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精选18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 篇1
很多东西是没有看懂的,这本书是需要不断的翻阅吧。不过有两点是稍微理解了一些,一是生命的存在是要负责任的,作为子女的责任,作为丈夫或妻子的责任,为人父母的责任等等你在这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所要担当的和在各个角色所享受的乐趣,都应该是你活着的意义。但是,如果是一个智障人士或精神异常(天生或后天的),他们的责任又是什么呢,如果没有责任,难道他们生活就没有意义了吗,还是说讨论的仅限于可以正常思维的人呢?
二是经历苦难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义,比如作者从集中营九死一生悟出生命的意义,就像跑步(当然这不能叫做苦难)当你呼吸急促、口干舌燥、双腿发酸时,脑袋里其实想的只有怎么坚持下去,怎样提高1秒的速度,怎样多100米,不断的坚持突破,你会发现大汗淋漓后的舒畅,突然发现原来跑步如此的快乐,慢慢的你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喔,这就是跑步的意义,大概可能弗兰克尔就是这样的意思吧。人的`生命对于各类痛苦和不适是完完全全Hold得住的,只是越来越舒适的条件让更多的人忘记了苦难的模样,生命的意义也就只停留在的欲望的满足。So,活着的意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 篇2
这本书是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的一本著作,它是从心理学角度,对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发展做出的观察。弗兰克把自己和同事被关机集中营的狱友当成样本进行一个心理学视角的观察。作者在这种极端的生命体验中,开创了意义疗法,对心理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帮助人们找到了绝处逢生的意义,战胜极端痛苦。
进入集中营的人,先后会经历个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恐惧和震惊,他们还抱有一丝希望,希望有一天能出去,至少相信结果不会这么糟糕。第二阶段:冷漠、无动于衷的阶段,即情绪死亡的境界。这个阶段的犯人目睹惨状已无动于衷,丝毫激不起恶心、恐怖或怜悯的情绪,他们冷漠寡情,感觉钝化、自觉什么都不在乎。这个阶段的冷漠,其实是因为自我防卫所必需。第三阶段:恢复。他们从极度紧张的状态中松弛下,已经相信自己已经自由。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上叫"人格解体"
作者通过分析集中营的犯人,发现一种在心理学上非常伟大意义的"意义疗法",即帮助精神崩溃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适度的紧张感对于人的精神健康是必要的,因为当下状态跟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能够唤起人们潜在的斗志,召唤着人们去完成还没有完成的任务。人对意义的这种追求,就会让人产生一股精神动力,即便是在集中营这种极端环境下,犯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主要取决于他自己的内心。想要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就必须让他们看到未的某个目标,这一点对于任何遭遇厄运的人都适用。
在书中,作者提出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方式。
第一:从事某项事业取得成功。直接追求成功并不会给你带幸福,因为追求成功的观念容易引发一个后果,就是人们会以自己的不成功或者不幸感到羞耻,反而会加重人们本身的不幸福。
第二: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不是要我们控制生命中发生的事,而是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的情绪和行动。在面对人生必经的苦难时,它提醒我们,人性只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升华。
第三:去爱某个人,帮助爱人实现他的潜能。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它自然也是人们找到生命意义的一个方式,只有在深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完全了解这个人,了解他的本质,了解他的潜能。可以说,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所以,通过爱,你能够帮助对方认识到他的潜质,从而实现他的全部潜能。
不得不说,人们一直拥有自我选择的自由,是选择抛弃生命还是把苦难当你磨刀石,把忍受痛苦转化成对内在力量的考验。不同的选择使人生具有了不同的意义。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将困苦的环境看成自己道德完善的机会并进行自我超越,达到人生意义的新高度。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 篇3
作者用事实证明,即便在集中营,他也能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在心理和精神的层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怎样看待集中营的苦难、人生的苦难呢?
