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精选12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本事】
解决生字,理解并掌握“陡峭、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描述大自然风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自然环境的优美,体会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位优美语言,学习描述大自然的方法。
【难点】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导入新课
由题入文,提问学生是否有自我在山中游玩的经历,山上有哪些景物是令自我难忘的,让大家互相交流、谈论。(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字典查清字词,同桌之间能够互相正音。
2、教师示范读,让学生跟读并且体会情感基调。
3、学生默读课文同时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访友时间、环境、心境。
第二部分(3—7自然段):访友情境,对“朋友”感情。
第三部分(8自然段):告别“朋友”。
(三)抓住重点,深入研读
1、抓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①“满怀的好心境”
明确: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在大自然之中寻访的心境十分好,包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情深”
明确:道出了作者对大自然感情的深刻。
③“这山中的一切,哪一个不是‘我’的好朋友”
明确: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它们像我们的朋友一样能够和我们沟通交流。作者进山看景,自然就成了“山中访友”,体现了在作者心目中,人类和大自然是应当并且能够和谐相处的。
2、小组学习
①理解题目含义
明确:在作者的眼中,自然界的万物都能够和人类和谐相处,山中的一切景物都是自我的朋友,作者对他们是尊重的,所以到山中去探访也就变成了“山中访友”。
②赏析修辞手法(小组合作找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且共同探讨运用修辞的好处)
例如:高大的树木,你撑着一把巨伞,是让我停留脚步休憩吗(比拟)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排比)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比喻)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文章第五段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在山中的所见所闻,那么,能不能仿写这一段,把你在某一个地方的见闻以及感受写出来呢,让我们动手试试看吧。
提示:开放性问题。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可根据时间进行删减)
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像作者学习,珍惜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和谐相处。
(六)课后作业
探访大自然,并且用画笔记录下你的独特发现。
板书设计
(略)
教学反思
本文作者描绘各种好友时用到的修辞手法-拟人,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需要多结合写作进行练习。作者的情感是学生体会的难点,需要学生多读多悟。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
题目 《山中访友》
作者 李汉荣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蕴(yùn)含 奥(ào)秘 栀(zhī)子花
宁(níng)静 犬吠(fèi) 湛(zhàn)蓝 衬(chèn)托 仪(yí)式
凝(níng)望 树冠(guān ) 吟(yín)咏 恩(ēn)泽(zé) 短暂(zàn)
旋(xuán)转(zhuàn) 津津(jīn)乐道 雄(xióng)浑(hún)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 交流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归鸟。
⑵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 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 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 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 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 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 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 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第二课时
一、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回忆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以下的精彩句子: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感觉。暗示“山中访友”充满了好心情,同时点明了方有的时间是初夏的早晨。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作者与“朋友”间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是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它们”指落花和落叶。“仪式”指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中、一块石头的轻轻敲击”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7、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巧妙比喻,使雷雨也随作者的情感,富有了侠客与诗人的豪情逸致。
8.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恩泽”一词的含义是称帝王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这里作者将能够遮风挡雨的岩石看成是天地赐予自己的恩泽,用反问句加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流露出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感恩之情。
改为陈述句:.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都说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二、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三、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古桥
大树
山中访友 (与大自然深情地对话) 热爱大自然
山泉
溪流……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邀请、俯身、瀑布、陡峭、身躯、蕴含、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与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通过联想与想象表达感情的方法,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写作。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我们非常幸运地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地方,在我们的不远处就有凤凰山,想必同学们都爬过,还记得你爬山时看到的哪些好风景吗?并谈论一下你进山观景的感受。
2、著名作家李汉荣先生也喜欢去山中观景,可是他却把自己的观景经历写成了(访友)板书,与同学们的有些不同,那带着我们的好奇与疑问去书中找找李汉荣先生与我们的观景感受有何不同吧。
二、初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作者到山里拜访了哪些朋友?把相关词语圈出来。(课件出示要求)
(二)检查词语
过渡:在这篇文章里,你们肯定遇到不少新的词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1、 栀子花、 德高望重 波光明灭 依然如旧
旋转 吟诵 唱和 瀑布 悬崖 挺拔 津津乐道
树冠 蕴含 犬吠
(1)谁见过栀子花?(课件出示栀子花的图片,进行简介)
找出句子并读出【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①分析“撞了个满怀”运用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好心情。
②补充句子,检验预习情况。
不_______不_______也不______就______,_______独自_____。
2、多音字
{(guān)树冠
{(guàn)冠军
{(hé)和好
{(huó)和面
{(huò)和药
(三)交流问题
1.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作者到山里拜访了哪些朋友?
