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案

短文网

2025-11-10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比的应用》教案(精选13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比的应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为单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理解题意

(1)什么是稀释液?怎样配置的?

(2)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学数学书P49例题2,思考:

(1)你从例题2中得哪些信息?

(2)1:4表示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3)你能用画图的方法给同位讲解吗?

(4)方法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方法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小组展讲

小结:方法一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每一份,然后再求各部分的量;方法二把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2.填空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cm,长与宽的比是5:2,长与宽各是多少cm?

4.一个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全班有多少人?

《比的应用》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57~58页准备题、例3、“想想算算”,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学会解答,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小朋友,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你们高兴吗?徐老师也很高兴,对他们的到来,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师生鼓掌表示欢迎)

2.大家拍手拍得很热烈,但不够整齐,请听一听,老师是怎么拍的,拍了几下?(教师有节奏的拍5下),学老师的样,比我少拍2下。(生拍手)

3.刚才你们拍了几下,是怎样想的?

指出:要想知道自己拍几下,就可以想,比5下少2下是几下,谁会列式。

4.如果我拍7下,要求你们比我少拍3下,你们该拍几下?怎样想?

(二)复习、引新

1.直观复习:再过几天就是小松鼠的生日了,小白兔准备了礼物送给它,是什么礼物呢?(小黑板出示准备题1)

(1)小白兔送给小松鼠的红花、绿花各几朵?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两种花的关系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填空,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绿花是6朵的?(从9朵里去掉少的3朵)

(3)师指出:从图上看,绿花比9朵少3朵,绿花的朵数就是要从9朵里去掉3朵。

2.动手操作复习:小白兔给小松鼠送来了鲜花,还给它带来了什么呢?(出示准备题第2题)

(1)小白兔的要求是第一行摆6个圆 ,第二行摆三角 ,三角比圆少2个。哪一行摆得少? 摆几个?请小朋友们动手摆一摆。

(2)填空:第二行摆( )个三角 ,怎么知道要摆4个?(比圆少2个,就是从6里去掉2)怎么列式?

(3)师指出: 有6个, 比 少2个,就是比6少2,要从6里去掉2,所以用6-2算。

3.“想想算算”第1题

指名填空,说一说为什么用10-2=8?

师指出:足球比排球少2个,求少的数要从多的数里去掉相差的一部分。

4.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上面题目中想的办法来学习新的应用题(出示课题)齐读:

(三)新授

1.出示例题,指名读,说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这样的条件和问题,你能不能画出线段图?自己先在纸上画,然后和你的同座位进行交流:(出示要求)

想一想,做一做

1.表示桃的线段应比梨的线段怎样?为什么?

2.在图上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3.求桃有多少个可以怎样想?

4.怎样列式计算?

2.指名一生说他是怎么画线段的,桃的线段比梨的长还是短,为什么?生到黑板上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3.告诉老师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桃比梨少多少?少哪一段?要求桃有多少个就是求什么?怎么想?指名说,同座位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4.指名口头列式,师板书。追问:为什么用减法?

师指出:这里求比23少9的数是多少,要从23里去掉9,所以用减法算。

(四)巩固练习

1.“想想算算”第2题

看线段图请一生说图意(指名说 齐说)

生填空,为什么用减法算式做?(师引导:这里求的是……)

2.“想想算算”第3题

找关键句画波浪线,齐说画的是哪句?蓝花瓶是小数还是大数?填完整算式和答句

3.小游戏,抢答题目(录音机播放)

(1)小明家有13只公鸡,母鸡比公鸡少2只,母鸡有几只?

(2)小华有27张邮票,小红比小华少5张,小红有多少张?

(3)学校车棚有9辆摩托车,自行车比摩托车多20辆。自行车有多少辆?

