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景阳冈教案(精选12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景阳冈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l.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酥软、踉踉跄跄等词语。
2.朗读课文,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一、自学生字
1、按要自学要求组内交流。
2、分组展示自学成果。
3、理解难懂的词语:
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 但凡:凡是,只要。
吊睛白额大虫:大虫,老虎的俗称。眼睛上翘,额头上有白色花纹的老虎。
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印信:印章。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 耻笑:鄙视并嘲笑。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酥软:肢体软弱无力。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响声很大,能给地面上的东西造成很大的灾害。
二、导入新课
1.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情:武松急着赶路,是回清河县寻找哥哥武大郎,打死老虎后,被阳谷知县看中,做了步兵都头。这样,一是激发起学习课文的兴趣,二是更便于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景阳岗》选自 第 回,这是我国著名的古代 ,写的是北宋末年以 为首的 位好汉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作者是元末明初的 。
3.快速读课文,把课文分成四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哪一部分是重点?为什么?想想喝酒上冈下冈这三部分与打虎有什么关系?
4.认真朗读打虎部分,用描写老虎攻击武松的句子,体会老虎: 。武松是怎样防备的?用~~~画出来。(可读不抄)闪字换成躲字好吗?为什么?
5.认真朗读打虎部分,用△标出武松表示打虎时动作的词语,说说你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什么?能把
6.你能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出武松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的语句说说。
7.选择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注意现表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有重读出来。
四、拓展
1.小练笔,续写这个故事。
2.读读原著,有关本文的部分。
五、检测
1.做《同步精练》一至六题。
课后反思 :
《景阳冈》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武松打虎经过,表现了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因此学习目标确定为能进行简单复述和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这样两项。
就文章内容本身来说,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毕竟武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如果像过去那样,通过一遍遍的读和繁琐的提问回答来进行教学,必然使学生产生阅读厌烦情绪。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采用了为武松写简历找工作的形式,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读书变成学生自主的行为,自读自悟,并在其中结合写的训练,从而更好的感知文章内容和人物特点。
景阳冈教案 篇2
知识与能力: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习难点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文章。(板书:20.景阳冈)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全班交流。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学习方法交流: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三个问题?
(1)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段与段的联系。
(2)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如,“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学习汇报: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8~13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4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
(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2)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②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③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4.“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如“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所以这些内容看似与打虎无关,实际上与打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四、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本单元我们共学习了三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你能说说对三部名著的初步印象吗?
2.小结:《水浒传》就写了108条梁山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章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五、课外拓展
1.阅读《水浒传》。
2.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课后小结
景阳冈教案 篇3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三碗不过冈”,武松却喝了18碗,他有没有过冈呢?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部分。(课前板书:景阳冈生齐读)。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5-7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画出描写武松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武松怎样的性格特点。
课件出示:
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无所畏惧、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
(2)武松看到树干上写的字为什么认为是店家的诡计?(他不相信店家说的话。)
(3)武松看到山神庙的榜文,明白了什么?(真的有虎)
(4)课文是怎样写时间变化的,为什么要写时间的变化?
课件出示:
这时天快晚了,一轮红日慢慢地落下山去。
回头一看,红日渐渐地坠下去了。
这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天容易黑。
(这样写说明这时候天已经黑了。)
3.齐声读第二段,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阅读第三部分。
1.指名读课文(8-11自然段)。
2.思考讨论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
课件出示: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2)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
②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③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四、阅读第四部分。
1.快速浏览描写武松下冈的语句。
2.画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
3.武松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他是怎么做的?
