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梦在青春在》读后感(精选9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梦在青春在》读后感 篇1
最近在读俞敏洪老师的著作《梦在青春在》,整本书已读过半。这要是在早几年,我能耐着性子翻上几页就算不错了。大抵这就是成长吧。
不管成长对我是好处多些还是坏处多些,我们总该要感谢成长的。不过不要误认为人从呱呱坠地到20岁,然后到30岁,再到40岁,再到老态龙钟,才叫成长。年龄只是成长的一个要素。
俞老师在《梦在青春在》中提到的最多的是他的新东方以及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当然也很多次提到电影《中国合伙人》,因为电影整个故事的主线是新东方发展的主线。电影中的成东青也是俞老师的缩影。所以我又从新把《中国合伙人》看了一遍。我想不仅是俞老师和他的朋友们会为自己在电影中的形象热泪盈眶。我乃至更多的人都会为这个故事热泪盈眶。你若有梦想,不防也来看一遍《中国合伙人》。不管你现在是成功还是失败,总能给你些许激励。
俞老师是农村出身,是农民家的孩子,父母大字不识。后来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北大名校。这完全是他自己的努力。很多人取笑他是农村的,取笑他是土鳖。但这都没有影响他的成功。现在他创立的新东方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这成就是很多出身名门出身富贵之家的人所望尘莫及的。正如俞老师说的“一个不死心的人,一个心中总是有梦想的人,不管他现在多么的卑微,只要他在前行的路上,就一定能走出很远的距离。你会发现他不断地成长,不断的取得你想象不到的成就。”
是的,如七堇年说的“要有为朴实的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
我自身是一个性格孤僻,内向,过于自卑的人。但我从来不怨天尤人。我是一个在前行路上的人,我是一个独立、坚强、勇敢、自由、而有梦想的人。
也有人会常常取笑我。但我都会一笑而过。一来他说的确实是事实,二来我没必要反驳,弄得大家脸红脖子粗,伤了和气根本没有必要。反而得不偿失。其实我是一个很贪玩很疯的一个人。若是你见我的时候很文静,多半是身边没有知心的朋友或者场合不允许。贪玩,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没有好过。以至于中考、高考落榜,这一点也不意外。
高中的时候我就读于颍上四中,四中前身是师范学校,那时候名声还是比较好的,后来转型为高中,声誉大跌。而我恰恰就去了四中。有次在街上闲逛遇到初中的同班同学,相互寒暄之后问起各自去了哪里。他说他在一中,语气充满傲气。我回答他说我去了四中,他显然十分不屑的说怎么去了四中那么差的学校。我也只好说成绩不好,没办法。他听得哈哈大笑,得意地扬长而去。这同学以前与我同班。我多少从其他同学那里听了些关于他的事情。不知道是他祖上留下来的,还是父母在哪里结识一些颇有能耐的人,发了点横财。所以平日里他总是一身名贵的'衣服,出手阔绰,招摇大摆的行走在校园。所以即便他不参加中考,然后出现在一中的教室,恐怕也不足为奇。
他这样的,有没有梦想,成不成长是都没有多大关系的。即便他不背书,不做题,等他高中毕业,一定会有一所名校等他去读。而我们就不一样,我们没有显赫的家庭,没有广泛的人脉,所以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梦想,跌跌撞撞的成长。
俞老师说,他高考考了三次,最后还是考上了北大;他每晚要看三十页的书,不然他睡不着;他和朋友创立了新东方。他说:“我们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行?”是的,他们既然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行?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很小的时候,老师也常常教导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要从小就立下志向。所以我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就有愿望,三个愿望:一是让天下的所有人幸福;二是让自己的家庭幸福;三是让自己有所作为。这三个愿望看是很滑稽,直到今天,我还是这么渴望,只是这些不是我一个人就可已完成的。天下幸福,是需要天下的人共同努力。况且幸福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争取来了。以前这是愿望,愿望可以实现也可以不实现,但我都要把它变为祝福。祝福这天下的人都能够幸福。
俞老师说他最喜欢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坏开》。其实我也喜欢:“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俞老师说的对,和海联系最密切的不应该是春暖花开,而应该是惊涛骇浪、狂风暴雨,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面对的事实。
这些年来,我都想认认真真的写些东西。不是为了扬名,也不是为了传世,只是希望等到年迈的时候可以翻来看看。只是很多东西,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了。很多篇半途而废。比如写到花草,我想不起华丽的辞藻形容它的美丽,我就只好停笔;写到人物我没有词形容她的美貌,也就只好停笔。总是文章写得不能如行云流水一般。无论写了多长,都待被迫放弃。给自己取个徐半篇,也不足为过。
不管如何,写作是一种乐趣。写出好文章也是我的梦想。
“尽管她一次次的拒绝我,但我还是想每天都看到她。因为她是我的梦想。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如果额头终将刻上皱纹、你只能做到,不让皱纹刻在心上。”
所以别人能做到的事,你为什么做不到呢?
