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安的种子》读后感(精选23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1
《安的种子》,颇有深意,颇有禅意,只是不知道我们是否真的能读懂其中的深意和禅意。
它是王早早写的一篇关于“等待”的故事。故事中以本、静与安三个小和尚为叙述线索,讲述了一个有关大自然规律的寓言故事。本书文字精准而乾脆利落,图像简纯而突显人物性格,像急躁的本、刻意经营的静与泰然的安。此外,文图结合所展示的说故事魅力,更令人击赏。
故事是这样的,老和尚把三颗“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分送给三个小和尚:一个名字叫本,一个名字叫静,一个名字叫安。而不同性格的三个人,要如何才能等到种子开花结果呢?
拿到种子后……我要第一个把它种出来!本想。
怎样才能种出来呢?静想。
我有一颗种子了。安想。
对本来说,种子是否会发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一个”!而静想的是如何才能种出来,他想要的是种植的结果。安呢,在得到种子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感恩的心态,安然处之。
本跑去找锄头,把种子种在寒风中,结果种子死了。因为万物皆有时,生有时,长有时,衰有时,亡有时。本追求第一,却不知道万物有时,万物有序。导致种子死去。而静把种子埋在好盆子里,并且放在温室里面用最珍贵的药水浇灌着,但是因为违反了自然常理,种子也死了。安则是把种子小心翼翼地放在胸前的袋子里,等待着好的季节才来种这颗千年莲花的种子。
春天来了,在池塘的一角,安把种子种活了,不久,种子发芽了,安欣喜地看着眼前的绿叶。他的不慌不忙、冷冷静静、好好思考的态度帮助了种子的存活,也是三个人当中最有智慧的一个,是小孩子学习的好榜样。
在盛夏的清晨和着温暖的阳光下,古老的千年莲花轻轻的盛开了。我们的孩子,何尝不是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对他灿烂盛开的祝福和期望里,我们是否给对了生根发芽的时节?是否武断地拒绝了滋养他的阳光和氧气?
有幸看到这本书的大人,无论你是不是准备将它读给孩子听,也许都应该先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轻轻地念给自己听,然后想一想,再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得到过“千年莲花的种子”?有,当然有。好像我们日夜都在马不停蹄地追逐一些“珍贵”的东西,仿佛所有的人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这时候,大自然的规律往往被撇在一边,我们甚至不会思考冬天是不是可以种花,只一味想着“我要第一个种出来” “怎样才能种出来”。生活的主题仿佛只是追逐······
在这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安的那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是那么难得。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啊,你总有一天也会得到“千年莲花的种子”,会为了各种“珍贵”的东西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可是,无论如何,希望你记得安——这个你小时候听过的故事里的小和尚,记得他感激地把种子装进小布袋里,挂在胸前;记得他从容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记得他悠悠然散步的样子。种出璀璨的莲花是一场极致的盛事。享受生活的过程,享受那些平凡的琐事,享受每一个安然的等待,何尝不是生命的智慧?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一本绘本,读完之后我深受启发。
这本绘本讲的是:老师父分给本、静、安每人一颗古老的千年莲花种子,让他们种出来。本很急躁,想第一个种出千年莲花,在不适合种子生长的冬天,就把种子种下了,种子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温度,便冻死了。静为了能种出莲花,查找了很多关于种植莲花的书籍,还给种子用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种子刚发芽的时候,他便用金罩子把幼芽给罩住,由于过度的保护,幼芽得不到阳光和氧气,便枯死了。安在拿到种子之后,和往常一样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当春天到来时,安在池塘的一角种下了种子,不久,种子发芽了。在一个盛夏的清晨,古老的千年莲花终于盛开了。
读完这本绘本我明白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等待,也要遵循大自然发展的规律,因时而动,静待花开。在等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享受平凡的生活。
我觉得我的爸爸像故事里的安。他管理着一片很大的果园,他遵循大自然生长的规律,每天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在合适的时间里给果树打药、浇水、施肥、除草,静静地等待果树开花、结果。爸爸对我的要求不高,他没有让我做很多的课外题,也没有要求我考多高的分数,即使我没有考好,他也不会批评我。他说:“只要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成绩一定不会差!”
