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槭树下的家》读后感

短文网

2025-06-27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槭树下的家》读后感(精选13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槭树下的家》读后感 篇1

这是我第一次凭直觉买书,不问出身,不看内容,不论口碑,只是淡淡的看一眼,便欣然买下了,于20xx年末。

因为,槭树下的家,让我觉得温暖。

读席慕容老师的书,要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了,总是感觉文笔细腻,清新而阳光,平平静静,实实在在,一切看似淡而无味,却总能让人体会到生活意义。

我想,这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了,因为它是一段段的生活片段,读读停停,伴随着时刻的心情,在想念的时候,所以,它一直都在身边。

不是很喜欢它的写作风格,因为总像自己的手笔,字里行间看似琐碎,却透着深深的感情,含蓄且暧昧,总是会给别人留下猜想的空间,不是故意,只是没有亲身经历过,是不会懂得的感受,如此而已。

小时候就很喜欢槭树,只是那时不懂,常常把它唤作枫,犹记得那年于香山拾获的叶子,保存了好久,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槭树,那一片片耀眼的红,看起来就是暖暖甜甜,很幸福的味道。若是真的可以住在院子里种满槭树的房子里,想必一定是快乐的日子。后来才知道,槭树区别于枫树的地方就是它的叶片是两两相对而生,且叶落较慢,所以才会整株红红的,异常漂亮。

以前,我喜欢在心烦的时候读这本书,借书中的平淡无奇来弥补急于看到结果的心,在作者一个个真实的境遇中比较,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安好,该来的总会来,于是,我耐心等待。在不开心的时候,也会默默地读上一小段,然后闭上眼睛,想像,那真正存在于美丽的槭树下,属于我的家。然而,期待往往是空的,画面编织得再温馨却也比不上那短短一刻中真实的温度,于是,

我渐渐懂得,渐渐失望。我不求什么结果,但我渴望一份安定,平淡而温馨,有根有果,有兴有败,在阳光下切实地存在着,总好过浮萍一只,游离于人世,却总是与风为伍,无意无情。

《槭树下的家》读后感 篇2

元旦三天假,女儿带回席慕蓉的散文集《槭树下的家》。

我曾在青春少年时代读过席慕蓉的诗集,说不出的.感动,说不出的感伤,淡淡的,轻轻的拂过我的心头。而读她的散文集还是第一次,并且是在步入人生的三重角色(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后,那些她生活的点点滴滴,看似平凡却很感动,读来朴素但却深刻。一个故事,一次思索,一种顿悟,更让人体会到一种平凡却不会贫乏的生活。

也许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已经很少,而能品读散文的人就更少了。 读散文,能陶冶性情,不仅是一次文学的畅游,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将书捧在手中,心灵随着文字的跃入而怦然跳动,这些浪漫凄美的文字在心中激起阵阵涟漪!追忆似水年华,那么多温暖 而珍贵的回忆在心间一点点地晕染开来,像一湖回忆的水面,常因几颗不经意的石子,荡开美丽的涟漪。晚上枕着书儿入睡,更感觉是一次心灵的自由翱翔。

也曾想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净化为淡淡的文字,把深藏在心中的感觉牵引出来,把生命中极为珍惜的这一部分保存下来。在落寞的时候可以回到对自己是那样熟悉和那样亲切的环境里,在和自己极为相似的人群里停留下来,细细品味,珍槭树下的家读后感藏。然后安心地去生活,安心地去爱与被爱。

恍若十几二十年过去了,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经历也一直在变。那些留有少年青春痕迹以及成年后的记忆、喜欢单纯、喜欢简单、喜欢花草树木、喜欢自然界里的一切风花雪月……也随着一次次变动而渐少渐失。

而在这二十年后,随着《槭树下的家》,我才发现,所有的都清晰地跃入脑海中,以前的那些痕迹,其实一直都存在,从来不曾消失。

原来,有些东西真的是一直都存在的,不会因时光的流动而改变。原来,这种喜欢简单美好的心情,一直都在,从不曾改变。即使现实生活是多么琐碎繁杂,也一直喜欢从自然的美好中寻求心灵的安静,单纯的喜悦!

