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短文网

2025-08-06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一篇名为《我与地坛》的散文,作者是史铁生。对于史铁生,我并没有太多的认识,但读了《我与地坛》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的不幸和艰辛。

散文记叙了作者从青年到中年时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些事。他先讲了那座令自己毕生难忘的“伴侣”——地坛。这是座被弃废的古园,作者的家就在旁边。作者总是认为这是一种缘分——地坛等着自己出生,又等到自己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猛地残废了双腿。

残废对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在那段阴暗的日子里,地坛成了作者第二个家。作者经常在地坛里苦思冥想,自己为什么要出生?已颓废到极点的作者甚至想过死。后来,作者又想通了关于出生的问题,他安心下来,不再为生和死烦恼。

接下来就是怎么活的生存问题了,作者又天天去地坛,在老树下或荒草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窥看自己的灵魂。常常一坐,作者就坐了好多个时辰。那段时间,作者的母亲变得非常痛苦。她知道把作者闷在家里结果会更糟,可又担心作者独自一人在地坛里想些什么。有一次,作者发现忘带了什么东西,又返回到家。作者发现母亲依旧是一副送自己走得动作。只是,那时作者并没有发现母亲的痛苦与煎熬。等到母亲逝世后,作者才从母亲的一句话中体会到:“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作者终于明白,这句话其实是母亲的`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可惜,这时母亲已永远离开了作者。

在后面的时间里,作者又先先后后地遇到了一些人。每遇到一个人,作者都有不一样的感触。在这漫长的期间里,作者又想到了生存问题。于是,他开始动手写作。在他正写得热火朝天时,他却又想到死的问题。一个朋友对作者说:“你不能死,还得写呢,还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写呢。”因为这句话,作者又想通了问题。他又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史铁生这场经历真是令我印象深刻,他在绝望中自暴自弃,后来又醒悟过来。看似简单的过程却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烦恼和痛苦。作者身上那股永不言败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2

看了《我与地坛》一文,我感受到了我与地坛的缘分,以及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崇高母爱之美 子女若似山边草,在母亲心中也象珠宝。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倍了的。母亲对儿子是理解和尊重的。她理解儿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烦躁、任性,用宽恕、顺从给儿子以尊重,心里却承受着超过儿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苦与惊恐,祷求儿子能好好地活下去。

然而,母亲内心的斗争是何等的激烈,“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母亲是矛盾的,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到地坛去,那是一个脱离了她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母亲的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祷告”。

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作对了选择,使儿子得以在地坛治愈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如果他真的要在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作者在《秋天的怀念》中也说到,当作者暴躁砸东西时,“母亲这时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地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隐藏着内心的痛苦,鼓励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母亲完全是在这种苦难中度完了自己的余生。 母亲的爱是一种艰难、坚韧而毫不张扬的爱,也正是这种沉默和深厚的爱使作者读懂了母亲,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经验储备。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3

我想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几件让自己感到不幸的事情,可是每个人对于“不幸”的理解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失业了,这便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有些人却完全觉得这不算什么。本文的作者史铁生命运把他逼上了绝境,双腿落下了残疾,以后可能再也不能站立起来了,可能每个人遇到这样的境遇都会感到悲观绝望吧!特别是家人都需要自己照顾和养活的时候,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反倒还要家人照顾自己,这时的心里想必会很不是滋味。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止一次的追问到“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一个人在面临绝境时,是否还有活着的意义?当一个人看不到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之时,到底还有没有必要活着?我想作者曾经在地坛这个地方对“生与死”这个问题思索了很长的时间。在地坛经常出现的那个小女孩,从远处看,我们只会看到她的可爱和美丽,当我们知道她是弱智时,我们是否为她可叹惋惜,但正是这个小女孩活着,在她得身上才体现了美的意义,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义都不存在了,包括她与生俱来的美,虽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难,但一个人能活在这个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铁生写到写作就是为了活着,就是自己在绝境中所撞开的那条路,能让自己活下去的那条路,“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当一个人面对“生与死”时一切的理想和抱负都会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了,人们只会想到了用什么方式“活”?只会想到自己怎样活下去,这时人的本性便会完全暴露的显现了,一个人想要活下去获得物质比什么都重要,就这么直接,就这么现实,所有写作便是为了活着。

本文作者紧紧围绕着人应该怎样面对苦难这一中心主题,一个人能过超越苦难,活在这个世上,就是对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诠释,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4

本文的作者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本是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因患病失去了双腿,这飞来横祸使他变得暴戾、抑郁,地坛成了他逃避世事、消磨时光的地方。他整日静静的呆在这里,整整十五年,看书、发呆或者思考。他在这里无数次思考着生与死,随着时间的沉淀,他终于领悟透了生命的意义,开始热爱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宝贵的一次,我们应该去珍惜爱护它。作者将“死”看成是“一生中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每个人都无需“急于求成”去迎接它。人生之路难免会有坎坷挫折,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该去辩证的看待挫折。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很欣赏他的这句话,美和丑、愚氓和智者,英雄和懦夫,他们看似是矛盾的,相互对立的,但是他们又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的。没有了丑陋,美丽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没有了残缺,健全是否会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乏味呢?

