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读后感

短文网

2025-11-14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人间草木》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1

《人间草木》喜欢养蜂人这片,讲养蜂人的四川妻子,“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这朴实的浪漫,美啊。

《跑警报》:汪曾祺很会讲故事,但是他更喜欢介绍风俗,大段风俗人情里串着人物故事,风土人情,习俗节日都细节描写详实,像民俗纪录片,有兴趣的人应该会看得很起劲,我不太行,看得累。介绍跑警报那里也不忘了提一笔吃喝跟跑惯了警报的联大学生借机约会谈恋爱的事实,防空洞里刻着的“人生几何,恋爱三角”也太绝了,幽默是才,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汪曾祺是真的随遇而安,豁达乐观。

随感:

汪曾祺语言平实,比喻生动,极平实的语言叙事时表现力却极强,《黄油烙饼》里平淡普通的生活,平凡普通的.人,苦生活,因饥荒慢慢死去,文字里并不见眼泪洒下,只是后来的某一天,拿起故去人留下的舍不得吃的黄油烙了饼,才悲从中来。《金岳霖先生》里金先生纪念林徽因,《陈小手》最后忽地一枪,都是不多写一字,近乎白描,叙事或情节急转直接落幕,给人情感震撼却格外深。

看美食部分共感低些,到《豆腐》那里所幸先跳过了,看完后面又跳回来,到《手把肉》却一下子精神了,奶茶奶皮奶酪奶渣,杀羊烹羊吃羊,原来我不是食欲低,是偏食啊,作为西北人吃羊肉多,记忆都是鲜活的,看到拔丝羊尾饿到胃咕噜咕噜叫。好,真的好。我真香了。

很喜欢《人间草木》,文字平实有温度,每当看到鼻子酸、笑出声时都会感慨汪曾祺有才,好的文字就该是这样的,没什么多余,但又含着千钧之力。看完这本文集后我也特别喜欢汪曾祺,诙谐达观的人真好,不顺不遇都沉淀成支撑内里的力量,是可爱可敬的人了。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2

汪曾祺是很有生活意趣的,他的文章很平淡,但往往带点奇崛,我喜欢看这种文章。初识汪曾祺,是在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时候,觉得他写的文章真有意思。后来就去图书馆找他的书看。

那时候才高一,也不觉得时间紧张,图书馆和饭堂离得也十分近,便常常去闲逛。有一天吃过午饭,在图书馆看书忘了时间,匆匆忙忙借了书回教室,到了门口,被班主任一拦,说干嘛去的呀,我说看书晚了。他说啥书啊,哦,是汪曾祺的《随遇而安》,好了,进去吧。

这个片段我记忆很深。高中的管理还是挺严的,午休铃打过一刻钟我才赶到教室,以为会被训得很惨。结果班主任这么轻松地让我过了关,不知是看我面相忠厚老实,还是那本书的功劳。关于此事,后来还写过一段,贴上来,以供一哂:

“午后的图书馆凉风习习,淡淡的墨香让人沉迷,乍看时间已来不及。急匆匆卷起书籍,慌忙忙下了楼梯。一路满是欢喜,却被班主任拦住问题。题是:“这么晚去哪里?手上是什么东西?”看他戴一副黑框眼镜,满脸都是笑意,心中实在生不出气。老老实实递书出去,是《随遇而安》汪曾祺。他扶了扶眼镜,轻笑一声不提。随后勉励几句,却是:“快去教室休息,若是下午睡觉,仔细了你的皮。”

我很难捉摸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远近,往往便不会主动找人热络。

上文的班主任,因其名字中有个“文”字,我们私下就喊他“文兄”。文兄是类老庄般的人物,一切事物均作不在意态。偶尔他会说说年轻时的故事,最为得意的是一次投稿,一次打架。

投稿是说,有一次,他午睡醒来看到某全国作文赛的征稿通知,浑不在意地抽出两篇随笔投了。结果出来,是“都高高地中了”。他觉得太招摇,便只去认领了其中一篇。我至今也不明白这是什么操作,缘何可以只领一篇的.奖。