(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来。)
五、总结全文。
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请同学们一定要认真体会,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
2.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3.对于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景阳冈
老虎:扑掀剪(凶猛)
武松:闪闪闪(机智、勇敢)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给每个小故事列小标题: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学习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感受武松形象。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学重点。学习本部分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武松打虎的动作,在旁边写感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闪”“揪”“按”等动词。再通过换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然后想象武松打虎的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武松的豪放、倔强、勇敢、机敏的英雄形象。
景阳冈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折”;读读记记“客官、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通过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感受他的英雄气概。
3、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
通过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感受他的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武松打虎》视频资料,学生欣赏。
2、导入: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英雄人物吗?他就是《水浒传》中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的武松。他在梁山排行第十四位,人称“行者武松”。武松为人行侠仗义、刚直不阿、知恩图报、疾恶如仇、敢作敢当。就是这样一位好汉,在返乡探望哥哥武大郎的.途中,经过景阳冈时,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猛虎。提起这个故事,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感受武松打虎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二、检查预习,初知大意
1、教师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多媒体课件出示)
(1)指名朗读生词:诡计、踉踉跄跄(指导词义)、霹雳(联系句子理解)、腰胯、迸出鲜血、酥软。
(2)学生找出多音字,读准字音:“挑”着一面旗、“折”做两截、前“爪”。
(3)理解难读难懂和古今异议词句:筛了一碗酒、吃那一惊、三般、一兜兜回来、又打了一回、坐了半歇、吊睛白额大虫(描绘老虎的样子)、请勿自误。(释义)
(4)多媒体课件出示吊睛白额大虫、请勿自误的意思,指导学生与原词比较,体会原词的特点。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找到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或句子,做好标记。
(2)学生分别朗读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其他成员予以帮助。(断句、纠正字音、读出相应的语气、领读段落中难读的词语等。)
三、合作探讨,精读重点
1、学生默读第8~12自然段,课件出示“思考大乐园”。
(1)请大家细心搜索,这部分内容描写武松初遇猛虎时,共出现过几次“闪”?仔细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2)作家在描写武松打虎的场面时,用了很多精彩的动词,请你们找一找,体会一下这些动词运用的效果。
(3)武松打虎时,由开始的“以守为攻”到后来的“转守为攻”,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趣讲故事,巧设作业。
景阳冈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二)读准生字,了解生词。
(三)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小说的背景。
本文选自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这部小说通过对高俅等剥削者、压迫者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百丑图,揭示了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这一真理。“乱自上作”的事实在《水浒传》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梁山泊的好汉们大多存在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们要把“酷吏赃官都杀尽”,为的是“忠心报答赵官家”。他们不可能最终把封建社会的代表者皇帝作为反对的目标,终于接受了招安,使起义失败。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林冲、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人物性格鲜明。例如武松,他性格刚烈,言出必行,果断坚强,有勇有谋。这些性格在十字坡孙二娘的黑店里,在替兄报仇的整个情节中,在痛打蒋门神、怒杀西门庆的故事中,在景阳冈打虎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封建统治者对充满反抗意识的《水浒传》深恶痛绝,但传世的优秀文学作品总是会在社会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
《水浒传》在流传过程当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和解放后出版的七十一回本。
景阳冈一回主要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要求: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标出作品的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掌握下面的词语。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尽:完、光。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勿:别,不要。
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难道不是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岂:难道。
使尽平生力气——用尽全身的力气。平生:一生,平生力气指所有的力气。
(四)再默读课文,想一想:
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着重写了哪两件事?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提出来。
(五)分段,概括段意。
学生分段时,可让他们先把课后第1题做好,然后根据提示再给课文分成四个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写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第二段(5~7自然段):写武松上冈,见了官司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三段(8~12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老虎。
第四段(13自然段):写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六)作业。
1.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1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二)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重点朗读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根据什么分的段?是怎样分的?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二)学习第一大段。
1.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武松在店家喝酒时与店家的对话,主要谈了几方面的内容?
这段主要谈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关于酒的,这部分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另一方面是关于虎的,这部分也要抓住人物的语言。
2.精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酒,主要是想表现武松性格的豪放。写虎,是突出武松倔强无畏的性格。
3.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作了哪些细致的描写?请你们用笔画出有关词句。
这道题是想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词,从而体会武松的性格。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要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1.默读这一段,画出描写武松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地方看出武松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在这一大段当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抓武松的三次思想活动。第一次:想转身回去又怕人耻笑,决定不回去。第二次:怕什么,只管上去。第三次:哪儿有大虫,是人自己害怕。这些心理活动突出表现了武松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2.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自学课文第三大段。
1.提示学生运用前面的学习方法,理清层次,抓住要点。
这段是写武松打虎的过程,武松先是躲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接着用哨棒打虎,最后拳打脚踢打死老虎。
2.勾画出表现老虎凶猛及表现武松打虎时勇敢、机智的有关动词,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
3.交流自学情况,概括本段的内容。
(五)读最后一段,想一想“第二段”和“第四段”可否不写为什么?
