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活着》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活着》有感 篇1
汽车蜗牛般在陡峭的盘山公路上爬行,迎面而来的是石壁,石壁林立。倏然,峭壁的石缝间伸出一簇瘦瘦长长叶片的茅草,那边石缝间探出一朵小小黄黄的山花,更高处一棵老松从山崖间腾空出世,苍翠如伞的树盖悬挂在云雾缭绕的悬崖,悬崖石缝间鹰爪般的树根,不屈不挠地深扎在一个个石缝里,支撑起那永不凋落的松针。
我的心灵为之颤动——峭壁上石缝间竟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读余华《活着》有同感。作者以一种娓娓而谈的语言,似清清流水的小溪,缓缓地流进我的心田。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活着?只为活着而活着?活着是如此的艰难,活着是如此的沉重。活着就是要与恶劣的环境,人生之险恶搏斗着、对抗着、挣扎着,争取好好的活着。
活着,就要战胜自我,征服死亡。在逆境中,以死来逃避现实的人是一时的勇士,死需要勇气,生更需要坚强;在逆境中,能忍辱负重,顽强地活着的人,方显英雄本色。
徐福贵年轻时依赖父母,游手好闲,梦想靠来发家致富,结果是倾家荡产,一贫如洗。面对人生大起大落的逆境,徐福贵没有死,象石缝间的一棵野草活了下来。命运作弄他,厄运接二连三地打击他,先是丧父,接着丧母、丧子、丧女、丧妻,最后丧孙,老来形影相吊,与老牛相依为命,他把自己对亲人的思念,都寄语给了老牛:“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看似平常语,满纸辛酸泪。
人生的逆境,犹如生长在峭壁上,石缝间的生命,根扎入贫瘠,枝长对抗风雪。
读《活着》有感 篇2
读了余华的《活着》心里感受颇多。也看了几篇别人的评论,也就是读后感。或许是自己知识浅薄吧,从中感受到的没别人多,也没看出些什么大道理来。这是个遗憾。但内心多少还是受到点震撼抑或可以说受到点启发的。
人,只要还没死透就得好好地活着,而且要活得踏实,活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别等到垂暮之年了才幡然醒悟——自己这一生活到狗身上去了。这是悲哀的。亡羊补牢,羊都没了还补啥牢,有用吗?没有了,一切都晚了。走错了路可以从头再来,做错了的事就无法改变了。人的一生啊就像花一样,从花一苞到绽放再到凋落。可是花落了会再开,人老了就不再有少年了。
福贵的一生是坎坷的。用福贵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年轻时生活的糜烂,父亲的死开始懂得责任这个东西,然后被抓壮丁去当兵看尽战争的残酷,再到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后懂得了“活着”的意义——我还活着!看透了人生!
对!我还活着。只要人还活着就要一直活下去,直到大地召唤。成了一个土馒头,一抔黄土为止。
“活着”是进行时的。是你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不论平庸与否都无从逃避,直到死为止。但是,死这种事不管你想不想都终究会去面对的。死就像史铁生说的那样:“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做人还是平常一点的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性命。”这是福贵在经历了一系列坎坷后对人生的感悟——人,平平常常地过一生就好。这是一个老人,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一个亲手埋了一个又一个自己的亲人之后依然坚定地活着的老人对人生的感悟。
我是个平凡的人,胸无大志,最大的梦想就是吃一顿饱一生。名利这东西对我来说,有是好事,无亦无不可。平淡而不平庸才是我想要的生活。人嘛,这一辈子也就那么一回事,看开了,也就看开了,怎么活都是一种人生,人间嘛,幻象而已。
读《活着》有感 篇3
活着,这两个字的本质是生命的一种状态,现在进行时ing……但是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有些人说是为了享受生活;有些人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可是到底又有多少人能搞清楚活着的意义。
前一阵又看了《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电影,玛蒂尔达问,生活是否永远艰辛,还是仅仅童年才如此?里昂的回答是:总是如此。之前看的时候不以为然,重新看到这段对白后,的确生活总是如此艰辛,但是还是要努力地活着。
在看过《活着》这本书之后,我渐渐地明白了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清楚的记得《活着》中的一句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书中,随着福贵悠长的笑,他的人生如同电影一样慢慢放映开来,那原本幸福的家庭,由于他的吃喝嫖赌走向了败落,他也沦落到为了养家糊口而不得不下地劳作的境地,从地主的身份转变成了贫农,祖上攒下的基业也成了别人的家产。但是他经历了抗日战争、内战、饥荒、大跃进、文革他都死里逃生,而家庭却被命运肢解,那挚爱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那是何等的悲痛——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
尤其读到有庆的死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猝不及防,白天还蹦蹦跳跳的去学校,晚上就躺在那冰凉的板子上,为什么刚到任的县长夫人失血过多就让有庆一个善良单纯的孩子为此丧命,更让人没想到的是那个刚到任的县长竟然是富贵一起抗战的好弟兄,一切都是造化弄人啊。
他用那粗糙的双手将所有的伤悲掩埋,如同那长眠于地下的亲人,终于他孑然一生与“富贵”相依为命。最后陪着他的只有一头老黄牛,他笑着哭泣,没有大悲大痛,讲述的时候他也只是嘿嘿的笑着。我想,这也就是“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4
