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短文网

2025-05-13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相约星期二》有感(精选19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

看完最后一个字,我沉默了。恽晨问我“有什么感想?”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不能对花几个小时时间读完的一个老人用78年的经历和感悟讲述的人生品头论足。我只是在不停的问自己,如果死亡降临到我的身上,我会平静的接受并坦然的享受死亡的过程吗?我有资格在死亡来临之前微笑着对后人谈论爱情、婚姻、衰老、恐惧、原谅、遗憾、金钱与永恒吗?很多人在读完这部写实小说后感动的流下眼泪。但我没有,真的。我的每一根神经都僵硬着,我的胸部有些疼,我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这些天心脏又不好了,睡觉的时候总是梦见死去的亲人,我有些迷茫。听人说梦见死去亲人并且与其亲热是死去亲人在召唤你的灵魂,我想,是不是我的生命就快走到尽头了?我也想到过我死后的事情,想象过哪些人参加了我的葬礼,想在临终前告诉我的亲人们不要给我买寿终人专用的衣服,要给我穿平时最爱穿的旧衣服,我想让我生前的样子留在亲人们的脑子里,让他们感觉我跟活着的时候一样。但我没有想过可以对他们说“别把我烧过了头”这样的话。

从前我也曾认认真真的想过人生,想过如何走好这一生,也试探着写一些短小的有关人生感悟的小文章,但看完了这本书,我感到我对人生的认识实在是太浅薄了,面对人生的态度实在是太偏颇了。

莫里·施瓦茨社会心理学教授,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用十四个星期二的时间给自己的学生上了最后一堂课。他在牢狱般的病榻上思索人生,告诉人们该怎样面对生活,他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写下了不朽的箴言。

“给予别人温情、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接受现实、学会满足、超越自我、原谅别人”这些从前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从即将死亡的一个老人嘴里说出来,分量一下变得沉重起来,它们像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上。

莫里是在自己的家里,在病榻上讲课的,听课的学生只有一个米奇·阿尔博姆。说是讲课,不如说他们是在共同谈论生活的意义。内容包括谈论世界、谈论文化、谈论衰老和恐惧、谈论金钱和婚姻。但是,我更感觉他们谈论的主题就是一个字“爱”因为有了爱,才有病榻上的最后一课,才有讨论的众多内容。是爱让这位老人穷尽一生去做对别人能有所帮助,他认为有意义的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约星期二》它不是一本书,它是一部人生。我是在昨天读完它的,昨天是星期三,与他们相约的日子晚了一天。我想,这部人生箴言读一次不行,要经常不断地读,也应该像他们当初的约定一样,每周二读一次,让莫里的声音连绵不断的延续下去,好好想一想为什么过去我们总是索要的多,给予的少。想得多,做得少。说得好,做不好。好好想想,该如何去“爱”。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2

如果明天即将面对死亡,你要如何度过今天?

也许你会说,我一定要找寻到生命或者的意义,一定要做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情,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自己的这一生无悔。

可惜这只是假设。也许只有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活,才能投入全部的爱和赤城吧。健康活着的人永远都体会不到死亡像是到站的火车那样催促自己下车时的慌张。因为没有人在自己死去的那一刻将自己面对死亡的真切体验告诉后人。

不知是该庆幸还是该难过,终于有了一个人,他就生活在于我们相对的那个半球,他把自己日渐衰弱的.身体,面对疾病时的无能为力,经历死亡时的亲身体验,以一种严肃的授课方式讲给了他的学生,也表达和展现给了所有活着的人。这对于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人来说,无疑是残忍的,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生命的脆弱和无奈。但是,这位老者却不这么想,他只是温和的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个星期二都来上这堂有关死亡的生命之课。把自己的痛苦和思考一点一滴讲述给我们,以使我们懂得如何更好的活着。他平和的面对自己的窘态和尴尬,以幽默的方式和死亡开着玩笑。他在别人的注视下回顾自己的童年,过早的失去母爱,沉默的父亲留下的阴影,继母的关怀,没有同伴的孤独。说到伤心处是像个孩子一样动情地哭泣。把自己一生宝贵的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一共十四周的课程里谈到了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死亡,以及有意义的人生。

这是一本最珍贵的人生教科书。是值得每一个行走在路上的人装在旅行包里的宝贝。那些正处于迷惘时期的人也许会从中找到拯救自己的方法。那些灰心丧气的人也许看后会重拾直面困难的勇敢和信心。

生活中,总是有人在抱怨,和生活作对,然后把自己和生命都高的精疲力尽。甚至八十后九十后被人当作了垮掉的一代。这是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年代,大家都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渴望陪伴和爱,却不懂得如何给予和分享。

推荐这本书的人还有余秋雨。他为此写了一个锦上添花的序。也许这里面有你丢失掉的那一部分力量,也许这里面有你一直在寻找着的那一种意义。

只有直面死,才能好好活。这是一个逝者留给我们的哲言。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3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可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对它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可以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可以把悲剧变成喜剧,甚至可以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如果明天即将面对死亡,你要如何度过今天?

