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罗生门读后感(精选23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罗生门读后感 篇1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我看的是一本以《罗生门》为名的小说集,小说第一篇即名为《罗生门》。这不同于电影《罗生门》,电影《罗生门》实际上是根据芥川龙之介的另一篇小说《丛林中》拍摄。
据说《罗生门》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讲的是在战争年代,一个破产的农民因迫于生计,拿起屠刀,决心作强盗。但是或许是因为他人心本善,抑或是胆子太小,总之一直没狠下心来动手。一天,他来到一个刚刚经历了浩劫和瘟疫的城市。那里到处是残垣断壁,且尸横遍野,一片萧索绝望的情景,他希冀能在此寻到一些财物。结果在一处废弃的门楼里他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从一具年轻女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怒斥道:“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卖钱谋生罢了,“而且,你以为她生前是个善人吗?她可是把蛇晒干了当成鳝鱼来卖。”“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生存啊!”。这一番话让强盗完却放下了最后的一点善心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是不可以的?丢弃了仅存的良知后,他就抢走老太婆的衣服,扬长而去。
初读《罗生门》时,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层含义。其实即使现在,我也不确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确。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读《罗生门》都会有种莫名的压抑和忧闷感。小说开场即描述了一个地狱一样的场景:日落黄昏,阴霾密布,淫雨绵绵,杳无人烟的街道,断壁残垣的废墟,头上盘旋着吞噬人肉的乌鸦,脚下重叠着无人认领的尸体……总之是满目疮痍。据说为了描写尸体,作者芥川龙之介曾专程到医科大学的解剖室去取经。真是佩服他,为了完成这篇小说对着恐怖的尸体看上几个小时,还要忍受尸体浓烈的腐臭味。也许正是这些描写及小说人物的为了谋生的举动让人感受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的苦难。
其实无论是那个不积阴德的老妇,还是那个由朴实农民蜕变成的强盗其实都是可悲而可怜的。天灾人祸,为了生计,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堕落的原因。这就是说吃不起饭的时候什么都干得出来,这样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谅的。然而纵观中国历史,违背这种生存至上理论的不在少数。古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贫贱不能移”等等说法,就正好论证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严。
罗生门读后感 篇2
今天看同学拿出《罗生门》这本书时,才想起来自己也看过这本书。不过就剩一点没有看完,便搁置起来了。在这本书中,你很可能会发现另外一个自己。不过只是自己的反面,丑恶的一面,同时又引人深思。
看这本书前,我已经做好了惊叹的准备。谁知看完之后,留下的只剩下惊骇和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的一股凉意。
一个被家主辞退了的家将,在尸横遍野的罗生门中走着,找的一个屋檐下躲雨。进了房子里之后看到一个老妪在拔一个死人的头发。家将对这种罪恶的反感上升到了极致,便把刀拿出来威胁老妪让她说出自己的目的。老妪说自己是为了生存活下去。家将顿悟,也为了生存,他摒弃了武士的尊严,剥去了老妪的衣裳,消失在了隐隐闪着燃烧形成的光的.漆黑夜色中。
日本的小说这种风格并不少见。它们都将人性的阴暗面给放大呈现出来。世间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即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美与丑,人间本就是个情感的集合体。我们的痛苦、快乐,人性是非也是其中一体。我无法确切描述当你真正去阅读罗生门时的感受与震撼,就像有一双眼睛,凝视着你的内心,凝视着社会的深处,充满冷峻尖锐又很真实。
上次买书时,妈妈说起了莫言,我一直想读一读《檀香 刑》这本书,只是没有找到。他在书中写道: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般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家将为了生存,不仅乞求社会的原谅,也乞求自己的内心留出一个角落来安放自己的丑恶。就是这样,让一个即使落魄无依也坚守着信条的武士成了强盗,成了一个思想上祈求的人。
家将的结局都想得到。人也和家将一样,是一个善与恶、美丑交织而生的矛盾的集合体。既然知道了自己的恶自己的欠缺,那么就要学会去接受它。我肯定善的存在,但这个社会又不得不逼我在他的对立面去看待他。看了罗生门后,似乎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也得到了相应的解释。这些现象的背后的事也真正了解了。在我看来,《罗生门》虽然是在讥讽这些人间丑恶,这可能也是芥川龙之介自杀的真正原因。他没有等到善意的世界的到来。没有让他渴望真善美的心生存下来。
罗生门读后感 篇3
封面造型一眼认出是读客图书,好奇下次读读客的书能不能换个封面
对《罗生门》和芥川龙之介听闻许久,在其他日本作家的`书中也曾见到,能有机会参加书友会共读是很幸运了(虽然我还没看完)
一直以为《罗生门》是个长篇,没想到整本书由18篇短篇小说集合而成。
《鼻子》和《罗生门》两篇的译者是鲁迅先生,从名气来看鲁迅先生名气确实大,排在前面也合乎道理。不过兴许是白话文兴起不久的缘故,读来总觉得有点奇怪,后来找了另一个版本的《罗生门》才觉得通顺多了。