①学生交流【古桥-树林(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
②书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文【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改成陈述句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
③这么多的朋友,作者重点拜访了谁?(板书:古桥-树林)
2.师:其实作者是去山中拜访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可他为什么说是——山中访友?生交流
你觉得这个课题怎么样?生交流
3.师总结:
(1) 表现出丰富、新奇的想象,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
(2)表达了作者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拟人手法的应用。
三、学习第3自然段,品悟“德高望重”
(一)悟“德高望重”
过渡:作者怀着满怀的好心情拜访了第一位朋友——古桥。
1.在作者眼中,古桥是一位怎样的朋友?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和句子。
(1)德高望重
德高望重是什么意思? (德是品德,望是威望、名望、声望的意思)
请你读一读
(2) “弓着腰,俯身凝望”
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古桥【图片】,它弯弯的桥拱就像——老人弓着的腰啊!它身上爬满了藤蔓,就像老人的皱纹!
总结:作者把古桥当做老人来写,用恰当的比喻表达了他这份独特感受。
(3)“你把多少人马……”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4)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
师: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很忠诚,默默地)仍在为人们服务。
(二)指导朗读、背诵
1.指导朗读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老桥,面对这位忠诚的老桥,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作者该怎样与他倾诉?谁来读。
(尊敬 怀念 朋友之情)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总结: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
2.指导背诵
①情浓文美,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把它深深地印入脑海中。你可以分成3部分把它记住。(课件出示)同学们挑战一下自己,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诵下来。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你把多少人吗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②生自由背诵,请几个生背。
③短短3句话,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形象深深刻入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四、初步体会,感悟拟人、联想写法的好处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啼叫,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2、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那种“知己”的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容的境界。)
五、体会略写,学习排比手法,仿写句子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讨论排比句式的好处,以及第二人称的运用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和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应用拟人的方法,把“我”和山里的“朋友”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受亲切、热情。
2、小练笔,仿写句子
你好,( )
五、小结
1、学生自由畅谈作者从这些朋友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启示:
例: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
2、在对这些朋友的拜访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亲切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课后作业
1、模仿课文第4节“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观察一下身边的大自然,展开想像的翅膀,写一个小片断。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品味美的语言,领略美的景色,体会美的情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2、引领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1、变换人称的写法。
2、拟人、比喻之美。
3、丰富、新奇的想像。
【教法学法】
1、朗读。
2、评议。
3、练习。
【教学程序】
一、猜读激趣
《山中访友》访什么样的'朋友?为何访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踏着幽径,进入山中依次访问了哪些朋友?
2、怎么称呼这些朋友?
三、寻幽探微(着重探讨3~5节)
1、朗读训练:
⑴ 示范朗读,抛砖引玉:
读好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感情。
⑵ 练习朗读,体会琢磨:
把握内容,读出感情。
⑶ 表演朗读,评议欣赏。
2、领略人称变换之美:
对比阅读,思考:用第二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3、领略拟人比喻之美:
⑴ 自由朗读第5节,说说你最喜欢哪句,并谈谈理由。
⑵ 角色朗读,读出情感,读出个性。
4、仿写句子:
仿照本节的写法,(调动想像和联想,运用第二人称)再写一位山中朋友。
5、将题目改为“山中观景”行吗?为什么?