生命的意义包含了苦难、剥夺和死亡。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苦难都是有意义的。当然这不包括能避免的苦难。
作者提出了面对困难的态度:“那一刻,我从科学的角度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着折磨我的一切。通过这个办法,我成功地超脱出当时的境遇和苦难,好像所有这些都成了过去。我和我的痛苦都成为自己心理学研究的有趣对象。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谈到‘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借鉴。每当默默努力工作,还看不到成效时,通过想象自己将来的成功,激励当下的生活。
对于这些客观上无法避免的磨难,别人并不能够替代你的痛苦。因此,自怜也没有用。
芒格也认为,自怜没有用。我们常常和他人比较,总觉得自己付出很多,依旧看不到收获的时候,容易自怜。
很多理性、活得开心的人,并不是没有遭受厄运,而是他们不去想自己有多惨,把精力用在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 篇4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作者从纳粹集中营恐怖的经历中汲取了力量。在那段经历中,犯人活的就像牲口一样,每天关心的是能不能吃饱,会不会被挨打或者拖到毒气室。人和人的精神状态也大有不同,有寄希望于被解放却因为一年年圣诞节还被困在集中营而心理崩溃的,有忍耐不了这种痛苦去撞击电网自杀的,在这种牲口般的生存环境中,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维克多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去帮助别人找到他们的意义,好好地活着。于是便有一部部的著作产生了。
对于我们来说,他给到的帮助是什么呢?如何发现自己的生命意义呢?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方式来发现生命的意义。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者从事某项事业;2。通过体验某件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文章的最后,想起来最近看的黑泽明的一部电影《生之欲》。当男主人公患癌走到生命的尽头,看着不理解自己的儿子,无所事事的工作,没有任何朝气的自己,自己应该要如何获得快乐?花很多钱沉浸于酒色玩乐中都无法找到自己,后面通过不顾一切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帮助群众修建好公园,安详地死去。专心做一些有意义开心的事情,少花些精力在自己的得失和别人的眼光里,会让自己纯粹的多,开心的多。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 篇5
最近在读《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书里讲了一个心理学家在纳粹集中营的故事,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很有共鸣。
书中说: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我们永远都不知道,生命的尽头,是在何时是在何地,我们的时间是无法估量的。
还说到:对生命的意义的质疑,没有唯一的答案,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具体的。
这两段,让我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一篇文章《珍珠鸟》,讲的是一只珍珠鸟和人而建立友谊建立信任的桥梁。两个独特的生命甚至完全没有思想的交流,但是两个独特的生命依然在用独特的方式来进行跨越物种的友好表达。
这本书里还谈到了很多人们面对苦难时的态度。
“没有一个人能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负重的方式中。”
读到这里我想到:人和人之间的不同是因为生活中所经历的不同,你所经历的磨难有可能别人没有经历过,这个磨难就是你所拥有的宝贵财富。
最近网上有一句我印象很深的话“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春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天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
对呀,就是因为经历的多了磨难克服的多了之后学习到许多的事。少年才会长大,才会承担责任和风雨,才会成为栋梁之才。
我想,我要珍惜我所经历的,所度过的,所克服的。把磨难当作收获,把难事当作硕果。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 篇6
在书中,作者主要有这么几五观点:
1、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2、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这些使命因人因时而异,生命的意义亦然。因此,我们不可能以概括的方式来解释生命的意义,而这类的问题也绝无法用泛论来解答。生命并不是模棱两可的玩意儿,而是非常真切具体的东西,正如人生的使命也分成真切具体一样。这些使命构成了人的命运,每个人的命运都独一无二各有不同,无法同别人互作比较。同样的境遇不会重复,每个境遇需要当事人给予不同的反应。置身在某种情境当中,人有时必须以行动来塑造自己的命运,有时候则最好趁机深思熟虑,借以领悟人生的道理,又有时候,光是接受命运,承担个人的十字架即足矣尽矣。
3、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间孤单而独特的一个人。没有人能替他受苦或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机运就在于他赖以承受痛苦的态度。
4、人存在的意义是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每一个人都被生命追问,而他只有以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
5、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为目标而浮现于人们的追求面前,只不过表现为目标既达的某种附属现象。
这些观点和我前些日子里看的毕淑敏的书里的有些论点颇为相似。
现在的我正在逐步感受自己可以选择的自由。有个故事这样说“有人问牧师:我选择信仰上帝,站在正义的一边,会有什么奖励呢?牧师回答他:选择站在光明一边的人,光明本身就是上帝给予他的奖励,而选择站在黑暗一边的人,黑暗就是上帝给他的惩罚。”很多时候,事情就是这样摆着的,面对它,自己所持有的态度或许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当然,这并不是指不顾事实地盲目乐观,而是理性面对现实快乐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也并不是一种盲目地悲观,似乎我们能做的只剩下这些态度。