《槭树下的家》读后感 篇3

席慕荣在《槭树下的家》一文描写了一个温馨的、幸福的家庭,另人羡慕。

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她被鸟的鸣声吵醒。几十只小鸟在窗外的槭树上集合吵闹,那声音特别细又特别娇,可以听出来它们的雀悦和欢喜。

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窗外的槭树下。仔细分辨,孩子们有的坐在矮墙上,有的是趴在树上,他们不时发出叽叽咯咯地笑声,那种极单纯的快乐。席慕容在文章中,把孩子们清脆和圆润的笑声比喻成“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把无形的声音比作有形有色的露珠,这种瞬间的感觉,她都能及时扑捉,表现了席慕荣细腻的笔法和敏锐的情怀。

她说:“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丰盈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她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

看过席慕荣写的《槭树下的家》,我不禁联想到自家院中的那棵高大挺拔的香椿树。

春天也长出好软好软的叶子,嫩紫色的叶舒展开后就变成变成淡绿色,夏天出投下整片的浓荫,风吹过来也是要多晾快有多凉快……

秋天,叶子逐渐落了,铺在地上,像等待飞翔的红黄色的蝴蝶,我无限怜惜地捡起三五片夹在书页中,写上年、月、日,然后把它们珍藏起来。我想表达的是,这片叶子不同于别的任何岁月的叶子,它属于我的独特的记忆!然而,我在第二年的秋天,清扫落叶的时候,都会不知不觉地吟道:“一叶知秋”,“时光如水” ……

冬天树叶都落下来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让我不禁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岁月无意,落叶有情。我愿意让自己也变成一片叶子,珍惜春色,珍惜生活,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尽情享受家人给予的温情和关爱,从从容容地循序生长,让繁茂的枝枝叶叶,为家遮风挡雨。

《槭树下的家》读后感 篇4

当初认识席慕容,是从她的诗开始的。《七里香》,在那里她问,“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很哀婉的那种,细水长流。

但不知是否是我对诗歌不感冒,我倒是觉得她的散文回味更悠长些。那是一种生活的琐碎与闲适,没有颓废,没有忧伤,是被诗意化的生活,是被现实化的诗歌。在这里,她是一个参与其中的旁观者,注意,参与其中,这个淡定女子从来不将用嘲讽的态度与致命的清醒灌输给读者,席慕容宁愿保持着某种可爱的醉态,刻意将生命里那些细节朦胧化,去除毛边与瑕疵,只省美好。即使难免有令人遗憾的故事,在她的笔下也波澜不惊,最多最多只是一缕伤感,仅限哀伤。有时是亲情的记载,有时是初恋的描述,有时是旅游的见闻……甚至,有时只是惊鸿照影的花草树木,也被扯出一大长串感性的思维,在跳脱的文字里熠熠生辉。

席慕容除了作家的身份,还是位画家,曾在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校进修,科班出身的。我没有看过她的画,但大抵从她的文字里可以推断出那是怎样的笔触。很柔软,很随意,也很有女子的细腻,决不华丽,是清雅的水彩。犹记得在她那篇〈胡凡小姐的故事〉里,她记叙了她在布鲁塞尔留学时在大学里认识的胡凡小姐,胡凡小姐年老而憔悴,深受女学生们的漠视,但一次,她却听到了胡凡小姐的爱情故事:当年还年轻美丽的胡凡小姐曾与一个男孩相爱,那男孩却在订婚那天为了看她,永远地睡在了,通往她家的那片积雪的森林。文章的结尾是这么写的:

“……假如搬上了银幕,最后的镜头应该是一片白茫茫的森林,女主角孤单寂落的背影越走越远,美丽的长发随风飘起,悲怆的音乐紧扣住观众的心,剧终的字幕从下方慢慢升起,女主角一直往前走,没有再回过头来……可是,我看到的剧终,放在四十年后,却完全不一样了。这样的剧终,虽然真实,却很难令人欣赏:一个古怪的白发老妇,走在喧嚣狭窄的街市上,在她光秃秃的屋里,只有一张床。”

刹那,岁月的流逝,就在不经意间淌满心扉,席慕容给我们的故事,总是那些任何人都可能经历或听说过的,光阴里的沉积。

《槭树下的家》读后感 篇5

《槭树下的家》为席慕容女士所出版文集中的代表作之一。一本好书,最重要的,除了内容之外,便是书名。“槭树下的家”五字,给人以温暖、舒心的感觉。观此书名,并没有非常严肃的长者口吻,而似乎是一位朋友与你的促膝而谈。

