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精选24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愚公那顽强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必胜信念,深深的感动了我。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许可以把挖山的重任推给集体,留给后人,谁也不会要求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这样做,他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并在统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马上开始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永远搬石头。在挖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吃饭问题、穿衣问题等。可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都没有动摇,而是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信念、信心和实干。信念坚定,才会为伟大的事业奋斗终身。事业的成功与实干密不可分。我们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就应该学习愚公的精神,像愚公一样勇敢的面对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我们在学习中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有愚公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我们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打好基础,把这浩如烟海的知识,变成将来建设祖国的本领。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要有一股韧劲,要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2
最近我读了《愚公移山》一文,我深受感动。
《愚公移山》讲的是愚公家前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了村民的去路,他想把大山移走。于是他就率领全家老老小小手提锄头开始挖山。邻居智叟就开始嘲笑愚公,可愚公仍然不放弃,最后愚公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他派夸娥氏的儿子把两座大山都背走了。赞扬了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
文章最让我感动的是愚公对智叟说的话:“是的,我是老了,在世上的时间不会太多了。但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儿子还会有儿子,子子孙孙干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他为什么这样说呢?那是因为愚公有锲而不舍的。所以,为了方便村民的出行,就率领自己的家人去挖山,愚公宁可自己挨累,也要把大山挖走,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啊!
与其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还不如说他靠锲而不舍的精神搬走了大山。愚公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多么值得我学习啊!和他比起来,我差得远了。在学习上,我遇到难题就退缩。例如:数学简单的题我 都做不上,主要差在计算题上。因此妈妈给我买了口算题卡。刚开始我还做的认真,可是,不几天,我就坚持不住了。后来考试时,我的计算题还是错。我以后也要像愚公一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让我们一起向愚公学习吧!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3
我读了《愚公移山》这本书后印象深刻。书中写道:愚公想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山,他每天挖山不止、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他派来大力士把两座山移走了。
当我读到“说干就干”时,愚公那不拖拉、说话算话的形象出现在眼前。他不拖泥带水,累了也不退缩,别人知难而退,他是知难而进。作为行动上的巨人,他懂得用信任别人换来了信任,几岁小孩子也是如此。
我觉得愚公很勤劳,敢于挑战,为别人着想,眼光远大,坚定自信。与他比起来,智叟懒惰,知难而退,只想着自己,自作聪明。
看到文中的.愚公,不由得我想起自己学骑自行车的事。姥姥给我买了一个自行车,我上去骑了一会就摔下来了。于是我觉得学自行车太难了,我就不学了。读了《愚公移山》后,我认为自己不可以比愚公差,我就又练了好多次,终于学会了。
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学习愚公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4
今天, 我读了《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它说的`是:古时候,北山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面对两座大山而住,出入很不方便,后来,他就率领全家人挖山。他们起早摸黑,不辞辛劳地凿石头,挖泥土,终于用簸箕和箩筐把大山移走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只要我们有毅力和恒心,坚持做下去,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5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讲的是在太行和王屋两座山后面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这两座山阻碍了愚公一家的出行,愚公就决定把这两座山挖平,有一位老人劝愚公不要干了,说你都一大把年纪了,再把你累着,愚公说:“我死了还有我儿子,我儿子死了还有我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愚公不因为山太大、也不因为自己太老而放弃移山。我们做事情就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要因为各种困难而退缩。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6
我们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被华夏儿女乐此不疲地世代传诵,这就是《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不止一次地被愚公契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这则寓言故事虽流传了几千年,但 愚公精神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奋发向上的炎黄子孙。
面对烈日的炙热,智叟的冷言冷语,愚公丝毫不动摇移山的决心。他坚定“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这个信念,相信只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顽强地干下去,移山就不再是个梦。同时,寓言通过将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进行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主动挖山”的精神。两座大山阻碍了交通,造成来往不便。为了排除障碍,愚公主动提出了挖山。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在统一了家人的思想后,马上付诸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永远搬石头。在挖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可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都没有动摇,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我们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既要认识到愚公的可贵之处,更要领悟到 “ 众人拾柴火焰高” 的道理。我们在褒扬愚公精神的同时,不要忽视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应两者携手同进, 共创美好未来。我想,这才是“愚公精神” 的精髓所在。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7