看看停停终于把《罗生门》看完了,短篇小说集很好看,看完感受大师不愧是大师,芥川龙之介真是厉害。
书里印象很深的故事是《河童》,提起河童就想到日本,神奇动物2马戏团里也出现了河童。河童这个故事有些类似桃花源,“我”误入河童国,居住一段时间后回到人间。与桃花源不同的是河童来到人间看望了“我”,武陵人却与桃花源再无联系。再后来“我”被当做疯子关进了精神病院。“疯子”的故事总是有趣。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暗含用意,有几篇读完却感受不出究竟在表达什么,云里雾里若有若无。还有些没读懂,以后再读吧,时读时新。
罗生门读后感 篇4
小说《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故事梗概是:大灾后,一名被主人辞退的仆役,在京都的罗生门下避雨。走投无路的他,起了“除了当盗贼,别无他法”的念头。他爬上罗生门的门楼准备暂过一夜,却发现一个老妪正在薅死者的头发。他心中猛然升腾起正义感,质问老妪。老妪回答说用死者头发做假发卖钱来维持生存,并且,这些死者,生前也不是善良之人。仆役对老妪的憎恨之心慢慢减弱,最终竟剥下老妪的衣服在黑夜中逃遁——也许卖了去换顿饭吃吧。
小说中的奴仆为生存所迫,一开始就有了当盗贼的念头。可是当看到老妪薅死者头发时,他心中的善良和正义感还是本能地表现出来。他听了老妪的解释,那种当盗贼的念头又重新升上心头,罪恶感慢慢消解了——这是个复杂的社会,许多人为生活所迫而走上邪恶之途。或许,社会本身就存在邪恶,对邪恶的邪恶,也算不上缺德。甚至,他在剥老妪的衣服时,为自我找到了打劫的理由:“我不这么做,就得饿死嘛。”
应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我有利的方向。
仅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
当下,人们对社会公权力的滥用已经习以为常,对官员和国企经理贪污款额的理解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对各种各样的愚弄和欺骗已经不再愤怒,对种种的不公平已经无话可说。罪恶感正在道德的团体沦丧下慢慢消解,并且,催生新的罪恶。
罪恶感的消解,是社会的悲哀。
罗生门读后感 篇5
“罗生门是指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
《罗生门》这篇小说讲的是社会的落败使得人为了生存下去只得不择手段地过活的故事。罗生门下这方法是抢走死者的衣物,将蛇肉当鱼肉卖维持生计,拉扯掉死者的头发换钱,也可以是强壮有力的年轻人掠夺老妪的衣裳取暖。
谎言呀——谎言呢!我本身并不讨厌谎言,因为没有理由和勇气去厌恶它。我也曾有着谎言啊,而形形色色的人类又有多少受到利益驱使制造罗生门的呢?芥川龙之介真的是在批判罗生门吗?还是我们的臆想批判呢?但,我们有资格批判吗?无论定义如何,至少人的求生本能这点是不容置疑的。活下去——活下去是正确的,那么为了活下去而点缀的谎言就是错误的吗么?嘛,谁又知道呢。奇妙的芥川罗生门哟。也许我们跨入它的那一天会才会找到答案。
“就持续性以痛苦为乐而言,唯有心理分析和与哲学媲美”
《地狱变》这篇文章用了多层次的伏笔来突出人的心理活动,层层基情的叠加更是让人惊叹不已。当我读到《地狱变》的时候,我的痛楚感是淋漓尽致的。这印象比罗生门深刻太多。芥川深入的解剖人的想法,贯穿全文,这是无比痛苦的写作手段啊。而这种持续性痛苦的写作对芥川来说又是快乐呢,因为相对的精神上获得的力量也是无比强大的。
《地狱变》这篇小说让让音乐感受到了芥川是个嗜血入迷的大人物呢。我能够想象写出带着如此剧烈痛楚感的文章是多么折磨自己的心理,而精神上又会获得多大的满足。
芥川,你让我满足了。还记得地狱变里良秀的异变性,那定然是让我与芥川都痛楚又快乐的。无良知的人也好,有良心的人也罢。芥川笔下的人物切割了我的人生观然后再进行重塑。我不得不说在我的人生观被分割流淌出慧明的汁液时,我有一种被扭曲的快感。体内的思想蠕动变换着,思想微笑着狂热着:“杀掉这一秒的自己,下一秒,你,就赢了”。正确:扭曲并不意味着打破。打破并不意味着破坏。而破坏也有可能是冲击束缚最有力的方式。芥川,就让你的文章把我破坏掉,束缚出吧。
罗生门读后感 篇6
小说《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故事梗概是:大灾后,一名被主人辞退的仆役,在京都的罗生门下避雨。走投无路的他,起了“除了当盗贼,别无他法”的念头。他爬上罗生门的门楼准备暂过一夜,却发现一个老妪正在薅死者的头发。他心中猛然升腾起正义感,质问老妪。老妪回答说用死者头发做假发卖钱来维持生存,而且,这些死者,生前也不是善良之人。仆役对老妪的憎恨之心慢慢减弱,最后竟剥下老妪的衣服在黑夜中逃遁——也许卖了去换顿饭吃吧。
小说中的奴仆为生存所迫,一开始就有了当盗贼的.念头。但是当看到老妪薅死者头发时,他心中的善良和正义感还是本能地表现出来。他听了老妪的解释,那种当盗贼的念头又重新升上心头,罪恶感慢慢消解了——这是个复杂的社会,许多人为生活所迫而走上邪恶之途。或许,社会本身就存在邪恶,对邪恶的邪恶,也算不上缺德。甚至,他在剥老妪的衣服时,为自己找到了打劫的理由:“我不这么做,就得饿死嘛。”
面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
当下,人们对社会公权力的滥用已经习以为常,对官员和国企经理贪污款额的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对各种各样的愚弄和欺骗已经不再愤怒,对种种的不公平已经无话可说。罪恶感正在道德的集体沦丧下慢慢消解,并且,催生新的罪恶。
罗生门读后感 篇7
刚打开电脑,我就很快的找到了《罗生门》,我很兴奋,因为我挺喜欢日本小说的,可是当我打开文件,我发现里面密密麻麻的都是日文,我纠结不已,我感到人生总是充满了无奈,虽然我是全班公认的小日本,但我看不懂。但经我的反复推敲,我顿时领悟了其中的精华,这是一个关于爱与正义的小说。从题目我知道了男主是个姓罗的男人,所以就是罗先生。
然后就是生,生的意思很多,可是结合前后可看出这个字就是日本版的宁波话。宁波话“生”就是“装”。
最后就是门,通过前后文,这文章写的就是罗先生到别人家给人装门的故事。很感人!我很受感动。罗先生真是一个善良的人!有雷锋精神,无私奉献真是让我终身受用。我要以罗先生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帮助他人,对人生充满爱,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以下省略。
罗先生!好人!《罗生门》!好书!虽然日文看不懂,但是我还是深深地被感动了!