席慕容女士不但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名画家。从事这两种职业,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心,必然是极细腻的吧。在生活这条绵长的河流中,任何的一丝波动都能引起他们对人生的思索与疑问。一把纯白的山百合,一整夜清清朗朗的月光,一只不知名的乐曲,一朵亭亭玉立的水中芙蓉,无不引出关于生命与人生的思索。她将这思索通过手中的笔与笔尖下的墨迹,又缓缓流进我们的心中。

《槭树下的家》共分为五大篇。从“来时路”到“窗外”,从“槭树下的家”到“时光”,直至最后以一曲“悲欢之歌”落幕。无论其中的哪一篇,总是会有她对青春的追忆与怀念。那些散落在文章中青涩的回忆,就是她青春的剪影,将片片依旧闪现着鲜活色彩的透明的回忆拼凑在一起,就是席慕容女士对已逝去青春的感悟。印象最深刻的是《夏天日记》中这样的一句:“那样单纯的日子已是不可再得的了,可是,那样单纯的心境却是可以唤得回来的,让我拿起笔,摊开纸,再来细细地描绘罢。”

席慕容女士曾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在另一片大陆上,她又见到了一些别样的故事。胡凡小姐悲惨的罗曼史,玛丽安的二十岁生日,以及海伦甜蜜而又短暂的婚姻。这是另一些人的故事,却因席慕容女士的文字,令我们似乎感到亲眼见证了这一切。这异域平凡者的故事才让我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这世上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生命的历程。我们的独一无二,不在于相貌,而在于我们身上不一样的故事与不一样的内心以及截然不同的灵魂。

席慕容女士同样也有自己的生活。她也是一个家庭主妇,在家中的她,脱去了那层闪亮的外衣的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妇人。席慕容女士在这本散文集中不只一次提到了她的孩子。也许,她并不是天下最懂得教育之法的母亲,但她一定是她的孩子们心目中那个最慈祥的身影。即使她有点儿纵容之嫌。

曾想过为何作者要以“槭树下的家”为这本散文集的名字。在读完此书,细细思考后,终于得到了一个令我释怀的答案。席慕容女士无论身处何地,是何种身份,在槭树下的那个家中,总是真实的自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的流动中,家,永远是她力量的来源。槭树,见证了她每一部作品的诞生,叶子上的脉络记录着家中的一切。

也许,这里的每一篇文章,就采摘自槭树上的叶片中罢。否则,为何读来那样地清新与舒畅?

《槭树下的家》读后感 篇6

席慕荣在《槭树下的家》一文描写了一个温馨的、幸福的家庭,另人羡慕。

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她被鸟的鸣声吵醒。几十只小鸟在窗外的槭树上集合吵闹,那声音特别细又特别娇,可以听出来它们的雀悦和欢喜。

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窗外的槭树下。仔细分辨,孩子们有的坐在矮墙上,有的是趴在树上,他们不时发出叽叽咯咯地笑声,那种极单纯的快乐。席慕容在文章中,把孩子们清脆和圆润的笑声比喻成“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把无形的声音比作有形有色的露珠,这种瞬间的感觉,她都能及时扑捉,表现了席慕荣细腻的笔法和敏锐的情怀。

她说:“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丰盈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她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

看过席慕荣写的《槭树下的家》,我不禁联想到自家院中的那棵高大挺拔的香椿树。

春天也长出好软好软的叶子,嫩紫色的叶舒展开后就变成变成淡绿色,夏天出投下整片的浓荫,风吹过来也是要多晾快有多凉快……

秋天,叶子逐渐落了,铺在地上,像等待飞翔的红黄色的蝴蝶,我无限怜惜地捡起三五片夹在书页中,写上年、月、日,然后把它们珍藏起来。我想表达的是,这片叶子不同于别的任何岁月的叶子,它属于我的独特的记忆!然而,我在第二年的秋天,清扫落叶的时候,都会不知不觉地吟道:“一叶知秋”,“时光如水” ……

