合来玩呢?为什么?
2.考考你的记忆力
出示四幅图,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进行观察记忆。打乱次序提问,在某幅图中,谁多谁少。
【此游戏的设置既将记忆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融为一体,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游戏的情境下结束教学,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喜悦中,而对应比较的方法沉淀在学生的思维中】
数学教案 篇18
学习目标:
1蹦芙岷鲜滴锘蚱矫嫱夹危理解面积的含义。
2蹦苡枚嘀址椒ū冉厦婊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蓖ü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掌握面积的意义。
学习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学习过程
(一)预习活动
1.下面每组中哪些图形的表面大一些?在大的括号里打√。
()()()()
数学书的面课桌的面黑板的面讲桌的面
()()()()
2.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3.长方形的周长=
4.正方形的周长=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1)用手摸一摸、比一比数学书的封面和文具盒的面,()的面大,()的面小。
(2)观察黑板和课桌的'面,()的面大,()的面小。
(3)通过刚才看一看、比一比,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的(), 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认识面积
(1)黑板面的大小叫黑板面的面积,地面的大小叫()。
(2)认识封闭图形。封闭图形的打√,不是封闭图形的打×。并说明理由。
你还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吗?
3、比较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1)像这些封闭图形的()也叫它们的面积。正方形的大小叫做正方形的(),三角形的大小叫做三角形的()。
(2)()或()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同学们打开书本36页。
1、先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再数一数围成的图形有多少个小方格。
(有小组长组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学生小组汇报,小组记录
第一图:
第二图:
小组汇报:抽一名组员写在小组展示区
全班交流,小组质疑。
2、合作完成书上38页第一、二题。
(四)课堂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今天表现怎样?学生自说。
数学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摘录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整理简单的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感受整理信息的必要性
出示情景图,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说说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充分交流。
结合学生的“无序”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板书:
(1)小华用去多少元?
(2)小军能买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整理信息的方法
1、提问:要解答“小华用去多少元”,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指名用简洁的语言陈述。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将发言的内容,即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整理出来。
18元买3本,()元买5
学生的整理方案可能有:
3本要18元,小华买15本
小明买3本用去18元,
小华买5本用去()元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评说,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表整理。
教师在小黑板上绘出空表格,学生完成填空: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小明3本18元
小华
小明
小华
提问:下面我们来解决问题,你是看原先的购物图呢,还是看你整理的内容?为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18÷3=6(元)
6×5=30(元)
再让学生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谈话:再来看问题2,大家会整理信息吗?
学生自主整理,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师生评议学生的整理结果。
指名板演解答,其余自练。
评析板演的解法,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引导比较,强化整理信息的方法。
讨论、交流:
A把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比较,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B把解决两个问题的数据合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数在变化,钱数也在变化;本数与钱数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不变的是——每本的价钱。
3、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三、巩固应用,提高整理信息的自觉性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作个别指导。
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
提问:通过整理,解题的感觉如何?
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指名板演,
师生评析板演。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整理、解答,指名板演。
提问:大家觉得在这里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揭示课题,提升对整理信息意义的认识
谈话:回顾一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探讨了——列表整理,摘录整理。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今天所学习的列表、摘录问题信息等策略,都能使信息得到简明的表达,方便我们理解,有助于顺利解题。下一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讨解决问题的其他策略。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教后反思:
教材中的例题及练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以往被称之为“归一”、“归总”的内容,但在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定位已发生了变化。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问题信息,体验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教学时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摘录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评论、比较、鉴别,从而认可最简洁的一种,形成共识;接着教师绘制表格,让学生填写。这里一方面相信和尊重学生,任由学生来摘录和整理信息;另一方面又不失指导点拨的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向规范简洁的列表整理。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划分成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题目,并把刚才学生们说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归纳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0页例6。
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翻过来看背面,现在把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10×10=1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教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记忆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对比。
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3、教学面积单位的换算。
8平方米=()平方厘米。让学生讨论并回答结果,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平方米=()平方分米。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让学生比较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前两道题是从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这道题是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请同学们讨论这道题该何如去做。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7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700平方分米()平方米10平方米=()平方分米
4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黑板的面积是3()
3、一块长方形玻璃,它的长是40厘米,宽是25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思维训练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0厘米,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多少分米?