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这两段写了上冈和下冈,这是武松打虎这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不能不写。而且第二段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反映了人物倔强、无畏的性格。结果的心理活动:如再来一只大虫,怎么斗?让人觉得“下冈”合情合理。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2题。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
这件事的原因是喝了三碗酒就醉了,有三碗不过冈之说,所以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武松喝了十八碗。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
这是因为官家有榜文,店家劝武松不要上冈,而武松不听,走上景阳冈,果真遇上了吊睛白额大虫。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
因为武松打虎使尽了气力,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只好一步步换下冈来。
(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七)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
景阳冈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I.训练快速默读,初步理解课文内窖,整体感知武松形象。
2.学会13个生字,理解古文词语。
初步理解课文内窖,整体感知武松形象。理解古文词语。
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1.揭题定向。
揭题,简介作者、景阳冈、〈水浒传〉。讲清本节课教学目标。
2.训练默读。
(1)学习单元“学习提示”。
个别读--自由读--全班议。
默读得快:明确问题,按行阅读,边读边想边记。
(2)用5秒钟默读第1白举段。读前先出示问题:这自然段写谁?写什么事?
(3)3分钟默读全文,先读问题(灯片出示)。
①课文写武松什么事?②武松在小店喝了几碗酒?③武松用什么打死老虎?④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部分?⑤你觉得武松是怎样一个人?
3.自学质疑。
(1)自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音重点:肋lèi不读là;踉跄liàngqiàng不读liángcāng。
形重点:“晌”不写为“响”;“肋”不写作“胁‘’;”锤“注意右半边的书写顺序,第8画是竖。
自读--互查--练习(作业本第1题)--检查。
(2)划找问题,,梳理重点。
读课文,边读边议,做作业本第2题换词作业。梳理学生的问题。
4,分段判断。
(1)按”喝酒--上冈--打虎一下冈“的顺序默读分段。
(2)统一分段,确定重点段。
5.作业练习。
(1)修改作业本1、2题。
(2)选字填空。
鬼诡:神出()没阴谋()计
渴喝歇:()酒饥()停()
棒捧:()橛吹()哨()
榜傍:()晚,()文()样
响晌:()午()亮回()
景阳冈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能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5.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的性格和打虎的经过;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水浒传》电视剧主题歌曲,请同学们欣赏。
设计意图: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这是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你们看过《水浒传》吗?(学生自由发言)
3.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水浒传》的了解,可以简单介绍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可以说说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说说自己观看电视剧的感受,可以说说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评议并小结。
4.简介《水浒传》。
《水浒传》是明代著名小说,又名《水浒全传》《忠义水浒传》,约成书于元末明初。
成书以前,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起义事迹,就已经在民间广泛传颂。施耐庵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加工和艺术的再创造。
《水浒传》长于语言技巧和描写人物的笔法。它的语言平实朴素、准确、简练而生动,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个性。在描写人物上,粗笔浓墨,色彩绚烂,酣畅淋漓,神情面貌如见其人。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水浒传》中人物的了解。
5.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的课文《景阳冈》。(板书:景阳冈)学生齐读课题。
6.简介作者。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
7.补充资料:
景阳冈:位于山东省聊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处的张秋镇境内,为《水浒传》描述的武松打虎故地。据史书记载,这一带沙丘起伏,莽草无涯,古木参天,野兽出没,有九岭十八垌堆之称。
设计意图:
简介《水浒传》,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词语。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或结合字面意思猜一猜。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
1~4自然段: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5~7自然段:武松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8~12自然段:武松赤手空拳打死打虎。
13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下冈。
(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四、细读课文,了解喝酒
1.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1~4自然段,标注出人物对话,着重标注武松的语言,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什么。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4.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①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②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
(2)课文是怎样表现武松豪放、倔强性格的?(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3)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师生评议,教师小结:这是武松在酒店饮酒时及饮完酒后与酒家说的一些话。表现其豪放、倔强的性格。后来,当酒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性格为下文他勇猛打虎的行为做了铺垫。(板书:豪放倔强)
(4)指导朗读:学生自由组合练习分角色朗读。
5.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他真的遇到老虎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抓住文章重点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描写,了解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能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5.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的性格和打虎的经过;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学习了课文第1,2自然段。
2.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什么?(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3.从这部分课文我们了解到武松的什么特点?(豪放、倔强)
4.谈话过渡:酒家说冈上有虎,经常出来伤人。真的有虎吗?武松遇到虎了吗?会不会发生危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文。
设计意图: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做好与上节课的衔接,为学习下文做好准备。
二、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3,4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2.从这部分课文中,你又了解到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板书:倔强、固执和无畏)
3.作者是怎样表现武松的性格特点的?(作者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4.找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深入体会。
这部分课文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这时的武松已经知道冈上有虎,心里也有一点怕。但武松毕竟是英雄好汉,也出于自尊心和面子,他不愿下冈。“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充分体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7.指导朗读,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学习课文5,6自然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5,6自然段,标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反复阅读。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讲解5,6自然段
(1)读一读,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学生阅读。)
