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朱子家训》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朱子家训》读后感 篇1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边息,关锁门户。”这是《朱子家训》的第一句,这第一句就让我有种亲切、踏实的感觉。有一种田园生活的味道,可以看出这是个勤奋的人,更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每天早晨迎着初生的新阳,打扫自己的庭院,里里外外都干干净净的,衬着新鲜的露水,给人沁人的清爽;当最后的那束阳光被收走,便关进大门,将那些烦心的事锁在门外,仿佛与世隔绝,趁着从窗外透射进来的月光早早上了床,享受着月光浴,想想今天的收获,那是另一番的快乐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多么闲适、安宁、平淡和朴素的生活状态啊!
“施恩莫念,受恩莫忘”这是我在《朱子家训》里最喜欢的一句话。因为我以前在书里看见过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在荒野迷了路,一个人在朋友有危险的时候救了朋友一命,他把事刻在沙子上,不久就被风吹没了;可有一次他也遇到了危险,朋友义无反顾地救了他,他便把事刻在石头上,经历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刻在石头上的字依然清
晰可见。最后他们俩凭着团结的精神走出了荒野。“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对于别人的恩情,我们应当铭记于心,永远不能忘记。而对于自己帮助别人的事,不能太自负,把自己想得太伟大,应该觉得理所应当。
《朱子家训》还讲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做子女应当尽的孝心、文明礼仪……这里面的含义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朱子家训》教给我的做人品质令我终生难忘,给我枯燥的青春加上了一道靓丽的色彩。
《朱子家训》读后感 篇2
这几天我看了几本书,其中我最有感触的就是《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教育家。
这本书有《朱子家训》的原文、解释和一些小故事,从这里面教育我们要做个节俭、宽容、善良、正直的人。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是指教育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热爱劳动,增加责任心。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指每一粒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很不容易,我们不能浪费,吃饭时吃多少装多少,而且要把碗里的饭吃干净,不能剩。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是指别人开心的事,不能有妒忌心;别人有伤心的事,也不能有喜幸心,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是说做了好事希望别人看到,不是真正的善良,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帮助别人,而不是要得到别人的赞扬。
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和这本书相比还有很多缺点。所以,我下定决心从今天开始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对有需要的朋友多给予他们帮助和关爱。
总之,《朱子家训》这本书就是教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大家都来看看吧!
《朱子家训》读后感 篇3
利用假期,我和妈妈共读了《朱子家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百个字,但我却读得津津有味,它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当我读到“自奉必须简约,宴客切勿留连”这句话时让我想起了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事,让我惭愧不已。
记得有一次,妈妈的好朋友要来我家做客,阿姨的女儿也一起来了。小女孩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我爸爸妈妈非常喜欢她,亲切地称呼她“阿然”。从她进门后就一直拉着她的手嘘寒问暖,甚至还抱起她亲了两口。我十分嫉妒,好像爸妈平时都没对我这么好过,我心里冷冷地哼了一声。就在这时,妈妈朝我大喊一声:“阿磊,赶快把好吃的零食拿出来招待妹妹。”我心里很不痛快,不情不愿地哦了一声。我打开零食盒,翻翻这个是我喜欢吃的,翻翻那个还是我喜欢吃的,拿起这个不舍,拿起那个依然舍不得,最后我忍痛割爱挑了两样摔到了桌子上,看到那妈妈口中的阿然妹妹愉快的分享着我的美食,我恨得牙痒痒。
大人们在客厅谈他们的事,妈妈怕妹妹无聊,就对我说:“去,带妹妹去你房间一起玩。”我十分无奈,只好带她到房间,一来到房间我就恶狠狠地对她说:“你来是可以的,但我告诉你,我房间的任何东西你都不可以碰,只许睡觉或者看你自己带来的书。”说完我立刻转身。她听了我的话楞了一会儿,随后就坐在地板上看书了。可能她觉得看书太无聊了,也可能我书桌上五颜六色的磁力贴吸引了她,在我推开房门的时候,正看见她聚精会神地拼着我的磁力贴。那可是我最心爱的玩具,还是我过十岁生日时舅舅送的,我恼羞成怒跑过去夺下她手里的磁力贴,把她重重的往后面一推,她跌坐在地上“哇”地哭了起来。妈妈听见哭声来到我的房间,见妹妹这样,生气地批评起我来:“妹妹今天是我们家的客人,你是小主人,你就是这样招待客人的吗?”我也觉得很委屈,眼泪唰唰唰地落了下来。
直到今天我才真正地明白我错在哪里,《朱子家训》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混沌之门”,我一定会好好地学习它,做一个明事理的好孩子。“自奉必须简约,宴客切勿留连”这句话也牢牢地印在我的心里,时刻提醒自己在生活上必须节约,宴请客人上要大方慷慨,不要藏匿留恋不舍。
《朱子家训》读后感 篇4
《朱子家训》是由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所著。全文虽仅有寥寥数百字,却全面阐述了朱熹关于做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可谓是字字珠玑,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浓缩。
《朱子家训》倡导家庭亲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也是生活的港湾。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创造和睦的家庭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是人们追求的亘古不变的目标。而朱熹的《家训》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指南。
