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短文网

2025-11-10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王阳明心学》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篇1

时下,创业创新、财富积累已经成为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目标,甚至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每个人,特别是创业者左手鸡汤、右手鸡血;左有星云,右有马云,在工作一线苦苦挣扎,生怕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他人。即使是蓬头稚子,也要背负父母成龙成风的期望,试图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但是,很多人在追逐财富、实现自我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本心,完全沉溺于金钱数字的增长和名望声誉的兴隆。毒疫苗事件、病毒肉事件、幼儿园虐待事件等等,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人们的底线。

难道是非善恶的评判在追逐成功的过程中消失了吗?自然不是,正确的善恶观永远存在于人的本心,只是被蒙上了一层自私的薄膜而已。原本单纯的人一旦进入滚滚红尘,童心就会变成世俗的利害心、是非心、功利心,就把良心放逐到计较得失的欲望之中,成为行尸走肉。王阳明,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功、德、言三不朽的圣人,在大名鼎鼎的《知行录》里指出,恶人之心,失其本体。也就是说,恶人的心,失去了本来面目。恶人也有“良知”,只是被贪欲蒙蔽,失去了本来面目,所呈现出来的行为便是“不良”。

对于当下忙碌的人们,特别是创业者来说,祛除阴翳找回良知不仅是内在的需求,更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即便是最先进、最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同样也需要从人的本性出发,找到人类自身的痛点,提升体验度和满意度,从而挖掘出可以利用的商业价值,从苹果到谷歌再到小米,每个独角兽公司都是秉承着相同的理念。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利润而牟取金钱,那么最终只能走向歧途,失去是非善恶的基本判断。

怎样才能找回初心,回到正确的轨道呢?王阳明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人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也就是说,“良知人人天然现成”,只要反观自照,就能“明心见性”,拥有这种“吾性”。修习心学,就能够还原本真,找回自己。这就好比一杯干净的水,原本可以用来解渴滋养,但如果添加了毒药,那就可能毒死人。但毒性不是水的本性,恶也不是人的本性,都是后来添加的。既然可以添加,那么也可以清除,水可以通过蒸发重新变成净水,人可以通过清除贪欲重现良知。

事实上,对于创业者来说,心学的指导意义远大于此。创业过程中更离不了心学的指引。为什么这么说?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困难和不便。想要区分机遇和困难,就需要抱有一颗童真的眼睛观察,而不是依靠善恶的直觉判断。王阳明的《传习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园中除草,劳累之余感慨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王阳明听到之后,就对他解释道:“你就没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薛侃听了之后感到莫名其妙,因为他劳碌了大半天,不但浇灌花朵,还铲除了很多杂草,怎么能说是没有培养善,没有铲除恶呢!王阳明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的。其实,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之所以有善恶,全是你强加给它的。比如黄金看起来是善的,但在人的胃里就变成恶的了。粪便可以让庄稼生长,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但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恶的。所以说,天下的万事万物哪里有善恶之分?都是人强行加到它上面的。因此当这个世界被人为的区分了是非善恶之后也就偏离了世界事物的本质。

王阳明的这番言论,就是对创新发展的客观认知。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善恶之分,而在于观察事件本身的角度不同。比如对于打车难的痛点,对于百姓来说这是恶的做法,然而对出租行业来讲确实善的,他们可以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以滴滴打车为代表的网约车行业正是从这个痛点出发,解决问题。创业者就需要跳出简单的善恶划分,用全新的、公正的第三方视角审视,这样才能够发现商机、利用商机。在为自己积累财富的同时,造福于人类苍生。心学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现象学,它把世界聚焦于我心,把所有的问题都变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所有的问题。没有表里、内外、上下,任何“一”都是具体细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整体。作者认为,这就叫做破除二元论,返回道本体;挣脱话语的异化,重返“意义”的伊甸园。