(2)小组交流,小组长汇总学生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老虎抓人的?(一扑: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一掀: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一剪: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②“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似半天里起了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夸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从老虎的吼声巨大感受到老虎的凶猛。)
③“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虎尾”比作“铁棒”。)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从中感受到“虎尾”的有力,老虎具有很强的攻击力。)
④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老虎的凶猛。
凶猛(突出显示)
略按一按望上一扑撺将下来把前爪搭在地下腰胯一掀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一扑一掀一剪一兜兜将回来
⑤面对凶猛的老虎,武松是怎么做的?(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躲,躲在一边。却又又闪在一边。)
⑥面对凶猛的'老虎,武松是否胆怯了?(不是,武松在消耗老虎的体力,挫败老虎的锐气,等待时机进行反击。)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梢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
⑦从武松沉着应战的动作描写中你感受到了武松的什么特点?(板书: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机智灵敏、有勇有谋(突出显示)
翻身下来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却又闪在一边抡起梢棒从半空劈下来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老虎的凶猛,表现出武松的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5)教师小结:这是写大虫进攻的“三招”及武松沉着应战的“三闪”。大虫抓人有“三招”:一扑、一掀、一剪。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这“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以至于“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般”,指种、样。从这里可以体现出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讲解5自然段
(1)“武松将半截梢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这句话中的“势”是指什么?(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就势”是什么意思?(借着老虎的姿势。)从这里你又了解到什么?(了解到武松的有勇有谋。)
(2)《景阳冈》一文的重点是“武松打虎”,而“打”则是“重中之重”。作者写武松打虎,生动又传神,虎虎有生气。先是他的“闪、躲”,这是面临猛虎的锋芒毕露而机智避让的“闪、躲”,说明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接着,武松“抡起梢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运用了哪些表示“打”的词语?你能找出这段话中描写武松打虎的动作的词语吗?从中感受到什么?
勇武过人(突出显示)
“抡”“劈”“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奕飞动,跃然纸上。
英雄气势(突出显示)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梢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梢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3)指导朗读,读出武松的勇武。
(4)教师小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4.自由读课文,5,6自然段,了解武松打虎的过程。
四、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1)一场鏖战,耗尽了武松的精力,所以在打死了老虎后,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这一段里,哪个字用得准确?(挨)
(2)为什么说“挨”字用得准确?(这个“挨”字,精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酥麻,筋疲力尽的状态。这样描写非但无损英雄的形象,反而会使人物更加朴实丰满,更加逼真可信。这就是古典名著语言的精妙。)
(3)“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我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表现了武松的什么特点?(板书:机敏。)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在朗读中表现出武松的筋疲力尽。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潜入课文深处,对每个字、词、句、段都要仔细地推敲,弄明白了作者良苦用心之后,再从课文里钻出来。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
《景阳冈》出自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全文叙事有头有尾,情节完整,引人入胜。
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2.拓展延伸
(1)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并且这些人物都有表现自己特点的绰号,如及时雨宋江、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浪里白条张顺等。请你选自己喜欢、熟悉的人物了解他的绰号,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喝酒——豪放、倔强
上冈——倔强、固执和无畏
打虎——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下冈——机敏
景阳冈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二)读准生字,了解生词。
(三)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小说的背景。
本文选自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这部小说通过对高俅等剥削者、压迫者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百丑图,揭示了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这一真理。“乱自上作”的事实在《水浒传》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梁山泊的好汉们大多存在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们要把“酷吏赃官都杀尽”,为的是“忠心报答赵官家”。他们不可能最终把封建社会的代表者皇帝作为反对的目标,终于接受了招安,使起义失败。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林冲、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人物性格鲜明。例如武松,他性格刚烈,言出必行,果断坚强,有勇有谋。这些性格在十字坡孙二娘的黑店里,在替兄报仇的整个情节中,在痛打蒋门神、怒杀西门庆的故事中,在景阳冈打虎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封建统治者对充满反抗意识的《水浒传》深恶痛绝,但传世的优秀文学作品总是会在社会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
《水浒传》在流传过程当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和解放后出版的七十一回本。
景阳冈一回主要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要求: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标出作品的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掌握下面的词语。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尽:完、光。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勿:别,不要。
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难道不是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岂:难道。
使尽平生力气——用尽全身的力气。平生:一生,平生力气指所有的力气。
(四)再默读课文,想一想:
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着重写了哪两件事?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提出来。
(五)分段,概括段意。
学生分段时,可让他们先把课后第1题做好,然后根据提示再给课文分成四个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写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第二段(5~7自然段):写武松上冈,见了官司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三段(8~12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老虎。
第四段(13自然段):写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六)作业。
1.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1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二)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重点朗读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根据什么分的段?是怎样分的?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二)学习第一大段。
1.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武松在店家喝酒时与店家的对话,主要谈了几方面的内容?