四、课后作业
一课三练:
1、快乐晋阶:6、9、10。
2、生活拓展:春草散章。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德育目标】
激发同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丰富的想象,让自然与人说话,人与自然对话,最终让同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同学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优秀教案】
说读。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可以让同学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同学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同学预习,解决疑难字词,熟读课文。
【设计过程】
一、导入(3分钟)
听老师讲,我们班的同学勤学好问,生动活泼。所以今天能和大家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时光,我好高兴,同学们欢迎我吗?
那来点掌声,算是对我的鼓励。 谢谢同学们的鼓励!
同学们,在小学,我们学过这样一首诗,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大家大声的背出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大家记得很熟,这首诗是讲: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但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同学们,假如你进山访问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好,假如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访问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访问的是什么朋友呢?让我们也带着好心情一起来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二、“说读”课文
1、第一板块:听读,说“了解”的话:
⑴ 你从《山中访友》这个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2分钟)
地点、事件、作者对朋友的感情情感 :“访”(喜爱、赞美、敬佩)。
⑵ 通过我们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你们认为应怎样来朗读?
(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读文章时,就好像我们在跟好朋友面对面地叙旧般自然、亲切、有感情。)
⑶ 大家的意见很好,那我就按大家说的方法先来读一读。
(老师读1~3段。)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中,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多朋友。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在这些“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看看作者到底去访问了哪些朋友,又是如何称谓和评价这些朋友的?(6分钟)
⑷ 请同学们告诉我,作者在山中访问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呢?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称谓和评价这些朋友的呢?(见书,引导同学回答)(5分钟)
(大自然的朋友:山水、植物、动物、风云雷雨等。)
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
⑸ 同学们读书很细心,准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么多“朋友”聚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我”也是其中小小的一员。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带着愉快之情、亲近之情去访问朋友的,对这些大自然的朋友怀着喜爱、赞美、敬佩的感情,表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第二板块:朗读,说“喜欢”的画:
⑴ 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读什么呢?读你自身最喜欢的内容,这一步骤就叫选读。选读时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写得美的句子或段落作上记号。一会你把在选读过程中自身特别欣赏的语句或段落推荐给大家,好不好?
(同学选读)(2分钟)
⑵ 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哪一幅画面你最钟情?或者哪位朋友你最喜欢?请你把这些内容大声的读出来,让大家分享你的发现、你的快乐。好不好?(3分钟)
3、第三板块:品读,说“理解”的话:
⑴ 刚才大家找出来好多非常美的句子。其实作者的好心情就是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我建议同学们课后把这些句子摘录下来,多多的积累,多多的学习,这对我们的写作是有协助的。
⑵ 下一步的我们的学习更有意思,也更能表示我们语文学习的水平,那就是“品读”。品什么?品课文中用得好的字词句,说一说“理解”的话。
⑶ 刚才同学们推荐了很多写得很美的句子,现在就请你来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他们到底美在哪里?是语言美,还是揭示的精神美;是某个词用得好,还是某种修辞用得好。
用“我认为 写得好,好在 ” 的句式回答。(7分钟)
⑷ 小结: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老师和大家有同感,大自然是一位高明的画家,她为人类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大自然又是一位哲人,她带给我们许多珍贵的启迪。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想和同学们一起研讨:其实作者是带着好心情到山里“观景”的,为什么却说成是“访友”。
(四人小组讨论,再请一位代表发言。)
(“访友”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人性化了。作者把大自然当成自身的朋友和家人,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而“观景”是看景物,不亲切。)“友”是文眼,全文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出现的。标明作者热爱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作者是用心和大自然交流。就象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2分钟)
4、第四板块: 演读 说“发明”的话:
⑴ 这篇文章景美,情美,语言美,老师还想欣赏一下同学们的朗读。
这样吧,你们最喜欢哪一段?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棒的同学来示范朗读第五自然段,要读出感情,读出表情。(上讲台演读)
⑵ 文章中的“我”深情地把山泉称着姐姐,把溪流称着妹妹,把白云唤着大嫂,把瀑布唤着大哥,把悬崖敬称为爷爷,把云雀当着弟弟。在与这些朋友亲切的对话中,我们仿佛也加入了这个大家庭,成为其中的一员。假如我们人类能与自然和睦相处,心意相通,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呀。
⑶ 同学们,假如你是大自然家族的一员,面对你的游客朋友们,你想说一句什么心里话?(3分钟)
(四人小组讨论,再请一位代表发言。)
⑷ 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就是要有环保意识,要热爱大自然,维护自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三、小结(5分钟)
1、同学们,作者访问了山中众多的好朋友,又有哪些收获呢?让我们齐读第8段。
2、作者去山中访友,早上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访友,晚上又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回,这两个“好心情”有区别吗?