2、小明家客厅的地面长是8米,宽是6米。如果用每块面积是6平方分米的地砖铺地,一共需要约多少块地砖?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实际的计算中理解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掌握了单位换算的方法,能够正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第六课时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页例7、72页例8及第74页5—8题,75页9、10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标识牌和问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怎样计算呢?怎样换算成平方米呢?
师生共同温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2、学习教材第72页例8。
出示例8。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中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
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来验证一下。
9×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
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74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6—8题。
让学生先读题,并理解题意,说明每题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然后独立完成。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点辅导。最后指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第6题:18×12=216(平方分米)
答:墙报的面积是216平方分米。
(18+12)×2=60(分米)
答:花边总长60分米。
通过练习,明白需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求面积,二是求周长,所用公式不同,所用的单位也不同。
第7题:6×3=18(平方米)18—3=15(平方米)
答:要粉刷的面积是15平方米。
解决此题时要让学生明白:用墙壁的面积减去黑板的面积,才是粉刷的面积。
第8题:200×6=1200(米)1200×8=9600(平方米)
答:能给9600平方米的地面洒上水。
让学生明白洒水车洒水的面积是长方形,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洒水的宽度是8米不变,洒水的长度是(200×6)米,长×宽就是洒水的面积。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5页第10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
楼房高15()数学书厚6()
课桌面的面积33()课桌长8()
足球场的占地面积是7200()
3、教室的黑板长35分米,宽2分米,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在黑板四周贴一条彩带,彩带的总长是多少?
3、一台压路机,压路的宽度是3米,每分钟行驶38米,压路机15分钟能压多大面积的路?
4、学校要粉刷教室左边的墙壁,墙壁长8米,宽4米,墙上有3扇窗户,每扇窗户2平方米,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五、思维训练
1、判断。
(1)用14米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小。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26厘米。
(3)6公顷=600平方米
(4)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5)用6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6)用4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4平方米,但周长不一定相等。
2、一根铁丝能做成长2分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做两个同样的的正方形,那么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应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形花池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把它的宽延长2米,长不变,它的面积增加多少?周长增加多少?
数学教案 篇21
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年 月 日》之前,已经学过了时、分、秒的时间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对年、月、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这个单元,是让学生建立较长时间单位的观念。本课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理解每月的天数,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知道可以把12个月分为4个季度,了解有关地球公转和年的关系。
教材安排了“说一说”“填一填”两大活动。其中“说一说”是让孩子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填一
填”是填写20xx年和20xx年各月和全年的天数,从而发现每月有大月和小月,二月和全年的天数不一样,从而介绍平年和闰年。在此基础上,再来研究二月,教材安排了让学生把1997—20xx年历中2月的天数记录在表中,引导孩子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组织他们回顾和整理已有的知识,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有关年、月、日的一些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时、分、秒的基本知识,对年、月、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的一个困难是在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方面。我们在孩子自由想办法的基础上多介绍集中的方法,然后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忆。闰年、平年的判断是学生学习的另一个困难。我们可以让他们通过充分的小组活动交流,利用孩子的互动来强化判断的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3、知道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并能判断出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二、方法与过程:
1、经历判断平年、闰年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历史年份的认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增加自主研究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大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数学教案 篇22
数学教案 篇23
《分苹果》本课时的重点与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计算。在这课我认为学生应该弄清以下问题:
1、一横一撇那是什么呢?是除号吗?
2、以前学过的加法和减法排竖式时都是在两个数的前面写上+、-,除法怎么不是像它们这样子写上呢?
