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桃花源记》有感

短文网

2025-05-20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桃花源记》有感(精选12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桃花源记》有感 篇1

陶渊明做过一个很美很美的梦。

梦里,有大片大片的桃花林,林子里充满了桃花的清香,粉红的花瓣簌簌落下,洒满了一地。翠绿翠绿的青草织成了一张绿毯,与花瓣粉绿相间,显得浪漫而又神秘,让人忍不住去探寻桃林的秘密。于是小心翼翼穿过一道幽深狭窄,仅能容一人的山洞,眼前景象豁然开朗,让人大吃一惊,山洞里竟是一片有人居住的世外桃源!这里的地面平坦宽广,房屋井然有序的排列,旁边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植物。羊肠小道交错在一起,隐隐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鸡鸣狗叫。穿着奇异服装的男女来来往往,辛勤耕作,老人和小孩都快乐地生活着。这里的人们善良、淳朴,过着原始的躬耕生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忘却了世俗的纷扰,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闲适恬淡,怡然自得。这里,就是桃花源。陶渊明把这个梦记述下来,于是就写成了《桃花源记》。

每当我读《桃花源记》的时候,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副人们自由和乐生活的景象,仿佛桃花源真的存在,自己也是桃花源人,每日清晨踏歌而去,傍晚荷锄而归。多么美好的景象啊。可惜,这只不过是一个幻想罢了。

可是想到现如今的社会,每个人都想着获得更多的利益,却丢失了诚信,丢失了友善,丢失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彼此之间的尔虞我诈与明争暗斗让每个人都得了“被害妄想症”,变得小心翼翼。前段时间的“扶不扶”问题就是最好的例子,碰瓷者为了利益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彻底打破,谁也不知道你救的人会不会“反咬你一口”,所以还是束手旁观,明哲保身,万事无忧。这是何等的悲哀!

陶渊明就是如此,心中悲哀到极点却又无力挽回,只能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文学创作中。他写出《桃花源记》,就是为了激起人们对诚信,对友善的人际关系的向往啊!桃花源,不正是我们所需要建设的社会的理想模板吗?

但是,桃花源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桃花源是与世隔绝的。须知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整体,科技发展迅速,只有开放才能跟紧世界的脚步。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不就是造成中国近代史如此屈辱的主要原因之一吗?

所以,以桃花源为模板,一个诚信、友善、开放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

建设理想社会的重担就落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我们一定要发扬刻苦精神,努力学习,重拾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将其发扬光大,并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示,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读《桃花源记》有感 篇2

最近几日,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偶有所感,付与笔端,倾于纸上。

夹水两岸,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正是此番美景,使得渔人“欲穷其林”,也让陶渊明陶醉其中,不可自拔。步入桃源,仿佛若有光,这光照亮了路,使渔人豁然开朗,让身处尘世的陶渊明心中有了希望。“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环境安适宁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渔人目之所及,便是陶渊明心之所向。

陶渊明,那个才溢志高,偏生于末世的靖节先生,在亦仕亦耕中挣扎了十余载,终于抛却五斗米的束缚,躲进自己构建的“象牙塔”中,开始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他以为是脱俗,实则也是一种逃避。社会不会因为他的离开而停止动乱,也没有一方势力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百姓也不曾过上他所期望的桃园生活。当世外世界与凡尘俗世的对比愈来愈强烈,在理想与现实间来回挣扎,却不懂得作出行动来争取,伤的最深的仍是浊世中的清醒者。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讲,世外桃源并不存在,因为所有的和平都是通过斗争而来的。若是一味选择逃避,就永远无法触及真正的美好。在虚构世界里自我解脱,独守一方天地,终究没有奔赴正义来的实际,终在荒凉中落下人生的帷幕。

这个世界向来不是至纯至美,“独善其身”是一种生活态度,也要有“革弊端,济天下”之宏愿壮举。

读《桃花源记》有感 篇3

武陵人发现了如同仙境般美好的桃花源,那里没有剥削,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真是美如仙境。然而,当他再寻桃花源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后遂无问津者”。这是《桃花源记》中讲述的故事。