我要向安这种不急不躁,耐心等待的精神学习。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3
最近爱上漂童书,儿子不喜欢看,就我自己看,碰到有满意的句段,就用铅笔轻轻作个记号,读一遍给儿子听,请他帮我摘抄下来,但是安的种子,我没法摘抄,也不忍心去亵渎书中,悠然见南山,自然平淡中求人生真谛意味。看完之后,我憨畅淋漓,睡了个好觉,没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等纷扰;也没有计算今晚我得到了什么,感悟到什么……
安是个普通憨厚小和尚,却能种出千年莲花,没有豪年壮语,没有才高三斗,没有营养培植,没有华丽花盆,只是怀踹种子,心怀感恩,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在池塘里种下,然后慢慢等待……发芽、吐叶、开花。顺其自然,就能期待奇迹。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4
我今天看了一个绘本《安的种子》。
绘本里,老师给力本、静、安三个人每人一颗种子。本想争第一、抢头功,第一个把种子种出来,就什么都不顾,竟然把前年莲花种子直接种在了雪地里,结果不适于种子生长,种子就死了。
静虽然思考过该怎么样种种子,但是静过于溺爱,种子无法适应,长出来的嫩芽也死了。
只有安顺其自然,该扫地时扫地,该打坐时就打坐,等到春天时,就把前年莲花种子种在了池塘里,种子就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这三颗种子其实就像三个孩子,本、静、安就像三个爸爸,爸爸对孩子总不能给孩子吃速高剂,让孩子长得像一栋楼那么高吧?也总不能太溺爱孩子,让孩子啥也不懂吧?只有像本那样等待,在合适的时候做孩子需要的事情。
我从这本书中知道了,要学会等待。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5
今天我看了《安的种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一个老和尚,在寒冬的时候给本、静、安各一粒种子,本和静都没有把种子种活,只有安种出了千年莲花。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本没有把种子种出来的原因有:他把莲花种子种错了地方,种错了时间,而且他心太急,没有耐心等待;心态不好,太争强好胜,总想争第一,种一粒种子两三天不发芽就一气之下刨开土地,摔断锄头,不干了。
有时我也像本一样。一次,我在奥数课上做了一道奥数题,开始看着觉得很简单,三下五除二写完得意洋洋,交上去,没想到换来老师一个大大的红叉。第二次加了一两个步骤又交上去,换来的是更大的红叉。我气得满脸通红,扔掉本子不做了。结果等到老师讲题时,我才发现只要再加一步就正确。我恍然大悟,做事必须好好想,耐心做,不能一错就不干了,要坚持到底。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仿佛也得到了一粒种子,一粒智慧的种子。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6
这是一本文字与绘画都十分朴素的绘本,我站在书店的童书区,一气读完后不禁掩卷叹息。《安的种子》,与其说是给孩子们的读物,其实对于有机会读到它的大人,更有它特殊的意义。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日夜都在马不停蹄地追求着一些“珍贵”的东西。我们不知道,有多久没有能去陪着孩子静静地散步了,不提学习;有多久没有心无旁骛地准备和享受一份美味的早餐了,不想烦恼。
绘本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安是一名小和尚,一天师傅给了他和两个师兄每人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三个小和尚自然十分喜悦,于是分头去种。本立刻把种子种在雪地里,等了很多天自然没有发芽,他气得刨烂了地、摔断了锄头;静把种子种在金花盆里,按照书上说的浇上名贵药水,种子终于发芽了,他用金罩子罩住了幼芽,结果幼芽因为没了阳光和空气,枯死了;安呢,他把种子放在胸前的布袋里,对自己说:哦,我有一颗种子了。安一如既往地干着寺庙里的活,诵经做功课以及天天散步。春天来了,在池塘的一角,安种下了种子。不久,种子发芽了。安欣喜地看着眼前的绿叶。盛夏的清晨,温暖的阳光下,千年莲花绽开了清新纯净的笑容。
在书评里,作家赞美了安的淡定从容,尊重自然规律,乐于享受平凡小事,我很赞同这些观点。可是思考一番后,我还是觉得对于一个普通人,让他把当下很紧急很重要的事情放下去干并不重要的事,实在是有站着说话之嫌。尤其对于工作和子女的教育,任谁都很难那么洒脱自如。那么为什么安能够如此从容呢?难道他不希望千年莲花早点盛开?我想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对于安而言,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与千年莲花种子同样重要。也就是说,去买东西可以保证寺院物品的供应,扫雪可以防止师傅和师兄们摔倒……我猜安在看到斋饭做好、水缸挑满后,心里的满足和喜悦应该不会比看到自己的千年莲花开放更少吧。这样看,每天乐呵呵忙进忙出的安,是不是就更容易让人理解了呢?