《愚公移山》这篇文章集中体现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的至理名言。这就表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方向正确,有毅力,有信心,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必将克服种种困难,有所成就。 干百年来,古今中外,哪一位有识之士不是通过锲而不舍,刻苦勤奋的精神获取成功的?匡衡“凿壁偷光”,车撤“囊萤照书”,居里夫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研究,进行了近千次试验,终于发现了“镭”,陈景润致力于数学研究数十年,最终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了卓著成就。以上事例足以证明:锲而不舍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我们不要忘记,在《愚公移山》中还有一位“聪明的”智史吧,他身上恰恰体现了愚公精神的对立面——不求进取。那些做事图省力,只想走捷径的人,必将一事无成。我们有些同学就是缺少点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一碰到困难、挫折,就一级不振,自暴自弃,这是不足取的。
读了《愚公移山》,我们还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量变可以引起质变,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变化。正如荀子所说的“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而那些虽有大志,却一暴十寒,只有五分钟热度,不是靠持续的努力去取胜,却一门心思想走捷径的人,绝不会获得成功。只有勤奋不息,不畏艰辛的人,才能登上理想的高地。(读后感)
作为跨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肩负着实现四个现代化,开创祖国美好未来的伟大使命。我们必须发扬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懈探索,才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8
这个寒假我读了很多成语故事,但《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故事然我受益匪浅,过目不忘。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位高寿的老爷爷,名叫愚公,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另一座王屋山。这两座大山在此,使他们的出行很不方便。一天,愚公对一家人说:“这两座大山挡住我们的路,如果挖掉他们,不就十全十美了吗?全家人都表示支持他,于是,他就率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还要把挖下来的石头、泥土倒进渤海中。”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头知道后,讥笑他太傻了:“这么大年纪了,用尽你的力气也搬不动大山的.一角,何况整座大山呢?”而愚公却冷静说:“我老了,可我有儿子,儿子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而山却不长了,怎能挖不平呢?”
看到这里,我被愚公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突然发现,其实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人们往往会被之前太多的困难弄的筋疲力竭,这时一个微小的障碍就可能让你前功尽弃,但是如果再咬咬牙坚持一下,也许胜利就在眼前。想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低下头来思考我的学习成绩,平时在学习上一点点小困难就会让我知难而退,成绩无法提高。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学习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把他当作我学习的榜样。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9
昨天晚上我学习了一篇文章叫《愚公移山》。
一天,愚公对他的子孙们说;“咱门口的两座大山,阻碍了人们出行,大家进进出出非常不方便。我们不如把山移走吧。”子孙门说到:“太好棒了!”第二天他们就开始干活了。
有一个老头,他看见愚公一家人搬山,觉得不可能。有一次,他就对愚公说:“你都快要死了,而且还这么大岁数了,怎么可能搬掉两座大山?”愚公边干活边回答道:“我虽然快要死了,但是我还有儿子,我的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的儿子,山上的`石头搬走一点儿就少一点儿,再也不会长了,我们这样天天搬,怎么会搬不走山呢?”老头听了,再也没话了
最后,他们终于把山移走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只要齐心协力,坚持不懈,下定决心,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10
愚公是一个处处为他人照相的人。愚公移山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是愚公那可贵的精神处处值的我们学习!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两座山方圆一共有七百多里。在大山的背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人。由于南面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不方便,于是他想把两座大山搬开,然后再在两座山中间修一条路,以此就比较方便了。
第二天愚公就带着家里人去修山了。一个叫智叟的老人知道了,觉的'愚公太笨说:你已经九十多了,也活不了几年了,修山又有什么用?愚公说他死了他还有子子孙孙,他移山修路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子孙。是呀!无论做什么事多要先为别人着想。
有一次,我有些感冒,爸爸带我去看医生,医生说这一段时间流行感冒,让我打吊针。我和一位发高烧的叔叔一起走了进去,因为人很多,就剩下一个座位了,我急忙跑过去把那个座位给占住了,而那个发高烧的叔叔只能坐在小凳子上打吊针。看看我的行为,想想愚公的做法,我真是太自私了。
从今天起,我一定要把以前的坏毛病改掉。别人快乐我才会快乐。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11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12
哈哈!今天一口气读完了《愚公移山》这则成语故事,心中受益匪浅。
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一位名叫愚公的人,在他的家门口前有一座大山,大山挡位了他们一家的路,早出晚归总要在那座山上爬来爬去。于是愚公决定把山移走,这个想法经过全家人的一致赞同,后来,他们开始挖山,世世代代的挖,终于有一天,山被他们移走了,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只要有恒心、毅力和决心,无论多困难的事都可以解决。所以我们应该做每一件事时都要有恒心、毅力和决心。要有勇气去面对每一件事情。不可以逃避,用决心去推倒那座使你困惑的大山吧!