冬天树叶都落下来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让我不禁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岁月无意,落叶有情。我愿意让自己也变成一片叶子,珍惜春色,珍惜生活,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尽情享受家人给予的温情和关爱,从从容容地循序生长,让繁茂的枝枝叶叶,为家遮风挡雨。

《槭树下的家》读后感 篇7

“我只想回到,这个对自己是那样熟悉和那样亲切的环境里,在和自己极为相似的人群里停留下来,才能够安心地去生活,安心地去爱与被爱。”还没来得及翻开书本,就瞧见了这句话,我不禁感到讶异,在这个奢靡浮华的年代,人人都向往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作者却选择停留下来,安心地去生活……

这本书中,有母亲对孩子的爱;有朋友间道不尽的浓厚情谊;有游客对小贩无法言语的感激之情;有路人对美好风景的无限向往;还有世人对生命的独到见解……但这所有的一切,都脱离不了一个字——爱。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必定是发自内心的感触,每当你阅读此书时,它会毫无保留地去包容你,那感觉就像一粒种子在不知不觉中萌芽,生根、长出枝叶,最后成为一棵挺拔伟岸的大树。作者就像一位长者一样,用她的经历告诉你,什么是需要忍痛割爱的,什么是需要珍重爱惜的。没有说教,没有规劝,只有那样轻柔地向你娓娓道来,而每每翻阅书本,也会发现内心又强大了一些。

人生真的不过短短几十年的光景而已,在这几十年里,还免不了要有误解,要有争战,要有悲愁病痛和别离。但作者在这本书里告诉了我,这些现在看似痛苦的事情,在多少年后忆起是多么回味无穷,所以试这放慢我们的脚步,去欣赏“人生”这一条漫长道路上的风景罢,无论它明媚与否。

我终于还是明白了封面上那一句话的含义,那不过是一个漂泊者最遥不可及的梦想,也不过是整个社会中各类人的梦想罢。但又有谁能想到“安心的生活”,城市中太过忙碌,喧嚣。作者说过,她写这本书时,不受鞭策,不赶进度,享有那在创作时难得的完全自由,只想把深藏在心中的感觉牵引出来,只希望把生命中极为珍惜的一部分认真整理好,仅此而已。

看了这本书,就像黎明的微光,早晨的光芒——你似乎能想象太阳的光晕愈来愈大,直到散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那光芒照得人全身暖烘烘的,但那并非灼热,而是发自内心的温暖与感动。

要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槭树下的家》读后感 篇8

一个槭树下的家,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家,一个平淡无奇而又幸福美满的家。

家,温暖的代名词。在你累了的时候,给你一片舒适休息的地方,你大可以放下所有的警戒之心,安心的休息;在你伤心的时候给你充满关心的问候和安慰,宛如冬日的骄阳,驱散所有的寒意;在你悲伤绝望之际,给你重生的希望,就像无边际黑暗中那颗耀眼的明星;在你遇到困难苦苦思索之时,给予你一份援助之手,直至你渡过难关,重新振作起来。

席慕容笔下的家,温馨平淡又不失乐趣。一件件平淡无奇的小事,窗外的树,清晨的鸟,丈夫的.关心……在她的文笔下都充斥着浓浓的幸福感,细细如涓水长流,缠绵而婉转,每个细节都有温暖的身影,如一道划破黑暗的流星,令人追求,令人渴望。

这个故事讲述了席慕容在某个夏天的清晨一觉醒来再不过平常的事情。在欧洲留学时,还有对家强烈的回归欲望,和半晚后院的花草树木,和天边那如木槿花般火艳的晚霞……

”我只想回到这个对自己是那样熟悉和那样亲切的环境里,在和自己极为相似的人群里停留下来,才能够安心地去生活,安心地去爱和被爱。”这是槭树下的家中的一句话,却让我受益匪浅。是呀,家,人从小生下来都对家有一种莫名的依赖。即使你远在异国他乡,但你想到家的时候,眼中流露出那真切的思念之情,绝不会是虚情假意!家里有什么会牵挂着我们的心?有人会问,也许是个漂泊者,也许是个流浪汉,也许他们曾经也有过家,却因为什么变故而失去家,他们整天说以五湖四海为家,但谁又知道他们心中是多么渴望一个家,多么渴望有家人关心,问候他们 ,多么希望有一个家为自己遮风挡雨?他们的心在经历了多少风雨之后,而变得沧桑而粗糙,也许你会否决我,但问问自己的心是否真的累了?多么希望有一个家来呵护?这个家也许不大,不是很富贵,但家温暖的气息让多少在外漂泊的游子牵肠挂肚?