再说打架,文兄上学约是在80年代末,那时学生还需自带饭盒打饭,这场架,就是洗饭盒洗出来的。文兄班上一位女同学,洗饭盒时无意洒了些水到某位男同学身上,男同学许是爱惜衣服,许是小心眼儿,不依不饶地纠集了一伙人来班上兴师问罪。问罪的结果就是打架,好家伙,文兄这边八个人把对方十三个人尽数打进了医院,还削掉了某片耳朵。

这便是他一直引为得意的两件事。文兄是个可爱的人,但我在高一分班之后再也没有同他热络过了,我很难捉摸自己和他的远近,不过我想我能把这些事情记上很长一段时光。

岔开讲了一些闲话。我写读书笔记,并非十分认真地要讲出些什么心得和感悟,而是想在别人文字的触动下,自己写些自己的事情。

我有点在模仿汪曾祺,喜欢一个人的文字,就不自觉地向他那边靠拢。记得那时候还在仙林,东城汇有家大众书局,格调还不错,夏天的冷气打得很低。那年暑假,我寓居在外,房间里没有空调,就在书局办了一张五十元的卡,可以在前台领个凭证,寻个空位坐着慢慢看书,我觉得那张卡算是一张“冷气卡”。

那个时候,我常看汪曾祺的《受戒》,一本挺厚的集子,听汪曾祺讲故事,是真的有意思。有这么一种感觉,像是在夏天的夜晚,吃过了晚饭,坐在庭院里乘凉时,爷爷摇着蒲扇,慢慢地跟我讲话。

这些天断断续续看完了《人间草木》,这是一本花鸟鱼虫的集子,说实话,看得不是特别过瘾,我以为有许多故事可以看呢。也许是最近节奏比较紧,心境和这本书不配,所以看得不是十分爽快。

不过看到一多半,我体会到了汪曾祺先生的心境。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多写于八十至九十年代,汪先生于九十年代末去世,可知这段时间正是从心所欲的年纪了,也是带着一种回首往昔的感觉在描摹这些草木。由此可知,汪曾祺十分爱自然,亲近草木,因此愿意花时间和笔墨来与它们一道说说话。这本集子里,汪曾祺说自己的文字是刻意平淡的,但又不能过于平淡,因此会夹进一些仿古的句子,造出一些奇崛的味道。这可解了我一个谜团,原来如此,今日始,可谓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这集子一共有三十八篇文章,其中有许多不像文章,仅是一些草木的简略描写和介绍。给我印象深的,有这么两篇。

有篇写马铃薯,汪曾祺有段时期做画马铃薯的工作,这工作有趣,画完一个吃一个,老先生说自己是吃过最多种马铃薯的人,我觉得这话不假。这工作符合一个闲散文人的想象。

有篇写钓鱼台的铁蒺藜,铁蒺藜原是拴在树上拦人的,浪潮结束后就拆尽了,只留下一个还箍在柳树上:“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我总觉得这有点象征的味道,而且有一种温暖和欣慰夹在里面。

我可能不太喜欢草木,抑或是未到喜欢的年纪。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3

我经常听老师提到汪曾祺的文章,却一直未曾读过。一次老师将这本《人间草木》借给了我,甚是惊喜。

书中写的却是些生活的小事或很平常的景物。第一大章《人间草木》写的是作者童年的花园、儿路;以后我也不会因为自己在看书、写作业时,周围人吵吵闹闹而感到心烦气燥,我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静心、安心……

温和从容,岁月静好。若我们的心静了,安宁了,就会闻到春风中从远方传来的树叶清香,感觉到花蕾在某一瞬间慢慢绽放……如此,平凡的生活,也会变得独有一番滋味,温暖,而又迷人。