这段主要谈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关于酒的,这部分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另一方面是关于虎的,这部分也要抓住人物的语言。
2.精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酒,主要是想表现武松性格的豪放。写虎,是突出武松倔强无畏的性格。
3.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作了哪些细致的描写?请你们用笔画出有关词句。
这道题是想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词,从而体会武松的性格。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要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1.默读这一段,画出描写武松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地方看出武松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在这一大段当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抓武松的三次思想活动。第一次:想转身回去又怕人耻笑,决定不回去。第二次:怕什么,只管上去。第三次:哪儿有大虫,是人自己害怕。这些心理活动突出表现了武松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2.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自学课文第三大段。
1.提示学生运用前面的学习方法,理清层次,抓住要点。
这段是写武松打虎的过程,武松先是躲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接着用哨棒打虎,最后拳打脚踢打死老虎。
2.勾画出表现老虎凶猛及表现武松打虎时勇敢、机智的有关动词,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
3.交流自学情况,概括本段的内容。
(五)读最后一段,想一想“第二段”和“第四段”可否不写为什么?
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这两段写了上冈和下冈,这是武松打虎这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不能不写。而且第二段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反映了人物倔强、无畏的性格。结果的心理活动:如再来一只大虫,怎么斗?让人觉得“下冈”合情合理。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2题。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
这件事的原因是喝了三碗酒就醉了,有三碗不过冈之说,所以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武松喝了十八碗。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
这是因为官家有榜文,店家劝武松不要上冈,而武松不听,走上景阳冈,果真遇上了吊睛白额大虫。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
因为武松打虎使尽了气力,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只好一步步换下冈来。
(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七)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
景阳冈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写词语
大臣 抵御 侮辱 拒绝 战袍 和氏璧 负荆请罪
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我国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故事?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
三、指名读课文。
读之前,请一位同学把思考练习1读一读,并提出要求:
1、注意字音是否读正确。
2、边听朗读边思考,把课文分成四段。
四、纠正读音
1、纠正读错的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练习读准生字的字音。
冈:读gang,不要读成gang。
筛:是翘舌音,不要读成sai。
滋:是平舌音,不要读成zhi。
榜:读bang,是后鼻音。
耻:是翘舌音,不要读成ci。
脊:读ji,不要读成ji或ji。
拳:是前鼻音。
酥:是平舌音,不要读成shu。
五、指导分段
提问:根据思考练习1的提示,课文的四段应该怎样分?后面的括号该填写那些词语?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通过以上的填写,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六、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概括以下思考题,自学第一段,然后集体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武松肚中饥渴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课文中所讲武松望见的酒家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突出写了这个特点?
(3)什么叫三碗不过冈?为什么会有三碗不过冈的说法?
(4)武松是怎样对待三碗不过冈的;从中可以看出武松是个怎样的一个人?
3、指导朗读第一段
(1)要读准字音
(2)要读出武松豪爽的性格
七、小结
第一段通过武松喝酒与店家谈论三碗不过冈,突出体现了武松机智豪爽、无所畏惧的性格。店家只给三碗酒,武松却喝了18碗;酒后武松提棒就走,店家阻拦不成;店家好意劝告被武松误解。本来喝酒一件简单的事情,却被作者写得有声有色,不仅突出了武松的性格,也为后面武松打虎做了很好的铺垫。
板书设计
14、景阳冈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三碗不过冈,武松却喝了18碗,他有没有过冈呢?下面我么接着学习第二段。
二、讲读课文的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二段
2、思考讨论:
3、武松看到树干上写的字为什么认为是店家的诡计?