(有,前者是指怀着愉快喜悦的心情去,后者是指“我”的收获,是亲近大自然后的轻松与满足。这就是作者最大的收获。)
3、(结束语):同学们,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体验,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是一只蚂蚁都可能震动你的情思,拨动你的心弦。
希望同学们多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国庆节快到了,同学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不骑车,不带礼物,哼着小曲儿,不过为了平安,可以邀几个同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归自然,去山中访友。
今天同学们的表示都很不错,想象丰富,语言生动,与同学们相处老师很愉快。谢谢同学们!再见!
【板书】
听读:说“了解”的话
朗读:说“喜欢”的画
品读:说“理解”的话
演读:说“发明”的话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山中访友》教案》。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邀请、俯身、瀑布、陡峭、身躯、蕴含、、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与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通过联想与想象表达感情的方法,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写作。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我们非常幸运地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地方,在我们的不远处就有凤凰山,想必同学们都爬过,还记得你爬山时看到的哪些好风景吗?并谈论一下你进山观景的感受。
2、著名作家李汉荣先生也喜欢去山中观景,可是他却把自己的观景经历写成了(访友)板书,与同学们的有些不同,那带着我们的好奇与疑问去书中找找李汉荣先生与我们的观景感受有何不同吧。
二、初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作者到山里拜访了哪些朋友?把相关词语圈出来。(课件出示要求)
(二)检查词语
过渡:在这篇文章里,你们肯定遇到不少新的词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1、 栀子花、 德高望重 波光明灭 依然如旧
旋转 吟诵 唱和 瀑布 悬崖 挺拔 津津乐道
树冠 蕴含 犬吠
(1)谁见过栀子花?(课件出示栀子花的图片,进行简介)
找出句子并读出【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①分析“撞了个满怀”运用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好心情。
②补充句子,检验预习情况。
不_______不_______也不______就______,_______独自_____。
2、多音字
{(guān)树冠
{(guàn)冠军
{(hé)和好
{(huó)和面
{(huò)和药
(三)交流问题
1.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作者到山里拜访了哪些朋友?
①学生交流【古桥-树林(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
②书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文【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改成陈述句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
③这么多的朋友,作者重点拜访了谁?(板书:古桥-树林)
2.师:其实作者是去山中拜访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可他为什么说是——山中访友?生交流
你觉得这个课题怎么样?生交流
3.师总结:
(1) 表现出丰富、新奇的想象,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
(2)表达了作者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拟人手法的应用。
三、学习第3自然段,品悟“德高望重”
(一)悟“德高望重”
过渡:作者怀着满怀的好心情拜访了第一位朋友——古桥。
1.在作者眼中,古桥是一位怎样的朋友?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和句子。
(1)德高望重
德高望重是什么意思? (德是品德,望是威望、名望、声望的意思)
请你读一读
(2) “弓着腰,俯身凝望”
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古桥【图片】,它弯弯的桥拱就像——老人弓着的腰啊!它身上爬满了藤蔓,就像老人的皱纹!