(4)二(3)班有40同学,二(2)班有48个同学。二(3)班比二(2)班少多少个同学?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做题时怎样想的?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1、2题

《比的应用》教案 篇3

一、【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配制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指的是用容量瓶等仪器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其核心是配制的过程和配制过程中的误差分析,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掌握配制过程以及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学生已经学过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了解它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和误差分析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化学反应给物质的量计算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并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内容,是本学科化学实验部分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演示好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要点。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了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并进行误差分析分析。

2.目标解析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了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就是指要能熟悉容量瓶的使用方法,能根据条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能对实验中的不规范操作进行相关的误差分析。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忽视物质的量浓度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忽视体积指的是溶液的体积,误差分析时有一定的难度。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没有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以及它与物质的质量等的关系。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就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其中关键是还要弄清楚物质的量浓度与相关的物理量(如物质的量、质量、密度)的关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和视频播放器。因为使用多媒体视频,有利于学生通过视频向学生演示实验具体步骤,了解使用仪器和步骤,分析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

【问题1】:1molL-1硫酸溶液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师生活动:1L溶液中含有1mol H2SO4或将98g H2SO4溶于水配成1L的硫酸溶液。

【问题2】:用现有仪器(100mL烧杯、100mL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天平、药匙)、蒸馏水、氯化钠固体配制100mL 1.00mol NaCl溶液?

设计意图:提出任务,让学生分组探究配制原理和过程,进一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并引出新仪器——容量瓶。

师生活动:

方案一:称取5.85 g氯化钠固体移入100 mL烧杯中,加水溶解至100mL刻度,得100 mL 1.00 mol/L NaCl溶液。

方案二:称取5.85 g氯化钠固体移入100 mL量筒中,加水溶解至100mL刻度,得100 mL 1.00 mol/L NaCl溶液。

方案二比方案一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精确些,但是方案四种所用量筒只是一种量器,不能用作反应仪器,也不能直接用来配制溶液。如果要求比较精确,就需使用容积精确的仪器,如容量瓶。

容量瓶有各种不同规格,常用的有100 mL、250 mL、500 mL、和1 000 mL等几种。

【问题3】:容量瓶上边标有温度,体积的刻度线只有一条,这说明了什么?能否用容量瓶来溶解固体物质?溶质溶解后是否可马上放到容量瓶中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推理能力。

师生活动:说明容量瓶的体积受温度的影响,所以不能用容量瓶来溶解固体物质,溶质溶解后要等其恢复至室温时再转移到容量瓶中。

容量瓶的使用:在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小心地注入容量瓶时,不要让溶液洒在容量瓶外,也不要让溶液在刻度线上面沿瓶壁流下。

【问题4】:观看实验视频,500mL 0.1mol/L Na2CO3溶液的配制步骤?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师生活动:1、计算 2、称量 3、溶解(稀释) 4、移液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仪器: 天平(含滤纸)、药匙、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问题5】:若配置过程中操作错误,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将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分析操作错误带来的影响。

师生活动:误差分析,根据cB= nB /V = mB / (MB V)进行推断,分析实验过程中哪些操作会引起nB或V(aq)的变化,从而导致cB有偏差造成误差。

例如:

(1) 为什么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并将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中。(确保全部溶质转移至容量瓶中)

(2) 转移时溶液不慎撒到容量瓶外,最后配成的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大了还是小了?(变小了)

六、【课堂小结】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

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转移⑤洗涤⑥定容⑦摇匀

误差分析:根据cB= nB /V = mB / (MB V)分析溶液的浓度变化。

七、【目标检测】

1、实验室配制1mol/L盐酸250mL,不需要的仪器是( )

A. 250 mL容量瓶 B. 托盘天平 C.胶头滴管 D.烧杯

2、优化设计P16 基础知识(二)

【配餐作业】

A组

1、配制100mL1.0 mol/L的Na2CO3溶液,下列情况会导致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容量瓶使用前用蒸馏水洗,没有干燥

B.配制过程中,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C.俯视确定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D.用敞开容器称量Na2CO3且时间过长

2、关于容量瓶的使用,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使用前要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