也许你会说,我一定要找寻到生命或者的意义,一定要做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情,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自己的这一生无悔。

可惜这只是假设。也许只有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活,才能投入全部的爱和赤城吧。健康活着的人永远都体会不到死亡像是到站的火车那样催促自己下车时的慌张。因为没有人在自己死去的那一刻将自己面对死亡的真切体验告诉后人。

不知是该庆幸还是该难过,终于有了一个人,他就生活在于我们相对的那个半球,他把自己日渐衰弱的身体,面对疾病时的无能为力,经历死亡时的亲身体验,以一种严肃的授课方式讲给了他的学生,也表达和展现给了所有活着的人。这对于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人来说,无疑是残忍的,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生命的脆弱和无奈。但是,这位老者却不这么想,他只是温和的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个星期二都来上这堂有关死亡的生命之课。把自己的痛苦和思考一点一滴讲述给我们,以使我们懂得如何更好的活着。他平和的面对自己的窘态和尴尬,以幽默的方式和死亡开着玩笑。他在别人的注视下回顾自己的童年,过早的失去母爱,沉默的父亲留下的阴影,继母的关怀,没有同伴的孤独。说到伤心处是像个孩子一样动情地哭泣。把自己一生宝贵的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一共十四周的课程里谈到了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死亡,以及有意义的人生。

这是一本最珍贵的人生教科书。是值得每一个行走在路上的人装在旅行包里的宝贝。那些正处于迷惘时期的人也许会从中找到拯救自己的方法。那些灰心丧气的人也许看后会重拾直面困难的勇敢和信心。

生活中,总是有人在抱怨,和生活作对,然后把自己和生命都高的精疲力尽。甚至八十后九十后被人当作了垮掉的一代。这是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年代,大家都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渴望陪伴和爱,却不懂得如何给予和分享。

推荐这本书的人还有余秋雨。他为此写了一个锦上添花的序。也许这里面有你丢失掉的那一部分力量,也许这里面有你一直在寻找着的那一种意义。

只有直面死,才能好好活。这是一个逝者留给我们的哲言。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4

看完最后一个字,我沉默了。恽晨问我“有什么感想?”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不能对花几个小时时间读完的一个老人用78年的经历和感悟讲述的人生品头论足。我只是在不停的问自己,如果死亡降临到我的身上,我会平静的接受并坦然的享受死亡的过程吗?我有资格在死亡来临之前微笑着对后人谈论爱情、婚姻、衰老、恐惧、原谅、遗憾、金钱与永恒吗?很多人在读完这部写实小说后感动的流下眼泪。但我没有,真的。我的每一根神经都僵硬着,我的胸部有些疼,我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这些天心脏又不好了,睡觉的时候总是梦见死去的亲人,我有些迷茫。听人说梦见死去亲人并且与其亲热是死去亲人在召唤你的灵魂,我想,是不是我的生命就快走到尽头了?我也想到过我死后的事情,想象过哪些人参加了我的葬礼,想在临终前告诉我的亲人们不要给我买寿终人专用的衣服,要给我穿平时最爱穿的旧衣服,我想让我生前的样子留在亲人们的脑子里,让他们感觉我跟活着的时候一样。但我没有想过可以对他们说“别把我烧过了头”这样的话。

从前我也曾认认真真的想过人生,想过如何走好这一生,也试探着写一些短小的有关人生感悟的小文章,但看完了这本书,我感到我对人生的认识实在是太浅薄了,面对人生的态度实在是太偏颇了。

莫里·施瓦茨社会心理学教授,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用十四个星期二的时间给自己的学生上了最后一堂课。他在牢狱般的病榻上思索人生,告诉人们该怎样面对生活,他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写下了不朽的箴言。

“给予别人温情、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接受现实、学会满足、超越自我、原谅别人”这些从前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从即将死亡的一个老人嘴里说出来,分量一下变得沉重起来,它们像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上。

莫里是在自己的.家里,在病榻上讲课的,听课的学生只有一个米奇·阿尔博姆。说是讲课,不如说他们是在共同谈论生活的意义。内容包括谈论世界、谈论文化、谈论衰老和恐惧、谈论金钱和婚姻。但是,我更感觉他们谈论的主题就是一个字“爱”因为有了爱,才有病榻上的最后一课,才有讨论的众多内容。是爱让这位老人穷尽一生去做对别人能有所帮助,他认为有意义的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约星期二》它不是一本书,它是一部人生。我是在昨天读完它的,昨天是星期三,与他们相约的日子晚了一天。我想,这部人生箴言读一次不行,要经常不断地读,也应该像他们当初的约定一样,每周二读一次,让莫里的声音连绵不断的延续下去,好好想一想为什么过去我们总是索要的多,给予的少。想得多,做得少。说得好,做不好。好好想想,该如何去“爱”。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5

死亡是什么?恐惧、挣扎?抑或是释然、解脱?