3、这个竖式,上面不是有了20吗,为什么20的下面还要有一个20?
4、这个竖式,上面的4加上0再加0最后怎么不是4而是0?
5、我发现4是写在0的上面,它一定要写在那里吗?
6、如果是0减0等于0,那2减2也是0,怎么只写了一个0?
7、5是写在那撇的旁边,我觉得它也可以写在4的的上面啊。
8、结果是0,我觉得干脆就不用写了。
反思:
一、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平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习通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
这些问题,其中有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但只要是敢问的学生,都应该表扬他。学生敢提问题了,还要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于是平时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引导他们什么是好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培养学生用心体验数学。
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怎么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恍然大悟了,不仅他们知道怎样做了,而且学生也懂得怎样做好,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得到较好地提高。
三、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共同提升对真知的理解与认识。
北师大版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案 篇2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3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进行测量。但是,他们测量的一边长1米,但是另一边不够1米,用米做单位,不够1米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揭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本中的新知识:“小数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问题,引出小数的性质。
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
1-1. 反馈交流。请学生结合图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
师: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箭头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 0.3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3份是0.3,用分数表:。
0.3的计数单位是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3表示3个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7份是0.7,用分数表:。0.7表示7个0.1
1-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也写作0.1。
2-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刚才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箭头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4份是0.04,用分数表:。0.04的计数单位是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4表示4个0.01
同理得出:指向8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8份是0.08,用分数表:。0.08表示8个0.01
2-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也写作0.01。
3-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师:刚才0.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箭头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 0.006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0.001, 6份是0.006,用分数表:。0.006的计数单位是0.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06表示6个0.001
3-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也写作0.001。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用整数“1”来表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 0.001......。
2.小数中,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数学教案:小数的意义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案:小数的意义,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教案 篇2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演示操作,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大家都来当裁判喽!”
演示两人骑自行车的动画,一人的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一人的自行车轮子是其它形状的。
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板书:半径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 d来表示。板书:直径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三)反馈练习。
1、P58的“做一做”第1、3、4题
2、练习十四的第2、3题
(四)圆的画法。
1、学生自学,看书57页。
2、学生试画。
3、学生通过试画小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注意的问题。
4、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5、学生练习
P58的“做一做”第2题
(五)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六)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题
课后习题
练习十四的第1题。
数学教案 篇2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和用整十数乘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两位数乘两,三位数。
3、便学生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来一个数的近似数。
4、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5、使学生初步掌握乘法的验算方法,逐步养成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
2、难点:乘数乘被乘数,得数的未位要和乘数对齐,学生计算时容易发生错误,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3、关键: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的关键是掌握计算法则。加强口算训练,养成验算习惯。计算法则只是解决乘的次序和各个部分积书写的位置,以及把几个积加起来等几个计算的步骤问题。要使计算正确,还必须具有较好的口算能力和短时记忆的能力。此外,还必须树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养成验算的习惯。
1、口算乘法
(1)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数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要和乘数对齐。
教学关键:得数的末位要和乘数对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卡片。指名口答得数。
10times;514times;2100times;7130times;2
20times;334times;2200times;4210times;3
2、结合、“14times;2”与“210times;3”让个别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口算14times;3
(2)引导学生思考:14times;3与14times;2有什么不同?
(3)演示教具:3个14块的方块图。
提问:“一共有多少块?”“怎么算?”