记的《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第二十九回写的是: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深受感动,成为辅佐他的军事,取得许多战役的胜利。刘备若没有坚持就不会感动诸葛先生。
还有运动员们,他们每一次比赛不一定都会取得好的成绩,但他们没有因一次次的失败而放弃,他们虽然很难过,但他们坚持,坚持终于会有成功的一天。
恒心、毅力和决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只要有恒心、毅力和决心就战胜不了的困难。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13
我今天读了一篇文章叫做愚公移山,文章主要讲了:传说古代有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年近90。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这两座万丈高山,使愚公一家进进出出极不方便。愚公决心挖掉两座山,家里人都表示赞成。
于是,愚公带领儿子和孙子,开始挖山了,邻居一个7、8岁的孤儿也争着一定要跟去。他们从日出干到日落,然后运到渤海边上,一年时间,才能往返一次。有个叫智叟的老头对愚公说:“愚公啊,你太傻啦!你已经到了晚年,凭剩下的一点点力量,我看连山上一棵树也休想搬掉,更不要说那么的的泥土和石块。”
愚公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可是挖一点就会少一点,还怕挖不完吗?”智叟也无话可说了。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太行、王屋两座山背走了,此后,愚公出家门,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耐心就一定会做的很好。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14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今天,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时代还需要愚公移山的精吗?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待愚公,也许有人会这样想: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到大城市去生活,如果嫌城市喧闹还可以定居村庄。也有人说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许可以把挖山的重任,推给集体,留给后人。谁也不会要求一位快九十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这样做,他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并在统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马上付诸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永远搬石头。在挖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吃饭穿衣、工具、伤病等等一些问题。可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都没有动摇,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十足,才会为伟大的事业奋斗终身。事业的成功与实干密不可分,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有了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原来世上最动人的事物都是熨贴着大地应运而生的。山太高了,于是使它不近人情。
故事当然不再以他玄妙的神话色彩使我们联想翩翩。但我们始终相信这个结局是真实的,完美的。愚公拿着斧锤向我们诠释了他的人定胜天,成熟给与的慧眼让我们剥析到了这传世神奇下所孕育的精神,那是我们成为万物之灵长的资本。
像山一样执着,坚韧,然后,向命运宣战。
相信落下的汗水终会滋润出一片绿荫,而摧毁山峰的人,只有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是千千万万个愚公。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15
我想每个人都听说过愚公义山的故事!文章说:在古代,一位老人想把他家门前的两座山夷为平地。他的邻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老人说:;我死了,我的儿子,我的儿子死了,我的`孙子孙女也死了。我的孙子孙女没有尽头,但山不会一点一点地增加。电铲一点一点地降低,左后水平。
是的,我明白了。也许有些人认为愚公太愚蠢了,那你就错了。愚公的毅力、毅力和毅力值得学习!