B.用蒸馏水冲洗后必须要将容量瓶烘干

C.为了便于操作,浓溶液稀释或固体溶解可直接在容量瓶中进行

D.为了使所配溶液浓度均匀,定容结束后,手握瓶颈,左右震荡

B组

1、在NaCl、MgCl2、MgSO4形成的混合溶液中,c(Na+)=0.1 mol/L,c(Mg2+)=0.25 mol/L,c(Cl-)=0.2 mol/L,则c(SO42-)为( )

A.0.15 mol/L B.0.10 mol/L C.0.25 mol/L D.0.20 mol/L

2、将30mL0.5 mol/LNaCl溶液加水稀释到500mL,稀释后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3 mol/L B.0.3 mol/L C.0.05 mol/L D. 0.04 mol/L

C组

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100mL 1.84 mol/L的稀硫酸,若实验仪器有:A.100mL量筒B.托盘天平 C.玻璃棒 D.50mL容量瓶 E.10mL量筒 F.胶头滴管 G.50mL烧杯 H.100mL容量瓶,实验时应选用仪器的先后顺序是(填入编号)

(2)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填编号) 。

A. 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它是否漏水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配溶液润洗

C.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固体,把称好的试样用纸条小心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接近刻度线1~2cm处,用滴管加蒸馏水到刻度线

D. 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液体,用量筒量取试样后,直接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刻度线

E.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多次

F.往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3)下列实验操作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的是( )

A.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浓硫酸时俯视刻度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用量筒量取所需浓硫酸倒入烧杯后,用水洗量筒2~3次,洗涤液倒入烧杯中

D.定容后倒转容量瓶几次,发现凹液面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再补几滴水到刻度线

《比的应用》教案 篇4

教学内容:课本第21页练习五的第9-13题,三步应用题的练习课(二)。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的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用口算卡片出示口算题,指名让学生计算。

9300÷300= 650-350= 5400÷600=

12×500= 4800÷800= 370-190=

240+260= 700×30= 80×5×2=

二、混合运算练习,小学数学教案《三步应用题的练习课(二)》。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题目,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时,指名让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说得数。

(44+36×5)÷32 400÷(632-27×16)

33×(60-168÷3) (54+14×9)×2

三、解答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9题。

请一位学生读第(1)题后,先指名让几名学生说这题的两种解法,并且说出每种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接着让学生做第(2)题,做完以后集体订正。订正时也让学生说出不同的解法,并且说出每种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2.做练习五的第10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接着教师可以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如果有学生列出算式是:(7+8)×6=90(个),让列出算式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讲清算理。

3.练习五的第11题。

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再问:还有没有其他解法。

4.练习五的第13题。

学生独立解答。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并且说一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5.练习五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后小结:

三步应用题的练习课(二)

《比的应用》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应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比的应用》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了10以内加减法和看图列算式。为了更好的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灵活性,考虑到孩子对减法应用题理解有难度,我给孩子们设计了一次自编减法应用题。首先运用了挂图让幼儿学习自编应用题方法,然后让幼儿结合图片练习自编应用题。再过渡到联想生活实际编应用题,最后让幼儿根据图片,编题、说题、写题,由浅入深,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初步学习自编减法应用题。

(2)根据数字或算式进行仿编、创编减法应用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数字卡片、图片若干、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图

活动过程

一、巩固复习加法应用题,以问答形式回答所提问题。

二、学习看图自编减法应用题。

情景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幅美丽的.挂图请小朋友们根据内容仔细观察图中有什么?并能把图中内容说出来好吗?

(1) 出示挂图边提边问回答,图中有什么?根据老师所提的问题。谁能把这一幅完整复述出来(个别幼儿复述)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落下2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苹果?