书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我就来说说汪曾祺的《人间草木》。

我经常听老师提到汪曾祺的文章,却一直未曾读过。一次老师将这本《人间草木》借给了我,甚是惊喜。

书中写的却是些生活的小事或很平常的景物。第一大章《人间草木》写的是作者童年的花园、儿时的风景与美轮美奂的四季轮回。“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在作者笔下,小到一只是天牛,大到一朵冰心蜡梅,都是那么柔美,那么可爱。真没想到,原来作者的童年也是那么自由、快乐。这让我不禁想到写《呼兰河传》的萧红,在两个不同的`作者笔下,有同样幸福的孩提时代、快乐的童年时光,更同样有着浓浓的思乡情。

《联大岁月》、《师友相册》则写了他在西南联大生活的七年。作者曾在西南联大被日军的飞机轰炸过,曾在革命中被打成“右派”,更失去过一个母亲、一个继母。面对这一切,作者用生动、朴实的笔调写下《平淡人生》这一章,他没有用多少华丽的词藻,只是做了一个讲述者,将他波澜起伏的人生说得“平平淡淡”,这一从容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四方食事》,则收集了作者所品尝过的各地美食中的上品,读了让人不禁垂涎三尺。

值得一提的还有汪曾祺的文笔。他的文笔很“奇”,奇在他总是很细腻地描写一件事,却并不怎么写自己的感受。整篇文章几乎没用过“激动”、“高兴”这一类词,可作者的感情却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这,就是汪曾祺写的《人间草木》,一本触人心弦的散文集。 今天,我来到了胡天宁家。听金老师说,中国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名叫汪曾祺。说着,还拿出了这位作家的一本书——《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4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感觉近些年来,对汪曾祺的评价越来越高。笔者不由得回想起第一次读汪曾祺的时候,在很小很小的年纪,读的大概就是《葡萄月令》这一篇章,印象最深的是汪曾祺的那种饱满的笔触,充实的内心,仿佛一切都不如面前的这串葡萄重要,仿佛所有的事情都是天高云淡,弹指一挥间。

这么多年过去了,重读汪曾祺,这种感觉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加浓烈。参加工作之后的.那种受到大环境影响的浮躁,看起来忙忙碌碌实则无所事事的日子,荒芜的内心和精神,疲惫又麻木的肉体。所有的这些,在读到汪曾祺的时候,几乎一下子都消散了。

这次读《人间草木》,看汪曾祺讲花鸟鱼虫,看他讲天南地北。仿佛一下子人就静下来了,眼前的那点纷争都不在重要,平生之事亦不过尔尔。

人这一辈子,眼界要打开,胸怀要敞开,世事纷争固然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人人都不能避免的,但这人生也并非无趣到底。

有生之年,在众事中寻一心头好,一以贯之,余生皆可得趣于其中。

如汪曾祺,赏花,喂鸟,逗鱼。

人这一辈子,着实不容易。哪怕只是找到这一点点爱好,寄情其中,也不枉人世间走一遭了。

所以说,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像人间草木一样,想来也是极好的。

《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5

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读了很长时间,中间断断续续,只作专心学习后的消遣。我以为最后那几篇写西南联大人文趣事的文章最好玩。

学校虽是临危建成,设备条件很差,生活很苦,但人文精神向上、自由,还会在选址时,刻意保留一个小小的景点。教授们专心学问,安贫乐道,有的古板,有的开明,有的激情,有的沉静,但都是让人觉得可靠可亲近的人。同学们更是各式各样,尤其让我笑出声的是那位,日本轰炸校区时仍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合他的冰糖莲子的广东郑同学。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授们、同学们是多么可爱。汪先生写的生动有趣,读的让人心痒痒。

不由得联想起自己的求学时光。真是浑浑噩噩,不清不楚的混了过来。学问没有长进,心理也未得成熟,倒是学会了愤世嫉俗、顾影自怜。想到这,真是要拍桌子!过去是回不去了,也不可能给过去的自己一嘴巴,打醒他。把握今后的时光吧,要用尽全力做一个有趣的人,认认真真地努力一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