世界著名的中国科学家华罗庚曾告诉记者,他最大的愿望是工作到最后一天。从那以后,他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懈地发表了20篇论文。正是因为他的精神,他才出名了。
愚公,自古以来,因为你的毅力、毅力和毅力,很多人都称赞你,向你学习。把遮天蔽日的山变成脚下平坦的河流!我想像你一样练习问题,成为第二个傻瓜!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16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作为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掌握这则语言的主要内容。12月15日,我在初三(3)班开了一节《愚公移山》的公开课,现结合本课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这次主要是结合我的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学习之前,我播放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导入课文的学习中。几乎所有的同学能够马上进入状态,部分学生学生还慢慢伴唱。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第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主要是针对文言字词,梳理文章内容,尝试进行翻译。学生先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习,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若还有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共同分析理解。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老师串讲要好一些,可以调动学习的欲望。
3、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17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18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广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19
有一个叫愚公的人,他想搬两座山,因为这两座山挡住了人们通行的道路,可是村里人认为十分可笑。愚公却从不灰心,坚持不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
我还知道关于坚持不懈的小故事,如《小李白学道理》中老奶奶把铁棒磨成绣花针。
我们应该向愚公和老奶奶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20
这天,我妈妈给我读了一篇愚公移山故事,这个故事讲了: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90多岁叫愚公老人,他家屋前有两座太平和王屋大山挡了愚公们外出,他们每一天外出都要爬山,十分辛苦,于是愚公就下决定把这两座大山移走,然后叫上全家人来帮忙,有人说愚公,你这么大岁数了移不了这两座山,愚公说:“我死后还有我儿子和孙子,儿子生儿子,孙子生孙子没有尽头,但是这山还是这么大,总有一天会把它铲平。”这篇故事告诉我们,如果遇到困难只要我们坚持和努力必须能克服困难,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一样,就像妈妈常说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愚公应对两座山都不怕,我们不能被作业题给难倒。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问题。
一铲,两铲……
一筐,二筐……
我合上《话说成语》眼前不禁浮现出愚公率领儿孙们在山脚下穿梭忙碌身影,我为愚公精神所感染。
《愚公移山》故事,对我们教育很深,我要努力学习,正向书里所说那样只要有雄心壮志和坚定不移精神任何学习上困难都是能够战胜!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21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请以第五、六册语文课本中某一篇文言文为话题写作文,带着顾颉刚所说的“怀疑”精神重新把它阅读一下,给它辨伪去妄。
《列子·汤问》中有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愚公移山》,描述愚公带领家人,顶住智叟的讥讽,在邻居和神仙的帮助下,搬走王屋、太行两座大山的经过。传统分析认为:愚公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恒心和毅力,坚信人定胜天,大智若愚;智叟却“固不可彻”,鼠目寸光,愚不可及;“愚公”和“智叟”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衬,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在给故事角色命名时,故意“错位”。
然而,联系现实重新审视这则故事,便会觉得:愚公不智,智叟不愚。
堵塞去路的王屋、太行两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单靠愚公、愚公的亲人及邻居用箕畚等落后的工具,代代相继地去挖山搬土石,蚂蚁啃骨头,不知要干到猴年马月。而寄希望于神仙帮助搬山,那只不过是神话,子虚乌有,很不现实。所以,智叟对愚公他们的行动提出质疑,是不无道理的。其实,愚公举家搬到搬到交通方便、适宜居住的地区安家落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移民”,倒是最明智的。
况且,为了区区一条山路,硬把好端端的两座山搬掉,彻底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得不偿失。这是遗害子孙,贻害其他生物,而绝不是造福子孙。
这是在自身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对改造现实的可能性抱有过高的期望,错误地估计或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明知不该为和不可为而为之,一条死路走到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也曾经重犯这样的错误,吹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大炼钢铁”,“十五年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现在,这种事再也不该重演了。换句话说,要学会科学的估计投入跟产出的比率,不能错误估计或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愿望不能严重背离客观现实的可能。若受到当前不可抗拒的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尚不具备解决某个现实困难或实现某个远期目标的主客观条件,就不应当盲目乐观,甚至刻意夸大回报、吹嘘效益,自欺欺人;就不应当心血来潮,做出罔顾一切,拼命蛮干,投入大,效率低,回报少,劳民伤财的事情。