教师边演示边口述:3个10块是30块,3个4块是12块,合起来一共是42块。
引导学生想口算的过程:先算3个10是多小,再算3个4是多少,因为3个4是12,需要进位,所以是30+12得42。(4)比较“14times;2”与“14times;3”的区别。
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后教师: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个位数相乘满十的与不满十的口算过程是一样的,都是先乘被乘数的十位,再乘被乘数的个位,只是满十的最后一步是整十数加两位数,如14times;3最后一步是30+12得42。
2、巩固练习。
做例1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16times;2=26times;3=25times;2=
让学生独立口算把得数填在书上,然后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教学例2。
(1)出示例题:口算140times;3=
(2)引导学生观察:140times;3与14times;3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师生共议:乘数都是3,被乘数一个是14,一个是140,只是被乘数末尾多一个0,所以只要在14times;3=42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得420。
又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让学生讨论,说出不同的想法,教师加以小结:还可以想14个十乘以3,得42个十,即420;简便想法:3个14是42,现在得数后面添、一个0,即420。
4、巩固练习。
做例2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130times;5=380times;2=150times;6=
指名口算得数,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
学生回答后,教师结合“150times;6”小结:先想15times;6=90,再在后面添一个0得900,或先想15times;6=90,再想150times;6=900。
三、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5题。
(2)用整十数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的例3、例4,完成“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一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用整十数乘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乘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整十数乘的口算方法,得数是几就是几个十,在得数末尾写0。
教学关键:把整十看作几个十再乘几的方法,教给学生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用整十数乘的口算。板书课题:用整十数乘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口算5times;10
(2)让学生观察乒乓球图:每袋5个,10袋一共多少个?
先引导学生想:9袋是几个5?9个5是多少?10个5呢?
师生共议:因为9个5,根据乘法口诀得45,所以再添上一个5是10个5,就是50,也就是5times;10=50。
2、巩固练习
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1)4times;10=6times;10=7times;10=9times;10=
①让学生口算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②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几道算式的积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
得出:一个一位数乘以10,只要在这个数的后面添写一个0。
(2)试算下面各题。
11times;10=12times;10=24times;10=
①让学生讨论:这几道题各得多少?是怎么想的?
②提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试答后,教师小结:任何一个数乘以10,只要在这个数的后面添写一个0。
3、教学例4。
(1)出示例题:口算6times;20
(2)提问:“计算这道题能不能也像上面的题目一样,在”6“的后面添写一个0?”“这道题该怎么算?”
(3)出示放大的皮球插图:每盒6个,20盒一共多少个。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每—叠几盒?一共几叠?每一叠几个?怎么算?(6times;2=12)10叠一共多少个?又怎么算?(12times;10=120)
提问:“口算时该怎么想?”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归纳:先想2个6是12,再想10个12是120。
数学教案:《面积单位》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案:《面积单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案 篇2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公式,数学教案-百分数应用-利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和节约爱储蓄的好习惯。
内容分析
1、重点:使学生明确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公式。
2、难点: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做含意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利息计算公式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学生上网去查寻或向父母了解有关的储蓄知识;
2、银行定期存款凭条;
3、教学课件。
教学策略
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学会搜集整理资料
教学模式
导入依提纲自学小组交流自学体会师生补充说明
教学程序
一、启发谈话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爸爸妈妈每个月的工资都做什么用了吗?剩下的暂时不用的钱呢?把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那么怎样计算存款的利息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问题。(板书课题:利息)学生自由谈。检查学生课前的调查情况。
二、自学教材领悟新知
三、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四、排疑解难学后测查
A:排疑解难师: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学提纲,独立自学教材38——39页的内容。屏幕显示自学提纲:
1、存款的意义
2、存款的种类和形式
3、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含义
4、存款的'利息计算公式
5、小丽整存整取的年利率为2.25%,年利率2.25%的含义
6、利息的多少是由什么决定的?教师巡回指导,并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把重点的地方画下来。
师:大家在自学过程中都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也可能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自学提纲把自己自学所获得的知识及遇到的问题带到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解决。若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暂时保留。(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倾听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及解决办法。理解有误的与同学们商讨解决。使学生从悟中学。)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小组讨论中遇到的疑难发现的新问题,师生共学生自己读书。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画。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学生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解疑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读书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锻炼学生通过自己查找
B:屏幕出示:
C:认识存款凭条,填写定期存款凭条。
D:汇报上网查询到的相关资料。
五、加强反馈巩固新知
六、总结深入强化新知
七、课后作业:同商量,研究解决。(也可利用学生上网查找的资料来共同解决)
师: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看屏幕小红1999年10月1日在银行定期存了200元钱,如果存整存整取二年期的年利率是7.92 %,到20xx年10月1日小红一共能得到多少元?(读题,给学生思考时间,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上前板演,其他人在练习本做)
1、拿出存款凭条,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学生填写并算出你将获得的利息。(选几个放展示台展示)
师:你还知道存款的哪些知识或常识?