曾经也对“死亡”抱有极大的幻想。小时候,看着电视里的人去世了,或者什么远方的亲戚去世了,周围总是布满了哀叹与泪水。那时候明白,死亡是个让人伤心的东西。稍稍长大点儿,听说外公生病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知道,死亡是个可怕的东西。而现在,虽然也会哭,但却对死亡有了另一种诠释。那是在读了《相约星期二》之后。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16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面,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

临终前,老人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的话,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句话: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或许是吧,当病魔无情地吞噬着这样一位视生命淡泊却对周围充满着爱的老人的时候,当死神无情地想掐灭这根微弱的灯丝的时候,老人选择用谈笑风生、用乐观的态度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接受你所能接受和你所不能接受的现实”,“承认过去,不要否认它或抛弃它”,“学会原谅自己和原谅别人”,“生活中永远别说太迟”。在死亡阴影下他写下了对生活的思考,只字片语。

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老人对生活的态度,而对于我们,真的要等到接近死亡的时候才来感悟人生吗?既然有一位老人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下生命感悟,我们又何不就此开始实践,开始反省呢7

走在17岁的末端的我们,体验着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探索着前人探索过和未曾探索的道路,寄托着从未有过的嘱咐和希望,肩负着建设21世纪的重任,出生于20世纪末的我们,是否也总是叹喟时间的无情、命运的不公?我们也总是对许多事情充满了排斥与抱怨。有人挥霍青春,有人践踏生命,有人眼里充满的永远是烦恼苦闷、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似乎这些早已充斥着整个社会。

不要把自己看轻,生命的主宰者永远都是自己。当我们被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当我们置身于朦胧地带而摸不清方向时,当我们逃不出物欲横流的迷幻世界时。还有什么能比死亡让人看得更加清晰透彻呢?死亡是什么?死亡是真相,突破虚假繁荣,突然明白,别人怎么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探测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要用一种真实的方式,度过在手指缝之间如雨水一样无法停止下落的时间。你要知道自己将会如何生活,这是安妮在《莲花》里的话。

我不懂得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人生的终结还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或许现在的我也没有资格来谈论死亡,毕竟它离我实在太遥远,只是,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地生活,懂得关心身边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懂得付出,懂得负责,懂得体谅,懂得努力。

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

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智博

想单单通过一本书就深刻地体会到死亡的含义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死亡甚至人生的意义,作者将《相约星期二》中的话题延伸出来,触及到最真切的直观感受,纵使死亡再遥远,但是仍然可以探索“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作者的思考走向是值得肯定的。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6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7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一位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老人,在罹患ALS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生命垂危之际,给他的学生米奇讲授的一堂有关生死、家庭、感情等的人生课。相信,每个读到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悟。

而我,最深的感动是在看到书里,学生米奇向莫里老人提出一个问题:

如果你现在健健康康,你梦想中完美的一天,你会做些什么?

“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米奇问莫里,“就这些。”

就这些。

我在那份感动里,脑子里来回飘着的是毛不易唱的《平凡的一天》这首歌,截取一小段歌词:

每个路口花都开在阳光里

小店门前出来好听的恋曲

不用太久就能走到目的地

人来人往满是善意

这是最平凡的一天啊

你也想念吗

不追不赶慢慢走回家

就这样虚度着年华

没牵挂

只有晚风轻拂着脸颊

日落之前斜阳融在小河里

逛了黄昏市场收获很满意

朋友打来电话说他在等你

见面有聊不完的话题”

人生的话题太过深广,书看过后的感触没多久可能就会被生活的惯性冲淡,但,我们可以牢记睿智的莫里教授告诉我们的临别赠言:生活中从来没有”来不及“这个词。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都还在改变着自己。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8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可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对它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可以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可以把悲剧变成喜剧,甚至可以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如果明天即将面对死亡,你要如何度过今天?

也许你会说,我一定要找寻到生命或者的意义,一定要做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情,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自己的这一生无悔。

可惜这只是假设。也许只有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活,才能投入全部的爱和赤城吧。健康活着的人永远都体会不到死亡像是到站的火车那样催促自己下车时的慌张。因为没有人在自己死去的那一刻将自己面对死亡的真切体验告诉后人。

不知是该庆幸还是该难过,终于有了一个人,他就生活在于我们相对的那个半球,他把自己日渐衰弱的身体,面对疾病时的无能为力,经历死亡时的亲身体验,以一种严肃的授课方式讲给了他的学生,也表达和展现给了所有活着的人。这对于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人来说,无疑是残忍的,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生命的脆弱和无奈。但是,这位老者却不这么想,他只是温和的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个星期二都来上这堂有关死亡的生命之课。把自己的痛苦和思考一点一滴讲述给我们,以使我们懂得如何更好的活着。他平和的面对自己的窘态和尴尬,以幽默的方式和死亡开着玩笑。他在别人的注视下回顾自己的童年,过早的失去母爱,沉默的父亲留下的阴影,继母的关怀,没有同伴的孤独。说到伤心处是像个孩子一样动情地哭泣。把自己一生宝贵的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一共十四周的课程里谈到了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死亡,以及有意义的人生。