粤北的石灰岩地区,大多是石头山,只在石窠、石缝里有一点泥巴,留不住水,只能种点红薯、玉米,而且个小,产量低。所以,山民们食不饱腹,衣不蔽体。哪怕靠山吃山,种植水果、茶叶、菇菌,编制扫帚、箩筐、席帘,制作家具,由于交通闭塞,也难于拿到集市上出售,赚不了多少钱。就算富裕地区像《愚公移山》中的邻居、神仙那样“扶贫”,向里头投入资金,输送人才,传授技术,也只能改善那里的交通条件,却无法彻底改善那里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无法大量提高那里的农作物的产量,不能从根本上让山民们脱贫致富,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经济上也不化算。而且,攫取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还有可能破坏那里的生态平衡。
自然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家园,人类再也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和其他生物之上,再也不能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再也不能鼓吹“人定胜天”,而应宣传“人与自然及其他生物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牺牲自然及其他生物为代价,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所以,必须采取移民政策,让山民们搬到适宜居住、出行、劳作、学习和娱乐的地方,再给一些优惠扶持,让他们脱贫致富,这才是正确的方向。总之,不能重蹈愚公移山那样的覆辙。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22
曾经听过大人讲愚公移山,记得当时我对老愚公的做法很不理解,还和家长争辩,固执的认为老愚公率领子孙一起移山,实在是太愚蠢了,真不如搬到山前去住。
上了六年级,还像三年级那样“学着玩”。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我惨败到自己难以置信的地步!痛定思痛,我又重新读了《愚公移山》。
也许是失败的惨痛教训吧,重素使我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透了。
与老愚公相比,我就失败在梦想不费力气,不必刻苦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就在与没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的困难就像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使人“出入之迂也”,学习就像搬走这两座大山一样,本来就是苦差事。我这次失败,正因为潜意识中不自觉地企图绕开困难,这不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吗?
我还深深地认识到,小到一个人,大至一个民族,“愚公精神”至今仍是我们必须发扬光大的。如果安于现状,不敢冒失败的危险,就不会尝到胜利的喜悦,事业也不会有所发展。
由此看来;“愚公精神”不仅没有过时。相反,它正激励我们克服困难,夺取胜利。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23
听了很久江涛的《愚公移山》,很有感触。在所谓的多元化意识形态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我亦有些迷茫。
愚公是一种精神,一种坚韧不屈、矢志不渝的精神,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不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要挖掉太行、王屋二山,这是一种斗志,是一种为改变自身状态而进行的一场斗争。不是那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充满奴性的劳作。
智叟的表现虽说聪明,但那是一种安于现状、屈服于压力之下的奴性的小聪明,和愚公相比,他显得小气、委琐,久而久之,他会变得奴气十足,没有智慧可言。而愚公则充满不安于现状,充满开拓精神,永远表现出那种移山填海、大气磅礴的气概。
在现代的所谓多元化的意识里,有些人则蓄意把愚公的精神理解为奴性的屈意服从,弱化了愚公的斗争精神,而这种曲意的理解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民公仆,他们的奴性不是为人民的,而是为那些提拔自己的高级公仆,代代相传,对人民,他们则大气磅礴、敢说敢做,其境界远远超过了愚公。
能力和智力则胡成反比,口气愈大,智力越低,人民越苦。
久而久之,欲为亦不能为也,非不能也,实不会也。
明朝人龚自珍先生曾为此赋诗一首,名曰:己亥杂诗。实在记不起来,请各位一序!
在此先行谢过!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篇24
今天,我读了神话故事《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不知名的老人,因为人们认为他很愚笨,所以都叫他“愚公”。这位九十几岁的老人见村前的出路被两座大山挡住,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就想到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第二天,他们一家就开始搬山,四面八方的村民都来帮忙。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愚公搬山的消息不止感动了村民,还感动了玉皇大帝。在两位大力神的.帮助下终于搬走了大山。
愚公这么大年纪却能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坚持不懈地搬山造福村民,令我十分敬佩。我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洗衣、整理房间等都要妈妈代劳,联想到自己在学习上一遇到不懂的题目就想到问父母和老师,不由感到脸红。我想我缺少的不正是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吗?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愚公,记装愚公移山”的精神。坚信在困难面前,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