《罗生门》很好看,他的字很好!它的插图也挺好看的!
罗生门读后感 篇8
罗生门,原为佛教禅经中的故事。后来佛教传入日本后,与日本当地传说融合,便有了“人间与地狱之间的城门的含义”。而芥川笔下的罗生门,亦是如此。故事发生在“地震、台风、大火、饥馑等诸多原因导致凋敝不堪的京都”,这样的背景已让我们感到荒凉。尔后写到“狐狸栖息和盗贼蛰伏之地,乌鸦集结成群”更是渲染了这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而这种发生的故事更让人感到唏嘘不已。原本在“饿死”与“当强盗”之间毫不犹豫选择“饿死”的主人公,却在目睹一件的“恶”事件后,选择了“当强盗”。这一种短暂时间内极大的反差让人震惊,就是因为目睹了老妪割下尸体的头发去做假发而会导致这种变化吗?还是因为那些尸体身前所做的勾当引发了他的强烈思考吗?我并不这么认为。
在我眼中,主人公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念头彻底驱逐出去,是因为他终于等到了这一个契机,一个能让他理所当然地做出本性选择的机会。我始终坚信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一个人,生来就是恶的。主人公以前“万事都不能失节”的念头,只不过是在安稳时期而显现出来虚伪的一面。但是,处在凋敝不堪的年代,这种“恶”已经开始显露出来。他苦于在“饿死”与“作恶”间作出选择,而此时他缺乏的,只是一个机会,一个能够让他流露本性的机会。无疑,老妪的出现,便为他提供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别人作了恶,为什么我还要坚持不作恶?面对老妪恶的行为,主人公也做出了同样的`事。
自古有语云“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在教育层面上跟我们说明了不要去作恶。这不正体现了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吗?通过教化去不断纠正一个人的恶性思想,去不断发现自身的过错,从而达到最终目的——剔除这一种劣根性。诚然,让人们去剔除心中的劣根性很难,但这不就正是教育所不断追求,不断超越,不断进步的必要性吗?正是有了这一个目标,教育才会不断发展。“恶”,才会真正地减少。
《罗生门》通篇给人一种压抑感、窒息感,故事背景将人推向生死与善恶之间的抉择,从而展现人性的阴暗面,更加展现了利己主义的丑恶嘴脸,流露出了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无奈。
罗生门读后感 篇9
8日读完芥川的《手绢》与《烟草与魔鬼》。在评论网看过一句话“读书报告写芥川龙之介的短篇真是作死”,此话的确不虚,芥川的短篇连读书笔记都不好写。
《手绢》
本文篇幅不大,主要讲述了长谷川教授在内心对日本武士道的期待以及对斯特林堡表演法的接触,从而对武士道精神产生困惑,期间出现了日本岐阜灯笼这个主要意象,虽然困顿,却在最后点燃,说明在其内心某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也被点亮。而出现的手绢意象,则鲜明表现了武士道的隐忍精神,又暗地表现被曲解、扭曲的现实。
如译者解说,本文以新渡户稻造为原型创作,是一遍探讨武士道的小说。新渡户稻造是日本近代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农学家,出身士族,留学德国、美国,深谙西方文化,并娶美国女子为妻。1899年,他用英文写出《武士道》,向西方介绍日本传统的武士道思想。
在本文中,长谷川教授试图以武士道精神来挽救现代日本的精神堕落,对女士忍耐失子之痛的行为深为感动,认为是“日本女性的武士道”。但随后读到斯特林堡书中论及的类型化表演法,内心中产生了动摇。武士道与类型化表演,两者中或许有某种共通的东西,扰乱了先生纯粹的感动。
当然也有人恶意揣测长谷川先生那样强行揣度,使先前那种对于感触美与协调的清澈心境荡然无存,可谓庸人自扰。无论如何欣赏,终究是欣赏者基于表象的主观臆断。而缔造这些文化文明与人文关怀的人的真实动机和心理是什么,欣赏者不得而知。倒是这句,感动本就无法传承,唯有选择被感动的人,方可无师自通。值得赞赏。
对于短篇小说这种精华,很难以一次阅读就得要义,可能需要更多时间的体会,更重要的是可能需要类似与小说境遇的体验才能深得其间要领。所以,读懂它可能还需要很久。
《烟草与魔鬼》
该文有点类似与小童话故事,比如阿拉丁神灯这种。当然,这种强行对比是我的粗陋学识的见解,而至于童话我读的都少。
本文以我要讲述一个魔鬼将烟草带入日本的传说开头,以魔鬼最终不知所踪为结尾,期间详细介绍了魔鬼是如何将烟草带入日本的过程,据悉这是芥川对基督教的一次浅显尝试,而芥川本人则是对基督教一直保有兴趣,甚至自杀时身边也带着《圣经》,但他终生未入教,而是一直处于观望状态。
而本文亦是以一种神话传说的形式借古喻今介绍烟草进入日本的过程,又暗含了西洋文化入侵日本的难以阻挡,而以“魔鬼”冠名,也算是作为文学家对西洋文化舶来品的一种的态度。而魔鬼不知所终的结尾,不知是否是指对于西方文化入日的无可奈何?