《梦在青春在》读后感 篇2
最近一段时间看了俞敏洪老师写的几本书,他的经历引起了我的兴趣,他写的内容我有很多同感。
俞敏洪老师,农民出身;我也是农民的儿子,我们都是出身底层的人,父母没有文化。正因为农民出身,因此,不慕虚荣,老实本分,知足常乐,追求心灵的满足,不在乎物质的富足。
俞老师三年考上北大,我虽然没有复课,一年就考上山师,但学校不如他的好。我们自主学习的.精神是一样的,永远追求上进,喜欢读书。
他教了几年大学,自己创业,办的是教育培训类;我教了六年高中,到了教研部门,但一直有一种冲动,也想创业。
他教学喜欢用励志演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也有这样的追求。
下面是《梦在青春在》的精彩语言摘抄。
1、一个活到点子上的人大概需要三个要素:
第一,有一个自己真心真意喜欢做的事,而且这个事情能带来经济收入。
第二,对于权力、财富、名望没有过分的兴趣,更愿意追求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第三,有一个特别值得你一心一意爱的人和你同行。
2、人生幸福两要素。一是进取心,二是满足感。
3、未来教育培训有三大模式,第一是地面教育,第二是平台提供商,第三是内容提供商。
4、一个人就像一颗植物,如果内心没有长大的种子,就永远长不大。如果你内心只是草的种子,你就是草;如果你内心是树的种子,你必然会长成树。
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
6、选择过平淡的人生,平淡的人生不一定平庸;过真正让你自己都觉得惊讶但却发挥了你巨大能量的生活。
7、只有你内心深处了解顾客需要什么,才能把你的企业做成功。
8、在改变的时代改变自己。
9、新东方的核心价值观:诚信负责、真情关爱、好学精进、志高行远。
10、新东方精神,对人生有积极的态度,对事业有执着的追求,对正确的东西有无尽的爱好。
《梦在青春在》读后感 篇3
——题记
今年暑假,我的一位朋友推荐我去读王锋的《愿你道路漫长》,名字倒是挺文艺的。问及原因,朋友说:“只是我最近在读罢了,而且我认为你会和我一样喜欢上这本书。”带着一种莫名的笃定。
大概是我与朋友的品味相似,又或者是他对我的了解,反正现在的我正坐在我的书桌上写着我对读完这本书的感想,成为了下一个推荐这本书的人。
书的作者是王锋,不熟悉国内时尚圈的我起初并不知道这位自2008年至今的gq总监在我国时尚圈的地位,大概只能从陈坤、冯唐为其作序推荐以及书中对奢侈品牌、世界各国的那些偏僻小镇的描写中窥之一二。这本书与其他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只是将《智族gq》七年间的卷首语做了个汇总,然后装订成册,再请一些老朋友作个序,添个文艺的书名罢了。只是这些精致而饱满的文字,被称为中国杂志最好的主编卷首语之一。
人们常说,读书,是心灵间的沟通。诚然,在阅读完整本书后,我所记住的不是书中那些跨越古今中外的故事或秀场,而是在这些故事背后的那个超脱冷静的作者。
我一向认为,外表谦逊温和的人,内心大多坚定有力。内心境界在山上的人,不会认为自己在山上,更不会用所谓的高姿态去俯视众生,他们会更谦卑,更懂得低入尘埃,更有温度,更富有关怀与理性,这是作者的文字给我的触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向我推荐这本书的那位朋友与作者倒有着不少的相同点。大多数人都好像一片落叶,在空气中飘舞、翻卷,摇摇摆摆地落到地面上。可也有一些人,为数不多的一些人,像沿着一条固定轨道运行的星星,没有风能吹到它们,它们有着自身的规律的轨道。
在书的后记里,作者坦言自己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窘况——纸媒体的命运像夏天的黄昏,黑夜正在慢慢降临。行业里几乎每天都有人冲出重围,慨然创业。他将自己形容成“一个打扫战场的老兵,”在遍布四周的凉雾里,目送队伍远去。他说:“我七年前杂志创刊时绝没有想到这样的境况。”
你或许想问,那作者该怎么办呢?