(2) 提问,这是运用了什么方法?请一名幼儿把算式写出来,刚才老师让小朋友根据挂图完整的吧这幅图复述出来,这种形式就是减法应用题,应用题有他必然条件,一件事,两个数字一个问题,这是应用题的基本结构,那么老师让小朋友根据老师给你们讲的上述条件请小朋友们看图编一编减法应用题。

(3) 出示小鸟图片,请幼儿根据图片仿编应用题,并把算式写出来

三 尝试用数学创编减法应用题

为了加深对减法应用题的理解,让幼儿根据老师出示的两个数字进行创编如8.2请小朋友利用这两个数字创编几道不同的减法应用题,鼓励创编好的幼儿

四 探索用减法算式创编应用题

进一步加深巩固,让幼儿根据减法算式进行创编 如9-3=?

五 自由发挥编减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六 游戏操作练习:

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带来一个小礼物,但是礼物上是有要求的,必须根据礼物上的内容编出减法应用题才能把礼物送给你

七 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带着礼物回家给爸妈编应用题

《比的应用》教案 篇6

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等差等比数列综合问题的求解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

难点是解决数列中的一些综合问题。

教学过程

例1.等差数列 的公差和等比数列 的公比都是d(d≠1),且 , , ,

⑴求 和d的值;

⑵ 是不是 中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例2.设等比数列 的公比为 , 前 项和为 ,若 成等差数列,求 的值.

例3.已知数列 的前n项和为 且满足 .

(1)判断 是否是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

(2)求数列 的通项 ;

例4.设 是正数组成的数列,其前n项和为 ,且对于所有正整数n, 与2的等差中项等于 与2的.等比中项。

⑴写出的前3项;

⑵求 的通项公式(写出推理过程);

⑶令 , ,求 的值。

例5、已知数列 ,设 ,数列 。

(1)求证: 是等差数列;

(2)求数列 的前n项和Sn;

(3)若 一切正整数n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例6.已知函数 ,数列 满足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令 ,求 ;

(3)令 对一切 成立,求最小正整数m.

课后作业

1.设数列|an|是递增等差数列,前三项的和为12,前三项的积为48,则它的首项是 。

2.设等差数列 的公差 不为 , .若 是 与 的等比中项,则 _________。

3.若互不相等的实数a、b、c成等差数列,c、a、b成等比数列,且a+3b+c=10,则a=_______。

4. 已知等比数列 的前 项和为 且 。

(1)求 的值及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设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5.设数列的前 项和为 ,已知

(1)设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若 ,求 的取值范围

6.设 为数列 的前 项和,若 ( )是非零常数,则称该数列为“和等比数列”.

(1)若数列 是首项为2,公比为4的等比数列,试判断数列 是否为“和等比数列”;

(2)若数列 是首项为 ,公差为 的等差数列,且数列 是“和等比数列”,试探究 与 之间的等量关系.

7.已知数列 是首项 ,公比q>0的等比数列,设 且 , 。

⑴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⑵设数列 的前项和为 ,求证数列 是等差数列;

⑶设数列 的前n项和为 ,当 取最大值时,求n的值.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第2时)

使用说明:

1.前认真预习本,完成本学案;

2.上认真和同学讨论交流,积极回答问题、板演,认真听老师点评;

3.下复习,整理归纳。

《比的应用》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硝酸及其应用。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而高中阶段学习的元素化合物主要有:碳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镁、溴、碘等众多的物质。硝酸作为含氮物质在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且硝酸是中学化学中的三大强酸之一,掌握硝酸的性质及其应用是必要的。本节的教学在了解硝酸的氧化性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浓、稀硝酸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生成物不一样。

2、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随着硝酸浓度的变化硝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物也发生变化。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根据所学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来了解硝酸的氧化性,掌握硝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法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强氧化性是本节课的重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和教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知道了硝酸是常见的氧化剂,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因此通过引导学生从硝酸的应用入手探讨硝酸的性质。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运用化学研究的方法论为指导,采用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研究讨论——结论——应用的边讲边实验的实验探索方法进行施教,主要侧重于实验探索、对比分析、归纳概括。

三、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应该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一些富于启发性的思考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简明扼要地从解释谚语雷雨发庄稼的道理引入。

(二)硝酸的性质:包括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硝酸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根据实验提纲进行实验操作,简单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硝酸的化学性质:重点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比的应用》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以及成数和折扣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会解答有关成数和折扣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理解成数和折扣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把下列各数化成百分数。

2.李庄去年种小麦50公顷,今年种小麦60公顷。今年比去年多种小麦百分之几?