罗生门读后感 篇10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说巨擘,也是当时新思潮文学流派的柱石。他的短篇小说并不像我们所熟悉的众多短篇小说那样有个完满的结局,而往往给读者带来的是出人意料的结尾。这也正是芥川龙之介之所以被称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鬼才的重要因素之一。《罗生门》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小片段,实质平常所见的事情,却在特定的环境下放大来看竟显得如此这般的丑恶与突兀。
主人公设定为一个刚被主任辞退出来的家将。本是善良而普通的人,当他面临衣食不足的窘境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的念头倘若不择手段的话。来到这罗生门时,这个念头仅仅是一个倘若,事实上他是没有这样的勇气与魄力的,他毕竟只是一个良民,连他自己也对自己是否真能够走当强盗的路而产生了怀疑。当他来到门楼上,看到那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的时候,他的正义感告诉他无论如何,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已经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刚才那些当强盗的念头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个老太婆,就像每个正义英雄在遇到邪恶反派时会做的那样。老太婆害怕了在要给自己开脱时,她告诉了家将关于她拔头发是为了做假发,及被她拔头发的'女人其实生前也是干过坏事的。作者在《罗生门》中细腻的描写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
从性本善到最终的恶,过程中看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转变,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人类内心的懦弱。人们相信正义鄙视邪恶,在现实中却不能坚持正义,并存侥幸心态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最终屈服于邪恶且不自知。人性的丑恶在这本书里被淋漓的刻画,我们看到的故事如同被人一件件撕扯下了外衣一样,狭隘、自私、卑鄙,人们不想也不敢直视的东西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罗生门读后感 篇11
记得第一次看《罗生门》已经是前年年初的事了。那时正是对日本文化兴趣浓厚的时候(即便现在也是),正月寒假还没过完,便兴颠颠的跑去买书。谁知道日本的名著少之又少,看得一眼的便买了下来。
大凡我日后爱不释手的书,刚买下来时都先要遭“冷遇”。刚买下来的《罗生门》在勉强看过一篇略有趣味的《水虎》(也称“河童”,日本民间传说中的一种两栖动物),便落下闭而不看了,再拾起继续,便是一年之后的事了。
我向来有双休躺在床上看书到很晚的“夜猫子”(方言,指夜晚精神好的人)的习惯。那天兴许是觉得没什么看头的书了便特意找了本瞅着生疏的书,裹着毛毯就坐在床上了。
看书是确有入迷一说的,总想看了这篇看下篇。我看书从不是从头一页页看到尾,而总愿是一本书翻到那儿算那,就着看。不觉就到了深夜,自己因是一人在家却还不肯关灯睡觉,迟迟磨蹭到眼睛都要花掉才熄了灯倒头便睡。
可这篇是“有感”的作文,不是大白话的教你讲经过,我还得写点感想才对。
说实在的,芥川先生存活的那个时代,我不大清楚的,只能从他字里行间、从百度百科上的只言片语晓得一个大概。不,也许连大概也不清晰。
只怕是非常混乱罢了。
给我一段文字我就能构想出画面。
在芥川先生伤惘的描述过后,所有的炫丽色彩被如同秋风扫落叶般的抹去,只剩下大片大片的黑和零星的灰白在寂寞混乱的飘荡。
行人的轮廊都被不清晰的灰白勾勒出行尸走肉样的,匆匆的走,匆匆的停。只有一个人长久长久的滞留在其间,有人撞他的'侧身,有人碰他的肩膀,可他无动于衷,长久的滞视着远方。他的目光越过人流,穿过楼厦,趟过湖泊,潜入深海……可却到不了天边。
天边是否在海角对面?
自己看不到未来,望不穿过去。所有的人都与他渐行渐远,他仿佛已经与此个时代脱节,就像离了轨的火车,回不到过去,到不了未来。
我似乎从他的文字的间隙间嗅到失落的味道,没有梦想,没有未来。
我都哭出来了,我讨厌湿掉了(失掉了)的世界,湿掉了(失掉了)的文字,因为那会压着我直到什么也嗅不到,什么也听不了,什么也看不见。
可这并不妨碍我深深爱着这本书,我在晴天看,在雨天看,在阴天看,在雪天看。因为我知道这本书和他的作者早已是过去,如果我还想活下去,就必须抬起头一直走下去。
罗生门读后感 篇12
《罗生门》以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展示了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质的丑陋,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罗生门,一隅残破的断壁颓垣,在瓢泼的雨水中,边嗟叹人世的纷乱边试图为躲雨的凡夫俗子示范理解洗礼的畅快。然而,在这个悖逆的时代,说教显得如此苍白,各种人性的罪恶与堕落早就以失控的速度滋长,道德瓦解,价值崩溃,连基本的底线在利益面前都不堪一击。
一、无望的恶中寄寓有限生的期望
《罗生门》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种浓重阴沉的气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荒凉景象中,便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异常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那里来了。
二、恶的谎言的对立面不是真诚
《罗生门》从头至尾坚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风格,这也是背景部分简化的优点。家将思维的'变化,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和最终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恶”的觉悟,《罗生门》是对人性中“恶”的暴露、揶揄和鞭挞。
总之,这是一篇将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时间空间加以剧烈地激化呈现的作品,作者用冷峻的语气磨平了世俗思考问题时略带惯性的棱角;用简洁的文字把“恶”那光怪陆离的丑态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进行审视与拷问。
罪恶感的消解,是社会的悲哀。
罗生门读后感 篇13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芥创作的短篇小说,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
《罗生门》尤其精短,在他的小说中什么也没说,他只讲了故事,他没有任何议论和交代,故事甚至讲的有些唐突,初读《罗生门》时,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层含义。其实即使现在,我也不确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确。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读《罗生门》都会有种莫名的压抑和忧闷感。小说开场即描述了一个地狱一样的场景:日落黄昏,阴霾密布,淫雨绵绵,杳无人烟的街道,断壁残垣的废墟,头上盘旋着吞噬人肉的乌鸦,脚下重叠着无人认领的尸体……总之是满目疮痍。
其实无论是那个不积阴德的老妇,还是那个由朴实农民蜕变成的强盗其实都是可悲而可怜的。天灾人祸,为了生计,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堕落的原因。这就是说吃不起饭的时候什么都干得出来,这样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谅的。然而纵观中国历史,违背这种生存至上理论的不在少数。古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贫贱不能移”等等说法,就正好论证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严。
面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
当下,人们对社会公权力的滥用已经习以为常,对官员和国企经理贪污款额的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对各种各样的愚弄和欺骗已经不再愤怒,对种种的不公平已经无话可说。罪恶感正在道德的集体沦丧下慢慢消解,并且,催生新的罪恶。
《罗生门》是一篇风格特异,技巧精湛的短篇小说,其文就如他的作者一样,清晰而沉重地看到了问题,展现了问题,却无计解决问题,看到那黑暗之中光明的门扉,却只能在门外的黑暗中无力的叹息。大概是这样的困惑并不只是局限在一个时代,而是人类自我的终身枷锁。可在某一个国度,某一个时代里,又有几人能担负起这种思索的重任呢?