“父之所贵者,慈也”。《家训》要求父母对子女要“慈”“教”。所谓“慈”,即父母要疼爱子女。父母对子女的爱必须是至善的爱。但是父母对子女千万不可溺爱,溺爱是害。如果子孙不肖,对其放纵是不行的,所以朱熹指出:“子孙不可不教也”。特别是当代社会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被父母乃至爷爷奶奶视为掌上明珠,一味迁就、百般疼爱,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的性格,根本不讲长幼之序,不懂礼貌。这种性格的养成,对孩子成长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因此,父母在对子女倾注慈爱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使其懂得礼仪,懂得做人的道理。
“子之所贵者,孝也。”《家训》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孝”。所谓“孝”,是指子女要善待父母。朱熹强调的“孝”是真心实意的`孝,是子女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心甘情愿地付出。父母辛辛苦苦将子女养大,在子女身上倾注了无数无私的爱,而作为子女,一旦独立就应当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任务,使其安度晚年,不仅在物质上关心父母,更应在精神上关心父母,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平常要多问寒问暖,问疾问安等。
朱熹在《家训》中还强调兄弟之间要友爱。他指出“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这正是所谓的“兄友弟恭”。兄弟之间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骨肉相残,大动干戈。所谓“友”,就是要友爱,互相帮助,患难与共。“恭”则是指尊敬、谦恭。“友”“恭”是兄弟姐妹之间团结的根基,如果连自己的同胞手足都不友爱、不团结,谈何友爱、团结其他人呢?
我觉得在这篇家训中,还有一个十分有用的做人处事的道理。“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这就是说在与人交往中,不要随便揭人的短处,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伤害别人的感情,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所长或工作有了成绩,就自我显耀而瞧不起别人,为人应当保持谦逊的本色,切不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当与人发生冲突时,解决矛盾的方法则是“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仇恨自己的人要用情谊来化解它,怨恨自己的人要用诚心去回报,用平静的心态、平和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切不可以仇报仇、以怨还怨,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和与人发生不愉快的事时,都要做到“随遇而安之”,不能为一点小事就记恨在心,争个你高我低,甚至出口伤人,拳脚相见。在与人交往上,要做到“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别人有小的过错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之,别人有大的错误,也要做好思想工作,以理服人,用道理使他明白错误的地方,促其而改之。
读完《朱子家训》,所思所想远非上文所述的,太多的顿捂,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欣喜。来自百年之前的老前辈给了我们一点点安慰,也许这些与世俗格格不入,但我不会认为它过时,它是鲜活的,也应当永远是鲜活的。它帮我寻找到一片灵魂的净土,教我如何在喧嚣的尘世里保留一点纯真,一点真诚,一点文化的坚守。总之,受益匪浅!
《朱子家训》读后感 篇5
《朱子家训》以聊聊数百字能成为儒家经典之作,几百年为世人说重的原因,也才明白学校老师要求我们学习的良苦用心。
且不说《朱子家训》蕴含丰富,深意绵长,就看它全篇以对偶句连成,实具韵律之美,读来朗朗上口。
比如里面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开篇就给人悠然的意境,很多人都憧憬恬然自若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如作者所说,每天清晨早起,整理自己,干干净净的迎接新的一天,当最后一束阳光被收走,便就着月色进入梦乡,紧紧的大门将烦扰关在门外,沉淀自己,沉淀杂念……保持宁静的心态,认真的对待每一天!
它教我们勤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已经广为流传。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物质生活极大的改善后的今天这更是不能丢弃的珍宝。任何一件不起眼的物品都是大自然的赐予与人类劳动的结晶,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不可浪费;生产劳动区别了人和动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须。因此,节俭与勤劳是人最基本的美德。
它教我们思考。“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正如“居安思危”,生活中没有一帆风顺,学会思考,有远见,是成功所需的。
它教我们交友。“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与那些为人不良的恶少交往,长久必会被其说累,与老陈有德人交往,危急的时候就可以依靠,这也是孔子所说的交友之道。可见慎重交友,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十分重要的。
它教我们倾听。“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是的,我们要善于倾听,做领导的尤其要如此,但倾听不等于轻信它教我们宽容。“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待人要学会宽容,学会给别人机会,一个宽容的人胸怀必定如大海般宽广,这样的人才是平和的人,她的心才会常有安宁。为人不可存有妒忌之心,见不得比自己好的人永远生活在妒忌的煎熬里,这不仅会伤害别人,更会伤害自己,所以,“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庆心。”
《朱子家训》在此时就不仅仅是家训了,更是一部鞭策个人行为的箴言,以此训律自己,规范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