在很女儿小的时候问过我:为什么我要学这么多东西?我告诉她:只是为了多种下几颗种子,等你长大了这些种子也就长成大树了。现在的她,已经学会在感到累的时候安慰自己:我画画、跳舞并且坚持,以后我身上会长出很多棵树。
是啊,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在人的一生中都是由无数的细小部分构成,能说哪一个才一定算是千年莲花的种子?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演变,昨天最重要的今天很可能不再重要,昨天无人问津的可能今天人人趋之若骛。只有向安那样,充满爱心和热情,认真地对待身边每一件事,无论事情大小轻重,对己对人都能有个交待,我想千年莲花自然会在你的人生路上随处绽放……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7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哪怕是双胞胎都有不一样的地方,爸爸妈妈都是无证上岗的,未经过任何培训,所以我们更要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家长也是从孩提时代长大的,每个人每个孩子都需要被肯定,被尊重。我们的孩子从来不拿自己的妈妈和别人的妈妈做比较。也请家长以后不要对孩子说,你看人家谁谁谁怎么怎么样,你看你,谁谁考试又得满分,钢琴几级.......那只是别人家的孩子而已。
小时候,我妈妈常对我说:人比人,比死人,管好个人就好。到自己工作快8年了,接触了不同的人和事,感受颇多。会接触很多孩子,身边的亲人和同事也面临孩子教育问题,家庭亲自关系等。若问我的建议,家长们先看看《安的种子》这本绘本吧,端正你们自己的观念和态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终身的老师,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只要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有一个小小的更正,随时随地,鼓励一下,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而不是挑剔的眼光,让孩子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很重要,让孩子得到应有的尊重。
《安的种子》是一本颇有禅意的绘本,每个孩子都是千年莲花的种子,尊重它原来的样子,郑重地给出等待,享受陪伴孩子的过程。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得到过“千年莲花的种子呢?”我们是遵循自然生长规律还是揠苗助长呢?平凡的琐事带给我们浮躁的心情,找个角落里静静地读一下《安的种子》,享受每一个安然的等待,迎接千年莲花的盛开。我很喜欢《安的种子》绘本,感觉自己找到了方向。愿所有的家长都能去看看,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8
我今天看了一个绘本《安的种子》。
绘本里,老师给力本、静、安三个人每人一颗种子。本想争第一、抢头功,第一个把种子种出来,就什么都不顾,竟然把前年莲花种子直接种在了雪地里,结果不适于种子生长,种子就死了。
静虽然思考过该怎么样种种子,但是静过于溺爱,种子无法适应,长出来的嫩芽也死了。
只有安顺其自然,该扫地时扫地,该打坐时就打坐,等到春天时,就把前年莲花种子种在了池塘里,种子就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这三颗种子其实就像三个孩子,本、静、安就像三个爸爸,爸爸对孩子总不能给孩子吃速高剂,让孩子长得像一栋楼那么高吧?也总不能太溺爱孩子,让孩子啥也不懂吧?只有像本那样等待,在合适的时候做孩子需要的`事情。
我从这本书中知道了,要学会等待。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9
我在听我的搭档星宇讲绘本《安的种子》,投影仪上每一张图片像定格的电影镜头,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本绘本以前读过好几遍,但以这样的方式读,更抵达内心。结束时我分享说:我觉得我就是安。今天听的过程里,我一直沉浸在深深地感动里,有挂着眼泪的微笑、有释然后的舒心、有自我洞察的喜悦。
读后最大的感受是:在适宜的时间适合的地方,种下属于你的种子。因为我们的春天都会来到。
只要,你,还记得,你的种子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故事里三个小和尚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老和尚把三颗"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分送给三个小和尚:一个名字叫本,一个名字叫静,一个名字叫安。我曾经也像急功近利的本,要第一个种出千年莲花。也像用尽心思的静,把种子种在金花盆里。所以,像本和静一样,我曾经也种死了"种子"。而我也希望像安一样,有一天,和交给他种子的师父、和曾经一起种下种子的师兄弟们一起享受这个的画面:在"盛夏的清晨,在温暖的阳光下,古老的千年莲花轻轻地盛开了。"
我感受到了让我我感动的根源,感受到了我自己的状态:我在渐渐成为安。而安,是我这么久这么久以来的理想。
故事里有两条线:一条是拿到种子的本和静,只围绕"种种子"这一件事所做的各种徒劳无功的事情。一条是安,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常里,除了"种种子",只埋头做当下自己要做的事情。这样的两条线,对比着我们每个人身处的"外在"和"内在"。