1、基本练:选择题(略)
2、提高练:应用题(略)
3、思考题(略)依自学提纲进行总结复习,说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做。学生观察。学生自己填。汇报搜集到的资料。学生自由说。资料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自学情况。锻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锻炼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
板书设计:百分数的应用——利息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200×7.92%×2×(1-20%)+200
数学教案 篇2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演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整十数除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笔算的计算过程,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光盘等。
教学流程:
一、提供购书情境,引发除法计算的需要。
二、口算、估算、笔算优化组合,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
教师学生活动:
1.请学生说说从画面上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答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60÷20
1.口算
能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吗?
可能有的方法:
(1)20×3=60,60÷20=3
(2)6÷2=3,60÷20=3
那比较两题,你能说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笔算:
学生尝试,个别板演。
讲评板演,着重提问:3为什么要写在商的个位上?
3.指导写“答句”
指板书问:我们这个算式是解决了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40÷2050÷1080÷400÷200
四、布置作业
20÷2010÷1060
÷60160÷40 2
数学教案 篇29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轻重,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正确运用“轻”、“重”表述物体比较结果。
2.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并按物体轻重进行正、逆排序。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具备对轻重的初步认识。
物质准备:花片、积塑、石头、核桃、积木、幼儿天平人手一架;排序板(4)花片、积塑、石头、核桃、积木图片人手一套记录表幼儿人数一份、示范记录表二份
活动过程:
1.学习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能正确运用“轻”、“重”词汇表述比较的结果。通过师幼互动游戏“抱一抱”,引导幼儿通过目测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1)师:老师和小朋友,谁重?谁轻?为什么?
(2)学习用“”符号表示物体轻重。
师小结:我们用眼睛一看就知道了老师比小朋友重,小朋友比老师轻。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1)出示大袋和小袋,引导幼儿通过提一提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师:雷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袋子,小朋友猜猜,这两个袋子哪个轻?哪个重?
小结:看来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准确,这时你可以用手掂一掂,再判断物体的轻重。
(2)出示苹果和梨,介绍天平,通过工具称一称,比较两个物体轻重。
师:雷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苹果和梨,小朋友猜猜,哪个重,哪个轻?(介绍天平)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有很多方法,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提一提,还可以用工具称一称。
(3)幼儿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第一组:乒乓球和实心球
第二组:花片和积木
第三组:实心球和绿球
师:
(1)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谁重,谁轻?
(2)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
3.比较和讨论三个物体轻重,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
师:(请出两个小朋友)
(1)你们知道它们谁重?谁轻?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讨论)那么老师和小朋友谁轻,谁重?
(2)为什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重,一会儿说它轻?他到底是重还是轻?
(3)小结:看来这个小朋友是重还是轻要看它和谁比。
4.进行3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
师:请小朋友根据我们三个人重量给它们排排队,怎样排呢?