(1)武松看到山神庙的榜文,明白了什么?
(2)课文对武松细想了一回写得很简略,你认为他可能都想些什么?
(3)课文是怎样写时间变化的,为什么要写时间的变化?
4、齐声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为什么课文在讲武松酒力发作想睡觉时,才写老虎的出现?忽然起了一阵狂风是怎么回事?
(2)出示投影片: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都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到武松)
(3)开始的时候,武松为什么只能躲闪防守?
(4)武松的梢棒折做两截,说明什么?
(5)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第(2)题的投影片。
四、请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九、十、十一自然段
思考讨论:
(1)武松和老虎一共斗了几个回合,才把老虎打得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
(2)结合课文的描写,从武松打虎的过程中,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五、指名读第十二自然段
思考·讨论
从武松用梢棒把大虫打得气儿都没了,你知道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六、指导朗读第三段。
(1)要读出老虎凶恶及垂死挣扎样子。
(2)要读出武松的勇猛、机智、沉着、办事精细、武艺高强。
七、自由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出示挂图,复述武松打虎的过程。
板书设计
14、景阳冈
扑 掀 剪 闪 闪 闪 兜 劈
咆哮 喘气 揪 按 踢 按 揪 打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二、讲读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思考讨论:
武松为什么要下冈?
三、结合课文内容,完成思考·练习3
讨论思考练习3中的三件事的前因和后果。
四、武松打虎的前因和结果是什么
原因:不听店家的劝告,夜晚只身上冈。
结果:将虎打死。
五、课文中还有哪些事写了原因和结果
1、请四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一部分
六、识记生字的字形,练习书写。
1、在田字格里进行书写。
冈:注意和岗区别
筛:上面的竹字头,不要写成草字头
榜:注意和傍区别
勿:不要和匆混淆。
耻:左边是耳,不要写错。
脊:注意上半部的写法和笔顺。
梁:下面是木不是米。
拳:上面不要写成三横。
酥:左右两部分的位置不要颠倒。
2、启发学生分析字形,并找出最好的记忆方法。
3、每个学生把生字写两遍,教师巡视指导。
七、布置作业
1、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写两遍。
2、预习15课。
板书设计
起因
14、景阳冈 经过
结果
景阳冈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2、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重点刻画武松的有关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的性格。
4、培养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清条理,了解人物个性。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增强文章生动、形象性的写法。
2、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武松的性格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课前请学生听《好汉歌》,引入课题
师:这是什么歌?(生:《好汉歌》)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生:《水浒传》)
师:《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请问同学们书中一共刻画了多少位英雄好汉?(生:108位)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武松。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景阳冈(
板书并强调读准“冈”字的发音,一声)
(在学习以前,同学们先快速地看一下这篇文章一共多少自然段,并在每一自然段的前面标上数字。)
二、理清脉络,把握内容。投影:
※景阳冈写了武松 (哪些事)。课文除了写武松以外,还写了与武松有关的(哪些内容)?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你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精彩?在思考以前,同学们首先应知道怎样概括文段的大意内容(方法指导),投影:
※概括记叙类文段内容的两种形式:
一、谁﹢干什么﹦大意内容
二、什么﹢怎么样﹦大意内容
1、引导学生概括、理解(投影):
※⑴喝酒——喝酒十八碗——执意要过冈
⑵上冈——知道真有虎——不愿回酒店
⑶打虎——机敏躲虎击——打虎显神力
⑷下冈——担心再有虎——步步挨下冈
2、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3、引导学生回答:课文还写了“店家劝说”和“老虎凶猛”(板书);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板书)写的,“武松打虎”为课文中的重点精彩部分
三、品读语句,感受性格。
出示自学提示(投影):
※读课文武松打虎前(1—7自然段)的内容,用“ ”画出刻画武松语言的有关语句,用“~~”画出刻画武松心理的有关语句;
※结合语境,读出语气,反复品读,从中你“读”出了“武松什么样的性格”?
