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浮生六记有感

短文网

2025-05-24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浮生六记有感(精选13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1

初读此书,思为清酒,细品之,才知是纯中带烈,口齿留香。谈及书中的两人,沈复和芸娘。只有芸娘,让我羡慕,让我心疼。

我羡慕文中芸娘的学识。虽说那时也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但芸娘显然与普通女子不同,她温文尔雅的皮囊之下,是不屈服于旧世界对女子偏见的灵魂。她涉猎广泛,也可以说是满腹诗书。沈复是一大才子,博览群书,两人婚前婚后经常吟诗作对,而芸娘对上沈复毫不怯懦,出口成章,辞藻优美,其能力丝毫不亚于沈复。如果当时女子可以考取功名,我想这官场,定有芸娘的一席之位。芸娘的学识不只只是表现在她与沈复吟诗作对,与朋友对句聚会,交朋友女儿识字,还表现在她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个人的审美上。插花也能以虫装饰,屏风可取天然植物缠绕其上,凉爽极致,且甚美。也难怪沈复说,今时闺阁之中,恐怕未必有如此兰心蕙质之女子了。

我心疼芸娘的大度与淡然。芸娘婚后可以说大半生是在为沈复而活吧,她实在是太大度了,主动替沈复张罗纳妾,看到漂亮的女子,就主动接近,把对方当姐妹,如果其对沈复有意,便劝其成为沈复的小妾,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口中的贤妻吧。可我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不免为芸娘的这种大度而感到心疼,你说芸娘不爱沈复吗?不,芸娘比谁都爱沈复,也许这就是爱的深切,爱到甘愿让其放肆生活吧。生活并不总是如意的,后面起起落落,发生了好些事,芸娘不言苦累,与沈复一起承担生活的苦,生活颠沛流离,但俩人也自得其乐,尤其是芸娘,总能从这苦中找到甜来,你说是芸娘心大吗?她只是太爱沈复了,为了这个人,她能吃一切苦,受一切累。

芸娘怎么去世的就不说了,总归是些不好的结局。但值得一说的是芸娘去世后沈复整个人如同丢了三魂六魄,整个人消瘦了不少,总的芸娘没有爱错人,沈复也是深爱着芸娘的,后面他也写道,重阳日,邻冢皆黄,芸墓独青,以此来表现对对芸娘的思念,只是沈复这人真的是对的上风流才子这四个字,这一点总是会让人有些伤心的。

我真心佩服芸娘这般女子!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2

回忆就像一扇窗,推开了就再难合上。

轻轻划一叶画船,随波荡漾在凄离的水面上,谁也不知这是要飘向何方。暖怀的回忆,飘着梨花淡淡,那是我最难将忘的梦乡。

故乡明月再回首,却早已不是当年模样。今夜又逢中秋,天却阴沉,带着霏霏细雨,举目不见皎月霜华。一个人走在他乡的路上,思念伴随着回忆游荡。故乡,那是我挥之不去的梦絮,但自从你离开后,我便再没有踏足回乡。因为我怕,我怕那里到处都是你的影子,你的浅浅一笑,你的絮絮柔语,你的脉脉情意。这些往日的美好,怎能让人将息,徒然伤悲罢了。

尤记得那年还幼,你拉我进你的闺阁,一碗凉粥,却是如此甜香。如今忆起,不觉舔舐嘴唇,好似那股香甜至今仍停留在两唇之间,在那齿舌中迂回多年。更记那会儿我两第一次相见,你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清目秀,顾盼神飞,两齿味露,让我深深醉在其中。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这艘画舫,是那年中秋,你与我一同携手乘往,那夜也如同今夜一般,昏昏暗暗,你却赌气发愿说如我两能白头到老就云开月现,我心里暗自紧张,我怕天有不测风云,我两不能白首偕老。月还是出现了,你很是高兴,我心里也如坠石落地,那夜的月,很圆很亮,皓洁霜华照在船上,映着我两相拥的影子,好长好长。

你喜欢李白的诗,也爱谱词作对,我便把你的诗提到了我作的画上,我的画配着你的诗,这是换千金都买不来的稀宝珍藏。后来家道中落,你仍不离不弃,随我离开家乡,四处流浪。那些日子或许清贫,但却是最美好的时光。我们一同填词作画,下厨煮饭,你做织红,我卖字画,这样的日子,没有大富大贵的喧闹,更给我们的别致生活添加了几分闲情雅趣,正如你所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然而我最怕的事还是来临,你悄悄的便离我而去,去向那遥远的缥缈地方。或许去到那里就没有了痛苦,没有了饥寒,但你却怎舍得没有了我?尤忆起那年七夕,我为你刻了两方图章,那阴阳文字,可是刻得清清楚楚,“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你食言了,但我不恼,“仅断续叠言来世,此生缘尽来世续”。

如今,我又乘上了这艘画舫船,让它载着我在这水面上随波飘荡,我不知会飘到何处,或许它将带我去寻你,到你去了的地方。在那里的再次相见,我们是否还记得彼此,还会相视一笑,牵手同行。

一朵梨花映春融,世间再无烟霞色,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你便是那一朵粉白无暇的梨花,曾几何时,这朵梨花悠悠飘入我的心里,那洁白的花瓣,那幽然的香味,是我今生最美好的记忆。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婆娑世界,彼岸花开,可怜红颜遭天妒,香消玉殒梦方破。往影匆匆,袭上心头,那是愁,是怨,还是该喜,该忧?喜是你又回来了,在我的梦里,在我的心里,在我的回忆里,从来不曾离开过,忧是那可望不可即,牵不到你,拥不了你,感觉不到你,那是一种莫名的哀伤。但我却又甘愿承受这样的哀伤,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把你刻进灵魂里,今生他世,永难遗忘。