总结:作者把古桥当做老人来写,用恰当的比喻表达了他这份独特感受。
(3)“你把多少人马……”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4)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
师: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很忠诚,默默地)仍在为人们服务。
(二)指导朗读、背诵
1.指导朗读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老桥,面对这位忠诚的老桥,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作者该怎样与他倾诉?谁来读。
(尊敬 怀念 朋友之情)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总结: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
2.指导背诵
①情浓文美,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把它深深地印入脑海中。你可以分成3部分把它记住。(课件出示)同学们挑战一下自己,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诵下来。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你把多少人吗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②生自由背诵,请几个生背。
③短短3句话,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形象深深刻入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四、初步体会,感悟拟人、联想写法的好处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啼叫,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2、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那种“知己”的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容的境界。)
五、体会略写,学习排比手法,仿写句子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讨论排比句式的好处,以及第二人称的运用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和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应用拟人的方法,把“我”和山里的“朋友”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受亲切、热情。
2、小练笔,仿写句子
你好,( )
五、小结
1、学生自由畅谈作者从这些朋友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启示:
例: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
2、在对这些朋友的拜访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亲切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课后作业
1、模仿课文第4节“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观察一下身边的大自然,展开想像的翅膀,写一个小片断。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2、能力目标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教学方式
合作探究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具体教学步骤
a)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想在古桥上眺望吗?想在树林里奔跑吗?想在山泉旁嬉戏吗?想在悬崖边呐喊吗?好,就趁着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大家一起进山去看看这些美妙的风景。(在我们出发前,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擦亮你们的眼睛;第二,竖起你们的耳朵,用心去感受自然。)
b)学生听朗诵看风景
c)学生分段落朗读
(1)作者
(2)古桥
(3)树林
(4)山泉、溪流、白云
(5)瀑布、悬崖、云雀
(6)石头、落叶、小花
(7)阵雨、老柏树、蚂蚁
d)明确读音
树冠(guān)唱和(hè)一卷卷(juàn)天书湛(zhàn)蓝清澈(chè)
涧(jiàn)水
e)解释下列词语
逝川:流逝的河流,多用于比喻流逝的时间。
凝神:聚精会神。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津津乐道:形容很感兴趣地谈论。津津,指兴趣很浓的样子。
f)课堂思考题: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详写了其中的哪两位?
自然界的朋友依次为: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详写了:古桥和树林。
b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山中世界变成了童话世界,将各种景物变成了自己的朋友,所以进山看景自然成了“山中访友”。
c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访问自然界的朋友,从中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里,饱含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作者描写这些“朋友”时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亲切活泼有亲切感。
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充满了童真童趣,有浪漫色彩。
在叙述上独具匠心。恰当的变换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
g)想象训练:
a齐读“树林”一段,体会其写作方法的妙处。
通过奇特丰富的想象,让“我”变成了树,创造了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把树写得栩栩如生,灵气飞扬。
b模仿“我是树”一段,任意选取一景以“我是……”为首句作想象片断描写。
c交流“我是……”片断描写。
h)小结
今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与李汉荣先生一起拜访了他的“朋友”,从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进而对生活的热爱,愿在座的51位同学也能走近自然走进生活,做个热爱生活的人。
i)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通用2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篇9
课前准备
1.古桥的图片。
2.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或光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③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④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①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②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①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①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②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②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①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②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①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②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2.展开想像。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正音。
2.感悟内容: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读到第3自然段,明白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作者要访问的是什么?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
悬崖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
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什么启示?
2.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3.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二、研读与赏析
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三、体验与反思
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德高望重
树林——知己 热爱大自然
山泉——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一唱和小诗
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
3.摘抄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和排比句。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篇11
发挥想象,当堂练笔,交流感受
活动一:小组内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其余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并进行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仿写,然后展示。 (完成目标三)(10分钟)
小组讨论、自由书写、班级展示 。
评价标准:书写达到语句通顺,意思连贯,能够运用到本课学到的修辞手法。(评价目标三)
指导学法
组织互评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年级语文上册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第一课《山中访友》附: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教学反思:
1.目标达成情况: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三:
2.教后得与失: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篇12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