这是一本最珍贵的人生教科书。是值得每一个行走在路上的人装在旅行包里的宝贝。那些正处于迷惘时期的人也许会从中找到拯救自己的方法。那些灰心丧气的人也许看后会重拾直面困难的勇敢和信心。

生活中,总是有人在抱怨,和生活作对,然后把自己和生命都高的精疲力尽。甚至八十后九十后被人当作了垮掉的一代。这是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年代,大家都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渴望陪伴和爱,却不懂得如何给予和分享。

推荐这本书的人还有余秋雨。他为此写了一个锦上添花的序。也许这里面有你丢失掉的那一部分力量,也许这里面有你一直在寻找着的那一种意义。

只有直面死,才能好好活。这是一个逝者留给我们的哲言。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9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句话简洁凝练地概括了《相约星期二》的内容。此书的作者是一位年逾七旬、身患绝症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

1994年当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与自己的学生每个著名专栏作者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每个星期二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的名字是人生,课程共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老人的葬礼。老人谢世后,米奇把听课笔记整理出版,定名为《相约星期二》,该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连续40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人们从书中读到了关于世界语死亡、家庭与感情、金钱与永恒的爱等人生永远的话题,而我读到了最深刻的主题—感恩。老莫里面对死亡,逼视着自己的躯体一步一步走向萎缩、走向消亡。

他并没有如其他临终的老人一样,或咒骂苍天,发泄自己的愤怒与不满;或面壁哀叹,让恐惧与痛苦陪伴着自己早晚人生。他而是勇敢地走向世界,走向自己已离开多年的讲堂,让自己的学生及全世界听一听一个参透一切的社会学家眼中的人生。老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健康的心态?因为她正在向社会感恩。他想告诉正在被名和利所折磨的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

此时,莫里老人的'双眼前所未有得明亮,他看破世间红尘,看透世态炎凉,看穿人情冷暖,他赶超了时间和空间,他的心一不是他那病恹恹的身躯所能束缚的,他的心也许早已在宇宙的尽头翱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莫里死前十四个星期中给米奇讲的话字字珠玉,因为这都是从死神那一点一滴抢来的。谈论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老莫里讲授的内容无所不包,字字都捶在米奇的心头,也在拷问着社会文化的良知。

莫里感谢自己曾经拥有过的青春,因而就不再害怕变老与衰亡;莫里感谢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健康,因而就不在抱怨现在病痛的折磨;莫里感谢所拥有的阅历和学识,因而就不在后悔所度过的光阴……抱着感谢一切的心态,莫里在病榻上吧世界上最高深的智慧用最具热情的语气缓缓道来。读了《相约星期二》,我开始用感恩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世界。我感谢自己的青春活力,感谢自己学会了知识和能力,感谢身边的亲友所倾注给我的爱,感谢前人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世界……当然,我更要感谢在天堂向我们微笑的老莫里,因为他叫会了我感恩。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0

看完最后一个字,我沉默了。恽晨问我“有什么感想?”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不能对花几个小时时间读完的一个老人用78年的经历和感悟讲述的人生品头论足。我只是在不停的问自己,如果死亡降临到我的身上,我会平静的接受并坦然的享受死亡的过程吗?我有资格在死亡来临之前微笑着对后人谈论爱情、婚姻、衰老、恐惧、原谅、遗憾、金钱与永恒吗?很多人在读完这部写实小说后感动的流下眼泪。但我没有,真的。我的每一根神经都僵硬着,我的胸部有些疼,我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这些天心脏又不好了,睡觉的时候总是梦见死去的亲人,我有些迷茫。听人说梦见死去亲人并且与其亲热是死去亲人在召唤你的灵魂,我想,是不是我的生命就快走到尽头了?我也想到过我死后的事情,想象过哪些人参加了我的葬礼,想在临终前告诉我的亲人们不要给我买寿终人专用的衣服,要给我穿平时最爱穿的旧衣服,我想让我生前的样子留在亲人们的脑子里,让他们感觉我跟活着的时候一样。但我没有想过可以对他们说“别把我烧过了头”这样的话。

从前我也曾认认真真的想过人生,想过如何走好这一生,也试探着写一些短小的有关人生感悟的小文章,但看完了这本书,我感到我对人生的认识实在是太浅薄了,面对人生的态度实在是太偏颇了。

莫里·施瓦茨社会心理学教授,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用十四个星期二的时间给自己的学生上了最后一堂课。他在牢狱般的病榻上思索人生,告诉人们该怎样面对生活,他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写下了不朽的`箴言。

“给予别人温情、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接受现实、学会满足、超越自我、原谅别人”这些从前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从即将死亡的一个老人嘴里说出来,分量一下变得沉重起来,它们像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上。

