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草房子》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草房子》有感 篇1
桑桑是曹文轩老师《草房子》书中的主人公,他是油麻地小学的一名小学生。整本书讲述了桑桑获得了终生难忘的小学六年的生活。读完这本书,桑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桑桑是一位非常有正义感,也是一位勇敢的孩子。有一天桑桑去给纸月送作业,在路上正好遇见板仓小学的坏学生欺负纸月。桑桑为了不让纸月被同学欺负,就去教训他们。这个事例让我想起在我们的校园里,欺凌事件屡屡发生,我想,如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像桑桑一样,在发现同学被欺负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去帮助被欺负的同学,批评欺负别人的同学,那么学校的欺凌事情应该会不再存在吧!
桑桑还是坚强的孩子。桑桑在上六年级的时候,得了一种怪病。爸爸带着他四处求医,但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后温老师带他到药寮,给他煎药,鼓励他。桑桑在经历了各种吃药,针灸等痛苦之后,终于战胜了病魔,恢复健康,再次回到学校,和小伙伴们一起上学。他正是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勇敢尝试各种治疗方法,才重新恢复健康。
桑桑是坚强的,是勇敢的!读到这里,我不禁掩卷沉思,想起了我们自己。当我自己,我的同学,我身边的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又是怎样面对的?
在我们班,平时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遇到困难,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退缩。不然你们哪会有学习成绩差的同学?离开父母,就不会生活的同学?如果我们也能像桑桑一样,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克服困难,运用各种方法去解答,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完成这道题目。如此这样,日积月累,长期坚持,我们一定能从一个成绩差的孩子,变成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
从桑桑身上,我看到了勇敢坚强的魅力。它可以驱逐病魔,让一个疾病缠身形容枯槁的病人,变成一个健康活力,自信阳光的天使。如果我们选择勇敢,可以由一个负面情绪如影随形,做事被动,什么都比别人差一截的孩子,变成一个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优秀的孩子!
我读完《草房子》这本书,认识了书中的桑桑,突然觉得自己成长了!我想:如果我身上也有桑桑的那份责任正义,那种坚强勇敢,该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
不过,以后再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不会退缩,一定如同桑桑一样,勇敢面对,成为第二个桑桑,做最好的自己!
读《草房子》有感 篇2
一个叫作油麻地的乡村小学校给男孩桑桑留下了快乐又难忘的童年记忆――天生秃顶的秃鹤出于对尊严的执着坚守,而演出的令人发笑又令人心酸的悲喜剧;在孩子眼中显得扑朔迷离的少女纸月的身世之谜;令桑桑自疚不已而实际上注定难成正果的蒋老师与白雀姐的短暂爱情;从精神与物质的顶峰,猝然跌落到最底层的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艰难历程;当校长的严父终于流露出来的舐犊之情和初涉人生的桑桑对生与死的最初体验……本剧把主人公桑桑童年亲历的几个平常又动人的小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真诚又富于诗意地歌颂了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展示了富有独特风情的人生画卷,草房子第2章读后感。
秃鹤,因为天生没有头发而受到人们的嘲笑、戏弄,他以执着坚韧的抗争终于得到了大家的尊重。杜小康,因为家里遭到变故,由富裕跌入贫穷,但他没消沉,借债摆摊,坚强地要重振家业,再入校内。细马,到了叔叔家,大水冲毁了住房,养父病死,养母发疯,都没有压垮他,他历尽艰苦找回了养母,发誓一定要给养母造一幢大房子。桑桑,年仅十四岁却得了重病,大小医院回头,偏方土方无效,等死的他并没有绝望,而决心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多做点好事,他又牢记着温老师的“不怕”两字,哼着温老师的歌,忍着喝了一碗碗苦药,终于战胜了病魔。这些都是坚韧。
坚韧就是抗争,是一种积极的挑战。大家都瞧不起秃鹤,他就曾采用许多同大家对着干的办法去抗争,甚至在校际广播操比赛中故意亮出光头惹笑大家,不惜破坏学校的荣誉。然而这种消极“抗争”得到的只是大家对他的厌恶。后来他想通了,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校际文艺比赛前,挺身而出,亮出光头扮演匪军连长,比赛获得最高奖,他也终于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尊重。坚韧就是一种平静心态。桑桑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但他的心态始终是平静的。他没有过多的考虑自己,而是决心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多做些好事。他为了实现诺言,带着重病,带妹妹去城里玩,艰难地背着妹妹登上了城楼,为的是让妹妹高兴。就是这种平静的心态,才能使他有信心有毅力去向病魔作斗争。