时间是一个巨大的滑坡,坠落时每个人的`宿命。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我尊重那些身体滑落内心升腾的人。就像作者说他内心一点儿也不忧伤,因为自己的杂志有幸赶上了中国杂志业最蓬勃发展的十年。接受这个行业的衰落,与当年跟随他一起成长一样,都是我们生命中让人怀望的旅程。
与其相对的,我的那位朋友也在用一颗年轻的心去面对着他的窘况。
奇怪的动物会被保护起来,奇怪的人却往往受人排挤。这个时代里,有太多的庸才且固步自封者也不少,他们不仅偏安一隅还要拽住别人的裤脚。我的朋友一直拒绝并奋力挣脱社会的固有教条,像个英勇的开创者和诚恳的实践者。
而如今,他也成功了。
前段时间突然想起来我的那位朋友几年来不曾改变的座右铭——梦想是陪我睡觉的东西,不实现他我会失眠。
“所以说,梦想实现后的你有什么不一样吗?”我问道。
“也没什么不一样吧,”他顿了顿,随即笑道,“然后我发现好像实现了梦想也还是会失眠。”他显得有些无奈。
我们都笑了起来。是的,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梦在青春在》读后感 篇4
最近在读俞敏洪老师的著作《梦在青春在》,整本书已读过半。这要是在早几年,我能耐着性子翻上几页就算不错了。大抵这就是成长吧。
不管成长对我是好处多些还是坏处多些,我们总该要感谢成长的。不过不要误认为人从呱呱坠地到20岁,然后到30岁,再到40岁,再到老态龙钟,才叫成长。年龄只是成长的一个要素。
俞老师在《梦在青春在》中提到的最多的是他的新东方以及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当然也很多次提到电影《中国合伙人》,因为电影整个故事的主线是新东方发展的主线。电影中的成东青也是俞老师的缩影。所以我又从新把《中国合伙人》看了一遍。我想不仅是俞老师和他的朋友们会为自己在电影中的形象热泪盈眶。我乃至更多的人都会为这个故事热泪盈眶。你若有梦想,不防也来看一遍《中国合伙人》。不管你现在是成功还是失败,总能给你些许激励。
俞老师是农村出身,是农民家的孩子,父母大字不识。后来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北大名校。这完全是他自己的努力。很多人取笑他是农村的,取笑他是土鳖。但这都没有影响他的成功。现在他创立的新东方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这成就是很多出身名门出身富贵之家的人所望尘莫及的。正如俞老师说的“一个不死心的人,一个心中总是有梦想的人,不管他现在多么的卑微,只要他在前行的路上,就一定能走出很远的距离。你会发现他不断地成长,不断的取得你想象不到的成就。”
是的,如七堇年说的“要有为朴实的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
我自身是一个性格孤僻,内向,过于自卑的人。但我从来不怨天尤人。我是一个在前行路上的人,我是一个独立、坚强、勇敢、自由、而有梦想的人。
也有人会常常取笑我。但我都会一笑而过。一来他说的确实是事实,二来我没必要反驳,弄得大家脸红脖子粗,伤了和气根本没有必要。反而得不偿失。其实我是一个很贪玩很疯的一个人。若是你见我的时候很文静,多半是身边没有知心的朋友或者场合不允许。贪玩,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没有好过。以至于中考、高考落榜,这一点也不意外。
高中的时候我就读于颍上四中,四中前身是师范学校,那时候名声还是比较好的,后来转型为高中,声誉大跌。而我恰恰就去了四中。有次在街上闲逛遇到初中的同班同学,相互寒暄之后问起各自去了哪里。他说他在一中,语气充满傲气。我回答他说我去了四中,他显然十分不屑的说怎么去了四中那么差的学校。我也只好说成绩不好,没办法。他听得哈哈大笑,得意地扬长而去。这同学以前与我同班。我多少从其他同学那里听了些关于他的事情。不知道是他祖上留下来的,还是父母在哪里结识一些颇有能耐的人,发了点横财。所以平日里他总是一身名贵的衣服,出手阔绰,招摇大摆的行走在校园。所以即便他不参加中考,然后出现在一中的'教室,恐怕也不足为奇。
他这样的,有没有梦想,成不成长是都没有多大关系的。即便他不背书,不做题,等他高中毕业,一定会有一所名校等他去读。而我们就不一样,我们没有显赫的家庭,没有广泛的人脉,所以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梦想,跌跌撞撞的成长。