罗生门读后感 篇14
《罗生门》以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展示了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质的丑陋,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罗生门,一隅残破的断壁颓垣,在瓢泼的雨水中,边嗟叹人世的纷乱边试图为躲雨的凡夫俗子示范理解洗礼的畅快。然而,在这个悖逆的时代,说教显得如此苍白,各种人性的罪恶与堕落早就以失控的速度滋长,道德瓦解,价值崩溃,连基本的底线在利益面前都不堪一击。
一、无望的恶中寄寓有限生的期望
《罗生门》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种浓重阴沉的气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荒凉景象中,便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异常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那里来了。
二、恶的谎言的对立面不是真诚
《罗生门》从头至尾坚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风格,这也是背景部分简化的优点。家将思维的变化,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和最终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恶”的觉悟,《罗生门》是对人性中“恶”的暴露、揶揄和鞭挞。
总之,这是一篇将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时间空间加以剧烈地激化呈现的作品,作者用冷峻的语气磨平了世俗思考问题时略带惯性的棱角;用简洁的文字把“恶”那光怪陆离的丑态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进行审视与拷问。
罪恶感的消解,是社会的悲哀。
罗生门读后感 篇15
因为黑泽明拍的一部同名电影,《罗生门》可能要算芥川龙之介所有小说里最为人所知的一个。但看过小说后便知,电影其实并非改编自这一篇,而是取材于另一篇《竹林中》。真正的小说《罗生门》,故事十分简单,篇幅也很短小,讲的就是一个饥寒交迫的武士遇到一个同样食不果腹的老妇,在与之对话后突然大悟,放弃了思想挣扎,下手抢劫了老妇然后逃走的事。
动乱灾害不断的年代,给包括人心在内的一切都披上一层灰暗的色彩。落魄的武士在走投无路、无以为继的情景下,不得不放弃良知以求活命,但能够看出,即使在作出了决定之后,他仍然对杀人越货这种行径心存怀疑。可是,偶遇老妇的一番话,让他放弃了原本处于道德层面的挣扎,退回到活着还是等死的简单自问,从而做出了弃义偷生的选择。
老妇是为了生计去拔死尸的头发,武士是为了生存抢走老妇衣裳,这么做都非他们所愿,但除此之外,便没有更好的活下去的出路。在那里,生死变成了超越道德的首要矛盾,而一条生命本身并没有善或者恶的区分,于是正义与罪恶的界限模糊了。
武士最终心生歹念抢劫而逃,小说也在这荒诞的结局之中,引人走向对自身行为更深层的思考。善与恶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是否为了生存就能够无所不为?是否为活命而被迫做出的事就都能够得到谅解,都能够逃脱良知的审判?