为你拢一袖芬芳,红叶的信笺情意绵长,又一年八月半晚风凉,一斜阳渐矮只影长,这场故梦里,孤桨声远荡,去向那远方。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3

终日蹉跎酒对歌,浮生若梦几离合。天南地北奔波久,剩水残山已无多。

在新年第一天,往畅和园消磨一捧心事几串眼泪,期待很久的《浮生六记》,自然不负我望。谭正岩扮的沈复,梅派青衣窦晓璇扮芸娘。实在郎才女貌呵~

先说畅和园的布置,着实精致,早有准备是园林厅堂,见了实景仍不免美到叹息。大堂两侧的对联,出将入相的侧门,右边司琴司鼓的长廊,悬顶天花板上的宫灯。座位不多,我坐第三排,沈复的胡须芸娘的头面,眼角眉梢见得清清楚楚。中间谭老板唱到喝粥一节,瞧向这边的一双妙目,直教我私心忒忒啊。

本来担心剧本改得不好,敷衍一段死后十年的故事,倒像是两世姻缘。可今日看来却好,不显得太传奇,而又有一片钟情其中,竟不忍心纠结芸娘是喜儿还是喜儿是芸娘了。

当年看《浮生六记》,不忍释卷。知道人间有此种烟火神仙,十三岁的钟情,藏粥,情投意合,方知相敬如宾竟也是人世良缘。布衣小菜,几近穷途,印象最深是沈复吃酱瓜腐乳,不得其解,自嘲为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或许这出戏打动人半是因为所演得自始至终是回忆,沈复是回忆,喜儿是回忆里的芸娘,故事自始至终是过去的,而重新开始不过圆一出梦。而《浮生六记》于我,是和沈复一样的记忆,看戏便也是回忆的痴。两下相合,不过如此。

十年不曾执君手,孤灯长眠不到头,削肩长项人依旧,只是你神情消瘦为谁愁?

沈郎,十年不曾见而今又执君手,神情多消瘦——奴本为君愁。

天下钟情,或如《牡丹亭》,所要的不过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了。人生若有知己如此,死死生生,自然在所不惜,只是于我固然是晚了的,于天下人,也多半晚了吧。日日岁岁,平白这么久,而谁与记浮生呢?由来痴心一片,情重愈珍,遇不到人情之所钟、虽丑不嫌,姑且过自己的日子,倒也罢了。

一出半是欢欣的戏,从谭正岩刚出来就开始哭,到骗粥、到赏月、到死、到活,一年的眼泪,偏在今天流完了。周围人看我应多是奇怪,而我,不能够在境遇里露一点怯弱,偏合宜为别人掉眼泪。

最喜欢的是谭老板喝粥前那一段唱词,他本知道粥里有药可还是喝了,为着清醒总是抵不过糊涂,为着思念时渴望哪怕有一点相关,所以十年后的沈复亦知自己何其幸运。

你本是一碗粥、一盏酒、一捧愁,醉本难收。江湖出身本无求,将身醉倒且干休,逞阴谋便逞阴谋。

《浮生六记》于我便是这一碗粥,只是迷魂过后,醒来找不到我的仙山。芸娘说,一粥而始,一粥而终,他年若做传奇,当名《食粥记》。本也想把这篇小文以此为名,却安敢自比沈复,安得敷衍传奇。想天下之大,浮生为梦,究其真假,半已蹉跎。痛哉!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4

每当我听到这句诗时,我总会想起《浮生六记》。这本书的作者叫沈复,是一个懦夫,也是一个英雄。

在芸娘病入膏肓的时候,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在芸娘离自己而去的时候,他只能发出“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的哀叹。芸娘是因为爱他而死的,若当初芸娘不为让他过得更好而和憨园约定共侍一夫,或许就不会在憨园违约后血疾大发,也不会被公公婆婆认为盟娼结妓而赶出家门了。而这一切,都因为芸娘太爱他了,爱得失去了嫉妒心,爱的为他付出了一切,却不知“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而他,无力保护这个爱他的女人。是啊,因为那是一个“处世人情,非钱不行”的年代,面对命运,他显得力不从心。

他也是一个英雄,作为丈夫的他无法给芸娘什么物质享受,但他给了荆钗布裙中的芸娘最最丰厚的爱。他如此爱芸娘,在芸娘被赶出家门时选择和芸娘共患难,却没有因芸娘死后在“痛泪两行,涔涔溢溢”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是坚强的,因为他太爱太爱芸娘了,爱让他站了起来,他把芸娘展现于世,他告诉世人他有一个如此美丽善良的妻子。他用血泪铸就了一本《浮生六记》。我们可以想象,当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血泪般的字眼时,内心要承受多么大的痛苦啊。但是,只有一碰伤疤就喊疼的人才会疼一辈子,只有掉进坑不爬起来的人才永远不会掉进坑里。我知道,若没有沈复当初揭伤疤时的勇气,今天就会少了一本好书。

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能走向成功,甜美的水果不仅需要温暖的阳光也需要寒冷的黑夜,只有尽快适应受挫时的环境才有可能走向成功。沈复因为接受了“妻梅子鹤”的环境才写出了一本《浮生六记》,司马迁因接受了宫刑的现实才写出一本《史记》,孙膑因承受了膑刑的痛苦才有了后来的伟大成就。“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要适应环境并且化悲痛为力量。毕竟生活像一串珠子,又酸又甜有苦有辣,我们要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

《浮生六记》是一本好书,它记录了沈复和芸娘之间发生的悲欢离合,有久违的快乐,也有生离死别的痛苦。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下的伉俪情深,如此珍贵又如此容易破碎。建议大家在课余时间阅读此书,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点评:读得用心,但毕竟是少年人,“少时读书若林间窥月”。希望若干年后再品味一番,相信会别有滋味——是“庭中玩月”的心情。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5