俞老师说,他高考考了三次,最后还是考上了北大;他每晚要看三十页的书,不然他睡不着;他和朋友创立了新东方。他说:“我们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行?”是的,他们既然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行?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很小的时候,老师也常常教导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要从小就立下志向。所以我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就有愿望,三个愿望:一是让天下的所有人幸福;二是让自己的家庭幸福;三是让自己有所作为。这三个愿望看是很滑稽,直到今天,我还是这么渴望,只是这些不是我一个人就可已完成的。天下幸福,是需要天下的人共同努力。况且幸福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争取来了。以前这是愿望,愿望可以实现也可以不实现,但我都要把它变为祝福。祝福这天下的人都能够幸福。
俞老师说他最喜欢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坏开》。其实我也喜欢:“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俞老师说的对,和海联系最密切的不应该是春暖花开,而应该是惊涛骇浪、狂风暴雨,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面对的事实。
这些年来,我都想认认真真的写些东西。不是为了扬名,也不是为了传世,只是希望等到年迈的时候可以翻来看看。只是很多东西,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了。很多篇半途而废。比如写到花草,我想不起华丽的辞藻形容它的美丽,我就只好停笔;写到人物我没有词形容她的美貌,也就只好停笔。总是文章写得不能如行云流水一般。无论写了多长,都待被迫放弃。给自己取个徐半篇,也不足为过。
不管如何,写作是一种乐趣。写出好文章也是我的梦想。
“尽管她一次次的拒绝我,但我还是想每天都看到她。因为她是我的梦想。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如果额头终将刻上皱纹、你只能做到,不让皱纹刻在心上。”
所以别人能做到的事,你为什么做不到呢?
《梦在青春在》读后感 篇5
自己真的很容易被感动,读到俞敏洪的文字,深深地被感动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即使身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也有一部心酸的“历史”,但是,永不破灭的是对未来的执着,对梦想的执着。他是一个真诚的人,每个故事都饱含深情,每个故事都让人感慨万千。最令我钦佩的是一些小的细节,他每年读大约60本书,但是,他是在多么繁忙的情况下读这60本书的,新东方现在的老师应该有3万人了,管理这么大的“学校”,需要多么大的能耐,况且是上市公司,直接和股东的利益挂钩,多少人在盯着新东方。但是他说的朴实的语言让我敬佩有加:不管白天多么累,我每天晚上不读30页的书我是不睡的,因为我知道这30页的书我读了就意味着我的成长。所以,在你的生命中如果有一天你再也不去跟别人比较,不跟别人比高矮,不跟别人比长相,不跟别人比是富二代还是穷二代,那你的生命就已经开始成长了。
这些闪光的语句总是给我无穷的动力,每当想要贪婪、放弃的时候,觉得不应该,人应该眼睛向内,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自己修炼好了,好的运气自然会到来。如果自己一团糟,即使是机会来了,也不会停留,因为机遇常常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人到中年,乐观点讲,还应该是青年,最难战胜的是自己,最难做到的是坚持。我喜欢阅读、写作、运动,即使如此,也不能坚持到底,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哪天累了就不想写了,哪天事情多了,就不运动了。坚持应该是最艰难的时候依然如故地去做一件事,这样才叫坚持,遇到困难和问题就停下,那不叫坚持。
我也时不时地写些东西,但是从来没有连续坚持过一个月,而俞敏洪在《梦在青春在》这本书中说:我从高考开始到今天为止,从来没有一天放弃过自己的成长,这个成长就源自一个强烈的意愿:我每一天都想比前一天更好,而且我只跟自己比。在30年的时间里,我每天坚持写日记,每周坚持写周记,每月坚持写月记,每年坚持写年终总结,这些都是为我自己写,不是为别人。