1、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
2、讨论交流
3、学生回答找到的刻画武松的语言及心理的相关语句。
4、反复品读,交流品读体会:
(语言描写)武松在酒店饮酒及饮完酒后的一些话表现了其豪放、倔强的性格。学生可在文中读出武松的不拘小节,豪爽,粗犷,勇敢、倔强,具体表现在武松语言描写前的“叫”和武松讲的话中,以及武松喝酒时的“一饮而尽”敲着桌子,让喝酒非要喝等处。后来,当店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下文打虎做好了铺垫。(心理描写)这时武松已经知冈上有虎,心里也有一点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想”、“仔细想了一回”,两次“想”,想什么呢?虽有犹豫,但多是“勇往直前的豪气”,体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的英雄气概。由此可见:一方面武松艺高胆大,另一方面把面子看的比命还重要,这才导致后来发生的一切,为后文内容的叙写打下了基础。(品读时要让学生学生明确武松不是娇滴滴的小姐,也不是温文尔雅的绅士,武松是豪放、粗犷、倔强的,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他的特点)
四、剖析重点,深悟理解。
1、下面我们学习“武松打虎”这一部分内容(第8——12自然段):
(1)、提示问题(投影)
※标画出刻画武松的相关动词,结合具体内容,反复品味,从中你体会到:这些动词表现了
“武松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标画出表现老虎的相关动词及相关语句,想一想,说一说:武松遇到的是一只的老虎。
(2)、交流回答:
相关动词 :
(9段)老虎:扑,掀,剪。 武松:闪,闪,闪。
(10段)老虎 :兜; 武松:抡、劈。
(11、12段)老虎:扑、搭、挣扎、扒泥、没力、不动 ;
武松:武松:跳、退, 揪、按,按、踢,按,揪、打,棒打。
(3)、品读体会(主要品读出武松的性格):
(9段)武松遭突然袭击,只能出现两种情况:虎死、人亡,且发生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大;武松遭突然袭击,毫无准备,情势危急,只能主动本能地机智地“闪”躲。“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武松以退为进,机智机敏,有勇有谋。
(10段)武松唯一的防身武器“哨棒”已损坏,险中生险,扣人心弦,后文会发生什么事呢?读者产生了悬念,有了阅读兴趣。这也体现了武松无所畏惧、勇敢。
(11、12段)三个片段,三个阶段,武松由防守到相持再到反攻。本段共用了“三按(机智,不给老虎反攻的机会)”、“两揪(力大无比)”、“一踢二打(手脚并用)”,体现了武松勇猛、无畏、力大无比、动作敏捷。(品读时要读出老虎的凶猛和垂死挣扎,读出武松的勇敢、机智、沉着,节奏稍快些,反映当时的紧张气氛,同时语气要加重,这样才能读出武松打虎的力量。)
(4)、品读体会(了解老虎的威猛,初步了解衬托的变现手法):武松遇到了一只非常饥饿的老虎(9段:“把两只……蹿下来”向武松扑上来,恨不得一口就把他吃下肚);一只非常庞大的老虎(它来的.时候就像是刮过一阵狂风一样);一只极其凶猛的老虎(“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一只很有心计的老虎(为了能吃到武松,连用三招,非常厉害);一只疯狂的老虎(当它看见几招过后没能把武松怎样,反而被武松按住乱打,就气得咆哮起来,还“不住的扒身底下的泥……”)。老虎越写得威猛无比,越能衬托武松的英武有力。
五、评议、小结。
出示思考问题(投影):
※1、请同学们结合内容,用“武松 超越常人”的形式具体说一说:哪些地方表现了“打虎英雄”武松跟一般人不一样?
2、通过学习,你知道了本文为大家讲述了一个的故事,你觉得武松是一个 的人,这个形象刻画得 。
3、你喜欢武松吗?为什么?