对这本书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机会一睹为快。来到大学之后,闲暇时间较多,有幸借到此书,迫不及待品读。

此书是清代布衣文人沈复所著。他生于苏州书香世家,一生淡泊名利,以游幕为生。中年之后家庭频遭变故,与爱妻芸娘颠沛流离,历尽坎坷。又细化为浮生·初见,浮生·盟誓,浮生·贫乐,浮生·欢聚,浮生·飘零。本书是他与妻子在游历中的故事,三十年里,他走过许多地方,见过不同的人与物。书中对各地景物的细节描写有独到之处,如梦如幻,令人向往。更有他与妻子的爱情令人艳羡。此中也有诗人所写的诗句,朗朗上口。

此书是沈复的生活所记,可看出他的生活闲适,潇洒畅意,但也为了生计曾奔波于不同的地方,可看出:想要过肆意的生活,需要有金钱的支撑,同时也需要有赏景的心境,不然,在闲适的生活,若需要为生计奔波,也会让人疲惫不堪,失去生活的希望与激情。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不少的青年男女疲于奔命,同时身体也受到极大损伤,心里压力巨大,让人只能每天重复这无聊且无趣的一成不变的生活,实在过于残忍。不妨适当的放慢自己的节奏,享受旅途的美景,在休闲的周末静待时光流逝,触摸阳光,感受微风拂过自己的脸庞,感叹生命不息。

其实,人生的路上步履匆匆只会让你得不到想要的,适当的放慢脚步,享受生活,一切如此。安好。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6

周末,在书店里看书,找了本沈复的《浮生六记》来看。

看文言文对我来说比较困难,所以看的,是由张佳伟玮翻译成白话文的。

《浮生六记》这书名是早就听说了的,却从来没有看过。如今得了一机会,花上几个小时,慢慢翻看。

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其《浮生六记》记载了其与妻子芸娘之间的生活轶事,亦描述了一些生活游历的细节,而且,如今仅残余四卷,这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小书,为何在文人中颇具盛名?随手翻看,不过记录了些细碎小事,说不上恢宏庞大,甚至连宏图大志也全无,却流传甚广,也是让人费解。

细细看完后,终于有点点知道,这小小一本书,里面包含的深情与意趣,确实值得回味。

沈复的妻子陈芸,自幼与沈复熟识,两情相悦,婚后沈复的生活起居,均由她照顾。看沈复描写的妻子,处处充满了对她的欣赏、敬佩与感激,从性格、样貌、言行、喜好,各个方面描述得异常详细和丰富,一位甘于牺牲、知性得体的古代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芸娘不得不让人欣赏。她是聪明的,自小会背诵琵琶行,翻到一册琵琶行后,居然因为能背诵,而一个字一个字对照认字,从此识了字,通晓吟咏诗词;芸娘是雅致的,地上杂乱的有青苔的小石头,也能做成假山峰,种上云松,盆景之精妙立刻得之;芸娘是大方的,往来的文人朋友聚在一起谈论诗画,芸娘买了钗子沽酒,没有半点犹豫;芸娘是巧思的,为夫君及朋友聚会想出各种办法,让他们能在园林中对着花烹茶煮酒;芸娘是豪气的,不拘小节,扮作男子,与夫君一起遍处游玩,却也随机应变。

由此看来,确实像翻译者说的,沈复看起来,真的有点“配不上他妻子”,甚至有点渣。这男子的形象,跟现如今的很多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儿中的丈夫形象何其相似。既调和不了父母与妻子之间的误解矛盾,也无法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就连一日三餐也无以为继,需要妻子处处节省精打细算。等妻子染上重病,也无钱医治和休养。而稍微出去挣得一星半点,不是想着把钱赶紧拿回来上缴财政,反而在广州这花花世界一呆就是半年,日日沉醉在烟花之地。这沈复到底是有些什么好?值得芸娘倾心付出,甚至操劳为丈夫寻觅一知心小妾,不复得而郁郁寡欢病死。

这充满了侠气的女子,怎生就嫁与了沈复,并在无尽的穷苦中消耗掉最好的时光,最后抱憾而逝。

看这《浮生六记》,让人恨不得钻到书里,提起沈复的耳朵,指点他怎么去赚钱,或者怎么去挣得一官半职,给家里和妻儿挣够生活费用,而不是日日赋闲在家,净顾得吹牛,让妻子为缝补破旧的衣服花尽了心思。

可是,我突然不想说这男儿到底应该如何顶天立地,女子在古代又如何为传统思想禁锢空有一身本事而仍旧需要倚仗夫君的。

就是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沈复不过这样的生活,他还是沈复吗?还能写出《浮生六记》吗?

这世界不缺一生追逐名和利,追求富裕无忧生活的人啊。在沈复生活的年代,应该有很多类似他一样,学识不错,家境还可以的子弟,我相信,肯定也有很多,谋得钱财或官职,太太在家中富养,还可以养几个像样的小妾,一堆仆人,有个大宅子,不用自己费心去修葺门前庭院,用废旧的材料修修补补。

但是,能有几人,能像沈复一样,生活琐事记录,能流传到百年之后,仍有人津津有味地阅读,品味,再来讨论?