此外,王阳明的心学不但能够指导发展,更具有教育的深意。创业本身,就代表了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正如王阳明的一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人生的经历让王阳明就像蛇蜕皮一样,一层层地蜕,最终证得大道。谪居龙场,顿悟圣道;巡抚闽赣,平匪诛藩;回乡守制,光大心学;总督两广,保境安民。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先是打击他的好名之心,越好名就越让他得不到“名位”。再锤炼他的荣辱耐性,廷杖、监狱、贬官到绝地,直到最后让他打通生死观,反观自照,这才明心见性,终于悟通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所以,客观来讲,王阳明的心学是从绝境中“压”出来、逼出来的.的心学。从大千世界、功名事业,直到生存死亡,王阳明退到退无可退的境地,不得不“反手而诚”“反手而治”。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可以说,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至始至终都在践行“知行合一”的学说,真正地做到了“三不朽”,从而超凡入圣。不论是遭逢困厄,还是身处顺境,他都凭借着心学的智慧,不悲不喜、无宠无惊地泰然处之。

对于创业者来说,除了需要这种百折不挠、虽百转千回却义无反顾的精神,还需要掌握王阳明沉得住气的品质。无论是发配龙场还是巡抚闽赣,就是在需要“了不起”的时候就可以上九天揽月,在无可奈何时就混迹于鱼鳖,而不更多地去想什么委屈不委屈。这也正是王阳明所谓的悟道,就是找到了本源、正路,从心意的根本处明白了“心即理”,洞见了心物之间的根本关系,也就是心外无物。

因此,王阳明的心学不但没有过时,更不是邪说异端,时至今日依然能够散发出熠熠的光辉。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说:“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因为他的心学智慧永不过时,他的人格魅力光照古今。当下,研究王阳明学说的人不在少数,当代“心学”名家、国内王阳明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月亮,历时二十年心血写成的《王阳明心学》,无论是从王阳明生平史料的广泛性与真实性、对心学研究的精深程度,还是写作的严谨程度上都无出其右,深深影响了一大批王阳明后续研究专家和作家。想要挖掘更多成功经验,建议精读再读。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篇2

有人说过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多年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很多伟人必修的功课。从叛逆少年到官场愤青,从大明军神到一代宗师,王阳明就是一个传奇的存在,或许应该说,从他的出生就注定了这不平凡的一世,或许你没有不了解王阳明,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你一定听说过,古往今来,这本书至今也是很多人为人处事所必读的。读懂王明阳,可以说在思想上有着更深层次的提高。

《王阳明心学》是周月亮教授历时二十年心血历程,从其生平史料的广泛性与真实性,对王阳明的心学进行深度研究,从而写下了这本书,可以说经过考证与整理才有了这本书。作者对王明阳生平进行了简单的讲述,并且运用了形象的插图进行简单的补充,将王阳明从幼年至终年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丰富而传奇的一生让我们心生崇拜之感。而在先生的一生中,杀贼擒王也不过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先生的心学,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指引着很多人前进的方向,指导我们通过生活来创造自己。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对王阳明的一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的解决方式进行了分析,从为官之道,从为人之道上认知人生的意义。

从少年到终年,王阳明一生何其辉煌,也何其坎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或许便是如此,然而王阳明却又是何其幸运,有一位识大体的父亲。这一生的经历让他在以后的余生中有着自己的观点态度,他始终坚信着渡人渡己。

周月亮教授的'这本《王阳明心学》,更为细致,更为简单的向我们介绍了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也让我们更清楚更真实的理解了王阳明的意志思想。作者像在讲故事,也像在给我们介绍一位老朋友,把酒谈欢后是更为熟悉的彼此。知行合一,这是他一生都在实践的准则,也是给予我们后人可贵的心学思想。读王阳明,看传奇一生,读王阳明心学,认知自己。

传奇的一生,宝贵的思想,读起来,总是受益一生。而他的一生也真正的做到了“三不朽”,其心学智慧定将受益于后人。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篇3