"内在"是,我珍惜我的种子,所以我在接到手心里的那刻,把它放在了一个布袋里,挂在我的胸前,从此,没有摘下来。是我去集市买东西,遇到那个卖藕的人,他和我闲聊中,我就知道无论是千年的种子还是普通的种子,都要生长在适合它本质的环境里。是我扫雪、做斋饭、挑水时享受眼前小事的顺其自然,是我坚信理想在心,慢慢等待的喜悦。是我知道什么时间种种子。
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悠然地做事,安静地和自己在一起。于是我的内在就让我和我自己连接起来,也和自然连接起来。
总有听我讲课后的朋友说,你说的真好。
我微笑着说:能说出来的好,是因为我先做出来了。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10
读了《安的种子》这本书,我有很多的感想。老师傅给了本、静和安一人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本拿到种子后想第一个种出莲花来,他就在严寒的冬天把种子种在雪堆里,种子一直没有发芽他就没有了耐心,把铁锹摔掉就不种了。静想该怎么把莲花种出来呢?他查找书籍,准备了珍贵的药水,拿了一个名贵的金花盆,把种子小心翼翼地种在花盆里。花苗发芽了,但是静因为太在乎这个嫩芽,用金罩子把它罩起来,使得这个新生命夭折了。安呢,接过老师傅递来的种子后,只是感恩地说了句:“我有一颗种子了。”而后认真地将种子装进小布袋,挂在胸前,而后安从容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悠悠然地带着小狗散步,直到冬雪消融,春暖花开,安才不紧不慢地从小布袋里取出那粒种子,种在碧绿的池塘里,直到夏季千年莲花静静地盛开了。
他们三人都非常想种出莲花来,可是只有安一个人成功了。本没有成功是因为他选错了播种的季节和地点,缺少方法,没有耐心。静虽然查阅了方法,但是他失败了,是因为他对于幼苗太过呵护,幼苗不能够吸收阳光雨露,呼吸空气,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安成功了,是因为他选对了时间地点,他很有耐心,遵循了莲花生长的自然规律,千年莲花才能够美丽绽放。
我觉得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应该像安对待种子一样,上课认真听讲,从老师那里学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也一定要有耐心,遇到困难不能像本一样放弃,要坚持努力。我们也应该吸取静的教训,不能把学习成绩看得太重,偶尔几次考的不好也没关系,一定要找出原因,查漏补缺,做到熟能生巧。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11
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读了一本图画书,书名叫《安的种子》,让我来谈谈自己的感悟吧。
书中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在一个寺庙里,老师傅分别给本、静、安三个小和尚,每人一颗几千年前的、非常珍贵的莲花种子,让他们去种出莲花来。
第一个小和尚叫本,性格很急躁,他一拿到种子就想第一个种出莲花来,他在大雪天里跑去寻找锄头,把种子种在了雪地里,等了很久。结果,种子连芽都没有发。
第二个和尚叫静,拿着种子想着怎样才能种出莲花来。他先查找种植莲花的书籍,再挑选最好的金花盆,搬进温暖的房间,用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小心翼翼地种下种子。虽然种子发芽了,但他用金罩子罩住了小幼芽,小幼芽得不到阳光和氧气,没过几天就枯萎了。
第三个小和尚叫安,安拿着种子想:我拥有了一颗种子,一定要好好珍惜。他不慌不忙地把种子装进小布袋里,挂在自己的胸前。安像往常一样:去集市为寺院买东西;清扫寺院里外的积雪;做斋饭;早起挑水;晚课后去散步……一直等到春天来了,才在池塘的一角种下了种子。结果,种子不但发芽了,还在盛夏的清晨轻轻地盛开了,开得十分美丽,十分惊艳。
原来,安是在遵循大自然的生长规律,静待春天的到来。相比急于求成的本,我更喜欢安静的安。安拿到师傅给的种子以后,不急躁、不慌乱、冷冷静静、好好思考的态度,就值得我们学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学会耐心等待,遵循规律,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情,不要急于求成而违反了自然规律。
“内心平静,则外在安然”,我希望浮躁的自己像安一样,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春天的到来,等待着种子的发芽,等待着千年莲花的盛开。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12
最初见到《安的种子》是在微信的朋友圈里,故事中的三个小和尚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本性情急躁,急功近利;静性情细致,浮华不实;安性情平和,淡定踏实。
假期里,牛老师又推荐了这个故事和孩子共读、交流。每一个读这个故事的人都可以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当你有了一颗种子的时候,你会是本?是静?还是安呢?