读完《桃花源记》后,虽明知故事是虚构的,但我的脑子里始终留着一个疑问——如果“武陵人”不放弃寻找桃花源,是不是有可能再一次找到那安乐和平的地方?再进一步,我们无法找到在现实中的桃花源,但我们是否可以在心中留下一块美好的“桃源”?的确,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桃花源”是不可能真正存在的,因为我们都不完美。但我们可以在心中保留一个纯真的世界,我们不完美,但不是说我们不能追求完美。尽管世界在改变我们,我们却还可以在心中留存一片纯净的天空。

不知你有没有看过电影《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电影中的小男孩查理就有一颗纯净的心。即使一家六个人只能挤在一间小破房里,即使一年只能吃到一次糖,即使现实再惨,查理依旧保持着善良的性格,最后成为赢家。赢得了一整个巧克力工厂。而另外四个孩子,也许是受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是其他原因,他们的性格就没那么惹人喜爱了——贪婪,傲慢,尖酸刻薄,不相信幻想,他们丢失了心中的纯真,变得现实而冷漠,他们的下场也不怎么令人愉快,在此不多说。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电影,但想想看,电影不是为反映现实而出现的吗?

即使现实再怎样令人悲哀,我们却可以在心中留住“桃花源”。那里包含着我们的理想,纯真与幻想,是一个真正的美好仙境。记住:永远不要放弃心中的桃花源。

读《桃花源记》有感 篇4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触颇深,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不仅令渔人流念忘返,还使我意味犹深。

渔人因迷路来到了一条落花缤纷的小道,向前走去,看见了一座山,山中有个小洞,渔人走了进去,刚进去,是十分狭窄的,路边的石头十分的坚利,随时都有可能划破自己,又往前走了十几步,前方的景象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看见了一派祥和之景,仿佛与洞外的战乱隔了两世,这里是快乐祥和的景界,是个美好的人间仙境。

然而,这篇文章令我最深有感触的地方,不是陶渊明的理象和现实,不是“怡然自乐”的'纯真,也不是“设洒杀鸡作食”的至纯至朴。而是那条供人进出的小洞,是那初极狭后的豁然开朗!

关于豁然开朗这个词,书上的注释是形容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在我认为,是历经重重困难,从初极狭的通道来到了豁然开阔、明朗的境界。

袁隆平爷爷便是“初极狭”到“豁然开朗”的典范,他为了让中国人吃上饭,来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座大山,找到了洞口,设法走进去,不见他左手持着放大镜,右手拿着镊子,弯腰弓步,在稻田中一株一株地找,一粒一粒的找,只为找到一颗雄性不育株水稻,他终于迈进了小口,在不断的研究,实验中,他失败了无数次,可每次总是不忘初心的站起来,带领团队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一步步向“桃源”迈进,最终,历经千险穿过了山洞,豁然开朗,此时是身负重担的释放,更是眼前这片黄金似的“桃源”。

豁然开朗,不仅可以是一种现实,更可以是一种境界。

那么,豁然开朗的境界该如何达成呢?它可能是漫长的,险阻的,可能一路有许多绊脚石,有尖锐的石头,一点点儿消磨我们的意志,但,我们不能退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逆风的蚂蚁,狂风中的鹰雁,逆游的鱼!心有梦便方可实现,不后悔,不放弃,定会来到豁然开朗之境,属于自己的桃源。

每个人都期待,盼望那片广阔的属于自己的天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对你对我,亦是如此!

读《桃花源记》有感 篇5

阅读时我很好奇,陶渊明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描绘出了桃花源中的小山庄?他们都向往桃花源村中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陶渊明在创作时的处境并不乐观,陶渊明却在作品中将桃花源村写的如此的令人神往。

真令人为之敬佩。当我真正的深入样本后,结合他的时代背景,我渐渐明白了,此文并非写景之文,而是透过桃花源来表现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们身边也有种种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在向往着一个像桃花源村那样无忧无虑的乐土。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对于陶渊明而言,也许这种复杂感情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在他心里胸怀大志是她他的梦想,怀才不遇是他的处境,世外桃源是他想要去的地方,所以作者把刘子骥幻化成自己的化身,去寻找这方乐土。但是刘子骥没有找到桃花源村,也说明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村可能并不存在。

我曾也遇到过许多人,许多事,看见过很多因为生活不顺而选择放弃自己梦想的人。我也时常遇到这种想要放弃的时刻,但每当此时,我都会想起桃花源村,我希望那个安静而又祥和的地方是现实,而不是作者的一个幻想。于是我把这座令人安详的小山村放在了自己的心中,我告诉自己,只要心里有桃花村,那么桃花村便每个地方都是。每当想到这个时候,我总会坚持自己的梦想,向着美好的生活去努力。