3.小华家承包了一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25%。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师述:农业收成,有时用成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成数和折扣的应用题。

板书: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成数的含义。

师述:什么是成数呢?“几成”就是十分之几,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也就是10%。

(1)填空:

“三成”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三成五”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把下面的“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七成 二成五 五成 九成九

十成 二成八 七成四 八成二

2.出示例1。

例1 小华家承包了一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1)学生默读。

(2)这道题和复习中的第三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3)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述:在列式计算时,我们可以直接把“成数”化成百分数,用百分数进行列式计算。

板书:

=416×(1+25%)

=416×125

=52(吨)

答:今年收白菜52吨。

3.练习。

小丽家承包了一块地,前年收小麦8000千克,去年比前年增产一成半。去年收小麦多少千克?

4.折扣的含义。

师述:工厂和商店为了推销商品,有时将商品减价百分之几销售,这就是平常说的打“折扣”销售。

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也就是减价20%。打五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 )%出售,也就是减价( )%。

5.出示例2。

例2 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3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了多少元?

(1)学生读题。

(2)问:打九折出售是什么意思?

(3)求比原价便宜了多少元?你想怎样解答?

(4)指名说解题思路。

板书:方法(一) 330-330×90%

=330-297

=33(元)

方法(二) 330×(1-90%)

=330×10%

=33(元)

答:比原价便宜了33元。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成数”和“折扣”的知识,知道了“成数”和“折扣”的含义,以及“成数”和“折扣”与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学习了有关“成数”和“折扣”的一些实际的`、简单的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

1.填空:

(1)某县今年棉花产量比去年增产三成。这句话的意思是( )是( )的30%。

(2)一块麦地,改用新品种后,产量增加了四成五。这句话的意思是改用新品种后产量是( )的( )%。

(3)一种皮茄克打九折出售。这句话的意思是( )是( )的90%。

(4)一批旧书打五五折出售。这句话的意思是现价比( )便宜了( )%。

2.把下面的折扣数改写成百分数。

七折 九折 六五折 八五折 六八折

3.把下面的百分数改写成“成数”。

75% 60% 42% 100% 95%

4.一套西服,商店在节日里按八五折优惠出售。西服的原价是560元,西服现售价多少元?

5.东门乡去年的棉花产量比前年增加二成。去年的棉花产量是2676吨,前年的棉花产量是多少吨?

6.一种画册原价每本69元,现在按每本483元出售。这种画册按原价打了几折?

7.张利在减价商品柜台买了一个水壶,打“八五”折,实际花了255元。这个水壶原价多少元?

8.小强花315元买了一台收录机,这台收录机是打七五折出售的。小强买这台收录机少花了多少元?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从概念入手,并和原来学习的百分数应用题进行比较,学生易于找到突破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另外,课本上出现了大量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学好百分数应用题,能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的兴趣。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教案 篇9

教学课题: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时间(日期、课时):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转化” 思想(把解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进一步发展有条理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数学学与练》

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

页边批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除课本提供的情境外,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设计一些具体情境,也利用课本提供的素材组织数学活动。比如,把课本例2改编为开放式的问题情境:

一架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0.5m,你认为梯子的底端会发生什么变化?与同学交流.

创设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问题学生常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结论(教学中学生可能的结论有:

底端也滑动0.5m;如果梯子的顶端滑到地面上,梯子的顶端则滑动8m,估计梯子底端的滑动小于8m,所以梯子的顶端下滑0.5m,它的底端的滑动小于0.5m;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计算梯子滑动前、后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的差,得出梯子底端滑动约0.61m的结论等)。

通过与同学交流,完善各自的想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中感受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的乐趣.