4、你认为武松该不该上景阳冈?为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体会:1、酒量超人的武松;饭量超人的武松;胆量超人的武松;力量超人的武松;武艺超群的武松(动作:“劈”、“跳”、“按”、“捶打”);智慧超人(“三闪”,机敏,不蛮干;按住老虎不放手,不给它反攻的机会,再把老虎按在坑里不浪费筋地战胜老虎)。武松是力、勇、正义的象征,勇士的典型,刚正的义士。
4、总结:英雄毕竟不同于一般人,我们大家可不要学武松的蛮勇,在生活中可不能事事逞英雄,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小结(投影):
※当代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前半句是说读书要能沉下气来,静下心来,认真地去读;后半句是说写文章不能有空话,要用事实和描写“说话”;要用刻画和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补充:要把一个人物写具体、形象,要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进行描写,而且这些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特点。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多用“事实和描写”说话,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
六、我能知多少(投影):
※1、《 》、《 》、《 》和《 》被列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他们的作者分别是( )、( )、( )、( )。
2、在空格内填上人物的名字。及时雨( );花和尚( );豹子头( );智多星( );黑旋风( );浪里白条( )。
3、你还知道有关武松的哪些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其他有关武松的故事:斗杀西门庆、怒杀潘金莲、大闹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六、观看视频“武松打虎”片段,再次感受武松的形象。
七、布置作业: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名著中的奇葩,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愿同学们课下阅读《水浒
传》中有关武松的其他故事情节,进一步感受武松的好汉性格,学习古典小说中的精湛的构
思及描写技巧。
八、板书设计:
武松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写什么 店家劝说
老虎威猛
为什么写武松:豪放、莽撞、倔强、勇敢、
景阳冈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语文教案-景阳冈。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老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
课文重点是: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教学的难点是: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
文章导读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讲传》第23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BR> 课文先讲了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要过冈,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接着讲武松上冈后,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然后讲了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最后讲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武松来到阳谷县,酒后上山,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勇敢、机智、豪放及无所畏惧的性格。
文章结构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和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过冈的情形。
第二段(第5至第7自然段):武松在景阳冈上的心理活动。
第三段(第8至第12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武松打死猛虎后下冈。
写作特点
1、按“吃酒——上冈——打虎——下冈”的顺序,条理清楚,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景阳冈》。
2、语言凝练,动词运用恰当、简洁。
近义词:枉送——白送 耻笑——讥笑 吓唬——恐吓 结伴——结伙
反义词:好心——恶意 破碎——完整 酥软——坚硬
词语解释
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
如何:为什么。
但凡:凡是,只要。
印信:印章。
哨棒:防身用的木棍。
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
武松:《水浒传》中人物之一,非常勇敢,力大无比,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一般把他当做英雄好汉的典型。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客官:旧时店家对顾客的称呼。
掀他不着:掀不着他。
结伴:伴,就是伙伴。结伴就是结成同伴。
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棒橛:短的木棒。
榜文:古代指文告,像现在的布告。
酥软:肢体软弱无力。
耻笑:鄙视并嘲笑。
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吊睛白额大虫:大虫,老虎的俗称。眼睛上翘,额头上有白色花纹的老虎。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响声很大,能给地面上的东西造成很大的灾害。
酒兴:饮酒的兴致或饮了酒以后产生的兴奋情绪。
句段赏析
1、“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是武松在酒店饮酒时及饮完后与店家说的话。前两句是关于酒的,后一句是关于虎的。武松吃了三碗酒后,店家劝他不要再喝,因为“三碗不过冈”,但武松却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不听劝告。从“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中,我们可以看出武松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这种性格为下文他勇猛打虎的行为作了铺垫。
2、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锨,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先泄了一半。
这是写大虫进攻的“三招”及武松沉着应战的“三闪”。大虫抓人有“三招”:一扑、一掀、一剪。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又一闪,闪在一边。这“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以至于“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般”,指种、样。从这句可以看出武松是有勇有谋的,“突出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无畏的英雄性格。
3、武松拿来一饮而尽。
“一饮而尽”表现了武松豪爽的性格特征。这句话写出了武松喝酒的动作神态。
4、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这句话进一步写出了打虎英雄的性格。这时的武松已经知道冈上有虎,但出于自尊心,他不愿下冈。“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这就更体现了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5、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这一句是写武松是怎样躲过老虎的一扑的。“说时迟,那时快”写出了武松的动作敏捷、迅速。“扑”写出了老虎的凶猛。这句话突出了武松勇敢、机智、灵敏、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便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充分自读自悟,然后组织交流,通过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武松的
景阳冈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1、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习难点】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文章。(板书:20、景阳冈)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全班交流。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⑴ 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局部多读几遍。
⑵ 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⑶ 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学习方法交流: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三个问题?
⑴ 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段与段的联系。
⑵ 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如,“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同学养成一边读书一边考虑批注的好习惯。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学习汇报: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8~13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4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
⑴ 引导同学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 闪”既是天性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示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沛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⑵ 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 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② 谁愿意选择自身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③ 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4、“打虎”局部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示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如“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身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身壮胆,也很真实可信。所以这些内容看似与打虎无关,实际上与打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四、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本单元我们共学习了三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你能说说对三部名著的初步印象吗?
2、小结:
《水浒传》就写了108条梁山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章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五、课外拓展
1、阅读《水浒传》。
2、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