油麻地的草房子是坚韧的,因为盖房子的不是一般的稻草或麦秸,而是生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吹打、阳光曝晒,很有韧性的草。从草房子中,我悟出了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
读《草房子》有感 篇3
初次接触《草房子》是在一堂语文课上,由于教科书涉及了这本书的部分片段,我们有幸观赏了由《草房子》翻拍的电影。不到两个小时的观看中,眼睛竟湿润了十几次。
用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不到300页的书,竟是发自心底的感动。我奇怪了,这本书写的只不过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群乡下小孩,只不过是他们6年的小学时光,却紧紧地牵动着我的心绪。蓦地,我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未曾这样感动过了。
我微笑着回想那一个个让我心动的镜头,几个小主人公的脸庞好像一朵朵盛开的太阳花,在我的面前得意地摇晃,桑桑,纸月,秃鹤,阿恕,细马我的心被映得暖暖的。
“桑桑与人玩篮球时,被对方狠咬一口,胳膊上都流出鲜血来了,也没有将手中的球丢掉,还坚持将它投到篮筐里,纸月看见了这些,就用细白的牙齿咬住薄薄的。血色似有似无的嘴唇,弯曲的双眉下,眼睛在阳光下跳着亮点。这时,桑桑如果看到了这双眼睛,就一定会听出:桑桑,你真了不起!这如此简单的,充满童趣的文字,在我心底被定格成一幅生动的图画,而在这样干净悦目的文字里,我仿佛听到了两个孩子不同频率的心跳,悦目随即变成了悦耳。我喜欢这种全身心投入的愉悦,好像在音乐厅里听交响乐,身体的每个器官都在惬意地跳舞。
“他(细马)喜欢看鱼鹰捕鱼,喜欢听远处的牛哞哞长叫,喜欢看几个猎人带了几只长腿细身的猎狗在麦地或棉花地里追捕兔子,喜欢听芦苇丛里一种水鸟有一声无一声地很哀怨地鸣叫,喜欢看风车在风里发狂似的旋转”每当看到这样的字句,我都会默默地多读几遍,类似这样朴实又优美的语句,似乎是曹文轩的长项,他不忽视对任何个人物的描写,他们外表的其貌不扬和生活中的平淡无奇也许注定了他们内心的思想丰富,甚至显视出奇的华美与浪漫,小学生也许说不清自已心里这些零零碎碎的曼妙,但一切都由曹文轩的笔替他们说了。读曹文轩的文章,总能激动地发现一种难得的大众化的古典美,因为质朴,因为真实,还是因为自然与人灵犀相通?我想三者都有吧。我迷恋,崇尚并且追求着这样的感觉,毕竟在这个年代,能够让人真正感动的东西已经不多,尤其在读后有一种拾起了丢失的东西的感觉,是想笑想哭的冲动,是人情味儿,亦或是一颗久冷的童心。
“在黄昏时分,桑桑的号啕在哭,告诉这里的所有人,秦大奶奶与油麻地的人们永远地分别了。她既不是老死,也不是病死,而是又掉到水里被淹死的。上回她是因为救一个孩子而落入水中,而这一次落水,仅是为油麻地小学的一只南瓜。”我盯住这些文字,它们既不鼓动,也不煽情,却实实在在地感动了我。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生活,我们几乎已经忘却,或者从未知道过怎么样去爱,怎样去恨,怎样去触动每一根未曾退化的感性神经。正如曹文轩说的那样,能够感动今天孩子们的东西无非还是生离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与殷勤情爱而让我们感动的早已不是抒情的浪漫主义或写实的现实主义,因为这些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显得太过空乏和苍白了,我们需要的应该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
使古典回归自然,带着一点点历史的旧色的谈谈的乡土气息,既然道义、情感、智慧和美都是永恒的,那么今天的孩子便依旧会为自己父辈的故事所动容。在大自然这个广阔的空间中,历史的庄严感动与沉重感早已荡然无存,但它的睿智与古典美并没有随风而逝,反而以一中更加轻松的方式走进今天孩子们掩上的心扉。
做个孩子,那也是很快乐的。
读《草房子》有感 篇4
《草房子》是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之一,曾听别人介绍说,读曹文轩的作品对写作文很有帮助,因为他的文章语言描写优美,特别是自然风景的描写与作品的情调、氛围和人物的情境融为一体,我在写作文的时候对景物的描写往往就是几个字就结束了,所以我在这几天看了这本书。
书中写了一名叫桑桑的男孩,讲述桑桑在油麻地小学的六年生活中的种种故事和经历。故事由9个小故事组成,似乎可以独立成章但它们内在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的一切都油麻地这个地方有关,都和桑桑这个小主人公有关。故事的一切都围绕着他们展开。桑桑是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好动的小男骇。在他六年的小学生涯中,做的好事多不胜数,但是闯的祸也不少。比如,他把蚊帐改成渔网来捕鱼,砸锅卖铁买鸽子,把碗柜改造成鸽子的高级别墅这一切,不得不使我边看书边笑。
书中最让我揪心的是桑桑患病。温幼菊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为身患不治之症的桑桑点亮了对生活的热爱,就像一支燃烧着对生活、生命热爱之光的蜡烛,它的火光点亮了一只几乎熄灭了的蜡烛,这便是在传递着为别人点亮对生活的热爱的精神。