这就是差别,能始终如一地坚持,最终生命得到了提升。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的量是惊人的。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道理,是思想的巨人,却是行动的矮子。任何工作都有它的`不容易,任何人都有他的不容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你对了,你的世界就对了,为了梦想而坚持,用自己的坚持向世界证明你的与众不同。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76岁的摩西奶奶开始学绘画,90多岁的杨绛仍笔耕不辍,82岁的杨振宁娶了年轻的妻子,比起他们,我们是年轻人,正当年少时,莫让时光虚度,成功最快的捷径是脚踏实地。
《梦在青春在》读后感 篇6
近日,读完俞敏洪的《梦在青春在》这本书后,深深地被他的文字感动了。这本书共有七章,其中包含了大约45篇小故事,收录了他的经历感悟以及各地的演讲和采访,这本书给正在迷茫的年轻人加了一次满满的油,拿起这本书,一定会给正在追梦的你一路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这本书的内容关乎梦想,告诉我们一件事,梦想和年龄没有太多关系,有的人20岁就已老去,而有的人80岁却依然拥有一颗年青的心。他说青春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梦想就是你心中的.东西,是即使心中迷茫却依然坚守的东西。
《把戏年华》是他在大学生励志系列公益讲座上的演讲题目。一个人所谓的成功与你的外表、家庭、学校没有必然的联系,和你内心的冲动有关系。如果我们总是关注自己不该关注的东西,关注自己的长相、家庭条件,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关注自己到底应该怎样成长,而当我们真正关注应该关注的事的时候,生命才能成长。这个成长即一个强烈的意愿:每一天都想比前一天更好,而且只跟自己比。俞敏洪虽然是现任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但是在30年的时间里,他仍然坚持每天写日记,每周写周记,每月写月记,每年写年终总结。这些日记、周记、月记其实也是回忆自己每天、每周。每月做了什么,这些有没有让自己有所成长。
俞敏洪在国内外的上百场演讲,其实演讲内容已经重复了很多遍,对于他自己来说,并无多大收获,那他晚上睡觉前就会翻开一本书,至少读30页,不管白天多么累,都要把这30页的书读完,因为这30页的书就意味着成长。读书,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书籍,读书便要博览群书,读各种各样的书,能够开启你智慧、启发理想、燃烧的书。
当下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有着创业梦。现在是一个创客的时代,而且是坚持努力总会有成功的时机,虽然阶级似乎被固化了,但还是要相信个人奋斗的力量,相信自己有跳出现有困境的力量,把苦难当成财富而不是挫折,这样你才能收获更多。俞敏洪在xx年哈佛大学的演讲中举例说明,马云是学英语的,并不懂互联网,但是他却把e-Bay步步紧逼逼出了中国。李书福刚开始也只是个开摩托车修理厂的,每年在小县城赚个二三十万元就很舒服了,当他想造汽车时,很多人叫他别瞎想了,一个农民造什么汽车,这个时候一般人和企业家的思维差异就表达出来了,他做的就是把两辆摩托车焊在一起,把其中一辆摩托车的把手换成方向盘,最后我们看到吉利汽车卖疯了,并且拥有了沃尔沃汽车品牌。因此,企业家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思维。
《梦在青春在》读后感 篇7
近日,读完俞敏洪的《梦在青春在》这本书后,深深地被他的文字感动了。这本书共有七章,其中包含了大约45篇小故事,收录了他的经历感悟以及各地的演讲和采访,这本书给正在迷茫的年轻人加了一次满满的油,拿起这本书,一定会给正在追梦的你一路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这本书的内容关乎梦想,告诉我们一件事,梦想和年龄没有太多关系,有的人20岁就已老去,而有的人80岁却依然拥有一颗年青的心。他说青春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梦想就是你心中的东西,是即使心中迷茫却依然坚守的东西。