第一遍是我读,阳阳听,故事到一半,阳阳说:安真傻啊!怎么还不种他那颗种子,他想干什么?“春天来了,在池塘的一角,安种下了种子”,阳阳笑了:原来安是最聪明的,他的做法最正确。因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再说莲花应该生长在水里。
第二遍是阳阳自己读,我听,读完后阳阳说: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等待。
朴素的画面,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故事,却有着可以让人受益一生的智慧。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安的那一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是多么难得。他感激地把种子装进小布袋,挂在胸前,从容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悠悠然去散步。他告诉我们,要满怀希望,有所追求,但一定要淡定,顺其自然。享受生活的过程,也得享受那些平凡琐碎的小事,享受等待。
假若我们亲爱的孩子就是那颗珍贵的种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颗种子的成长呢?很多人选择了做“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急功近利,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看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大发雷霆、抱怨指责。更多的人选择了做“静”,照本宣科,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却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最关键的东西。然而,我们有多少人能有“安”的淡定,顺其生命最自然的规律,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帮助?
静静地陪伴我们手心里的那颗珍贵的种子,陪他学习、陪他读书、陪他玩耍、陪他游戏、陪他哭、陪他笑……给他亲吻、给他拥抱,这似乎应该是成长的最自然的规律,或许那个被陪伴过、充分地淋漓尽致地玩过的孩子,时候到了,生命会得到最充分的绽放,会绽放出他人生的喜悦与丰饶。
我愿意为了这颗珍贵的种子的绽放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安静地等待。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13
最近爱上漂童书,儿子不喜欢看,就我自己看,碰到有满意的句段,就用铅笔轻轻作个记号,读一遍给儿子听,请他帮我摘抄下来,但是安的`种子,我没法摘抄,也不忍心去亵渎书中,悠然见南山,自然平淡中求人生真谛意味。看完之后,我憨畅淋漓,睡了个好觉,没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等纷扰;也没有计算今晚我得到了什么,感悟到什么……
安是个普通憨厚小和尚,却能种出千年莲花,没有豪年壮语,没有才高三斗,没有营养培植,没有华丽花盆,只是怀踹种子,心怀感恩,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在池塘里种下,然后慢慢等待……发芽、吐叶、开花。顺其自然,就能期待奇迹。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14
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在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知识与学问,无一不是传授的。老师像太阳一样温暖着我们的心灵,照亮着前面的道路,为我们的人生创造辉煌。
书中的小林宗做校长就是这样的一位好老师。六岁的小豆豆因为淘气,一年级就退学了。她来到了巴学院,遇到了小林校长,在校长先生的教导与鼓励下,小豆豆逐渐成长起来,终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作家。黑柳砌子。
小豆豆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好老师。我所在班里,也涌现了许多位温暖心灵的“园丁”。班主任徐**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徐老师挺严格的,但不过分,严厉的惩罚下往往隐藏了一个关爱孩子们的心。作文本上,都会出现徐老师大的分数和点评,评价一针见血,一下子就点明了用词、用句的错误所在,可见老师的用心良苦。因此,我每一次写作文都会比上一次进步。
有一次,徐老师在课堂评讲我的作文:《爸爸进厨房》。他打开摄影机给大家朗读了一遍,然后让同学们一起大声读好几次,才开始点评作文。徐老师告诉我们,这篇作文最好的地方就在于细节准确到位,还用了一名言来评讲:细节出真功。听了徐老师的评讲,心里甜滋滋的,也发现了不少写得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同时也感觉到,自己下一次一定写的更好。
花儿在园丁的甘露下发芽,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成长。面对这些温暖心灵的“园丁”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激说:“谢谢您,老师!”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15
最近爱上漂童书,儿子不喜欢看,就我自己看,碰到有满意的句段,就用铅笔轻轻作个记号,读一遍给儿子听,请他帮我摘抄下来,但是安的种子,我没法摘抄,也不忍心去亵渎书中,悠然见南山,自然平淡中求人生真谛意味。看完之后,我憨畅淋漓,睡了个好觉,没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等纷扰;也没有计算今晚我得到了什么,感悟到什么……
安是个普通憨厚小和尚,却能种出千年莲花,没有豪年壮语,没有才高三斗,没有营养培植,没有华丽花盆,只是怀踹种子,心怀感恩,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在池塘里种下,然后慢慢等待……发芽、吐叶、开花。顺其自然,就能期待奇迹。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16
有幸看到《安的种子》的人们——无论你是不是准备将它读给孩子听——也许都应该先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轻轻地念给自己听。然后想一想、再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得到过“千年莲花的种子”?
