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晨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句话我已经太过熟悉了,这语句摘自傅雷老师写的《傅雷家书》。每一个字眼都流露出了傅雷老师对儿子深切的爱。
《傅雷家书》充满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和严格的要求,弥漫着浓浓的父子情。其实全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希望孩子平安长大,却不忍心让孩子远离自己。可是孩子长大后怎会一直躲在屋檐下,他们都有着自己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作为父母,即会为此高兴,也会为此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啊!作为儿女的我们应该学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用自己美好的未来报答父母。
合上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独特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但凡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造诣。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有相同之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人生,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一心为我着想。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是有必要仔细阅读这本书的,因为它可以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尤其在为人处世方面能给我们很多指导。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傅雷,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一生成就斐然。在这本书里,我深刻地体会到他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与期望,以及他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
《傅雷家书》在国际上的声誉也很高,它的独特在于:这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情感真挚、质朴,令人动容。每一个字都凝聚了父亲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和最深沉的爱。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板着脸的父亲而是一位慈父与挚友。父子二人促膝谈心,谈笑风生,仿佛就像一对无所不谈的朋友,感情热烈而真挚。只有在勾起对儿子的思念时,几丝无力感才令人想起,这已是一位两鬓斑白的父亲。
另一方面,《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书。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事无巨细。父亲一直都在处处关心着自己的孩子。在艺术上,傅雷现身说法,给予孩子艺术上的指导和诚恳的建议。告诫孩子获大奖不骄傲,遇困境不气馁。做人要谦逊,做事要踏实严谨,一步一个脚印。在儿子消沉苦闷之际,父亲鼓励儿子振作起来,学会面对生活的高潮与低潮,乐观面对人生。他把深刻的人生感悟告诉孩子,在点点滴滴中教育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真诚的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出于一颗拳拳爱国之心,他提醒儿子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始终忠于国家,勿忘国家的荣辱。在日常生活中,傅雷对如何进行劳逸结合的问题,给儿子做了正确、有益的指导。告诫孩子切莫为了金钱而身心劳累,希望儿子能保持身心平衡,高瞻远瞩。他还以朋友的姿态现身说法,帮助儿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稳妥处理事业与爱情两者之间的关系。另外,他告诫儿子在国外不要不拘小节,要做一个礼仪得体的人。父亲始终站在儿子的角度看问题,循循善诱,给予正确的引导。诸如此类,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学艺术的若是细细品味傅雷对于艺术的评论与建议,就能从中获益;为人父母的可以学习傅雷教导儿女的成功经验;作为儿女,我们也能从中更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对我们无私的奉献和关爱,使我们学会感激父母,从而互相理解,互相体谅。这本书给予天下父母子女以强烈的感染和启迪。当然,最主要还在于,这本书对人们的道德、思想、艺术、文化修养等启迪深远,是使我们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本珍贵的宝典。《傅雷家书》让我们懂得:一个人或是一个社会,若只有物质方面的追求,是不完整的。精神世界的完善,更加值得追求与重视。傅雷的精神,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
傅雷的家书,没有修饰,没有矫情,像一股清泉,滋润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当儿子在事业上取得成绩时,作为父亲的傅雷当然是高兴的,但并没有沉浸在那份成就里,而是希望儿子在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贯串在这两则信中的父爱,其实就是坚强。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坚强说到底就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而“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母爱如q》,母亲不会写字,所以每次签字都在上面写个q,“我”并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并且觉得十分丢脸,待到长大以后, “我”仍旧是母亲的牵挂,到了最后“我”才明白,“我”其实就像是q字母里头的那条小小的尾巴,是母亲永远放不下的那头。其实很多时候你也会发现父母的喋喋不休其实是担心,父母的严厉指责其实是关爱,父母的高标准其实是放不下。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做的不是还不够好,而是还不够优秀,不能自我、自觉的学习。其实最最放不下心、最最为我们骄傲、最最心疼我们的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其实,不只是母爱如q,父爱亦是如此,正如《傅雷家书》当中的那位严厉而慈爱的父亲一样,不是吗?
孩子还年少,就只身到国外留学,面对着语言和学业以及礼仪,为人处世等等的压力,他的父亲给了他很多意见和鼓励,那一封封充满着期待和爱的家书,漂洋过海,将父母的牵挂和思念送达到孩子的身边。一xx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这么多封的家书难道还不能代表他们对孩子的牵挂吗?期间有一次没收到信就坐立不安,这难道不是父母最基本的担忧吗?