在他身上,我总是容易想到这样一句话“当我在抱怨我的鞋子不够漂亮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街角的小女孩没有脚。”

这样是不是觉得自己还是备受上帝宠爱的。这是多么愚昧的自我安慰啊,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安慰确确实实可以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当你认为自己正身处苦难时,别着急,别抱怨,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

多少次艰辛的求索,多少次噙泪的跌倒与爬起,都如同花开花落一般,为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作下了铺垫。

成长的过程好比沿着沙滩走,一排排歪歪曲曲的脚印,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足迹,只有经受了挫折,我们的双腿才会更加有力,人生的足迹才能更加坚实。

所以与其抱怨命运的不公,时运不济,不如坦然接受这一切,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当你不再埋怨不再痛苦时,幸福便会悄悄来敲你的门了。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5

最近,读完了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从一定角度上看,这部作品就是他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文中展现出的明朗和欢乐,如一缕明媚的阳光,直达内心。

循着这缕阳光,我们走进地坛,走向史铁生。

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大好年华,一场大病,史铁生残废了双腿。在与轮椅为伴,与病魔为伍的灰色日子里。他抱怨、颓废、绝望。他找到心灵中宁静的去处——地坛,一座被废弃的古园。在史铁生的眼中古园是这样的: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的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想透了什么,转身急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在废弃的园子里,在沮丧的心情中,史铁生却看到这般充满生机的景象。此情此景深深触动史铁生的灵魂,让他感悟生命的可贵,萌生出直面人生的勇气。这是对厄运的抗争,对现实的不甘,对未来的期望。所以,生的希望促使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又“站”了起来,用笔书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在《我与地坛》这部作品集中,随处可以读到史铁生的`心声:如“母亲去世后,我和妹妹都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地活”。如“让我们的肉体不妨继续带着疾病,但要让我们的精神像健康人一样与世界相处”。如“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从这些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史铁生对生活的向往,对命运的不屈,有如此强大的精神世界,他又怎能不站在“巨人”的行列?

当我们在生活中迷茫、彷徨、无助、甚至绝望的时候,想想史铁生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想想我们身处蒸蒸日上的时代,想想还有太多处于贫困、战争、疾病中挣扎的人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视生命?让我们多读读史铁生的作品吧,看看他这个精神上的强者如何用残缺的身体,苦难的生命,向我们诠释着人生的明朗和欢乐,用乐观和坚强书写快意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6

在九月的必读书目中,我最喜欢《我与地坛》。

书的作者叫史铁生,是个一双腿截瘫的人,文章写了作者在一座古园中度过的十五年的生活。作者二十一岁便失去了双腿,那时的他找不到工作,也看不到希望。他就这样走进了地坛,从中汲取生活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

在史铁生瘫痪后,***妈想尽一切办法,盼望史铁生能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所以除了古老的地坛,还有时刻呵护着他的母亲。母亲总是悄悄地来看他,又不让他发觉,然后又悄悄地离开。

等他母亲去世后,他才懂得那坚韧的意志和无私的爱。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留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后,他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豪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史铁生在经历了绝望过后,找到了上帝留给他的另一扇窗。他终于明白,虽然双脚不能动了,但还有双手!最终,他靠着超人的意志力,彻底走出了阴影,这是何等的勇敢和坚韧。

我发现史铁生对生死的见解深刻而独特。作者在苦难的磨砺下,给了生死一个简单的定义:生与死都是命中注定,都是事实。

是的,对生死不必有太多的追究。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想想“怎样活下去”“怎么活得更好”。“好”没有明确的定义,全是人们的主观感受,现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全是痛苦,幸福与痛苦之间,也许就是看待事情的角度的差异。

作者经常在地坛公园看到:小小的蜜蜂、微不足道的蚂蚁、不起眼的瓢虫、一丁点的蝉、小小的露水、令人不屑一顾的小草……它们都在追求生命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凡是自然界的事物,从不因为自己的渺小而销声匿迹,从不因为别人不重视而自我轻视,从而放弃生活的信念。而身为“人”的我们,又怎能因一个挫折就轻易地放弃自我?

即使生命只是昙花一现,我们也要把美丽的瞬间留下。所以,我们应该积极乐观地生活,不因挫折而自弃。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宿命的味道。但是命运的神秘与深奥,时常以无常的形式让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运却也洁白如水,一切本是如此,不必多想!

其实,自寻烦恼,远不如漫步夕阳下来得真切,来得美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