5.提供材料(石头、积塑、花片),介绍材料的名称及操作方法。
(1)幼儿操作,按照排队的顺序,用图片把它插在排序板上,师巡回指导。
(2)师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6.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将5种材料(核桃、积木、石头、积塑、花片)投放到数学区让幼儿继续比较。
数学教案 篇3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 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 活动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 活动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 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 )-9( )=1( ) 1( )-99( )=1( )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数学教案 篇3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逐一分的方法把物品平均分成两份。
2、学习用取多补少的方法使得物品的数量变成一样多。
3、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饼干等食物图片若干,幼儿用书。
2、学具:人手一本幼儿用书,人手一支铅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以内数量多少的比较。
1、教师:宝宝和贝贝是一对双胞胎,他们要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去公园,爸爸妈妈给他们准备了很多点心,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吧!(教师出示2袋饼干、8个果冻、6颗巧克力、4个棒棒糖的图片)
2、请幼儿分别数一数每种点心的数量。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爸爸妈妈为宝宝和贝贝都准备了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3、请幼儿两两比较点心数量的多少,并说一说是怎么比的。(迁移对于比较的方法。)
师:这些事物谁最多,谁最少呢?
二、学习用逐一分的方法将10以内的物品平均分成两份。
1、教师:现在妈妈要把这些点心分别装到宝宝和贝贝的背包里,怎么分呢?一个多,一个少行不行?(引导幼儿说出平均分)
2、教师示范分饼干和棒棒糖,幼儿观察。
师:仔细看看,朱老师是怎么分的呢?(宝宝一个,贝贝一个。)
3、教师请两位幼儿学着自己的样子来分一分巧克力和果冻。
师:那谁能来分一分巧克力和果冻呢?宝宝和贝贝分到的数量要一样多噢!
4、请幼儿数一数自己有几个雪花片,把它们平均分成两部分。
师:朱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些雪花片,他们都放到了一起,你们能很快地把他们分成两部分吗?
三、学习用"取多补少"的方法完成平均分。
1、教师出示活动材料:两个盘子,一个盘子里装着三个棒棒糖,一个盘子里装着5个棒棒糖。
师:我们来看一看一个粗心的小朋友分得对不对?先数一数两个盘子里分别有几个棒棒糖?哪个多,哪个少?
2、探究用"取多补少"的方法完成平均分。
师:我们怎样才能让两个盘子里的棒棒糖变成一样多呢?从比较多的盘子里面取出一个放到比较少的盘子里面,再数一数,两个盘子里的棒棒糖是不是一样多。
四、打开幼儿用书,完成上面的练习。
1、幼儿翻开幼儿用书,教师给幼儿读题。
师:你能看出他们谁盘子里的东西更多,谁的更少吗?那要怎么做才能一样多呢?
师:从数量较多的盘子里圈出一个点心到数量较少的盘子里。
2、幼儿进行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完成练习,大胆讲述操作结果。
师:谁能把你做的答案告诉大家呢?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数学教案 篇32
设计说明
1、让学生经历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情境图中提取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和良好的习惯。因此,本设计首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中提取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并在梳理找信息、提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借助矩形模型沟通乘除法间的关系,利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
迁移思想是数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和方法。例1、例2的情境图都呈现了乘法的矩形模型,这为学生沟通乘除法间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表象支撑。因此,本设计借助矩形模型唤起学生对乘法口诀的回忆,再出示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终利用知识迁移探索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1、对口令游戏:老师说出口诀的前半部分,学生说出口诀的后半部分。
2、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抢答(教师出示口算卡片):18÷6 15÷5 24÷6 12÷3 24÷4
(2)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商的。
3、导入新课: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设计意图:复习题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为下面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作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情境图。
(1)课件出示教材37页的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后交流)
(2)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组内讨论,提出问题)
(3)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大屏幕展示。
(4)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问题填入课堂活动卡中,并列出算式。
(5)过渡:大家列出的除法算式该怎样计算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求这些算式的商。
2、教学例1。
(1)根据画面编题。
课件出示教材38页例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根据图意编一道题。
(2)学生组内讨论,然后汇报。
预设
生:为庆祝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做了一些旗子,每行7面,一共8行,同学们一共做了多少面旗子?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7×8=56或8×7=56)
(4)学生汇报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计算7×8或8×7时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预设
生1:因为每行7面旗子,共8行,就是8个7,所以列式为7×8=56。用的乘法口诀是七八五十六。
生2:也可以竖着看,每列8面旗子,一共7列,就是7个8,所以列式为8×7=56。用的乘法口诀也是七八五十六。
(5)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同学们的计算得出一共有56面旗子,那么你能看图列出两个除法算式吗?