莫里是在自己的家里,在病榻上讲课的,听课的学生只有一个米奇·阿尔博姆。说是讲课,不如说他们是在共同谈论生活的意义。内容包括谈论世界、谈论文化、谈论衰老和恐惧、谈论金钱和婚姻。但是,我更感觉他们谈论的主题就是一个字“爱”因为有了爱,才有病榻上的最后一课,才有讨论的众多内容。是爱让这位老人穷尽一生去做对别人能有所帮助,他认为有意义的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约星期二》它不是一本书,它是一部人生。我是在昨天读完它的,昨天是星期三,与他们相约的日子晚了一天。我想,这部人生箴言读一次不行,要经常不断地读,也应该像他们当初的约定一样,每周二读一次,让莫里的声音连绵不断的延续下去,好好想一想为什么过去我们总是索要的多,给予的少。想得多,做得少。说得好,做不好。好好想想,该如何去“爱”。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1

如果明天即将面对死亡,你要如何度过今天?

也许你会说,我一定要找寻到生命或者的意义,一定要做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情,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自己的这一生无悔。

可惜这只是假设。也许只有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活,才能投入全部的爱和赤城吧。健康活着的人永远都体会不到死亡像是到站的火车那样催促自己下车时的慌张。因为没有人在自己死去的那一刻将自己面对死亡的真切体验告诉后人。

不知是该庆幸还是该难过,终于有了一个人,他就生活在于我们相对的那个半球,他把自己日渐衰弱的身体,面对疾病时的无能为力,经历死亡时的亲身体验,以一种严肃的授课方式讲给了他的学生,也表达和展现给了所有活着的人。这对于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人来说,无疑是残忍的,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生命的脆弱和无奈。但是,这位老者却不这么想,他只是温和的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个星期二都来上这堂有关死亡的生命之课。把自己的痛苦和思考一点一滴讲述给我们,以使我们懂得如何更好的活着。他平和的面对自己的窘态和尴尬,以幽默的方式和死亡开着玩笑。他在别人的注视下回顾自己的童年,过早的失去母爱,沉默的父亲留下的阴影,继母的关怀,没有同伴的孤独。说到伤心处是像个孩子一样动情地哭泣。把自己一生宝贵的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一共十四周的课程里谈到了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死亡,以及有意义的人生。

这是一本最珍贵的人生教科书。是值得每一个行走在路上的人装在旅行包里的宝贝。那些正处于迷惘时期的人也许会从中找到拯救自己的方法。那些灰心丧气的人也许看后会重拾直面困难的勇敢和信心。

生活中,总是有人在抱怨,和生活作对,然后把自己和生命都高的精疲力尽。甚至八十后九十后被人当作了垮掉的一代。这是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年代,大家都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渴望陪伴和爱,却不懂得如何给予和分享。

推荐这本书的人还有余秋雨。他为此写了一个锦上添花的序。也许这里面有你丢失掉的那一部分力量,也许这里面有你一直在寻找着的那一种意义。

只有直面死,才能好好活。这是一个逝者留给我们的哲言。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2

春节假期闲暇之余拜读了美国作家米奇·阿尔伯母的《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情节简单,意味悠长,时而沉重,时而轻松,走近他人,审视自我,于是对于上好人生这堂课,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该作品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1994年患肌肉萎缩疾病,一年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的得意门生,米奇老教授在病榻的十四周里每周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死后将老师的箴言写成作品,冠名《相约星期二》。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就是,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人生这堂课,乐观很重要。莫里老教授既乐观,又通达。书中写道: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读到这里,让人感觉太深刻了。诸葛亮曾在给儿子的《诫子书》里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流传了千百年来的哲语警句,值得每一个人细细品味。看看莫里老教授,学会和他人和解,学会和自己和解,人生全是美好的东西,即使痛苦也不再那么痛苦,痛苦之后紧随着是欢乐。

人生这堂课,爱是永恒的话题。在莫里看来,只要明白了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就会走向关爱和奉献。当床边的人为他的病痛难过,他却因此想到了世界上比自己更痛苦的人,结果自身全部煎熬都转化成了爱,这是多大的一种胸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为他人做贡献,那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使命。李商隐《无题》诗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种状态,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是一种情怀,杜甫讲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一种境界。

人生这堂课,读不完,上不完,永远在路上。

感谢莫里老教授,感谢作者米奇。阿尔伯姆,能让我们感悟美妙的人生,享受人生的每一美好瞬间。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3

看完最后一个字,我沉默了。恽晨问我“有什么感想?”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不能对花几个小时时间读完的一个老人用78年的经历和感悟讲述的人生品头论足。我只是在不停的问自己,如果死亡降临到我的身上,我会平静的接受并坦然的享受死亡的过程吗?我有资格在死亡来临之前微笑着对后人谈论爱情、婚姻、衰老、恐惧、原谅、遗憾、金钱与永恒吗?很多人在读完这部写实小说后感动的流下眼泪。但我没有,真的。我的每一根神经都僵硬着,我的胸部有些疼,我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这些天心脏又不好了,睡觉的时候总是梦见死去的'亲人,我有些迷茫。听人说梦见死去亲人并且与其亲热是死去亲人在召唤你的灵魂,我想,是不是我的生命就快走到尽头了?我也想到过我死后的事情,想象过哪些人参加了我的葬礼,想在临终前告诉我的亲人们不要给我买寿终人专用的衣服,要给我穿平时最爱穿的旧衣服,我想让我生前的样子留在亲人们的脑子里,让他们感觉我跟活着的时候一样。但我没有想过可以对他们说“别把我烧过了头”这样的话。