对于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似乎一直总是徘徊在我的脑海里。本书的作者弗兰克用他自己的切身经验,告诉我们要活出意义来。他用自己在集中营里非人一般的生活中寻找到的人生意义并且支撑着他活下来的例子,告诉人们,无论境遇如何,人总是能够活出意义来。看到他这样的例子,我内心对于未知的恐惧似乎也少了一些。从小到大都被大人们告知要未雨绸缪,而长大了才发现自己过于的焦虑和担忧。那种焦虑和担忧,来自于自身的不足,来自于信息爆炸的社会里的各种传言,也来自己的心态。现在,我渐渐知道,一些事情,比如痛苦和失败,我们并不是一定要避开它。要相信,当真的没法避免时,我们一样可以找到它的意义。而那时候的我们,也一定会有个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强大的自己,来面对和克服那些使我们焦虑和恐惧的事情。而经过这样的选择和努力,我们,会收获更大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 篇7
很早以前听说二战时期集中营中生不如死的经历的简单叙述时,我就已惊讶于为何有如此之多的人能坚持到抗战胜利,(其实这对于总数来说已是少之又少),而不是拒绝承受而选择自我结束生命。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从入营的惊恐到对暴力,死亡的麻木与冷漠以及最后为陪伴病人朋友而最终选择留下,身边的人不断减少,不少同胞也彼此欺凌而谋生,而支撑作者活下去的是什么?他激励我们不论对于苦难还是生活,我们应尽力去寻找其存在的意义。永远不要寻问生命的意义,而其意义所在正是我们用点滴行动赋予,我们终一生回答生命留下的疑问。
歌舞升平的现代,许多人陷入种“存在之虚无”的状态,很多年轻人没有目标,酗酒滥交,放纵地生活。美国出现过跨掉的一代“而佛系青年的“随遇而安”也日益走红。他们工作稳定衣食无忧,甚至跻身上流,而他们却内心空虚而无意义,不再迈步探索,只是随着时代的车轮被动地向前滚。
而在集中营中最容易撑下来的不是那些身强力壮的硬汉而是那些有目标的人们,他们明白出不出集中营不是他们能决定的,而不做恶霸,坚持活下去,永远明白自己是谁却是他们的行为。生命不是定局,一切过程在自己。集中营对肉体的摧残固然可怕,可更恐怖是对人心灵的抹杀否认其人之为人的身份,而坚定自己,心怀目标则犹为重要,
在国难当头、危及存亡之际,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领中华民族抗战振兴;和平年代乔布斯也表明“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带来空前科技革新。在立志之时他们也明白自己为何而活。在面对挫折,失败时也会轻易放弃,因为有了心中的梦想,即使苦难在其眼里也会有其独特意义。就像尼采所说:”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这也是为什么乔布斯在被自己创立的公司赶出家门后,不是撒手不干,而是坚持向前,成就了更广阔的天。因为心中的信念,西南联大的建立让教育的星火不断,中华文化不亡,世代相传;教授们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在漏雨的教室里带来一堂堂特别的课,即使炮弹的轰炸,师生们都明白这苦难的意义“中华不亡,有我!”多少富家子弟扛起武器上战场,保家卫国,多少妇女也主动担任医务人员,挣起国家的生命线。
如今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苦难,有的只是一些困难、不如意,而许多人却容易轻易被击跨,否认生命的意义。他们抱怨命运的不公,环境的不利和身边人,却不知其实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一些不可控制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的许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
记住,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所决定的生活,不论春风得意还是寒冷凛冽,都有其意义。为了目标、梦想向前走,用一生的时间承载生命所留下问题的份量,活出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 篇8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要是将一定数目的形形色色的人置于饥饿状态,随着饥饿的加剧,他们所有的个人差别都会泯灭,取而代之的将是相同的饥饿表情。”弗洛伊德没有亲身感受集中营的生活。他的主题都集中在维多利亚风格的松软沙发上,维克多弗兰克尔用亲身经历的奥斯维辛肮脏的集中营里回复个体的差别并没有泯灭,相反,人们的差异性变得更大。大家谁也不想掩饰什么,不管是猪猡还是圣人。
体会最深的是书中提到的悲剧三位一体的.第三个方面涉及死亡,但是也涉及生命,因为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包含着死亡,而每一时刻都不会再重复。那么,生命的这种短暂性难道不是使我们尽量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刻的最好提示器吗?它肯定是的,因此我提出一个忠告: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最后,面对死亡如我最重要的是第三个途径:即使是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
这就是我想践行的全部意义和支点!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 篇9
人在悲伤的时候总喜欢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不如死了吧。
绝望到谷底的人选择了自杀,我曾经也动过这样的念头,但我问自己,你敢死吗?你能承受死前的痛苦吗?我想了想说,不能。最后不得不叹口气说,那就好好活着吧。
这本书是在看史铁生先生的《病隙碎笔》中提到的,他在回答生命意义的时候引用了这本书的观点,那就是——生命的'本身就是意义。
痛苦也好,欢乐也好,都是意义的体现。作者维克多是一名精神学家,在集中营残酷的环境中幸存了下来,研究了一套心理学的精神疗法他称为——意义疗法。
前几天奇葩大会上一个得躁郁症的女孩说,她时常感到生命毫无意义,想自杀,她问很多心理医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所得到的答案都不能令她满意。最后她问了一个哈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教授笑了笑说,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是啊,我们在追求意义本身,可是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与其陷入哲学的循环命题,不如去感受,去真实的活着,去拥抱,去谅解。