有,当然有。我们日夜都在马不停蹄地追逐、并得到了一些“珍贵”的东西呢。可是,捧着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你是否看到了它的珍贵!?并愿意尊重它原来的样子,郑重的给出等待?!仿佛所有的人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各种最直接的目的。
生活的主题悲哀的只剩下追逐。不知道我们有多久没去散散步了?!有多久没有抬头看看月朗星稀了?!在夜店的浮华和喧嚣中,我们有多久没有停下来听听天籁之音了?!匆匆忙碌着的人们,且看安的那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湖水,多么难得!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啊,你总有一天也会得到“千年莲花的种子”。希望你认出它最深处的模样,在为它布置大自然的滋养,等待它盛开的日子里,记得安——这个故事里的小和尚,记得他在严寒的冬日,满怀感激地把盛夏的种子装进小布袋,挂在胸前;记得他从容如一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记得他悠悠然散步迎接每一个当下的样子。
种出璀璨的莲花是一场极致的盛事。享受生活的过程,享受那些平凡的琐事,享受每一个安然的等待,何尝不是生命的智慧?
祝福所有看到这个故事的大人和孩子,祝你们在某个盛夏的清晨,也看到千年莲花的盛开。享受每一个安然的等待,何尝不是生命的智慧?
等待也是一种智慧!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17
读了《安的种子》这本书,我有很多的感想。
老师傅给了本、静和安一人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本拿到种子后想第一个种出莲花来,他就在严寒的冬天把种子种在雪堆里,种子一直没有发芽他就没有了耐心,把铁锹摔掉就不种了。静想该怎么把莲花种出来呢?他查找书籍,准备了珍贵的药水,拿了一个名贵的金花盆,把种子小心翼翼地种在花盆里。花苗发芽了,但是静因为太在乎这个嫩芽,用金罩子把它罩起来,使得这个新生命夭折了。安呢,接过老师傅递来的种子后,只是感恩地说了句:“我有一颗种子了。”而后认真地将种子装进小布袋,挂在胸前,而后安从容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悠悠然地带着小狗散步,直到冬雪消融,春暖花开,安才不紧不慢地从小布袋里取出那粒种子,种在碧绿的池塘里,直到夏季千年莲花静静地盛开了。
他们三人都非常想种出莲花来,可是只有安一个人成功了。本没有成功是因为他选错了播种的季节和地点,缺少方法,没有耐心。静虽然查阅了方法,但是他失败了,是因为他对于幼苗太过呵护,幼苗不能够吸收阳光雨露,呼吸空气,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安成功了,是因为他选对了时间地点,他很有耐心,遵循了莲花生长的自然规律,千年莲花才能够美丽绽放。
我觉得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应该像安对待种子一样,上课认真听讲,从老师那里学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也一定要有耐心,遇到困难不能像本一样放弃,要坚持努力。我们也应该吸取静的教训,不能把学习成绩看得太重,偶尔几次考的不好也没关系,一定要找出原因,查漏补缺,做到熟能生巧。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18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一个老和尚,有三个徒弟,大徒弟叫“本”,二徒弟叫“静”,三徒弟叫“安”。一天,老和尚发给他们三人每人一颗珍贵的千年莲花种子,叫他们去种。当时正是数九寒天,外面下着鹅毛大雪。