从前我也曾认认真真的想过人生,想过如何走好这一生,也试探着写一些短小的有关人生感悟的小文章,但看完了这本书,我感到我对人生的认识实在是太浅薄了,面对人生的态度实在是太偏颇了。

莫里·施瓦茨社会心理学教授,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用十四个星期二的时间给自己的学生上了最后一堂课。他在牢狱般的病榻上思索人生,告诉人们该怎样面对生活,他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写下了不朽的箴言。

“给予别人温情、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接受现实、学会满足、超越自我、原谅别人”这些从前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从即将死亡的一个老人嘴里说出来,分量一下变得沉重起来,它们像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上。

莫里是在自己的家里,在病榻上讲课的,听课的学生只有一个米奇·阿尔博姆。说是讲课,不如说他们是在共同谈论生活的意义。内容包括谈论世界、谈论文化、谈论衰老和恐惧、谈论金钱和婚姻。但是,我更感觉他们谈论的主题就是一个字“爱”因为有了爱,才有病榻上的最后一课,才有讨论的众多内容。是爱让这位老人穷尽一生去做对别人能有所帮助,他认为有意义的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约星期二》它不是一本书,它是一部人生。我是在昨天读完它的,昨天是星期三,与他们相约的日子晚了一天。我想,这部人生箴言读一次不行,要经常不断地读,也应该像他们当初的约定一样,每周二读一次,让莫里的声音连绵不断的延续下去,好好想一想为什么过去我们总是索要的多,给予的少。想得多,做得少。说得好,做不好。好好想想,该如何去“爱”。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4

死亡是什么?恐惧、挣扎?抑或是释然、解脱?

曾经也对“死亡”抱有极大的幻想。小时候,看着电视里的人去世了,或者什么远方的亲戚去世了,周围总是布满了哀叹与泪水。那时候明白,死亡是个让人伤心的东西。稍稍长大点儿,听说外公生病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知道,死亡是个可怕的东西。而现在,虽然也会哭,但却对死亡有了另一种诠释。那是在读了《相约星期二》之后。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16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面,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

临终前,老人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的话,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句话: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或许是吧,当病魔无情地吞噬着这样一位视生命淡泊却对周围充满着爱的老人的时候,当死神无情地想掐灭这根微弱的灯丝的时候,老人选择用谈笑风生、用乐观的态度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接受你所能接受和你所不能接受的现实”,“承认过去,不要否认它或抛弃它”,“学会原谅自己和原谅别人”,“生活中永远别说太迟”。在死亡阴影下他写下了对生活的思考,只字片语。

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老人对生活的态度,而对于我们,真的要等到接近死亡的时候才来感悟人生吗?既然有一位老人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下生命感悟,我们又何不就此开始实践,开始反省呢7

走在17岁的末端的我们,体验着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探索着前人探索过和未曾探索的道路,寄托着从未有过的嘱咐和希望,肩负着建设21世纪的重任,出生于20世纪末的我们,是否也总是叹喟时间的无情、命运的不公?我们也总是对许多事情充满了排斥与抱怨。有人挥霍青春,有人践踏生命,有人眼里充满的'永远是烦恼苦闷、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似乎这些早已充斥着整个社会。

不要把自己看轻,生命的主宰者永远都是自己。当我们被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当我们置身于朦胧地带而摸不清方向时,当我们逃不出物欲横流的迷幻世界时。还有什么能比死亡让人看得更加清晰透彻呢?死亡是什么?死亡是真相,突破虚假繁荣,突然明白,别人怎么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探测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要用一种真实的方式,度过在手指缝之间如雨水一样无法停止下落的时间。你要知道自己将会如何生活,这是安妮在《莲花》里的话。

我不懂得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人生的终结还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或许现在的我也没有资格来谈论死亡,毕竟它离我实在太遥远,只是,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地生活,懂得关心身边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懂得付出,懂得负责,懂得体谅,懂得努力。

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

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智博

想单单通过一本书就深刻地体会到死亡的含义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死亡甚至人生的意义,作者将《相约星期二》中的话题延伸出来,触及到最真切的直观感受,纵使死亡再遥远,但是仍然可以探索“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作者的思考走向是值得肯定的。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5