如果你在追求生命的意义不如看看这本书,它会让你有所感悟,对你悲伤甚至绝望的心理有开示作用。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 篇10
你口口声声念叨着人间不值得,深究原因,无非是觉得对自己无能为力。你对周围的环境无能为力,因为你要工作,你需要生活,你改变不了老板的想法和决定,所以你觉得无能为力,你觉得工作没有意义;
你对自己的生存现状无能为力,你觉得自己受到了太多的限制,生存的压力让你不敢去追求梦想,辛苦赚来的钱都给了房东,你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你对自己无能为力,你控制不住你自己的堕落(也许只是你自己觉得),你做不到自律,你不仅控制不了外界因素,你连自己都觉得控制不住,你觉得活成这样也没什么意思了。
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你放弃自己的理由。
你还没有那么不幸,你还有救。不要轻易放弃生活的勇气,毕竟勇气这种东西,一旦失去,就很难再找回来。
当你看完《活出生命的意义》本书,你会惊讶地发现,在集中营那种完全失去自由,随时面临死亡的情况下,很多人依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
即使在集中营,他们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弗兰克尔对曾经救助过自己的一位犯人至今感激不尽。在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下,仍然有人,保持着对生命和生活的美好希望。
虽然这种人数量很少,但是已经足以说明: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是的,你改变不了别人。但是,你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完全可以由你自己来决定。你选择放弃决定,那么生活会替你做出决定。你没有资格不满,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要明白的是,能够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 篇11
适合所有人的书,强烈推荐。
再现人类史上极端的一种经历和体验,让我们不但感受到纳粹的恶,也会体会到人类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的自由,有保持尊严的自由,哪怕活着只剩下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不死,不会饿死或者累死病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我们需要回答生活提出的问题,满怀责任心去回答生命的问题,去实践和行动。瞬间的意义就在于可以通过行动而固化下来。
我们应该听从书里的建议,对待每一天应该像第二次去选择,我们普通下棋的人,每落一个子,想到后面的N种情况,然后反过来决定该怎么落子。同样,我们应该不停的用80岁的自己,五十岁的自己,三年后的自己,三个月后的自己来观察当下,自己联想个上帝之眼出来,于是便可以从容应对,不虚无,不焦虑,不狭隘,不悔恨,不嫉妒,不贪婪,不沉沦,不鸡毛蒜皮,不得意忘形,不声色犀利,不萎靡不振。
我们会拥抱时间,从事业或者家庭责任中挑战自己的高度,从兴趣爱好中寻找大自然或者技能极限的美妙,从帮助他人中过去幸福快乐,从不可避免的疾病和苦难中检验自己意志力的`坚强和内心的自由。
不喜欢弗洛伊德的“深度心理学”,感觉更像消极,为了解释而解释。喜欢“高度心理学”或者因为我们阅读和婴儿期幸福的体验,让我成为“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生命有太多种可能性,哪有时间虚无呢?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 篇12
所谓活出生命的意义,就是不要去想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而是活好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永远记住:“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或“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面对侮辱、被剥夺,时刻可能会到来的死亡等感受时,弗兰克尔不断地从人类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乐观主义、幽默、心理审视、短暂的独处、内心的自由和决不放弃也决不自杀的意志力中获得力量。
后半部分主要讲意义疗法:
对于面对不利的局面:
如果它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变造成你痛苦的处境,那你仍然可以选择采取何种态度。
我们无法选择遇不遇到厄运,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让厄运摧垮我们!
如果恐惧死亡,那么生命的短暂就是尽量过好此生最好的提示,那就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积极的态度既可使人备感欢乐与满足,也能使人经受苦难和挫折。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甚至导致抑郁或疾病。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 篇13
所谓活出生命的意义,就是不要去想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而是活好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永远记住:“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或“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面对侮辱、被剥夺,时刻可能会到来的死亡等感受时,弗兰克尔不断地从人类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乐观主义、幽默、心理审视、短暂的独处、内心的自由和决不放弃也决不自杀的意志力中获得力量。
后半部分主要讲意义疗法:
对于面对不利的局面:
如果它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变造成你痛苦的处境,那你仍然可以选择采取何种态度。
我们无法选择遇不遇到厄运,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让厄运摧垮我们!