本因为想让种子快一点发芽,就把种子埋到了雪地里;静找来了一个金花盆,把种子种了进去,又用最名贵的土壤和药水来栽种;而安却像平常一样干活,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本的种子因为被埋在了雪地里,已经被冻死了,发不了芽了,于是他把土壤挖开,摔断了锄头,不干了。
静的种子发芽了,静像宝贝似的爱护着它,为了防止它损坏,特意用一个金罩子盖上,刚发芽的小苗因为没有充足的阳光与氧气,没过几天就枯萎了。
春天来了,安不急不缓地把种子种进了池塘的一角,小苗很快发芽了,到了盛夏,千年莲花绽然怒放了。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19
最近爱上漂童书,儿子不喜欢看,就我自己看,碰到有满意的句段,就用铅笔轻轻作个记号,读一遍给儿子听,请他帮我摘抄下来,但是安的种子,我没法摘抄,也不忍心去亵渎书中,悠然见南山,自然平淡中求人生真谛意味。看完之后,我憨畅淋漓,睡了个好觉,没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等纷扰;也没有计算今晚我得到了什么,感悟到什么……
安是个普通憨厚小和尚,却能种出千年莲花,没有豪年壮语,没有才高三斗,没有营养培植,没有华丽花盆,只是怀踹种子,心怀感恩,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在池塘里种下,然后慢慢等待……发芽、吐叶、开花。顺其自然,就能期待奇迹。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20
这是一本文字与绘画都十分朴素的绘本,我站在书店的童书区,一气读完后不禁掩卷叹息。《安的种子》,与其说是给孩子们的读物,其实对于有机会读到它的大人,更有它特殊的意义。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日夜都在马不停蹄地追求着一些“珍贵”的东西。我们不知道,有多久没有能去陪着孩子静静地散步了,不提学习;有多久没有心无旁骛地准备和享受一份美味的早餐了,不想烦恼。
绘本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安是一名小和尚,一天师傅给了他和两个师兄每人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三个小和尚自然十分喜悦,于是分头去种。本立刻把种子种在雪地里,等了很多天自然没有发芽,他气得刨烂了地、摔断了锄头;静把种子种在金花盆里,按照书上说的浇上名贵药水,种子终于发芽了,他用金罩子罩住了幼芽,结果幼芽因为没了阳光和空气,枯死了;安呢,他把种子放在胸前的布袋里,对自己说:哦,我有一颗种子了。安一如既往地干着寺庙里的活,诵经做功课以及天天散步。春天来了,在池塘的`一角,安种下了种子。不久,种子发芽了。安欣喜地看着眼前的绿叶。盛夏的清晨,温暖的阳光下,千年莲花绽开了清新纯净的笑容。
在书评里,作家赞美了安的淡定从容,尊重自然规律,乐于享受平凡小事,我很赞同这些观点。可是思考一番后,我还是觉得对于一个普通人,让他把当下很紧急很重要的事情放下去干并不重要的事,实在是有站着说话之嫌。尤其对于工作和子女的教育,任谁都很难那么洒脱自如。那么为什么安能够如此从容呢?难道他不希望千年莲花早点盛开?我想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对于安而言,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与千年莲花种子同样重要。也就是说,去买东西可以保证寺院物品的供应,扫雪可以防止师傅和师兄们摔倒……我猜安在看到斋饭做好、水缸挑满后,心里的满足和喜悦应该不会比看到自己的千年莲花开放更少吧。这样看,每天乐呵呵忙进忙出的安,是不是就更容易让人理解了呢?