芥川龙之介并没有给出他的答案,他只是借笔下的人物承认了人性的黯淡一面,却并没有说这即是必然。
罗生门读后感 篇16
“罗生门是指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
《罗生门》这篇小说讲的是社会的落败使得人为了生存下去只得不择手段地过活的故事。罗生门下这方法是抢走死者的衣物,将蛇肉当鱼肉卖维持生计,拉扯掉死者的头发换钱,也可以是强壮有力的年轻人掠夺老妪的衣裳取暖。
谎言呀——谎言呢!我本身并不讨厌谎言,因为没有理由和勇气去厌恶它。我也曾有着谎言啊,而形形色色的人类又有多少受到利益驱使制造罗生门的呢?芥川龙之介真的是在批判罗生门吗?还是我们的臆想批判呢?但,我们有资格批判吗?无论定义如何,至少人的求生本能这点是不容置疑的。活下去——活下去是正确的,那么为了活下去而点缀的谎言就是错误的吗么?嘛,谁又知道呢。奇妙的芥川罗生门哟。也许我们跨入它的那一天会才会找到答案。
“就持续性以痛苦为乐而言,唯有心理分析和与哲学媲美”
《地狱变》这篇文章用了多层次的伏笔来突出人的心理活动,层层基情的叠加更是让人惊叹不已。当我读到《地狱变》的时候,我的痛楚感是淋漓尽致的。这印象比罗生门深刻太多。芥川深入的解剖人的想法,贯穿全文,这是无比痛苦的写作手段啊。而这种持续性痛苦的写作对芥川来说又是快乐呢,因为相对的精神上获得的力量也是无比强大的。
《地狱变》这篇小说让让音乐感受到了芥川是个嗜血入迷的大人物呢。我能够想象写出带着如此剧烈痛楚感的文章是多么折磨自己的心理,而精神上又会获得多大的满足。
芥川,你让我满足了。还记得地狱变里良秀的异变性,那定然是让我与芥川都痛楚又快乐的。无良知的人也好,有良心的人也罢。芥川笔下的人物切割了我的人生观然后再进行重塑。我不得不说在我的人生观被分割流淌出慧明的汁液时,我有一种被扭曲的快感。体内的思想蠕动变换着,思想微笑着狂热着:“杀掉这一秒的自己,下一秒,你,就赢了”。正确:扭曲并不意味着打破。打破并不意味着破坏。而破坏也有可能是冲击束缚最有力的方式。芥川,就让你的文章把我破坏掉,束缚出吧。
罗生门读后感 篇17
以前没有看过黑泽明大师所拍的电影,尽管他名气很大,一来是因为这是一部黑白片,年代久远,不想看,二是经常看一些商业大片,习惯于看一写视觉效果、特技,看了之后就忘掉。
近来,经朋友推荐,还是看了《罗生门》这部影片,这部挖掘人性丑恶的巅峰之作,刚开始看感觉不到有什么异样的地方,反倒感觉很平庸,但到后来,影片中人物的特点好象自己也有,就跟看过小说阿Q正传一样,它挖掘了人性中一些固有的东西。
影片的故事由三人在罗生门边躲雨而展开。此三人是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砍柴人自言自语:真是看不懂、看不懂。在乞丐再三追问下,砍柴人讲了如下一件事:
三天前砍柴人进山去砍柴,在山里看到在一把女人用的木梳傍有一具武士尸体。砍柴人赶紧到衙门去报官。差役抓住了杀死武士的强盗。在公堂上强盗承认见武士妻子美貌,强暴了她。由于武士妻子坚决要他俩决斗,在决斗了23回后,他杀死了武士。强盗想以此夸耀自己的武艺高强。武士妻子却说,她受强盗侮辱扑到武士身上哭诉,昏了过去,手中短刀误杀了丈夫。这时公堂上让女巫把武士的灵魂招来审问,武士说,他妻子唆使强盗杀他,他十分羞耻,拿起短刀自杀的。砍柴人还说,其实他看到强盗与武士两人的决斗,开始由于没有讲,是怕受到牵连(因为他自己拿了那把短刀),其实两人的武艺很平常不像强盗所吹嘘的那样,是强盗砍死了武士。
正在三人谈至尾声时忽然听到婴儿哭声,乞丐找到了被遗弃的婴儿,想剥那弃婴的衣服,被阻止后,砍柴人说,我已有六个孩子,不在乎养第七个孩子,让我领养吧,和尚把孩子给了砍柴人。雨过天晴,夕阳照着砍柴人离去的背影。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人物,简单的场景,却在大师的手中变成一部扣人心弦的不朽之作。它揭示出人生的'真相,象锋利的刀刃划过皮肤一样,既痛且快。真相是,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事实,没有真实。叙述者越多,我们离真实越远。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的,都遵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武士、强盗、妻子、农夫莫不如是。所以说,真理是丑的,真实是不重要的。其实每个人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或多或少地带一些修饰,为了冲淡或掩盖那些自己不愿展示的一面。那是如此的自然,以至于很多时候你自己都不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再回头想想,强盗、夫妇、樵夫等人编造的故事也并没有那么恶意,至少只利己没有想着去损人。
人性的话题实在沉重,我认为从来就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只有制度的好坏之别,在一个好的制度下,坏人也能变为好人,而在一个差的制度下,好人也变为了坏人。只有我们的制度健全和完善了,才能达到人性本善的那种境界。
罗生门读后感 篇18
罗生门这本书是由日本近代文学大师芥川龙之介先生所创的短篇小说。小说的写作背景是在作者一段失败的情事后心情极为苦恼悲伤。在这种悲观厌世的情绪之下,芥川把眼光投向了古典,创作了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的《罗生门》。
在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描写了一个普通的家将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堕落的全过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在一种大环境的趋势作用下,为了生活,为了自己活着,不断的把自己的'过错全部退到环境和他人身上。然后一步一步成为自己原来心里最讨厌和最不可能成为的那种人。这是多么可怕!家将(也就是仆人)思维的变化,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的正义和最后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恐怖的觉悟,这一切的转变让我感到很突然,很气愤,但是又会思考“如果是我会如何选择呢?”
从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无非就三个人:一个死人,两个活人,从老妇人的口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个死人生前的所做所为“曾经这个妇人,用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我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啊!”是啊!为了生存我看不到任何我们口中所谓的“人性的真诚”。被抛弃的女尸生前“吃”百姓的钱,死后被老妇人“吃”头发。而家将在听到老妇人这种“虽然我很可恶,但是我作恶的对象也是恶人,所以我的恶便是可以原谅的”的无耻的思维后便扒了老妇人的衣服跑路了相传此后再也没人看到他可以想一下家将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老妇人”呢?他会不会也会被别人“吃”呢?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会不会有这样的人呢?
读完这篇小说最大的感受,用日本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你一辈子都很难看请的人性终于在《罗生门》里露出了真面目”!