昨天看了李银河的一篇文章,只有审美的生活才值得一过。深以为然。而沈复所过的生活,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实现生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追求艺术的美好,给予人最大的满足感,远胜于追逐俗世间的名利金钱所得到的快感。这不正是我们这一代新爸妈给孩子们引导的吗?我们带着孩子学钢琴、学舞蹈、学绘画、学棋、学国学,不是为了让他们真的就去当音乐家、画家、艺术家,只是为他们把艺术的大门打开,让他们能领略到艺术之美,领略到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在以后不进入这一行业,但也能在平凡一生中,有自己自得的一隅,有所寄托,得以给寂寥或嘈杂的生活一点点不一样的色彩。

李银河提到,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赋予心灵以最珍贵的财富,即自由。因此,没有别的任何人能够比艺术家更愉快。”

《浮生六记》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华丽辞藻,只是平实地描述感情、生活、旅行与景色,可你却能在这只字片言里,发现作者眼里的艺术之美,并且跟着作者一起,体会夫妻之情,体会山水之景,体会友聚之乐,体会小物之趣。

不禁想起现在的社会,有人挣钱多了,看见另一些人沉迷于兴趣中生活清苦,不仅不认同,还嗤之以鼻,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意。

可人生本来就有千种不同,无所谓谁笑话谁,谁又过得比谁更加高级?

只是,如果能自己找寻到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将生活过成诗,把柴米油盐谱成曲子,聊以慰藉寂寥的人生,这不就够了吗?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7

周末,在书店里看书,找了本沈复的《浮生六记》来看。

看文言文对我来说比较困难,所以看的,是由张佳伟玮翻译成白话文的。

《浮生六记》这书名是早就听说了的,却从来没有看过。如今得了一机会,花上几个小时,慢慢翻看。

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其《浮生六记》记载了其与妻子芸娘之间的生活轶事,亦描述了一些生活游历的细节,而且,如今仅残余四卷,这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小书,为何在文人中颇具盛名?随手翻看,不过记录了些细碎小事,说不上恢宏庞大,甚至连宏图大志也全无,却流传甚广,也是让人费解。

细细看完后,终于有点点知道,这小小一本书,里面包含的深情与意趣,确实值得回味。

沈复的妻子陈芸,自幼与沈复熟识,两情相悦,婚后沈复的生活起居,均由她照顾。看沈复描写的妻子,处处充满了对她的欣赏、敬佩与感激,从性格、样貌、言行、喜好,各个方面描述得异常详细和丰富,一位甘于牺牲、知性得体的古代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芸娘不得不让人欣赏。她是聪明的,自小会背诵琵琶行,翻到一册琵琶行后,居然因为能背诵,而一个字一个字对照认字,从此识了字,通晓吟咏诗词;芸娘是雅致的,地上杂乱的有青苔的小石头,也能做成假山峰,种上云松,盆景之精妙立刻得之;芸娘是大方的,往来的文人朋友聚在一起谈论诗画,芸娘买了钗子沽酒,没有半点犹豫;芸娘是巧思的,为夫君及朋友聚会想出各种办法,让他们能在园林中对着花烹茶煮酒;芸娘是豪气的,不拘小节,扮作男子,与夫君一起遍处游玩,却也随机应变。

由此看来,确实像翻译者说的,沈复看起来,真的有点“配不上他妻子”,甚至有点渣。这男子的形象,跟现如今的很多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儿中的丈夫形象何其相似。既调和不了父母与妻子之间的误解矛盾,也无法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就连一日三餐也无以为继,需要妻子处处节省精打细算。等妻子染上重病,也无钱医治和休养。而稍微出去挣得一星半点,不是想着把钱赶紧拿回来上缴财政,反而在广州这花花世界一呆就是半年,日日沉醉在烟花之地。这沈复到底是有些什么好?值得芸娘倾心付出,甚至操劳为丈夫寻觅一知心小妾,不复得而郁郁寡欢病死。

这充满了侠气的女子,怎生就嫁与了沈复,并在无尽的穷苦中消耗掉最好的时光,最后抱憾而逝。

看这《浮生六记》,让人恨不得钻到书里,提起沈复的耳朵,指点他怎么去赚钱,或者怎么去挣得一官半职,给家里和妻儿挣够生活费用,而不是日日赋闲在家,净顾得吹牛,让妻子为缝补破旧的衣服花尽了心思。

可是,我突然不想说这男儿到底应该如何顶天立地,女子在古代又如何为传统思想禁锢空有一身本事而仍旧需要倚仗夫君的。

就是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沈复不过这样的生活,他还是沈复吗?还能写出《浮生六记》吗?

这世界不缺一生追逐名和利,追求富裕无忧生活的人啊。在沈复生活的年代,应该有很多类似他一样,学识不错,家境还可以的子弟,我相信,肯定也有很多,谋得钱财或官职,太太在家中富养,还可以养几个像样的小妾,一堆仆人,有个大宅子,不用自己费心去修葺门前庭院,用废旧的材料修修补补。

但是,能有几人,能像沈复一样,生活琐事记录,能流传到百年之后,仍有人津津有味地阅读,品味,再来讨论?

昨天看了李银河的一篇文章,只有审美的生活才值得一过。深以为然。而沈复所过的生活,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实现生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追求艺术的美好,给予人最大的满足感,远胜于追逐俗世间的名利金钱所得到的快感。这不正是我们这一代新爸妈给孩子们引导的吗?我们带着孩子学钢琴、学舞蹈、学绘画、学棋、学国学,不是为了让他们真的就去当音乐家、画家、艺术家,只是为他们把艺术的大门打开,让他们能领略到艺术之美,领略到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在以后不进入这一行业,但也能在平凡一生中,有自己自得的一隅,有所寄托,得以给寂寥或嘈杂的生活一点点不一样的色彩。

李银河提到,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赋予心灵以最珍贵的财富,即自由。因此,没有别的任何人能够比艺术家更愉快。”

《浮生六记》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华丽辞藻,只是平实地描述感情、生活、旅行与景色,可你却能在这只字片言里,发现作者眼里的艺术之美,并且跟着作者一起,体会夫妻之情,体会山水之景,体会友聚之乐,体会小物之趣。

不禁想起现在的社会,有人挣钱多了,看见另一些人沉迷于兴趣中生活清苦,不仅不认同,还嗤之以鼻,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意。

可人生本来就有千种不同,无所谓谁笑话谁,谁又过得比谁更加高级?