二.新课讲授

问题一在上面的情境中,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组织学生尝试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问题二从上面所获得的信息中,你对梯子下滑的变化过程有进一步的思考吗?与同学交流.

设计问题二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实际问题.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思考.比如,

①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总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

②因为梯子顶端下滑到地面时,顶端下滑了8m,而底端只滑动4m,所以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不一定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

③由勾股数可知,当梯子顶端下滑到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6m,即顶端下滑2m时,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是8m,即底端电滑动2m等。

教学中不要把寻找规律作为这个探索活动的目标,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客观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例题教学

课本的例1是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把课本习题2.7第4题作为补充例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把“32+b2=c2”看作一个方程,设折断处离地面x尺,依据问题给出的条件就把它转化为熟悉的会解的一元二次方程32+x2=(10—x)2,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和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巩固练习

1.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往东走了4km,乙往南走了6km,这时甲、乙两人相距__________km.

2.如图,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爬到点B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取3)是().

(A)20cm(B)10cm(C)14cm(D)无法确定

3.如图,一块草坪的形状为四边形ABCD,其中∠B=90°,AB=3m,BC=4m,CD=12m,AD=13m.求这块草坪的面积.

四.小结

我们知道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任意两边就可以依据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从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把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a2+b2=c2”看成一个方程,只要依据问题的条件把它转化为我们会解的方程,就把解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方程.

《比的应用》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学生可能举例:

①一个足球50元,3个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行了2小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③王师傅用小推车为食堂运菜,每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几小时运完?

2.改编: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米?)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总量)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工作总量?

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学生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生可能提出:

题目中已知几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最好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示同一条路(说明工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几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工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题目里没有给工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方法.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几天修完?

120 ÷ 15 = 8(天)

综合算式: 12 × 10 ÷ 15

⑤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 0米”,问题不变,仍求几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 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这条路长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每天应修多少米? 120 ÷ 6 = 20(米).

综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米?怎样列式?

12×10÷5=24(米) 12×10÷2=60(米)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比较例5、改编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是相同的,给了单一量和数量,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题思路上看,根据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总数(工作总量),总数量是固定不变的(题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话表示出来).不同的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总数量÷每份数=份数.

教师说明:具有以上特点的应用题叫做归总应用题.(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独立完成下题.

①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

②小华和小刚读同样一本书,小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小刚想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几页?

订正时说说解题的思路各是什么?

2.填表:

解放军列队出操.填出每行人数或行数.(说说解题思路)

每行人数

12

20

45

行数

15

10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方师傅给食堂运菜.如果用小推车每次运75千克,8次能运完.如果改用平板车运,4次就能运完.平板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来一批客人.每间住2人,需要15间房.如果每间房住3人,需要几间房?

板书:

探究活动

折纸条游戏

活动目的

学生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加深对“归总应用题”的认识;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活动准备

学生两人一组,每组准备1张较长的彩条,一张表格.

活动过程

1.规则:两人一组,甲任意将彩条折成2段(或几段),乙测量出一段彩条的长度并记录,接着两人互换任务,乙将彩条折成不同的段数请甲根据第一次的测量结果猜出现在每段彩条的长度并记录,互相检查(计算)猜对为赢;此为一局;每场游戏可定为4局,赢者一局加10分,输者记0分并送对方10分,最后分高者为胜.

2.所填表格如下:

《比的应用》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课本P42、43页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角和直角的把握。

教学难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方格纸、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完成第42页练习八的第2题。

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

学生观察图形并思考。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和直角。

[设计意图]:情境学习,进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完成第42页练习八第3。

要求观察区分出题中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说说理由。

学生观察题中的图形然后判断,汇报说明理由。

如第2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说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2、完成第42练习八第3题。

教师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或把这两个角做成投影片,把他们重叠起来验证。

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从而验证角的大小。

指名汇报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42练习八第4题。

教师先让学生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

学生先独立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检验。

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

4、完成第42练习八第5题。

教师用钉子板或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照样子画出两个图形,然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一下是否是直角。