桃花源村的朴实着实令所有人向往,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不能被现实打败,即使心里再难受,也不要忘了像陶渊明一样,心里装有一个桃花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让桃花村的美丽永远在我们心中,让桃花源的桃花永远在我们心中盛放。

读《桃花源记》有感 篇6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受吸引,陶渊明选择用生动的句子营造一个安详、宁静的环境。

“突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五彩。“一句话让人想象,仿佛我已经处于飘渺的'状态,如果已经成仙,粉红色的桃花,散发着一阵清香,都让人忘记了悲伤和烦恼。只要静静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然而“就要还家了。设酒杀鸡作食。“我又热了,看到桃源人民的热闹,我们仿佛男女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

读《桃花源记》有感 篇7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后,我的灵魂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进那个人间仙境。那里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有的只是快乐和谐的生活。我经常幻想着那样的人间仙境。

但这仅仅是幻想,当回过神来,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因为现实中的世界距离那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远。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明白了关爱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带着弟弟到室外散步,我们沿着荷花塘走过,微风拂面,淡淡的荷叶清香中夹着柏油的气味,原本令我心旷神怡的舒适感一扫而光。这时我想到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还存在,那么还可以闻到竹叶的清香呢。可是,现在大部分的气味都被尘土的气息所代替了。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厂越来越多,排放的气体严重污染了环境,还有各种车辆排放的尾气,使原本就污染严重的环境雪上加霜,想起这些,心里一阵遗憾。

夜幕如期降临,我和弟弟沿着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脚步,我问他:“你怎么不走了呢,天快黑了。”他指着一只打转的鸟儿说:“姐姐你看,是小鸟,好可爱呀,也在做游戏吗?”我说:“可能是吧。”他想了一会儿,看着我说:“怎么只有一只呢,其他小鸟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妈妈,找不到家了?晚上会害怕吗?”面对他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观望四周,这里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后来为了造路、建房,竹林变成了柏油路与居民区,或许这只鸟儿正如我弟弟所说的那样失去了家园,无家可归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失去了家园的何止是这一只小鸟呢,有多少小动物无家可归,有多少动物濒临灭绝或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这都是人类所赐。

渐渐地我开始进入梦乡,我仿佛变成了刚才所见到的那只鸟儿,来到了一个人间仙境,这儿晴空万里、山清水秀、我在这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往下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的气候,在阳光的照耀下,花儿显得分外鲜艳。这里的生活非常和谐,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劳作,享受着劳动与大自然的喜悦。

读《桃花源记》有感 篇8

我最近重读陶渊明的一首诗《桃花源记》:“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人生之尘在风中漫游,经历了磨难,已经不是原来的生命。这首诗,看起来平淡,其实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测,人人都会有体验,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有过漂泊曲折的经历,生命已经非原来的样子。这首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当时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悲凉沉郁,但是最后四句,流传最广:“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却颇有生趣。人生的曲折磨难,并没有使诗人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欢乐,是和乡亲邻里聚会饮酒,这是平凡世俗的乐趣,陶渊明在很多诗中作过描绘,譬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都是提醒人们,要及时行乐,生命如此短促,人生如此匆忙。那么,活着就赶紧做自己以为快乐的事情。

这样的人生目标,对现代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在陶渊明的时代,却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他的《桃花源记》正是对这种理想的生动描绘。

我想,现代人将这四句诗单列,作为一首惜时励志的诗,其实也没有违背陶渊明的本意。惜时,古今如一。励志,内容发生了变化,以古人之诗,励今人之志,有何不可呢?

读《桃花源记》有感 篇9

桃花源记是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桃花源是当时人们最神往的地方。

桃花源记主要写了:一个渔夫发现桃花源里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远离战争的纷扰,过著安逸和谐的生活。就回去告诉了太守,太守派人一起前往却找不著去桃花源的路,就迷失在了林子中,还有一个人去找过桃花源,但却途中病发身亡,从此就没人再过问了。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反抗。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段是描写桃花源里面村民是怎样生活的,当时的人们十分向往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个山洞里面宁静的生活;一个是战火纷飞的时代。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我读了桃花源记后,认识了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希望同学们找时间读一读像《桃花源记》这样的半文言文,试著自己理解文章的意思。