看完最后一个字,我沉默了。恽晨问我“有什么感想?”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不能对花几个小时时间读完的一个老人用78年的经历和感悟讲述的人生品头论足。我只是在不停的问自己,如果死亡降临到我的身上,我会平静的接受并坦然的享受死亡的过程吗?我有资格在死亡来临之前微笑着对后人谈论爱情、婚姻、衰老、恐惧、原谅、遗憾、金钱与永恒吗?很多人在读完这部写实小说后感动的流下眼泪。但我没有,真的。我的每一根神经都僵硬着,我的胸部有些疼,我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这些天心脏又不好了,睡觉的时候总是梦见死去的亲人,我有些迷茫。听人说梦见死去亲人并且与其亲热是死去亲人在召唤你的灵魂,我想,是不是我的生命就快走到尽头了?我也想到过我死后的事情,想象过哪些人参加了我的葬礼,想在临终前告诉我的亲人们不要给我买寿终人专用的衣服,要给我穿平时最爱穿的旧衣服,我想让我生前的样子留在亲人们的脑子里,让他们感觉我跟活着的时候一样。但我没有想过可以对他们说“别把我烧过了头”这样的话。

从前我也曾认认真真的想过人生,想过如何走好这一生,也试探着写一些短小的有关人生感悟的小文章,但看完了这本书,我感到我对人生的认识实在是太浅薄了,面对人生的态度实在是太偏颇了。

莫里·施瓦茨社会心理学教授,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用十四个星期二的时间给自己的学生上了最后一堂课。他在牢狱般的病榻上思索人生,告诉人们该怎样面对生活,他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写下了不朽的箴言。

“给予别人温情、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接受现实、学会满足、超越自我、原谅别人”这些从前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从即将死亡的一个老人嘴里说出来,分量一下变得沉重起来,它们像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上。

莫里是在自己的家里,在病榻上讲课的,听课的学生只有一个米奇·阿尔博姆。说是讲课,不如说他们是在共同谈论生活的意义。内容包括谈论世界、谈论文化、谈论衰老和恐惧、谈论金钱和婚姻。但是,我更感觉他们谈论的主题就是一个字“爱”因为有了爱,才有病榻上的最后一课,才有讨论的众多内容。是爱让这位老人穷尽一生去做对别人能有所帮助,他认为有意义的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约星期二》它不是一本书,它是一部人生。我是在昨天读完它的,昨天是星期三,与他们相约的日子晚了一天。我想,这部人生箴言读一次不行,要经常不断地读,也应该像他们当初的约定一样,每周二读一次,让莫里的声音连绵不断的延续下去,好好想一想为什么过去我们总是索要的多,给予的少。想得多,做得少。说得好,做不好。好好想想,该如何去“爱”。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6

最近看完了一本书《相约星期二》,之前有人推荐,不是很厚,很快就可以看完,但可能要达到书中的境界,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书的内容主要向我们叙述了一个星期二人的单独的课程,一个老师,几近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上的在星期二的课程,会让他明白很多,也会让他成长很多,就像是思想的碰撞,在这个情形下,带着一点点的安静。

老师因为病情不久于人世,之前是教师,突然想到自己的特殊,介于死亡和生存之间的人物,为生的人搭建一座桥梁。

他的最后,越来越虚弱,却也不断告知学生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怕的,重点是相爱,重点是你生前所拥有的足够多的爱意,让你能够面对一切的挑战。

在书中,我们就仿佛亲身经历了他的衰弱,但他的精神始终亢奋。

不因为自己的处境而窘迫,只是觉得重回到了婴儿时代,能够被照顾。

即便虚弱,他仍然会感激每一个看望的人,每一个拥抱的人,渴望每一次的身体接触,同时,也盼望着人生中的幸福。

文中的我呢?选择用录音机记录一切,选择每周二,千里迢迢的赶来,是为了老师,也是为了自己的人生。

选择去直面死亡,选择去客观审视自己的生活。

认为逝去没有什么可怕,认为没有相爱才是真正的可怕。

人在世上,总是因为未知的.事物而恐惧,事实上,我们只是更接近本真的自己。

我们要去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选择自己的人生意义,选择如何去给予。

人生的选择众多,至少,还有很长的时间让我们去考虑。

我们要过得,永远只是自己的人生而已,不是别人的企盼。

就像是那每周二的交谈,每一次的前来,别人只是看做无谓,只是看成一种宣传。

可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每一个星期二人都懂得,探索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星期二人。

书中最多提到的是爱,提到的是满足。

没有那么多的思绪,让我们的人生就此不同。

每一个人影响的有限,每一个人经历的有限,如果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去教会别人一些微小的事情。

死亡,不过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

没有什么可怕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要去面对,只不过时间长短而已。

所做的不过是寻找,不过是了解,在众多的遗憾中,寻找到一种不悔,寻找到一种满足,明明就是此生最大的意义了。

没有多少人能够实现,希望我们可以拥有。

不为了什么,只是为了人生一遭,只是为了内心中的爱与理想。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7

最近看完了一本书《相约星期二》,之前有人推荐,不是很厚,很快就可以看完,但可能要达到书中的境界,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书的内容主要向我们叙述了一个星期二人的单独的课程,一个老师,几近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上的在星期二的课程,会让他明白很多,也会让他成长很多,就像是思想的碰撞,在这个情形下,带着一点点的安静。