只是,如果能自己找寻到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将生活过成诗,把柴米油盐谱成曲子,聊以慰藉寂寥的人生,这不就够了吗?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8

今天是七夕,是传说当中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也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在这样的日子里,一起分享一本好书:沈复的《浮生六记》。

“浮生”二字取自李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本书说是六篇,但如今仅存四卷。它们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闺房记乐》是本书的核心精华所在,而芸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林语堂先生还曾评价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闲情记趣》谈论养花寻石、布设园林的段落,颇有趣味。《坎坷记愁》则写了作者中年失妻丧子之痛。《浪游记快》记下了作者幕游在外的身份,以及穷困潦倒还不忘去郊游的旺盛精力。

作者年少便听闻芸的聪慧,十三岁第一次见过她后,便一心想要娶她,十八岁两人正式结为夫妇。两人一起品茶论文,作者用了很多文字去描绘了芸如何陪伴他在闺房中谈诗论书、赏月饮酒,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能够雇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赏花会温酒,主动为丈夫谋妾室,也有主意为自家公公找姬妾。

作者写芸每天用餐,必吃茶泡饭,喜欢配荠卤腐乳,吴地俗称此物叫“臭腐乳”,又喜欢吃虾卤瓜。这两样东西,作者很不喜欢,还打趣芸。芸说:“腐乳的好处是便宜,而且下粥下饭两便,我小时候吃惯了,如今嫁到郎君家里,已经算得飞升高举了,犹且爱吃这个,是因为不敢忘了本来出身。”这段用简单的话来说,便是芸曾经说过”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

芸也确实做到了轻视金银,却看重书本。作者堂弟要娶亲,下催妆礼时家里缺了珠花,芸便拿出她当初所受彩礼里头的珠花,呈现我母亲。婢女仆妇为芸可惜,芸却觉得:“凡身为女人,已经算纯阴之体,珍珠更是纯阴的精华,我用来做首饰,克了所有的阳气,也不好。既然如此,有什么珍贵的呢?“想想芸如此知书达理,娶之的确为作者人生之大幸也。

《闲情记趣》里讲了作者养花的一些趣事。菊花宜单数,不宜双数,每瓶只插一种品种、一种颜色更好。选用的花瓶,瓶口应该选开口阔大的,而窄小的不宜;阔大的瓶子宜于花枝舒展。最有情趣的莫不过芸亲自为作者织作衣物,衣服颜色大多暗淡,这样比较耐脏,既能出去见客人,也能家常穿着。这又是服饰上俭省的法子。更有趣的是夏天荷花初放时,晚上闭合,白日盛开。芸便用小纱囊,撮少许茶叶,放在荷花心。第二天早晨取出,烹了雨水来泡茶,香韵尤其绝妙。

我不怎么喜欢读《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因为这里充满了妻离子散的伤感,特别是芸临终时对作者所说的那番话:“如果可以着布衣取暖、吃蔬菜饭得一饱,一家和谐,游览于泉石之间,像当年在沧浪亭、萧爽楼那样的处境,真成了烟火神仙呀。”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9

你信命吗?

信命的人是矛盾的,他们总会将生活中的不幸归结于命运,然后将生活中的幸福算成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

并不是每次努力都会有结果,也不是每场奋斗都能改变眼下的生活。

这世上,有人看起来轻松愉悦有人总是愁眉苦脸,并不是所谓的命运不公,而是他们自己前半生的不断积攒起了作用。

生活始终还是那个生活,它不会改变,但人心却不是完全相同的人心,境遇如何全凭自己的决断。

读《浮生六记》后,对境遇全凭人心的观点更认同了,故事中的人,哪一个的结局都不是命,而是自己前半生埋下的伏笔。

也许会有人说,沈复和陈芸这对恩爱夫妻不应该天人两隔,很明显这只是倾心他们爱情美好之人的想法,纵观全局,沈复失妻并不意外,他这一生并不专情,对妻子的照顾也仅限于在最终病重之时,其他的时间他甚至公然去逛酒楼,不仅如此还得意洋洋,颇有几分“不是我不能,而是哥不想”的迷之自信。

当然,沈复和陈芸的爱情有些地方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重病的妻子,沈复为其筹钱看病奔波再难都不说难。

同样,陈芸血疾复发,营养不良,拖着病体生活再苦也不抱怨日子苦。

就是这样的一对满眼只有爱情的浪漫主义夫妻,最终也是因为放错了人生的重点,导致凄凉的结局。

生活它始终都不会变,最终的境遇全凭人心。

病中不言痛,求药不说难

在坎坷记愁这一章节中,几乎通篇都是令人心生寒凉的细节,病重的陈芸顶着早晨的风寒“逃离”沈家,女儿和儿子虽然尚未成年,但他们也有了十多岁,嗅到了此一别便是一生的气息。

刚刚经历完亲人的分离,陈芸在乡下的华家就体会到了久居别人家的不方便,然后是拖着病体四处凑合过日子,终于因为身无分文举步维艰才提醒沈复去远在靖江的亲妹夫家讨债。

按常理说,大舅子遇到难处,作为妹夫是要伸出援手的,可他却只是勉勉强强还上欠许久的欠款。

这也难怪,后来芸娘再次犯病的时候会说出“求亲戚不如求朋友”的话。

在妻子重病之时,沈复这个从来不操心的人终于不得已操心了一把,他在第二次赶去妹夫家的路上可以用餐风露宿这个词来总结。

人在走背运的时候,老天爷都来调戏,第一次去找妹夫,沈复刚当掉厚衣服,就下起了小雪,并且湿衣服在烤火的时候还被烧着了。途中的难处他都未向妻子提起。

同样,芸娘在老公外出期间独自拖着病体的日子是如何度过的亦是只字未提,这才导致我们和沈复一样,只能从事情的表面得知,芸娘病的很重,仆人阿双卷钱逃跑,再后来的夜里,芸娘在梦中呓语尖叫“阿双逃走了!”“憨园为什么负我?”

