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工于心计,城府颇深,似乎不比黛玉更得读者的青睐。而我要说,宝钗之姿容不一样于黛玉之风韵,宝钗之悲苦也非黛玉能体会。
都说黛玉是株芙蓉,傲世独立。那么宝钗便是花中牡丹,其美虽不似芙蓉的高处不胜寒,却多分雍容典雅,沉静大度。
贾府中腐败隐晦,处处皆是勾心斗角,而宝钗处其间并不曾畏惧,也不急于躲避,更不像黛玉过于洁身自好而锋芒毕露,使自身在大家庭中难以立足,宝钗有的只是份超脱的淡定从容,她温和处事并不看轻赵姨娘贾环等人,为人宁静平和的.同时又不乏细心谨慎。
人人皆赞宝钗端庄贤淑,殊不知她温柔沉默之下是颗比黛玉还要机警的心。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清贾府各色人等。袭人曾请求湘云代做些针线活,宝钗得知,深深体会湘云在家中的不易而对袭人说明情景。湘云家去时与宝玉等人难舍难分,还是宝钗看得最清楚,明白她若再不回更会被她婶娘抱怨。最终湘云说:“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么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由此可见,宝钗既机敏、心地又善良。
宝钗和黛玉有个共同点便是对世事看得太清。惜春曾说过黛玉总没一点看不破,可若是什么都看破了,那世上还有什么是真的呢?这点惜春倒是看破了,因而她走向黛玉的反面,然而宝钗看轻却不愿看破。她深知社会庞大的力量和自我的渺小,纵然她天性聪慧,精通文墨,却也只能随从守份。久而久之,她便选择从容对待,以开阔的心胸坦然理解现实。
都说黛玉是梦想主义者,宝钗是现实主义者。其实黛玉之梦想实为幻想,她在封建道德上的突破纵然可贵,却也无力;而宝钗之现实观念实为聪明选择,并非不想反抗,而是预先料到这样做结局必然是个杯具,这在必须意义上也成就了她淡然平和的心态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
三春尽去,牡丹免不了凋零的命运,但其绝世芳华却成了永不抹去的经典。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红楼梦》这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大胆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堕落,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是十八世纪的真实写照,是这个封闭王朝的缩影。
看完这本书,我立刻被林黛玉那热烈大胆的形象所征服。我爱她那脱俗的气质,爱她那对爱情的至贞至纯,爱她那满腹的才华。在我眼里,黛玉是水做的,是纯洁的水做的,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能冲击岩石和峭壁的活水。黛玉的文采、吟诗和她的聪慧都是无人能及的。她柔弱的`外表下,却带着那对旧封建制度的鄙视和唾弃,她无视世俗和传统的约束,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在遭受了无数摧残之后,在生命尽头来临之际,当封建社会加快了她的香消玉陨时,而她一点也不畏惧,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最终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
黛玉的灵魂早已化作一丛清高孤傲的深谷幽兰,然而她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由的执着,至今仍不免令人回味,令人感叹,也令人深思!这样一位大智大勇的奇女子,竟成了当时社会的牺牲品,殉葬在封建王朝下!惋惜之余,更甚感欣慰:我们正生逢盛世!如今正是社会飞速发展之际,正是我们用武之时!相信,以黛玉的那份执着,投身到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定会为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增光添彩。“‘黛玉’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所有的这些人,都体现了一种落败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了没落,适当反抗也捍卫自己利益必须的。以悲剧做结尾的中国古典并不多见。
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初见时,都在心中暗自衬度:这人好生眼熟,似在哪里见过?只是那宝玉快人快语不禁说了出来,引得贾母嗔笑。但他心中却再也按捺不住问黛玉,妹妹可有玉?黛玉只答道:那玉本就是件稀罕物,岂能是人人都有?宝玉竟登时跳了起来,上演了一场砸玉风波。现在想起来,心中一阵酸楚,这已经是一个悲哀了!两个一见如故,情投意合的人,竟没有什么可以相提并论的东西!黛玉怎会不痛呢?宝钗有金锁,湘云有金麒麟,她有什么呢?她多么想要一个可以和宝玉相配的东西啊!但是,偏偏,偏偏她什么也没有……她只是一个孤女,一个父母早已双双亡去的孤共啊!