如果恐惧死亡,那么生命的短暂就是尽量过好此生最好的`提示,那就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积极的态度既可使人备感欢乐与满足,也能使人经受苦难和挫折。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甚至导致抑郁或疾病。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 篇14
所谓活出生命的意义,就是不要去想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而是活好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永远记住:“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或“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面对侮辱、被剥夺,时刻可能会到来的死亡等感受时,弗兰克尔不断地从人类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乐观主义、幽默、心理审视、短暂的独处、内心的自由和决不放弃也决不自杀的意志力中获得力量。
后半部分主要讲意义疗法:
对于面对不利的局面:
如果它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变造成你痛苦的处境,那你仍然可以选择采取何种态度。
我们无法选择遇不遇到厄运,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让厄运摧垮我们!
如果恐惧死亡,那么生命的短暂就是尽量过好此生最好的提示,那就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积极的态度既可使人备感欢乐与满足,也能使人经受苦难和挫折。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甚至导致抑郁或疾病。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 篇15
本书提出的意义疗法认为,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
人对意义的追寻会导致内心的紧张而非平衡。不过,这种紧张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世界上再没有别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更能有效地帮助人活下去(哪怕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尼采有句名言:“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纳粹集中营里,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还有某项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来。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
按照意义疗法,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探寻自己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样可以少些焦虑和迷茫,幸福和成功即使暂时不在身边,说不定哪天也会不期而遇。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 篇16
所以,我看到了《活出生命的意义》。
名字很鸡汤,后来发现并不是鸡汤文,对于现在状态的我,它给了我重拾人生意义的勇气和方法(对的,这是本工具书)。如果你也像我一样,那么看到这篇文章,希望能够给你一点帮助,尽快走出阴霾。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位精神病学家,作为一个犹太人,在二战时期,他遭受到了非人的对待。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集中营这样残酷的环境下,弗兰克尔坚强活了下来。他不仅超越了这地狱般的痛苦,同时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相结合,开创出独特的“意义疗法”。替千千万万的'人们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是其意义疗法的内容。既有理论,又有实例,互相印证。
从文学角度来讲,这本书可能不那么引人入胜,不那么吸引人的眼球,不那么有让人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但是,作为一本心理学工具书专著,它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书中阐述了找到人生意义的三大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也许你会问:有这么神奇吗?一本书就人间值得了?接着往下看,本文会给你答案。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 篇17
该书前面内容讲述了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让我看的心惊胆战,虽然内容没有涉及过于血腥的画面,但是还是让读者感觉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同时我也很佩服作者能在那种环境中存活下来,这不仅仅是机缘,更是有强大的意志力吧!
感触很深的就是,以前的作者认为没有吃的,没有穿的,20多个人睡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事,可是进入集中营之后,环境改变了好多,曾经以为的做不到,也慢慢习惯了,好多人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不都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了吗?
培养幽默感并以一种幽默的态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艺术时学到的技巧。
有时候生活确实很苦,很残酷,把你打击的体无完肤,可是,我也慢慢意识到生活真的需要幽默,幽默让自己笑笑。然后迎接着苦难,我们继续生活!
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义、任何目标,因此觉得活着无谓的人是可怜的,这样的'人很快就会死掉。一般他们还会说:“我对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人不活着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行尸走肉般活着,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每天虚度光阴!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 篇18
作者用事实证明,即便在集中营,他也能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在心理和精神的层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怎样看待集中营的苦难、人生的苦难呢?
生命的意义包含了苦难、剥夺和死亡。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苦难都是有意义的。当然这不包括能避免的苦难。
作者提出了面对困难的态度:“那一刻,我从科学的角度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着折磨我的一切。通过这个办法,我成功地超脱出当时的境遇和苦难,好像所有这些都成了过去。我和我的痛苦都成为自己心理学研究的有趣对象。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谈到‘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借鉴。每当默默努力工作,还看不到成效时,通过想象自己将来的成功,激励当下的生活。
对于这些客观上无法避免的磨难,别人并不能够替代你的痛苦。因此,自怜也没有用。
芒格也认为,自怜没有用。我们常常和他人比较,总觉得自己付出很多,依旧看不到收获的时候,容易自怜。
很多理性、活得开心的人,并不是没有遭受厄运,而是他们不去想自己有多惨,把精力用在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