《花样年华》是他在大学生励志系列公益讲座上的演讲题目。一个人所谓的.成功与你的外表、家庭、学校没有必然的联系,和你内心的冲动有关系。如果我们总是关注自己不该关注的东西,关注自己的长相、家庭条件,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关注自己到底应该怎样成长,而当我们真正关注应该关注的事的时候,生命才能成长。这个成长即一个强烈的意愿:每一天都想比前一天更好,而且只跟自己比。俞敏洪虽然是现任新东方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但是在30年的时间里,他仍然坚持每天写日记,每周写周记,每月写月记,每年写年终总结。这些日记、周记、月记其实也是回顾自己每天、每周。每月做了什么,这些有没有让自己有所成长。
俞敏洪在国内外的上百场演讲,其实演讲内容已经重复了很多遍,对于他自己来说,并无多大收获,那他晚上睡觉前就会打开一本书,至少读30页,不管白天多么累,都要把这30页的书读完,因为这30页的书就意味着成长。读书,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书籍,读书便要博览群书,读各种各样的书,能够开启你智慧、启发理想、燃烧激情的书。
当下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有着创业梦。现在是一个创客的时代,而且是坚持努力总会有成功的机会,虽然社会结构阶级似乎被固化了,但还是要相信个人奋斗的力量,相信自己有跳出现有困境的力量,把苦难当成财富而不是挫折,这样你才能收获更多。俞敏洪在2013年哈佛大学的演讲中举例说明,马云是学英语的,并不懂互联网,但是他却把e-Bay步步紧逼逼出了中国。李书福刚开始也只是个开摩托车修理厂的,每年在小县城赚个二三十万元就很舒服了,当他想造汽车时,很多人叫他别瞎想了,一个农民造什么汽车,这个时候一般人和企业家的思维差异就体现出来了,他做的就是把两辆摩托车焊在一起,把其中一辆摩托车的把手换成方向盘,最后我们看到吉利汽车卖疯了,并且拥有了沃尔沃汽车品牌。因此,企业家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思维。
有一篇山姆·沃尔顿的传记让我印象尤其深刻。在美国当零售业遍地都是的时候,你很难想象在一个只有3000人的小镇能够诞生全世界最大的连锁集团,而且该连锁集团还一度成为世界500强的第一名。“热爱成就一切”,这应该是任何干事创业的人应该牢记的一句话。山姆热爱卖东西,热爱零售业,他一辈子都在做那么一件小事,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在很多人看来不值得投入的一件事情,但他投入了毕生的精力,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山姆看来,不管公司做到多大,他一直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创业者,而不是成功者,并没有靠着自己的巨大财富坐享其成。另一方面,很多成功人士不管自己的财富地位如何,都保持本色,依然住着老房子,开着旧汽车,从来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读完这一篇,我也决定有希望仔细研读山姆·沃尔顿的自传《促销的本质》,上一堂促销学的实践课。
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读完了俞敏洪的《梦在青春在》,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每次想要放弃的时候,书中那些闪光的句子总会激励着我,“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自己修炼好了,好的运气自然会到来。如果自己一团糟,即使是机会来了,也不会停留,因为机遇永远只为有准备的人敞开大门。