一个从小寄居在舅舅家的孤女,谁会在意,谁会去安慰这个倔强,自尊又脆弱的女子呢?她开始变得小性儿,变得像小心翼翼又全副武装的刺猬,对一切有金的人敏感,金玉良缘已变成她挥之不去的梦魇。
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要如何与整个封建的家庭对抗呢,只能亲眼看着贾宝玉离自己远去,娶了薛宝钗,而自己孤独的离开人世,这之中的故事可谓曲折复杂,也正是真正的悲剧——将美丽柔弱的林黛玉在观众眼前一步步逼入绝境,而这个故事之中,没有人是错的,令人不由的悲痛不已。
多说无益,这样的故事可谓真正的悲剧,充满了美与痛,给人以反思与启发。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寒假里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就有《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一拿到这本书,我就爱不释手。我被里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情节吸引住了。 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悲剧贯穿全文。
故事讲述的是母亲病逝后,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这本来是一段很美好的姻缘,但是因为凤姐的从中作坏,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富有,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他的。他很疼爱宝玉,我不是很喜欢宝玉这个人,作为男人应该拿得起放得下,可他轻佻,顽劣,屡教不改,最后是黛玉的离开才使他醒悟过来。林妹妹是一个多愁善感,动不动就哭,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女子。我觉得她生在那个封建社会真是不幸。也许是接触的人太少了,她的面前只有一宝玉,宝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她的神经。
我也曾经看过红楼梦的电视,我觉得里面的有此片段真的是很有想象力,黛玉在一片桃花树下,提着一个小蓝子和一个小锄头,纤纤弱弱的葬花。还有一个画面是宝玉和宝钗结婚,这里是高朋满坐,热热闹闹。那里是黛玉一个人躺在床上,流着眼泪,思念宝玉,最后悲愤吐血而亡。
这个家因为有了贵妃而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最后也是因贵妃的去世,而使家中落魄,最后宝玉出家当了和尚。这里面祥细的讲了一个家族的兴盛与衰败。
曹雪芹生动的人物刻画,完美的景物描写,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不仅让我们见识了许许多多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见证了宝黛的爱情故事,从中我们还可以学到许多为人处事的方法。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复杂,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人际关系很重要,沟通已成为了一门艺术,掌握好交往的艺术,已经成为了社会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情真意切释猜疑》这一节中就包含很多的待人处事的方法,薛宝钗与林黛玉之间有很大的误会,在这次的探病过程中,宝钗用自己的真心实意与恰当的交流方式让黛玉敞开心扉,坦诚交流。
首先,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让黛玉喝药,而是从食疗方面入手,是药三分毒,可见她对黛玉的用心,后来又设身处地的为黛玉着想,把自己的.遭遇同黛玉的作比较,让人感到很亲切很贴心,为黛玉送燕窝,虽然事情不大,但暖人心,彻底让黛玉敞开了心扉,两人从此成为好朋友,这交往的方式多么重要啊。
每天我们都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做很多事,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我们只要注意方式就可以让它变得更好。
在沟通上我就有切身感受,自己认为事这样做没有什么,但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就不一样;同样地说一句话,对于自己可能没什么,但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同一句话的感受就不同。
说话做事之前想一想,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前提是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用我们真心真意。
在贾家这样的一个家族,说话很重要,同一句话意思相同,但表达方式不同,这话就变味了,细细品味慢慢读,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人际关系是多么的微妙!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私以为红楼梦是古典作品中格局最大也最小的一本,曹公着眼于一个家族来描绘他的故事,却又在这个家族中彰显了太多太多他的理念与智慧。
红楼梦是值得一而再,再而三的翻读的书,我犹记得第一次读到红楼梦中的诗词时的惊艳。曹公到底是何等人物啊,他塑造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林黛玉,也塑造了“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的潇湘妃子;他打磨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薛宝钗,也打磨了“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的蘅芜君……甚至还有蕉下客探春、枕霞旧友史湘云一众出彩的人物。他笔下的'女儿花们个个与众不同,朵朵夺人眼目。是啊,人人都说,文章可见人品,曹公让我们知道,他笔下的人物,每个都是有血有肉同样也是细腻复杂的,我们说林黛玉多愁善感,但她同样也是以自己才情为傲的潇湘妃子;我们说薛宝钗是圆滑世故的,但她同样也有她的野心勃勃。红楼梦中的人物,都不是片面的,就如生活中的人物一般需要长久相处才可琢磨出来。我想,我们就是这样沉迷于红楼梦的吧。
红楼一梦,究竟是谁的梦呢?是曹雪芹的梦吗,他把他曾经的短暂拥有过的极其奢华的生活复刻在这本他的心血之作中。是贾宝玉的梦吗,这位神瑛侍者入世感受人间的悲欢离合,到底太虚幻境一游为梦,还是人世一遭为梦呢?是我们的梦吗,我们通过红楼得以窥见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数百年前这个大家族的兴衰荣辱甚至当时社会的文化。
林黛玉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啊,天尽头,何处红楼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