迟迟不敢写书评,对圣人的认知还深感比较浅薄。这门书还是值得读,首先作者的文笔很好,很有代入的作用,仿佛你也化身成圣人的'一个弟子向他求教,在风景秀美之地学道、论道!对王圣人产生兴趣是因为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当时就感慨,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在历史书上也就聊聊几笔,甚至老师讲解时、我印象也不深刻呀(还是我当年并未好好听课[捂脸])于是找来书了解一番。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个人的修行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心学四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本体无善无恶,不去分别善恶;有善有恶为心生私心杂念,有好恶之分的意念;知善知恶是知行合一中知的部分,也是心学中提到的致良知,去认识到事物的本体和客观规律;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也是知行合一中行的部分,天理、良知不是靠空想、意念,而是在实践中探索,格物就是深究本来的事物,从而达到为善去恶。王圣人一生都在践行心学。少年立志高远,想要成为圣贤之人,这并未让其仅仅成为论道之人,他在政治生涯中虽跌宕起伏但也成绩斐。然。现在想想高中学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有何意义?!对你实用的就是有意义的[机智]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篇4

“知行合一”被看作王阳明标志性的哲学观点之一。对知行合一的研究自然也构成王阳明哲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王阳明有关知行合一的思想比较复杂,它由很多命题构成,若非是专门对此有所研究的人,很难真正明白其中讲述的是什么,也更加难以懂得王阳明给中华传统里留下的是什么。周月亮是当代研究王阳明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接触王阳明,并且深受王学后裔的'影响,我想这或者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文化偶像”吧,若非有一种无上的崇敬之情,否则一个人怎么会舍得花费半辈子的时间在一个与自己毫无亲缘又无利益关系的先人身上呢。余先生说,偶像的出现,是阅读的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能够与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魂魄与共,是莫大的幸福。不因为他的名声,艺术和学问,而是你的生命与他的生命,有某种“同构关系”,他是你精神的血缘上的前辈姻亲。这种精神上的姻亲并不是人人可及,但是通过周月亮与他“精神姻亲“的介绍,我们才得以有幸洞窥一二。

导读中说到为什么写这本书的原因是为寻找人生的意义,找日子值得一过的那个支撑点,而这本王阳明传记,也许能让你获得一种人要活出点滋味来不容易也容易的道理。能否过得上值得一过的日子,就看你是否能找到“良知”的发窍处。真本书引经据典的内容颇多,其实读来也不甚轻松,另一原因,也怪自己过去阅读轻松读物多,一时半会还真难以接受这种文绉绉又极其难懂的内容了。我也深知无法单靠这一本书就能了解心学,但是作为入门,这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篇5

去年十二月开始读,到今天读完。书读得较慢,不过书中的一些道理经过慢慢琢磨,总算大都依自己的理解想通了。书中穿插的一些处事的方法大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读书过程中,明显察觉自己处事心境和效率均有所精进。

书读到最后,见心学宗旨,按字面意思去理解,总觉太过肤浅,苦思半晌,得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处的善恶不应该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善恶。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而心学此处的`善恶,应该是对于止,即志向来说,即对于我们实现自己志向有帮助的,即为善;对阻碍实现志向的,即为恶。

心之本体无善无恶,着重点应该在我们日常做事上,注重保持心灵的纯净。日常处事时,经常会受到外在的干扰,如果不能做到泰然处之,被之影响心境,则事倍功半矣;而若此心通明,物无所滞,则做事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而在日常生活中,会沾染上各种各样的善恶,欲要志向达成,需先分清这些善恶,即致良知。而致良知具体在于格物,即为善去恶。当我们厘清这些善恶,再在日常生活中勤以为善去恶,每日三省吾身,最终达到至善,则志向必不远矣。

对于像我这样的俗人来说,格物应是当下亟需去做的。从儿时,到上学,再到工作,心中已被各种各样的恶所占据,二十多年的沉淀,让这些恶已根深蒂固。重疾需下猛药,若想有所作为,除了吾日三省吾身,时时检讨自身为善去恶,别无他法。

写下此贴,望日后回头看时,已有所精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