学生活动。

5、完成第43练习八第6题。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观察这两个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两个三角形,观察图形、思考、汇报。

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都有直角。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3练习八第7题。

左图中有3个角,中图中有7个角,右图中有8个角。做题时教师要先让学生找,教师作必要的指点。

2、完成第43练习八第8题。

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盒子上各面共有24个角。教师指导学生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角。

学生活动。

指名汇报并演示数法。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加强学生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案 篇12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说出搜集有关应用磁铁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信息资料的方法。

2、 能通过观察和测试,找出哪些日常生活用品中使用了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愿意关注磁铁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2、 能从别人那里获得有关磁铁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实例。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列举我国古代人们利用磁铁的实例。

2、 能说出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STSE目标:

能举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磁铁和磁性材料的实例。

教具准备:小电机、小喇叭、耳机、话筒、大头针、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认识磁的应用 磁的应用 一、教学引入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两千多年前,中国人最早发现了磁石,制作了司南。在现代社会中,磁在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活动二:

找找磁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说说人们利用磁能做什么?

2、讨论:磁具有广泛的用途,我们还知道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磁?

三、活动三:哪里有磁铁?

1、想办法检验一下,音箱、话筒等物体中有没有磁铁?

2、下面这台机器中装有磁铁,让我们来找一找。给这台机器起个名字吧!

3、在哪些家用电器中还用到了磁铁?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说一说。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出磁的应用,并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举出实例

小组合作检查,找出磁铁。并把发现全班交流。

起名:垃圾分类机

学生举例 加深对磁的认识

让学生认识到磁的用途真多!

认识磁的作用

加深对磁的认识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认识磁的应用 磁的.应用

四、活动三:磁悬浮列车

1、 引导学生看图

讨论:磁悬浮列车是根据磁铁的什么性质设计而成的?与一般列车相比,有哪些优点?

2、感受一下磁悬浮的力量吧?

3、 学习科学在线

五、拓展:磁记忆

1、你知道吗?磁还可以用来记录信息。录音机就是用磁带记录声音的,计算机磁盘也是用磁来储存信息的。

2、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

学生看图

学生回答:根据磁铁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设计而成的。

优点:速度快、噪音小。

《比的应用》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31~32页内容。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①4是5的百分之几?

②5是4的百分之几?

2.基础训练。

指出下列各题中,哪一个是单位“1”的量,谁与单位“1”的量相比?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2)实际产量是计划的`百分之几?

(3)某实验田普通水稻的平均产量是每公顷5.6吨,采用杂交技术后,水稻的平均产量为每公顷7吨,杂交水稻每公顷的产量是普通水稻的百分之几?普通水稻每公顷的产量是杂交水稻的百分之几?

3.引入新课。

将基础训练第(3)题的两个问题改为: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百分之几?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减少百分之几?同学们是否会做?引出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二、新授

1.问题: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百分之几?

(1)让学生读题后

(2)指导学生边审题边画出线段图

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多少吨怎么求呢?板书:增产的数量÷普通水稻的产量

(7-5.6)÷5.6=1.4÷5.6=0.25=25%

或7÷5.6=1.25=125%125%-100%

2.问题

②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每公顷增产多少吨怎么求呢?

提问:谁是单位“1”的量?谁与单位“l”的量相比?怎样计算?

板书:少的数量÷普通水稻

3.提问:这道例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师生共同讨论。

让学生说说算理。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各题,每小题均回答三个问题:

a.谁是单位“1”的量?

b.谁与单位“1”的量相比?

c、比较量对应的分率是多少?

(1)男工人数比女工多百分之几?

(2)今年每公亩的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3)汽车速度比火车速度慢百分之几?

(4)红花朵数比黄花朵数少百分之几?

2、(1)4比5少百分之几?

(2)5比4多百分之几?

3.五(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求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注意单位“1”)

4.列式计算课本第32页“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又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它的结构特征如何?如何求相差数的百分率?

五、作业

课本第32页“练一练”第1~3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