夫妻二人,一个病中不言痛,另一个求药不说难。这深情着实令人读完心生怜悯。

感恩是幸福,回忆徒枉然

然而,陈芸终究还是凡胎肉体,身患重病得不到精心照顾和对症医治,很快就撒手而去,即便对这世间有再多的不舍也无力同命运抗争。

沈复更是在妻子刚走的一段时间里,仿佛活在梦中,不愿意接受现实更不愿意面对现实。甚至还在妻子头七的时候故意留在房间里想要再次相遇。

沈复的花心大概是天生,他也不想,却控制不住自己,妻子在世的时候他会对别的姑娘感兴趣,妻子走后他却回忆起二人美好的点点滴滴,并发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辈子他只有一个妻,便是陈芸。

有时候,一个人的感恩来的太迟便只能感动自己,回忆再怎么美好也只是过去生活的幻影,人生终究是要向前走的。

感恩是一件幸福的事,早明白早好,若等到一切都成幻影后,再怎么活在回忆中不愿意面对现实,皆为枉然。

事无一蹴而就,人无始终如一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任何结局的出现都并非毫无根据,每一个结果都对应着一条或很多条线索,那是一个人在走过的路上埋下的伏笔。

做什么事情都不会立竿见影,情感如此,生活亦是如此。

时间在改变,人心也在改变,这世上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没有等在原地的人,更没有静止不动的时空。

改变无法避免,我们所能避免的就是不让一切朝糟糕的方向发展。

普天之下,事无一蹴而就,人无始终如一。不坚持到最后一刻,谁都无法得知结局,生活的境遇全凭人心,至于名誉,那是留给后人在纵观点评之后给出的标签。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10

读着读着,我忍不住爱慕沈三白,他有着那么美好高明的妻,更不由自主连声惊叹陈芸,芸于日常细琐之事,也处处流露着灵慧奇妙,体现着匠心专制,诗情画意。这是多么颖慧的可恶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亲戚扫墓山中,芸捡回一堆峦纹白石,拿回家,在宜兴长方盒中叠成一峰,若临水石矶状。自己着手种植白萍,石上植茑萝。到暮秋,岩间茑萝悬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间”,网络创富,却不见斧凿痕迹。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只,自制“梅花盒”。启盒视之,如菜装于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良知可随便取食,食完再添。

书楼夏天太晒,芸用数根黑柱横竖搭错,旁边以旧布条裹缝。既可遮拦饰观,又不费钱。

三白和朋友于外观花,发愁饭菜冷热。芸心血来潮,从城中雇来馄饨担子,推来烹茶暖酒热饭。酒肴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众曰:“非夫人之力不迭此!”大笑而散。

瞧,好个秀外慧中的芸娘!她的聪慧贤淑说不尽啊!难怪林语堂先生竭力地夸奖陈芸,“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贤达美德”,说她是“中国文学中最可恨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异的是,这样一位见识高超,有自己独到审雅观的芸娘,却匆匆失去了夫家人的爱好。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11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安得浮生一日闲,

重翻了《浮生六记》两遍,

不知作何感想。

羡夫妻二人的情深

叹布衣菜食的满足

伤命途世事的坎坷

感放意浪游的风雅

《浮生六记》虽说是六篇,但如今仅存四卷。自传体散文,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文字不长,但也是文言文。我必是先读翻译版本,再对照原文来看,省力得多。

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生于乾隆二十八年,用他自己的话说生在衣冠仕宦的体面人家,住在苏州沧浪亭畔。通篇读完,从他的文字来看,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卖过画,当过幕僚,日子过得很清贫。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算是不入流的文人。

让他的这篇文字熠熠生辉的当属他花了大量笔墨倾情描写芸——他的妻子,陈芸,字淑珍。林语堂先生说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时隔两百多年,透过文字,依然可以清晰的领略到芸的风采。可以说,沈复因为深情描写其夫人芸而让《浮生六记》与众不同,芸也因沈复的描写而留名文学史册,这大概也是这对恩爱夫妻的互相成就吧。

在沈复的笔下,妻子芸的肖像是这样的:“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翻译过来就是“她削肩膀长脖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之间,神采飞扬,唯有两齿微微露出,算是相貌上面,略微美中不足之处。神态缠绵,让人神消”。我猜想,这样的描绘算得上是一见钟情。

这是一位擅长女红,精于刺绣的女子;

这是一位写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句子的女子;

这是一位替定了婚约的夫婿藏粥的女子;

这是一位为还未成婚的夫婿祈福而吃斋好几年的女子;

这是一位初为人妻恐公婆说懒惰而日日早起的女子;

这是一位将自己彩礼中的珠花给弟媳作催妆礼的女子;

“夫妻二人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他们在“我取”轩内课书论古,品月评花,饮酒作乐;

他们将“岂敢”“得罪”作为夫妻间常用口头禅,互相敬爱23年,当真是举案齐眉;

他们在七夕拜织女时,镌刻两枚印章,一阴一阳,各自一枚,“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作为往来书信盖章之用;