“有庆再也不会从这条路上跑来了。”每当我看见这句话时,就会想起那本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悲伤的书——《活着》。
这本书以旁观者的身份写了富贵“精彩”的一生,而他的“精彩”莫过于年少不懂事,嗜毒如命,败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母亲生病,他在求药的过程中被抓去当了壮丁。回来时,母亲已染病而死,后来,妻子和女儿也死了。
这本书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有庆的死了。在这里生死就像玩笑一般,富人的命值钱,而穷人的命便如粪土一般,在旧社会的背景下,权力地位显得格外重要,而生命的去留却是格外的草率,有庆的悲哀不是死亡,而是他怀着对生活的美好念想和对社会的善意去对待着生活中所有的人或物,而现实回报给他的却是残酷的死亡。是人性的自私,是生命的草率。那些人,配不上他的善良。
对于富贵而“精彩”的一生,我只有着感叹,没有可怜与同情,他的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每个人的生命质量都一样,只是你怎样体现,怎样发挥,他自己选择了好吃懒做,选择了吃喝嫖赌,才使他的人生走向了悲剧,并不是命运捉弄了他,而是他摧残了生命的质量,并不值得可怜。
富贵能接受前半生的艳福,自然也接受得了后半生的苦难。他前半生活着是为了物质的索取,后半生则是为了单纯地活着。书中也提到了,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这不免有些消极,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人活着是为了提升生命的价值,是为了世界的进步而活着。
年少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不要让自己最后只为活着而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5
一年前看过《福贵》这部片子,主人公福贵的事迹深深地触动了我。
观看完这部片子时,觉得福贵的一生就像上演了一部悲剧,他已经够悲惨。
谁知,当读完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时,更是不一样的感受,余华用笔墨刻画出的福贵的一生更是悲惨。
当读完这本书时,发现已经流下了泪。
通过《活着》亲眼目睹了富贵一生坎坷的路程:地主少爷福贵天天喝的烂醉如泥,在城里吃喝嫖赌,最终输光了家里的的全部,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在半路上被部队抓了壮丁,过了一段时间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了家乡,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带大了凤霞和有庆,但凤霞因发烧不幸变成了聋哑人……
余华谱写的悲剧不仅是这些,中间的情节比这还要悲惨。
有庆因为献血过多,死了。
福贵的老婆家珍因得了重病死了。
凤霞长大了嫁了人有了孩子苦根,她却因难产死了,苦根的爹因一次意外也死了。
原本就可以这样结束,福贵可以和孙子度过下半生,谁知,因为家里穷,没钱买饭,福贵只好给孙子吃豆子,悲惨的是,苦根因为吃豆子而噎死了。
本来的一大家子最后竟是这样的下场,只剩下老福贵和一头老牛在夕阳下回想年轻时犯下的错误和拥有过的幸福。
相信每个读完《活着》的读者,已经是泪流满面了吧,被这场悲剧感动了。
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说得就是时间带来的喜悦和辛酸。
我看到了福贵凄惨的经历,同时也看到富贵内心真诚的悔过。
我们不需要拥有富贵的生活,不需要拥有奢侈生活,或者只是需要一个拥有家人,拥有家人的爱的人生。
哪怕是福贵那样,年迈了只是和一头老黄牛生活,度过剩下的时光,这也是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6
活着与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而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那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此事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几乎是几千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自己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地主的儿子,每天挥霍家中的积蓄。尽管有了妻子,可他依旧吃喝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父亲,就连妻子及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人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母亲及年幼的凤霞相依为命。这时的福贵才体会到这生活的艰辛。命运本来就非常不公平,只要内心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与韧劲去努力,命运就一定会对你产生奇迹。
谁知,刚幸福不久,命运对福贵更不公平了。妻子与他的儿子相继死去,凤霞也成了聋哑人。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老牛。
当我合上这本沉重的黑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福贵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困难,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那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此事的人。
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活下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