(6)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56÷8或56÷7)
(7)探究算法。
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探究56÷8、56÷7的口算方法。
②集体交流汇报。
预设
生1:求56÷8的商,先想乘法口诀中几乘八得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生2:求56÷7的商,先想乘法口诀中几乘七得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7的商是8。
③比较56÷8和56÷7,仔细观察这两个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预设
生1: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生2:被除数相同,但除数和商的位置交换了。
(8)小结:我们在计算除法算式时,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数学教案 篇33
教学目标:
1.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2.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激趣法、问题迁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多媒体出示)(抢答)
9+0= 100+0= 256-0= 872-0= 3407-0= 8255+0=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大的数你们怎么算的这么快呢?是不是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0”和任何数相加还等于原来的那个数。
生2:任何数减“0”也还等于原来的那个数。
师:这节课就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揭示课题,有关0的乘法)
二、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小猴子么?(喜欢)这节课老师把几只贪吃的小猴子请到了课堂上,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情境图)
师:(指名同学说图中的信息)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谁愿意给大家编一个有关数学的故事呢?(指名学生根据信息看图讲故事)
师:讲的真精彩,同学们听得这么认真,一定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你能根据这个故事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提出问题。
生:(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三、互动新授
1.教学例4
师出示课件(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方法,能用算式表示吗?
生1:用加法计算:0+0+0+0+0+0+0=0(个)
师:你为什么这么计算?为什么7个0相加等于0?
生:因为0表示什么都没有。
师: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生2:用乘法计算:0×7=0(个),也就是求7个0是多少。
师:说的真好这是一道解决有关0的乘法的问题,同学们在列完算式以后,千万不要忘记写答语。
2.想一想,0×3,9×0,0×0各等于多少呢?为什么?(课件出示)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指名汇报计算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思路。
师:谁来说说第一题,并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0×3表示3个0相加的和,就是0。
师:说的很好,谁可以再来说一说?
生:0×3表示3个0相加的和,就是0。
师:其他同学是不是这么想的?
生:是
师:照着老师的方法同桌讨论分别说一说第二小题,第三小题你又是怎么想的?
(同桌说一说,汇报)
生:9×0表示9个0相加的和,就是0。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他说的对不对(课件出示)
生:对
师:谁能来复述一遍
生:9×0表示9个0相加的和,就是0。
师:0×0又表示了什么?
生:0×0表示一个也没有,还是0 。
师:同学们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课件出示)同学们真聪明竟然和小天使的想法都一样
3.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小组交流你从算式中发现了什么?(交流汇报)
生1:上面的算式都是乘法算式。
生2:上面的乘法算式都是0和一个数相乘。
生3:上面的乘法算式的积都是0。
师小结:通过观察上面的算式和总结的规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我们学习了新知识,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完成书上66页做一做第一题。(学生做完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
师:那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出示课件)每个同学说一组
追问个别题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0×6 5+0 )
师:既然同学们都能把结果算出来,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通过上面的算式观察一下(讨论: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一样吗?为什么?)(可以同桌讨论)
生:不一样,0和一个数相乘结果还是0 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还是这个数
四、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6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2.课件出示:花瓶里插了多少支花?
3.快乐选一选
4.你能很快说出下面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吗?
1+2+3+4+5+6+7+8+9+0
1×2×3×4×5×6×7×8×9×0
(因为第二个里面有0,乘后得0,还得0)
(强调“0”乘任何数都得0)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指名学生总结回答)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 篇34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人教版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教案 篇35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 ),偶数有( ),是3的倍数有( ),是5的倍数有( ),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
(2)的三位偶数是( ),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