他们登山,看晚霞夕照,联句吟诗;

他们夜游太湖;

她化女为男陪他逛庙会;

他因她而喜爱了臭腐乳和卤瓜,是为“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她说:今世不能,期以来世。

他复: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

充满了小细节和小确幸。

读此,如何不被这种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日子打动。

比起如今自由恋爱还更幸福些。

女人最难得是“莫欺少年穷”。芸难得而可贵。

其实,父亲早丧、独自靠女红养活一家、自学认字的才女芸嫁入沈复家,并不是特别美好,除了丈夫的疼爱外别无他处。日子清寒不易,苦心经营都不一定支撑得下去,最终也难以为继,芸病卧在床不得医治而早逝,时年41岁。她主动为丈夫谋妾室;为自家公公找姬妾;公婆误会,她不澄清,默自承担;她温柔,宽和,蕙质兰心,安贫乐道。令人大呼“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娶妻当娶芸”。

而沈复呢,既没有做成官,也没有经成商,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时常需要靠朋友接济,甚至还在家中已有爱妻之时依旧未能摒弃狎妓这等兴趣。读书笔记.也许受时代所限,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沈复对妻子如此已是很好,正如芸临终之时所说“妾唱随二十三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但仍然让人有“沈复配不上妻子”的感觉。当然,沈复唯恐“事如春梦了无痕”,写下《浮生六记》来追述与妻子的美好过往,也必须承认他对她是有情的,才会感叹“恩爱夫妻不到头”。芸的儿子18岁夭逝,香火无法延续;而沈复得人赠妾重入春梦,“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的《童趣》已选入人教版的语文书中,害我辈等人背得死去活来,但这算是沈复的成就了。

通篇没有“官宦升迁、衙门时事、八股文章、打牌掷色”,有的是“慷慨豪爽、风流慰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闺房之乐,诗酒之乐,游玩之乐。

沈复,放在今日算是啥也没做成只会游山玩水的“渣男”。

中国不缺功成名就的文人,但若没了他这般养花寻石、布设园林的清淡闲雅情致,也终将会是文坛多元化的损失吧。

在如今成功学泛滥、日益浮躁之时,觅得《浮生六记》这一块与世无争的净土,好似精神世界的世外桃源。

我意效芸娘,愿卿复深情。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12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安得浮生一日闲,

重翻了《浮生六记》两遍,

不知作何感想。

羡夫妻二人的情深

叹布衣菜食的满足

伤命途世事的坎坷

感放意浪游的风雅

《浮生六记》虽说是六篇,但如今仅存四卷。自传体散文,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文字不长,但也是文言文。我必是先读翻译版本,再对照原文来看,省力得多。

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生于乾隆二十八年,用他自己的话说生在衣冠仕宦的体面人家,住在苏州沧浪亭畔。通篇读完,从他的文字来看,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卖过画,当过幕僚,日子过得很清贫。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算是不入流的文人。

让他的这篇文字熠熠生辉的当属他花了大量笔墨倾情描写芸——他的妻子,陈芸,字淑珍。林语堂先生说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时隔两百多年,透过文字,依然可以清晰的领略到芸的风采。可以说,沈复因为深情描写其夫人芸而让《浮生六记》与众不同,芸也因沈复的描写而留名文学史册,这大概也是这对恩爱夫妻的互相成就吧。

在沈复的笔下,妻子芸的肖像是这样的:“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翻译过来就是“她削肩膀长脖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之间,神采飞扬,唯有两齿微微露出,算是相貌上面,略微美中不足之处。神态缠绵,让人神消”。我猜想,这样的描绘算得上是一见钟情。

这是一位擅长女红,精于刺绣的女子;

这是一位写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句子的女子;

这是一位替定了婚约的夫婿藏粥的女子;

这是一位为还未成婚的夫婿祈福而吃斋好几年的女子;

这是一位初为人妻恐公婆说懒惰而日日早起的女子;

这是一位将自己彩礼中的珠花给弟媳作催妆礼的女子;

“夫妻二人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他们在“我取”轩内课书论古,品月评花,饮酒作乐;

他们将“岂敢”“得罪”作为夫妻间常用口头禅,互相敬爱23年,当真是举案齐眉;

他们在七夕拜织女时,镌刻两枚印章,一阴一阳,各自一枚,“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作为往来书信盖章之用;

他们登山,看晚霞夕照,联句吟诗;

他们夜游太湖;

她化女为男陪他逛庙会;

他因她而喜爱了臭腐乳和卤瓜,是为“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她说:今世不能,期以来世。

他复: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

充满了小细节和小确幸。

读此,如何不被这种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日子打动。

比起如今自由恋爱还更幸福些。

女人最难得是“莫欺少年穷”。芸难得而可贵。

其实,父亲早丧、独自靠女红养活一家、自学认字的才女芸嫁入沈复家,并不是特别美好,除了丈夫的疼爱外别无他处。日子清寒不易,苦心经营都不一定支撑得下去,最终也难以为继,芸病卧在床不得医治而早逝,时年41岁。她主动为丈夫谋妾室;为自家公公找姬妾;公婆误会,她不澄清,默自承担;她温柔,宽和,蕙质兰心,安贫乐道。令人大呼“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娶妻当娶芸”。

而沈复呢,既没有做成官,也没有经成商,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时常需要靠朋友接济,甚至还在家中已有爱妻之时依旧未能摒弃狎妓这等兴趣。也许受时代所限,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沈复对妻子如此已是很好,正如芸临终之时所说“妾唱随二十三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但仍然让人有“沈复配不上妻子”的感觉。当然,沈复唯恐“事如春梦了无痕”,写下《浮生六记》来追述与妻子的美好过往,也必须承认他对她是有情的,才会感叹“恩爱夫妻不到头”。芸的儿子18岁夭逝,香火无法延续;而沈复得人赠妾重入春梦,“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的《童趣》已选入人教版的语文书中,害我辈等人背得死去活来,但这算是沈复的成就了。