读《桃花源记》有感 篇10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现在许多人向往不已。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己的理想王国。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读《桃花源记》有感 篇11

候鸟穿过地球,麦苗化作啤酒,我在春天的角度里停留,想念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我想了许久,许久。想起了美好的事情。

在战火纷飞的晋朝,陶渊明想象出了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多好: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民风淳朴,宁静安乐。在那个年代,是谁都会向往。

世外桃源真美,我也有我的桃源。

我的桃源就是如今家乡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池塘。那是我的乐园。小时候,一放学,三二成群的伙伴,就必须得到那去。池塘边,楐树随风飘扬,荷花姐姐和荷叶妹妹也在跳舞。欢笑声中,伙伴们玩起了水,你一脚我一脚溅起高高的白色浪花。小鱼儿也闲不住,摇摆着尾巴,水上水下的,似乎怎么玩也玩不够。

但就在我十岁的时候,我离开了它,来到城市。

亲爱的柳树,你还记得吗?我常常坐在你的背上,和你亲爱的小鸟,小虫家人一起玩耍;荷叶荷花你们是我见过最美的小花小草,但我想对你们说对不起。我不应该破坏你们的美,我时常忍不住摘下你们放在家里,因为你们真的是太美了;小鱼儿们,你们还在吗?我还想和你们一起比赛游泳呢;我亲爱的伙伴们,你们还好吗?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如果我们再见面。

美丽的池塘,请你等着我。

亲爱的小伙伴,请你们想着我。

美丽的`桃源,我会回来的!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资料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我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那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那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述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用心的思想好处。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我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我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我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就应遵守诺言,因为这不但是别人对你的依靠也更是自我对自我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样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那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此刻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此刻那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此刻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我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一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读《桃花源记》有感 篇12

理想化的情境很美好,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是在当时有几个人能像陶渊明一样呢?又有几个人有他那样的境界呢?所以,在那个黑暗的社会我们忽略了除他以外的所有人只记住了陶渊明,美其名曰他超凡脱俗。

现实往往很残酷,如《桃花源中》的那些人,他们也只是逃避现实,而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逃避现实谁都可以做到,但是很多时候社会并不允许。

就像现实中的我们,所遇到的学生比杰哥文中的学生还低几个档次,了,竟然还有除了自己名字其他字都不会写的(和只记住陶渊明对比[呲牙])。义务的`车轮把这些都滚到了我们,我们别无选择。

虽说我的课堂我做主可以,但是“外界”的压力如牛毛一般压着,想只带着学生慢慢的读书,不用做那些个专为而设置的,可是学校不允许,不允许,就连学生自己都不允许。学生明明知道自己不喜欢上课,不喜欢写作业,但是他们喜欢分数,尤其喜欢高分数啊!

再者,如我一般的年轻的“老”16年来一直被浸泡在这样的环境中,周围没有人认可你,鼓励你,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被打压和被嫉妒。真的都快把自己练成神了,但毕竟是“凡人”,控制不住自己不去想不去做,但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却又没有能改变一丁点。对于负责任的人来说,或许最好的办法就是逃离,可是放眼望去,哪怕是单凭幻想,环境都一样,往哪里去呢?

或许我这样的想法过于消极,太过悲观。可现实就摆在那里,不动,甚至还越演越烈。

昨天晚上看到以前文章说,为什么我们现在教不好学生,因为我们改变的速度爱学生差太多了,深以为然。

思想指引着行动。我们的思想还没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可是学思想早已变得甩我们好几条街了。如此剧烈的矛盾我们确实是无能为力了。

最重要的是,杰哥只是上了一节课,我们是天天都如此。不是有句话说“习惯成自然了”吗?更多时候不是我们放弃,而是学生自己,学生家长早已放弃了。部分家长(学生)的指导思想是在学校呆着,不会出事,三年过后等长大点就可以打工或者做其他事了,真的是思想决定行动。他们没有哪怕一丁点的目标和动力,这就是现实。这也是生活。

我们每天都是如此。难道我们也要像梭罗一样跑道瓦尔登湖旁边去?或者如陶渊明一样写出哥《桃花源记》,然后自己去开垦“荒地”?再或者如李白一样豪放的吼几句?

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杜甫,眼睛看到的都是现实,但是我们没有杜甫的胸襟,更没有杜甫的家庭背景。我们需要苟且的活着,仅此而已。

理想很美好,可现实太残酷。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