《梦在青春在》读后感 篇8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在追梦的路途中一路向前,绝不向现实低头,妥协,并最终成就梦想中的人生。商场如战场,他笑谈“浑水攻击新东方”阻击战;人生如戏,他调侃热映的《中国合伙人》,说饰演自己的黄晓明不及自己帅,因为经历的风霜都刻在男人的皱纹里;除了对个人奋斗经历的深情回顾外,他还用文字生动地展示了新东方成立2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及变革之路。他说他宁可死在改革的路上,也不死在成功的基因里。他在书中激扬文字,热情鼓励学生与创业者。他就是俞敏洪,他的书——《梦在青春在》更值得我们品析。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他教导我们你的成功与你的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没有关系,与你内心的'渴望有关。他常说,一个人可以过贫困的生活,一个人可以过孤独的生活,但一个人不能过没有理想的生活。一个人内心有了渴望与理想,但不只是渴望多玩一会,渴望睡得跟好,虽然这些渴望可以有,但一个人应该有更加伟大的渴望。渴望自己变得伟大,渴望自己能够有影响力,能为社会做贡献。
一个人就像一个植物,如果内心没有渴望成功的种子,就永远不会成功。如果你内心的种子是警察的种子,那么长大后你也许会成为警察;如果你渴望成为艺术家,长大后也许会成为艺术家。但是人内心的种子可以改变。只要你想改变,变得伟大,变得成功,你就能改变。所以我们内心要有一颗渴望的种子。这种渴望就是你走向未来的强大动力。
不管今天你的环境如何,不管你今天身处何地,只要你心中有生命的热情,只要你相信未来总有一天会变得更加美好,只要你相信努力与奋斗的力量,你就会走向成功。
《梦在青春在》读后感 篇9
——题记
今年暑假,我的一位朋友推荐我去读王锋的《愿你道路漫长》,名字倒是挺文艺的。问及原因,朋友说:“只是我最近在读罢了,而且我认为你会和我一样喜欢上这本书。”带着一种莫名的笃定。
大概是我与朋友的品味相似,又或者是他对我的了解,反正现在的我正坐在我的书桌上写着我对读完这本书的感想,成为了下一个推荐这本书的人。
书的作者是王锋,不熟悉国内时尚圈的我起初并不知道这位自2008年至今的gq总监在我国时尚圈的地位,大概只能从陈坤、冯唐为其作序推荐以及书中对奢侈品牌、世界各国的那些偏僻小镇的描写中窥之一二。这本书与其他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只是将《智族gq》七年间的卷首语做了个汇总,然后装订成册,再请一些老朋友作个序,添个文艺的书名罢了。只是这些精致而饱满的文字,被称为中国杂志最好的主编卷首语之一。
人们常说,读书,是心灵间的沟通。诚然,在阅读完整本书后,我所记住的不是书中那些跨越古今中外的故事或秀场,而是在这些故事背后的那个超脱冷静的作者。
我一向认为,外表谦逊温和的人,内心大多坚定有力。内心境界在山上的人,不会认为自己在山上,更不会用所谓的高姿态去俯视众生,他们会更谦卑,更懂得低入尘埃,更有温度,更富有关怀与理性,这是作者的文字给我的触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向我推荐这本书的那位朋友与作者倒有着不少的相同点。大多数人都好像一片落叶,在空气中飘舞、翻卷,摇摇摆摆地落到地面上。可也有一些人,为数不多的一些人,像沿着一条固定轨道运行的星星,没有风能吹到它们,它们有着自身的规律的'轨道。
在书的后记里,作者坦言自己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窘况——纸媒体的命运像夏天的黄昏,黑夜正在慢慢降临。行业里几乎每天都有人冲出重围,慨然创业。他将自己形容成“一个打扫战场的老兵,”在遍布四周的凉雾里,目送队伍远去。他说:“我七年前杂志创刊时绝没有想到这样的境况。”
你或许想问,那作者该怎么办呢?
时间是一个巨大的滑坡,坠落时每个人的宿命。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我尊重那些身体滑落内心升腾的人。就像作者说他内心一点儿也不忧伤,因为自己的杂志有幸赶上了中国杂志业最蓬勃发展的十年。接受这个行业的衰落,与当年跟随他一起成长一样,都是我们生命中让人怀望的旅程。
与其相对的,我的那位朋友也在用一颗年轻的心去面对着他的窘况。
奇怪的动物会被保护起来,奇怪的人却往往受人排挤。这个时代里,有太多的庸才且固步自封者也不少,他们不仅偏安一隅还要拽住别人的裤脚。我的朋友一直拒绝并奋力挣脱社会的固有教条,像个英勇的开创者和诚恳的实践者。
而如今,他也成功了。
前段时间突然想起来我的那位朋友几年来不曾改变的座右铭——梦想是陪我睡觉的东西,不实现他我会失眠。
“所以说,梦想实现后的你有什么不一样吗?”我问道。
“也没什么不一样吧,”他顿了顿,随即笑道,“然后我发现好像实现了梦想也还是会失眠。”他显得有些无奈。
我们都笑了起来。是的,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