罗生门读后感 篇19
《罗生门》一书中收录了芥川中短篇小说共十三篇。芥川龙之介被称为日本文学史上的鬼才,尤其短篇小说,几乎无人可出其右。带着这份极高的评价,我翻开了《罗生门》。
在这里对《罗生门》、《地狱变》、《密林中》发表一些浅薄的想法。
罗生门主要讲述的是处于衰败没落社会背景下,一位被打发出门的家将在生存与为盗间做出选择的过程。善恶之念轻而易举的转换,道德在私欲面前如此不堪一击,展示了人自私本质的丑陋。
短篇中的两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第一处是家将在目睹了老妪在雨夜罗生门上拔取死人头发时,先前宁可为盗念头早已抛之九霄云外,随之取代的是对所有恶的憎恨。那么善恶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自然他不明白老妪的动机,却径直将老妪划入恶的行列,他完成的是自己肯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扬善除恶。作为恶的目击者,仿佛只要对恶进行反抗惩罚就能成为正义的代表。
第二处是老妪被逼问时的回答。大致意思如下:女人(死者)罪有应得,她生前将蛇谎称鱼干卖给禁军营地,但我并不觉得女人做的是缺德事,她是出于无奈,我也是如此否则只有饿死,因此这个深知事出无奈的女人想必也会原谅我的做法。老妪试图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同时向家将抛出了一个借口,他心中生出了在罗生门下所没有的勇气,剥下老妪桧树皮色的衣服,消失在夜色深处。在这个片段中,从开始的罪有应得到后来的不觉得缺德,带给读者的是言语的矛盾,但对于老妪而言并不矛盾,她从头至尾都在为自己辩解。
回到上文中的问题“善恶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我能想出的最好的回答是“道德的底线”。道德的底线又分为两种,社会道德底线应该是法律,而我认为的善恶标准是个人的底线,你所明辨的善恶就是你的标准。在食不饱居无安的社会背景下,更多的家将、女人、老妪选择了“舍义取生”但于此同时仍有一群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罗生门》为读者展示的便是恶的无处可避,它在家将的心里浮沉,短暂销匿,永恒存在。那么“恶”应当存在吗?与其说恶应当存在,不如说它不可能消失。物质匮乏无疑成为推动家将为盗的重要因素,反观物质基础还算富足的今天,道德价也高。道德在人类史上有被沦为价值问题进行衡量。同样,当道德的标准上升了,最底层的道德或许会被归入恶的范围。道德与不道德,善与恶从来都不是反比关系。
接下来谈谈个人最喜欢的一篇《地狱变》,极为精巧的结构设计,细腻多面的人物形象,色彩明艳的画面,以及不时出现的捉摸不透的隐喻,令我叹为观止。该篇讲述了一名艺术至上的画家(良秀),为完成作品抛弃了亲情、道德、人性。在“我”的眼里崛川老殿下,是位爱民如子、宽宏大度之人,而良秀则是古怪猥琐、无可救药。先抛开作者反讽的可能,就“我”来看,在听闻老殿下对良秀女儿心存异心,目睹老殿下烧死良秀之女后,仍相信老殿下是为了惩戒良秀为画屏风不惜烧车焚人的劣根性。到底是伪善遮住了“我”的眼睛,还是权力蒙蔽了心。看完《密林中》,又回想起《地狱变》,禁不住胡思乱想一番。由此看来,文中对良秀的评价及事件过程是否完全真实,也不得而知。
《密林中》该篇被导演黑泽明改编成电影《罗生门》搬上银幕。短篇以不同个体对同一案件的证词展现出人的复杂,每个人所言都是于自身有利的,我试图从中还原真相,终究是雾里看花。从语言风格美感来看,我个人感觉整本小说中透露出阴柔美,不似朱光潜所言“杏花春雨江南”般的阴柔,芥川笔下的阴柔是瑰丽的,令我见识到日本美学那种独有的物哀之美也能如此浓烈。
最后想说几句题外话,和大家分享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前几日听了一期博客暂时给了我答案,播客主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如果问我看完《罗生门》有什么收获,说实话我回答不出来,唯一可见的大概是芥川又收获了一枚粉丝,但无论是他高超写作技巧还是通透的人生观都丝毫没有被我内化。教科书和工具书更多的是提供现实问题的某种解决方案,文学不提供捷径,文学其实就是想让你迷路,你要在这座巨大的迷宫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如果非要说它可以许诺什么,那就是它可以许诺你一场孤身一人的探险。实际上这和生活的本质是一样的。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读小说是在经历另一种人生。
罗生门读后感 篇20
《罗生门》以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 “ 恶 ” 的无可回避,展示了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质的丑陋,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罗生门,一隅残破的断壁颓垣,在瓢泼的雨水中,边嗟叹人世的纷乱边试图为躲雨的凡夫俗子示范接受洗礼的畅快。然而,在这个悖逆的时代,说教显得如此苍白,各种人性的罪恶与堕落早就以失控的速度滋长,道德瓦解,价值崩溃,连基本的底线在利益面前都不堪一击。
一、无望的恶中寄寓有限生的希望
《罗生门》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种浓重阴沉的气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荒凉景象中,便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特别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这里来了。落魄流亡的家将,骨瘦如柴的老妪,搭配着乌鸦死尸,全都在昏暗的.雨天下散发着消极腐烂的气息,呈现着行将就木的可憎状态。 老婆子眼睛睁得更大,用眼眶红烂的肉食鸟一般矍铄的眼光盯住家将的脸,然后把发皱的同鼻子挤在一起的嘴,像吃食似的动着,牵动了细脖子的喉尖,从喉头发出乌鸦似的嗓音,一边喘气,一边传到家将的耳朵里。 “拔了这头发,拔了这头发,是做假发的。”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还想到美发, 这就是无望的恶中寄寓有限生的希望。
二、恶的谎言的对立面不是真诚