好好珍惜你所拥有的家,这是上帝赐予你最珍贵的礼物!

《槭树下的家》读后感 篇9

翻开这本席慕容的《槭树下的家》的扉页,上面的小字记着购于20xx年末,那时的我还在上大学,买来闲时无聊打发些时间,当时读来是只是觉得她的文笔很细腻,让人感觉心灵顿时变得很安静。而现在再读时,已是而立之年,已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才发现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丰盈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通过她的文字,你会发现她善于发现身边很多的美好,也许你我和她一样生活着,会出门散步,会忙着煮菜烧饭,会和家人一起玩乐,但你是否已经被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所淹没,而忽略了其中的美好。从她笔下的天地里,你会感觉到她那种对亲人、对朋友、对人生的热爱。

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她被鸟的鸣声吵醒。几十只小鸟在窗外的槭树上集合吵闹,那声音特别细又特别娇,可以听出来它们的雀悦和欢喜。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窗外的槭树下。仔细分辨,孩子们有的坐在矮墙上,有的是趴在树上,他们不时发出叽叽咯咯地笑声,那种极单纯的快乐。席慕容在文章中,把孩子们清脆和圆润的笑声比喻成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在文中丈夫呵止孩子们小声一点儿。她把这平常人也都有过的,平平淡淡又细致入微地关爱当作了一杯美酒,细细地品味。她写道:其实这时,我已经完全醒了,可是我愿意假装安静地躺在床上,享受他给我的关怀。她描绘的画面永远是那样的温馨,纯粹,安静与感动。朴质的生命,原来可以这么的精彩与美丽。

山坡上的野草,孤独的大树,匆匆的过客,顽皮的小孩,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她都能注意到并且看出它们内在的美好品质。她描写的那些的平凡琐事,总能拨动人们的心弦,让你一同去发现世界中美好的一面。相对于那些卷帙浩繁、气势磅礴的巨作,席慕容的作品就像一股涓涓细流。带给你遐想,带给你甘香。

她说:在花前,我是个知足的人,没有一朵花不知道感谢。她滤掉了生命的琐碎,只让最悠长的美来定格人生。她还原了生命最初的底色。

如果你也被平时生活中的琐事所烦累,不妨读一读她的书,放松一下心情,对生活多一份体会,对所拥有的多一份珍惜。

《槭树下的家》读后感 篇10

当初认识席慕容,是从她的诗开始的。《七里香》,在那里她问,“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很哀婉的那种,细水长流。

但不知是否是我对诗歌不感冒,我倒是觉得她的散文回味更悠长些。那是一种生活的琐碎与闲适,没有颓废,没有忧伤,是被诗意化的生活,是被现实化的诗歌。在这里,她是一个参与其中的旁观者,注意,参与其中,这个淡定女子从来不将用嘲讽的态度与致命的清醒灌输给读者,席慕容宁愿保持着某种可爱的醉态,刻意将生命里那些细节朦胧化,去除毛边与瑕疵,只省美好。即使难免有令人遗憾的故事,在她的笔下也波澜不惊,最多最多只是一缕伤感,仅限哀伤。有时是亲情的记载,有时是初恋的描述,有时是旅游的见闻……甚至,有时只是惊鸿照影的花草树木,也被扯出一大长串感性的思维,在跳脱的文字里熠熠生辉。

席慕容除了作家的身份,还是位画家,曾在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校进修,科班出身的。我没有看过她的画,但大抵从她的文字里可以推断出那是怎样的笔触。很柔软,很随意,也很有女子的细腻,决不华丽,是清雅的水彩。犹记得在她那篇〈胡凡小姐的故事〉里,她记叙了她在布鲁塞尔留学时在大学里认识的胡凡小姐,胡凡小姐年老而憔悴,深受女学生们的漠视,但一次,她却听到了胡凡小姐的爱情故事:当年还年轻美丽的胡凡小姐曾与一个男孩相爱,那男孩却在订婚那天为了看她,永远地睡在了,通往她家的那片积雪的森林。文章的结尾是这么写的:

“……假如搬上了银幕,最后的镜头应该是一片白茫茫的森林,女主角孤单寂落的背影越走越远,美丽的长发随风飘起,悲怆的音乐紧扣住观众的心,剧终的字幕从下方慢慢升起,女主角一直往前走,没有再回过头来……可是,我看到的剧终,放在四十年后,却完全不一样了。这样的剧终,虽然真实,却很难令人欣赏:一个古怪的白发老妇,走在喧嚣狭窄的街市上,在她光秃秃的屋里,只有一张床。”

刹那,岁月的流逝,就在不经意间淌满心扉,席慕容给我们的故事,总是那些任何人都可能经历或听说过的,光阴里的沉积。

《槭树下的家》读后感 篇11

今天写读后感,(被逼的),忽然想起许久以前的《槭树下的家》。

那是席慕容的一本散文,我很喜欢那种淡淡的感觉,有人说,这种感觉就像憨憨地睡在故乡的小床,淡淡的,幸福的味道。

记得高中那时,坐在我后面的璐迪也喜欢树,一起去校园的那方小小的果园看书,看花,你告诉我,你想拥有一个果园。

那时候,就约定以后去你的果园吃水果,你说过,会好好招待我的。你懂得,我喜吃水果,其实,喜欢吃的不只有水果,反正,我们这一群人,爱吃就对了。

坐在我右边的迪常常会买很多很多诱人的小零食,那些来一份,那些华味亨,你们还记得吗?

迪常常在吃撑的时候向我求助,一看她眼神,就知道这孩子准是又撑到不行。

番薯片是啦啦的最爱吧,喜欢吃迪的紫薯卷,还带有长鼻王的味道。

说起长鼻王,想起了金威,前几天这儿的朋友还从贵州带给我们喝过。

我呢,喜欢买一些山楂,譬如山楂糕,山楂糖,经过大家讨论一致决定,还是来一份的山楂糖最好吃了,嘻嘻。顺便在迪吃撑的时候,变出一些来。

记得寿司三人组吗?下次回家的时候,一起哦。尽管那时候,忙着考试,去了第一次的我们还是忍不住去了第二第三次。花花上次的生日还是在那儿一起过的。还有迪在奶奶家过的生日,菜真的好吃,哈哈,有活力的奶奶,那个英语单词怎么说来着,梦露又给忘记了。听你说过,ktv是阿姨订的,超豪华的,只可惜梦露给妹妹买小书包去了。

啦啦总是在认真地学习,我们吃东西的时候,我们聊天的时候。

每次考试结束,都会去啦啦的小寝室玩玩,阿姨还给我们做了好吃的,还记得桂花年糕,炒面条也很好吃哦。

貌似我离开家乡好远好远,起初啦啦是一直持反对意见的,现在,我想告诉你们,我在这儿很开心。上次还去了幼儿园参观小天使们都好可爱啊。

8号就能回家啦,想吃螃蟹,想吃鱼,想吃基围虾,想吃妈妈做的饭饭,味道好极了。

或许我像一片落叶一样,离家很久了吧,但我依旧想成为一棵树,对根有着深深地情意。

或许,有很多朋友很久都没联系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自己新的朋友圈,但我知道,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从未忘记,所以也不需要被想起。

会在即将到来的这一个盛大的春节相遇,然后一起欢声笑语。要记得那些约定。

还有楚的巧手,糖真的好吃,当然啦,包装更好看喏,那张你亲手做的书签,我一直向朋友炫耀来着,嘻嘻。还有预定的纽扣,你做好了吗?