老师因为病情不久于人世,之前是教师,突然想到自己的特殊,介于死亡和生存之间的人物,为生的人搭建一座桥梁。

他的最后,越来越虚弱,却也不断告知学生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怕的,重点是相爱,重点是你生前所拥有的足够多的爱意,让你能够面对一切的挑战。

在书中,我们就仿佛亲身经历了他的衰弱,但他的精神始终亢奋。

不因为自己的处境而窘迫,只是觉得重回到了婴儿时代,能够被照顾。

即便虚弱,他仍然会感激每一个看望的人,每一个拥抱的人,渴望每一次的身体接触,同时,也盼望着人生中的幸福。

文中的我呢?选择用录音机记录一切,选择每周二,千里迢迢的赶来,是为了老师,也是为了自己的人生。

选择去直面死亡,选择去客观审视自己的生活。

认为逝去没有什么可怕,认为没有相爱才是真正的可怕。

人在世上,总是因为未知的事物而恐惧,事实上,我们只是更接近本真的自己。

我们要去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选择自己的人生意义,选择如何去给予。

人生的选择众多,至少,还有很长的时间让我们去考虑。

我们要过得,永远只是自己的人生而已,不是别人的企盼。

就像是那每周二的交谈,每一次的前来,别人只是看做无谓,只是看成一种宣传。

可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每一个星期二人都懂得,探索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星期二人。

书中最多提到的是爱,提到的是满足。

没有那么多的思绪,让我们的人生就此不同。

每一个人影响的有限,每一个人经历的有限,如果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去教会别人一些微小的事情。

死亡,不过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

没有什么可怕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要去面对,只不过时间长短而已。

所做的不过是寻找,不过是了解,在众多的遗憾中,寻找到一种不悔,寻找到一种满足,明明就是此生最大的意义了。

没有多少人能够实现,希望我们可以拥有。

不为了什么,只是为了人生一遭,只是为了内心中的爱与理想。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8

死亡是什么?恐惧、挣扎?抑或是释然、解脱?

曾经也对“死亡”抱有极大的幻想。小时候,看着电视里的人去世了,或者什么远方的亲戚去世了,周围总是布满了哀叹与泪水。那时候明白,死亡是个让人伤心的东西。稍稍长大点儿,听说外公生病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知道,死亡是个可怕的东西。而现在,虽然也会哭,但却对死亡有了另一种诠释。那是在读了《相约星期二》之后。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16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面,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

临终前,老人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的话,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句话: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或许是吧,当病魔无情地吞噬着这样一位视生命淡泊却对周围充满着爱的老人的时候,当死神无情地想掐灭这根微弱的灯丝的时候,老人选择用谈笑风生、用乐观的态度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接受你所能接受和你所不能接受的现实”,“承认过去,不要否认它或抛弃它”,“学会原谅自己和原谅别人”,“生活中永远别说太迟”。在死亡阴影下他写下了对生活的思考,只字片语。

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老人对生活的态度,而对于我们,真的要等到接近死亡的时候才来感悟人生吗?既然有一位老人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下生命感悟,我们又何不就此开始实践,开始反省呢7

走在17岁的末端的我们,体验着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探索着前人探索过和未曾探索的道路,寄托着从未有过的嘱咐和希望,肩负着建设21世纪的重任,出生于20世纪末的我们,是否也总是叹喟时间的无情、命运的不公?我们也总是对许多事情充满了排斥与抱怨。有人挥霍青春,有人践踏生命,有人眼里充满的永远是烦恼苦闷、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似乎这些早已充斥着整个社会。

不要把自己看轻,生命的主宰者永远都是自己。当我们被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当我们置身于朦胧地带而摸不清方向时,当我们逃不出物欲横流的迷幻世界时。还有什么能比死亡让人看得更加清晰透彻呢?死亡是什么?死亡是真相,突破虚假繁荣,突然明白,别人怎么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探测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要用一种真实的方式,度过在手指缝之间如雨水一样无法停止下落的时间。你要知道自己将会如何生活,这是安妮在《莲花》里的话。

我不懂得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人生的终结还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或许现在的我也没有资格来谈论死亡,毕竟它离我实在太遥远,只是,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地生活,懂得关心身边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懂得付出,懂得负责,懂得体谅,懂得努力。

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

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智博

想单单通过一本书就深刻地体会到死亡的含义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死亡甚至人生的意义,作者将《相约星期二》中的话题延伸出来,触及到最真切的直观感受,纵使死亡再遥远,但是仍然可以探索“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作者的思考走向是值得肯定的。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篇19

这本书讲了美国的一名社会学教授——莫里,他已年迈,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尔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则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一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则是藏礼。老师谢世时,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了一下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同样也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开始思考人生,并从中反省自己,学会正确面对生活,面对生命。

在莫里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时刻,给这位学生上了十四节课,课的内容是: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目睹了疾病带给莫里的一切痛苦,但深深震撼我的是莫里的——乐观、豁达、对事业的挚爱、对社会的奉献、对生命的诠释,对后人的人生指引。这不愧是一位终生的教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