通篇没有“官宦升迁、衙门时事、八股文章、打牌掷色”,有的是“慷慨豪爽、风流慰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闺房之乐,诗酒之乐,游玩之乐。

沈复,放在今日算是啥也没做成只会游山玩水的“渣男”。

中国不缺功成名就的文人,但若没了他这般养花寻石、布设园林的清淡闲雅情致,也终将会是文坛多元化的损失吧。

在如今成功学泛滥、日益浮躁之时,觅得《浮生六记》这一块与世无争的净土,好似精神世界的世外桃源。

我意效芸娘,愿卿复深情。

读浮生六记有感 篇13

最近在翻看沈复的《浮生六记》,读到"闲情记趣"时才恍然初中时学的那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出自这里。现在想想印象最深的是那句"盖一癞虾蟆也",因为当时考试经常会考这句里"盖"的意思,一直到高中每每提到"盖"表原因,翻译为"原来是"时,都会用这句话举例。

再往后读,发现当时课本里的节选只到"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却没有了后文"年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虫亦然焉?"许是考虑到初中生年纪太小,不宜接触这些字眼吧。

还有再下一段作者被蚯蚓咬到,肿不能便,捉鸭子来吮的事情也没有收录,原文是这样的:

贪此生涯(鸟兽虫鱼),卵为蚯蚓所哈(吴俗呼"阳"曰"卵"),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

只是单论幼时这些事情的描写,读来还是蛮有趣的,如果沈复在知乎答"你有哪些尴尬到死的操作?"之类的题,单捉鸭子这个操作应该就会有不少赞。

《浮生六记》的开卷篇是"闺房记乐",沈复因想到《关雎》是《诗经》三百篇的开篇,故也将夫妇之卷列于首。这应该是全书写得最轻松的一卷了,沈复回忆了与妻子芸的相识以及婚后相伴的点滴,两人探讨李杜诗之别、戏称茉莉为香中小人、吃臭腐乳;也同游太湖,感叹天地之宽;还曾女扮男装游庙会。这些都透露着沈复和芸的情投意合,伉俪情深。

林语堂称芸娘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读罢第一卷我也觉芸既聪慧又体贴,既坚毅也温柔,这些都是褒义词。可是除去这些,在芸身上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她很贤惠,而我是不喜欢她的这种贤惠的。

这种贤惠是在封建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下作为一个正妻该有的规范和大度,芸终其一生都想做一个合格的妻子,所以她会每日一见晨光印上窗棂便马上披衣起床,恐公婆说她懒惰;会在内心和行为上均和丈夫恭敬有礼,丈夫偶为她披衣整袖必连声"得罪";会在沈复出门完成学业时寄来两封信往往只回一封,且多半是勉励之语,余下则是些浮泛的套话;甚至于为自己的丈夫张罗娶妾,且直到死都为此事没能如愿而耿耿于怀。

我不知道林语堂先生语中芸的"可爱"包不包括为丈夫纳妾这些事,但从他的《京华烟云》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支持纳妾的,"正妻的地位只有在侧室的陪衬下才愈加巩固,好比总统的职位只有配上两位副总统才显得尊贵而难得。"

也许这种论点在当时的实际生活中是站得住脚的,但它彻底暴露了旧时代某些知识分子的女性观。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尚且如此,更别说像芸这种深受传统礼教束缚的女子,在她的眼中为丈夫纳妾是一个合格的妻子该做的事情。我恶意一些去揣测,如果这种理论在当时是成立的,那么能通过纳妾上讨好公婆,下巩固自己的婚姻地位,于芸来说便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芸是爱沈复的,这点毋庸置疑。无论从一开始便是主动的喜爱,还是抱着古代女子"出嫁随夫"心态的爱慕,芸都发自内心的爱着沈复。而爱情往往是狭隘的,我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如果爱,就会想对方只属于自己,芸的内心深处该也是这般希望的吧,只是可能每当有如此念头,便会有一个叫做礼教的小人跳出来告诉她:不可以这样,你的丈夫出去学习,你不应该过多写信打扰他,信中更不要有缱绻之语使他分心。而沈复却不知这些,所以在收到芸写着浮泛套话的信时才会怏怏不快。

这大概就是尽管爱,芸却仍旧可以为了表现贤惠和稳固地位而分享自己的爱情的原因了吧,如果是这样,不得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芸深受传统礼教的洗礼,这些已经根深蒂固到成为了一种固有思维,她可能并不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悲哀。

跳出时代局限这个想法,沈复和芸的相遇相知于他二人来说都是幸运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芸自小聪慧,牙牙学语之时口授《琵琶行》,马上便能背诵,看着《琵琶行》挨个字来认,便学会了识字;她精于女红,靠一己之力支撑母亲和弟弟的生活,这样聪敏且坚韧不拔的女子如若换一个时代,也许会有另外一番创造,而不仅仅是在沈复笔下充当闺房之乐的主人公了。

沈复的一些细节也让人喜欢,除去本身的一些才气,他会自己动手养花、寻石、布置园林;也会怂恿妻子女扮男装然后带着妻子去逛庙会;在芸要给他纳妾时也会骇曰"此非金屋不能贮,穷措大岂敢生此妄想哉?况我两人伉俪正笃,何必外求?"这种想法对古代的男子来说应是难得的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匆匆浮生中,能得此一人相伴几十年的时光,哪怕半生坎坷仍彼此相依,也是此生有幸。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