那时,跟欢欢没有再一起吃饭,一起游戏,夹在迪和楚之间,或许有种小小的感伤,但每一天的日子,还是那么地快乐,始终微笑着。

和凶之间的友谊,最奇怪了,一开始就是通过小纸条交流的,后来一直没有改变这样和你沟通的习惯,你知道吗,你写给我的同学录,我连看了3遍,真的,很感动。

想起小纸条,我都一直留着,和拉拉的小秘密。和迪的温暖的小瞬间。迪,喜欢你带给我的那些小小的感动。记得第一次送你礼物是一个圣诞。

节吧,那双小袜子,还有我相信能暖到你心里的话语,现在还是一样,虽然梦露没在你身边,但我依旧希望我的那些有意或无意的小关怀……

《槭树下的家》读后感 篇12

一个槭树下的家,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家,一个平淡无奇而又幸福美满的家。

家,温暖的代名词。在你累了的时候,给你一片舒适休息的地方,你大可以放下所有的警戒之心,安心的休息;在你伤心的时候给你充满关心的问候和安慰,宛如冬日的骄阳,驱散所有的寒意;在你悲伤绝望之际,给你重生的希望,就像无边际黑暗中那颗耀眼的明星;在你遇到困难苦苦思索之时,给予你一份援助之手,直至你渡过难关,重新振作起来。

席慕容笔下的家,温馨平淡又不失乐趣。一件件平淡无奇的小事,窗外的树,清晨的鸟,丈夫的关心……在她的文笔下都充斥着浓浓的幸福感,细细如涓水长流,缠绵而婉转,每个细节都有温暖的身影,如一道划破黑暗的流星,令人追求,令人渴望。

这个故事讲述了席慕容在某个夏天的清晨一觉醒来再不过平常的事情。在欧洲留学时,还有对家强烈的回归欲望,和半晚后院的花草树木,和天边那如木槿花般火艳的晚霞……

”我只想回到这个对自己是那样熟悉和那样亲切的环境里,在和自己极为相似的人群里停留下来,才能够安心地去生活,安心地去爱和被爱。”这是槭树下的家中的一句话,却让我受益匪浅。是呀,家,人从小生下来都对家有一种莫名的依赖。即使你远在异国他乡,但你想到家的时候,眼中流露出那真切的思念之情,绝不会是虚情假意!家里有什么会牵挂着我们的心?有人会问,也许是个漂泊者,也许是个流浪汉,也许他们曾经也有过家,却因为什么变故而失去家,他们整天说以五湖四海为家,但谁又知道他们心中是多么渴望一个家,多么渴望有家人关心,问候他们 ,多么希望有一个家为自己遮风挡雨?他们的心在经历了多少风雨之后,而变得沧桑而粗糙,也许你会否决我,但问问自己的心是否真的累了?多么希望有一个家来呵护?这个家也许不大,不是很富贵,但家温暖的气息让多少在外漂泊的游子牵肠挂肚?

好好珍惜你所拥有的家,这是上帝赐予你最珍贵的礼物!

《槭树下的家》读后感 篇13

席慕荣在《槭树下的家》一文描写了一个温馨的、幸福的家庭,另人羡慕。

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她被鸟的鸣声吵醒。几十只小鸟在窗外的槭树上集合吵闹,那声音特别细又特别娇,可以听出来它们的雀悦和欢喜。

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窗外的槭树下。仔细分辨,孩子们有的坐在矮墙上,有的是趴在树上,他们不时发出叽叽咯咯地笑声,那种极单纯的快乐。席慕容在文章中,把孩子们清脆和圆润的笑声比喻成“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把无形的声音比作有形有色的露珠,这种瞬间的感觉,她都能及时扑捉,表现了席慕荣细腻的笔法和敏锐的情怀。

她说:“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丰盈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她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

看过席慕荣写的《槭树下的家》,我不禁联想到自家院中的那棵高大挺拔的香椿树。

春天也长出好软好软的叶子,嫩紫色的叶舒展开后就变成变成淡绿色,夏天出投下整片的浓荫,风吹过来也是要多晾快有多凉快……

秋天,叶子逐渐落了,铺在地上,像等待飞翔的红黄色的蝴蝶,我无限怜惜地捡起三五片夹在书页中,写上年、月、日,然后把它们珍藏起来。我想表达的是,这片叶子不同于别的任何岁月的叶子,它属于我的独特的记忆!然而,我在第二年的秋天,清扫落叶的时候,都会不知不觉地吟道:“一叶知秋”,“时光如水” ……

冬天树叶都落下来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让我不禁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岁月无意,落叶有情。我愿意让自己也变成一片叶子,珍惜春色,珍惜生活,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尽情享受家人给予的温情和关爱,从从容容地循序生长,让繁茂的枝枝叶叶,为家遮风挡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