故事中的桑桑在六年的小学生涯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我们也是这样一天天的长大,每个人都不例外。
《草房子》用这些最纯真的爱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充满了酸甜苦辣,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只有刻苦、勤奋,对生活充满信心,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读《草房子》有感 篇5
这是一个发生在60年代初期的故事,在那遥远的油麻地,生活着桑桑、秃鹤、纸月、杜小康……
故事是从秃鹤开始说起的,那个没有一根头发,但却对尊严执着坚守的男孩。他和桑桑是六年的同学,起初他对自己的头发并不介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慢慢变强,他开始注意别人看他的目光,注意别人打量自己时的不怀好意,于是他开始保护自己的头,不让别人摸,不让别人碰。但即使这样,他还是受到了一系列的嘲笑、排挤,他默默地忍着,直到后来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一改别人对他的态度。
桑桑是校长桑乔的儿子,性子活泼,他天生的顽皮也曾让桑乔和桑桑的妈妈很是无奈,但就是这样一个顽皮的他在经历了重病之后,选择了好好活下去。小学那六年在桑桑的记忆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桑桑的启蒙教育,它让桑桑成长,让桑桑从稚嫩走向成熟。
杜小康在油麻地小学里算最大的,高高的个子,敢做敢当的个性,不辛的家庭让他过早地体会到人生沧桑。在他爸爸死后,他一个人从油麻地小学门卖东西。待桑桑出来找他却又不得不回去上课时,他看着桑桑的眼神是那样无奈、那样悲凉,尽管他在微笑,可谁又懂那微笑后的艰难。
这个故事讲述着油麻地里的笑,油麻地里的泪,讲述着欢乐,却又同时讲述着悲伤。这个故事充满了的是人间最美的情感: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师生之情、同学之间的友情与义气,亲戚朋友之间的亲情……,体会到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那微笑着的坚强……
读《草房子》有感 篇6
前些天,老师推荐大家阅读曹文轩的纯美小说《草房子》,读后,我颇有感触。
金黄色的草房子,朴实中有一丝优雅。虽说它只是草房子,但是它不是用一般的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用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就在这所用茅草盖成的学校里,故事的主人公桑桑,目睹和参与了一串串令人刻骨铭心的故事。直至十四岁那年,他才乘着一只小木船,走向了新的生活天地。
桑桑与秃鹤从一年级开始就是同班同学,他经常想出一些坏点子来欺负秃鹤。所以,在众人眼里,他不仅是校长桑乔的儿子,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怪人”。他总爱奇思妙想地搞出一些令人大吃一惊的花样。如,将自家的碗柜进行改造——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的鸽子做一个高级的鸽笼;拆了父亲母亲卧室里的蚊帐做鱼网去捕鱼;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裹上厚厚的棉袄……这似乎就是桑桑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地方。但是自从纸月来到油麻地,做了桑桑的同学后,桑桑变得温和起来,也学会了关心别人。
桑桑对纸月有一种特别的关心。最近,纸月接二连三的迟到,使桑桑百思不得其解,好奇心驱使他一定要弄个究竟。他只身来到板仓,躲到大河边,静静地等待纸月的出现。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使桑桑感到无比震惊——纸月之所以迟到,是因为她在上学时,碰到一些坏孩子,这些孩子的头儿叫刘一水。他们不欺负别人,单单盯上了纸月。桑桑很恼火,这一天,等到他们出现,就拾起两块砖头,砸向刘一水他们。正当桑桑转身向纸月跑去时,那几个孩子追上来,抓信桑桑痛打一气。只见他满鼻子都是鲜血,仰面朝天躺在船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欺负纸月,自己却无能为力。他很不甘心,吃力地爬起来,向刘一水他们撞了过去。虽说把他们撞到了水里,但是自己又瘫倒在地上。蹲在一旁的纸月一边哭泣,一边拿起船桨,吃力地划船过了河。桑桑救纸月的义举,让我感受了他才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做为纸月的同学,他已经进到了一个朋友应尽的责任,这已经让读者为之动容了。
草房子这部小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那简陋而散发着浓郁稻草香味的草房子学校,岁月的老人,一笔笔记录下了桑桑以及他的小伙伴,小学六年美好而纯真快乐的时光。他们之间纯真质朴的友谊,令人感动而向往。是啊,人与人之间如果能象他们那样纯洁无暇,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温馨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