《罗生门》从头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风格,这也是背景部分简化的优点。家将思维的变化,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和最后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恶”的觉悟, 《罗生门》是对人性中 “ 恶 ” 的暴露、揶揄和鞭挞。
这也告诉我们,恶的谎言的对立面不是真诚。完全感觉不到这些句子有任何对于人类生存哲理说教般的突兀与做作,有的只是关于良知与人性的专注思考。
总之,这是一篇将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时间空间加以剧烈地激化呈现的作品,作者用冷峻的语气磨平了世俗思考问题时略带惯性的棱角;用简洁的文字把“恶”那光怪陆离的丑态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进行审视与拷问。
罗生门读后感 篇21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说巨擘,也是当时新思潮文学流派的柱石。他的短篇小说并不像我们所熟悉的众多短篇小说那样有个完满的结局,而往往给读者带来的是出人意料的结尾。这也正是芥川龙之介之所以被称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鬼才的重要因素之一。《罗生门》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小片段,实质平常所见的事情,却在特定的环境下放大来看竟显得如此这般的丑恶与突兀。
主人公设定为一个刚被主任辞退出来的家将。本是一个善良而普通的人,当他面临衣食不足的窘境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的念头“倘若不择手段的话”。来到这罗生门时,这个念头仅仅是一个“倘若”,事实上他是没有这样的勇气与魄力的,他毕竟只是一个良民,连他自己也对自己是否真能够“走当强盗的路”而产生了怀疑。当他来到门楼上,看到那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的时候,他的正义感告诉他无论如何,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已经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刚才那些“当强盗”的念头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个老太婆,就像每个正义英雄在遇到邪恶反派时会做的那样。老太婆害怕了在要给自己开脱时,她告诉了家将关于她拔头发是为了做假发,及被她拔头发的女人其实生前也是干过坏事的。
作者在《罗生门》中细腻的描写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
从性本“善”到最终的恶,过程中看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转变,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人类内心的懦弱。人们相信正义鄙视邪恶,在现实中却不能坚持正义,并存侥幸心态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最终屈服于邪恶且不自知。人性的`丑恶在这本书里被淋漓的刻画,我们看到的故事如同被人一件件撕扯下了外衣一样,狭隘、自私、卑鄙,人们不想也不敢直视的东西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罗生门读后感 篇22
罗生门伫立在京都中央大道上,这四周没有人声,整条街道都被萧条充斥着。本该辉煌的寺庙被破坏,死尸被随意堆放。这里已经承受不了哪怕一场灾害了。
家丁被多年的雇主解雇,在这荒凉的环境下,他又该去往何处。吃不上饭的,穿不了好衣服的生活,他又能撑几天呢?
楼阁里,死尸遍地,一个一身树皮儿色衣服的小老太,正毫不留情地拔去一个死去的女人的头发以求谋生。她已经到了不得不对同胞下手的地步了。这番场景让原本“饿死也不做强盗”的家丁无比愤怒。老婆子为了生存只能这么干,这个被拔头发的女人生前把蛇切段晒成干当做鱼干卖到禁军营。最终她死了,也还是逃不过命运的轮回。而这个老婆子,也遭到了家丁的迫害。但正是老婆子的行为给了家丁致命一击,也给了他一个理由——他自己扒了老婆子的衣服卖是因为她连死人都不放过,自己只不过是在教训这种恶举,这是她罪有应得。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可能在和平年代并没有这么明显,但一旦遭遇了什么灾害,这种本质就会显现出来。善良在这里显得毫无用处。自己善良,那别人呢?让自己生存下来,是每一个人的信念。于是,地位最高的雇主解雇家丁,让自己的处境更过得去;生前作恶却死亡的女人被老婆子拔了头发做成头套;以“惩恶扬善”之名,自以为“行善”的家丁扒老婆子的衣服卖。从最高级的人渐渐往下,到身无分文的可怜人,再到死人,一个都没有被放过。
但他们必须这么做,让自己变得残忍冷酷,不再对“善良”有任何留恋。这黑暗堕落的社会里,没有人会因为一个人善良而怜惜、放过。只有变得强大,才得以使自己能够生存下来。
毕竟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罗生门读后感 篇23
小说《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故事梗概是:大灾后,一名被主人辞退的仆役,在京都的罗生门下避雨。走投无路的他,起了“除了当盗贼,别无他法”的念头。他爬上罗生门的门楼准备暂过一夜,却发现一个老妪正在薅死者的头发。他心中猛然升腾起正义感,质问老妪。老妪回答说用死者头发做假发卖钱来维持生存,而且,这些死者,生前也不是善良之人。仆役对老妪的憎恨之心慢慢减弱,最后竟剥下老妪的衣服在黑夜中逃遁——也许卖了去换顿饭吃吧。
小说中的奴仆为生存所迫,一开始就有了当盗贼的念头。但是当看到老妪薅死者头发时,他心中的善良和正义感还是本能地表现出来。他听了老妪的解释,那种当盗贼的念头又重新升上心头,罪恶感慢慢消解了——这是个复杂的社会,许多人为生活所迫而走上邪恶之途。或许,社会本身就存在邪恶,对邪恶的邪恶,也算不上缺德。甚至,他在剥老妪的衣服时,为自己找到了打劫的理由:“我不这么做,就得饿死嘛。”
面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
当下,人们对社会公权力的滥用已经习以为常,对官员和国企经理贪污款额的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对各种各样的愚弄和欺骗已经不再愤怒,对种种的不公平已经无话可说。罪恶感正在道德的集体沦丧下慢慢消解,并且,催生新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