信中有这位父亲对孩子的鼓励、也有对孩子的教育、还有当孩子获得荣誉时的那种骄傲,当然也有对孩子感情上的疏导。我想,这是每位父亲,或者说是每位孩子都知晓的。不可避免的`,这些家书当中也有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当你读到这些的时候是否脑海里会回想起父母那严肃的脸呢?现在是否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呢?
“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这句话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我们的父母经常说,“只要是有关学习的,能给的我的尽量给,就算是砸锅卖铁都要供你读书。”,其实你可以在《傅雷家书》里面找到你父母的影子,同时又能看看作为父母的他们是以何种心情来爱我们的。
或许你认为你独立了,长大了,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是如此的需要父母的纠正。严厉并不是错,反倒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一种促进。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思考。
成长,这是一个懵懂而艰辛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经历,而且必须成功的渡过,如果你还处在和父母的争吵、纠结当中,那么请你仔细地,带着感情和长大的决心去阅读《傅雷家书》,相信我,它会让你受益匪浅。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傅雷家书》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和他妻子朱梅馥(fu四声)在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书信。这些信件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非常值得家长们阅读和学习。书中反映了傅雷先生夫妇的教育理念,例如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任何事情都让儿子自己决定。傅聪准备去苏联留学的时候,傅雷先生夫妇只是帮儿子理清了他的处境,去苏联的影响,但在关键问题上还是等他决定,并不过度表态。傅聪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离不开这种家庭教育。
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这些信除了互通消息,维系亲情意外,傅雷先生说过他写这些信主要有4个目的: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和傅敏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信件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给孩子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他们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所以上述四个目的中,第一个是体现得最多的',在1954年到1958年,即傅聪留洋期间的信中有大量体现。比如如何理解肖邦,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问题也在信中大量讨论。信中也有对诗词的讨论,比如1955年12月15日的信中就有对《人间词话》的讨论。
第二个也处处有体现,比如在1958年十月七日中,傅雷妻子这样写道:一个成了名的艺术家,处处要当心,无意中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呢!这句话写于傅聪在1957年9月赴京参与文化部的反右活动,并做了调查,接受了批判。不知道这句话对傅聪有多大的帮助,但对我而言也有不小感慨。这句话在任何年代都适合,提醒我们不要因为有点成就就忘乎所以,以为高人一等而忽略甚至做错了事情。
我最喜欢和佩服的还是傅雷先生愿意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的良师益友,通过这个镜子,就能“照出”孩子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当父母注意并改正,孩子们自然也能意识到问题并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或许正是这本书被誉为家庭教育景点著作的原因。对于年轻的我们而言,阅读此书在体会一对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不小的启发,指点我们走好人生的道路。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正式成为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内,我觉得使我收益最大的还是学习了《傅雷家书》这篇课文。傅雷不仅是一位慈爱的父亲,更是一位人生旅途中的知己朋友,这让我对他的儿子能有一位这样的好父亲而羡慕不已。
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这段富有哲理的话告诉了我: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就必须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联想到我自身的情况,我不禁有些惭愧,每当考试的前几夜,我都紧张得睡不着觉,虽然我努力告诉自己要平静,要放得开,试图去入睡,可每次都失败了。尽管我不断地告诉自己:考试一定要认真,仔细,可等到考试时,我却不能够集中精力去答题。一方面因为我没休息好;一方面由于我总想着考试的结果。这样,最终导致了考试结果的不理想。这个问题很令我头痛,更令我担心明年的中考会不会也遇到这样的情况。
正当我担忧时,我又看到了傅雷在信中写的另一句话:“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从中,我懂得了:人要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不由地,我想起了今年我市的文科状元——以xxx分的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的.xxx曾说过的一段话:“我从来都不表现出大喜或大悲,不论每次考试成绩如何,我都像诸葛亮那样稳重,对什么事自己都有底一样……我每次放假期间是从来不拿笔的。还有就是每次考试前后,我都不再盯着课本,而是做一做别的事情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段话如同傅雷的经典语句一样使我深受鼓舞,我知道要想成功,就必须要有处世不惊的态度。
傅雷在家书中也曾要求儿子要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保持对艺术不懈追求和对生活的“赤子之心”。我的爸爸妈妈也常教育我:一定要对生活保持热情,对学习保持激情。在教育孩子处世的态度上,傅雷与我的父母持同一观点,这一点也正是我现在所努力追求的。
我想,如果今后我真的能拥有一种像《傅雷家书》中所说的处世态度,做一个处世不惊,懂得调节心态的积极的人,一个笑傲江湖的“侠客”,那么这篇课文我才没有白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