在很女儿小的时候问过我:为什么我要学这么多东西?我告诉她:只是为了多种下几颗种子,等你长大了这些种子也就长成大树了。现在的她,已经学会在感到累的时候安慰自己:我画画、跳舞并且坚持,以后我身上会长出很多棵树。
是啊,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在人的一生中都是由无数的细小部分构成,能说哪一个才一定算是千年莲花的种子?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演变,昨天最重要的今天很可能不再重要,昨天无人问津的可能今天人人趋之若骛。只有向安那样,充满爱心和热情,认真地对待身边每一件事,无论事情大小轻重,对己对人都能有个交待,我想千年莲花自然会在你的人生路上随处绽放……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21
这是一本文字与绘画都十分朴素的绘本,我站在书店的童书区,一气读完后不禁掩卷叹息。《安的种子》,与其说是给孩子们的读物,其实对于有机会读到它的大人,更有它特殊的意义。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日夜都在马不停蹄地追求着一些“珍贵”的东西。我们不知道,有多久没有能去陪着孩子静静地散步了,不提学习;有多久没有心无旁骛地准备和享受一份美味的早餐了,不想烦恼。
绘本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安是一名小和尚,一天师傅给了他和两个师兄每人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三个小和尚自然十分喜悦,于是分头去种。本立刻把种子种在雪地里,等了很多天自然没有发芽,他气得刨烂了地、摔断了锄头;静把种子种在金花盆里,按照书上说的浇上名贵药水,种子终于发芽了,他用金罩子罩住了幼芽,结果幼芽因为没了阳光和空气,枯死了;安呢,他把种子放在胸前的布袋里,对自己说:哦,我有一颗种子了。安一如既往地干着寺庙里的活,诵经做功课以及天天散步。春天来了,在池塘的一角,安种下了种子。不久,种子发芽了。安欣喜地看着眼前的绿叶。盛夏的清晨,温暖的阳光下,千年莲花绽开了清新纯净的笑容。
在书评里,作家赞美了安的淡定从容,尊重自然规律,乐于享受平凡小事,我很赞同这些观点。可是思考一番后,我还是觉得对于一个普通人,让他把当下很紧急很重要的事情放下去干并不重要的事,实在是有站着说话之嫌。尤其对于工作和子女的教育,任谁都很难那么洒脱自如。那么为什么安能够如此从容呢?难道他不希望千年莲花早点盛开?我想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对于安而言,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与千年莲花种子同样重要。也就是说,去买东西可以保证寺院物品的供应,扫雪可以防止师傅和师兄们摔倒……我猜安在看到斋饭做好、水缸挑满后,心里的满足和喜悦应该不会比看到自己的千年莲花开放更少吧。这样看,每天乐呵呵忙进忙出的安,是不是就更容易让人理解了呢?
在很女儿小的时候问过我:为什么我要学这么多东西?我告诉她:只是为了多种下几颗种子,等你长大了这些种子也就长成大树了。现在的她,已经学会在感到累的时候安慰自己:我画画、跳舞并且坚持,以后我身上会长出很多棵树。
是啊,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在人的一生中都是由无数的细小部分构成,能说哪一个才一定算是千年莲花的种子?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演变,昨天最重要的今天很可能不再重要,昨天无人问津的可能今天人人趋之若骛。只有向安那样,充满爱心和热情,认真地对待身边每一件事,无论事情大小轻重,对己对人都能有个交待,我想千年莲花自然会在你的人生路上随处绽放……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22
《安的种子》讲述当冬天的雪花纷纷飘落的时候,寺院里的老师父给了本、静、安每人一颗古老的莲花种子:“这是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非常珍贵,你们去把它种下去吧!”
本和静立即就开始行动了:本拿了锄头,把种子种到雪地里,因为看不到种子发芽而气急败坏;静则找来最好的花盆,查阅关于莲花种植的书籍和资料,用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不久,他的种子发芽了,静把它当成了宝贝,用金罩子罩住。因为没有阳光和氧气,结果枯死了。静垂头丧气。
安呢,他把种子装在小袋子里,一直挂在胸前,然后像以往一样平静地为寺院扫雪、做斋饭、挑水,课后悠闲地散步。春天到了,安在池塘的一角种下了他的种子,有一天挑水时看到了嫩芽,到了盛夏的清晨,在温暖的阳光下,古老的千年莲花盛开了。
其实,不只只是安可以种出千年莲花,我们也可以,只是没有留心观察。
《安的种子》读后感 篇23
今天我看了《安的种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一个老和尚,在寒冬的时候给本、静、安各一粒种子,本和静都没有把种子种活,只有安种出了千年莲花。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本没有把种子种出来的原因有:他把莲花种子种错了地方,种错了时间,而且他心太急,没有耐心等待;心态不好,太争强好胜,总想争第一,种一粒种子两三天不发芽就一气之下刨开土地,摔断锄头,不干了。
有时我也像本一样。一次,我在奥数课上做了一道奥数题,开始看着觉得很简单,三下五除二写完得意洋洋,交上去,没想到换来老师一个大大的红叉。第二次加了一两个步骤又交上去,换来的是更大的红叉。我气得满脸通红,扔掉本子不做了。结果等到老师讲题时,我才发现只要再加一步就正确。我恍然大悟,做事必须好好想,耐心做,不能一错就不干了,要坚持到底。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仿佛也得到了一粒种子,一粒智慧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