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绿野仙踪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绿野仙踪的读书心得 篇1
“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叫多萝茜。有一天她为了回家,经历了许多有趣而又困难的旅程,也结识了许多不一样的朋友……”这一小段话,是我对美国儿童文学作家鲍姆所写的《绿野仙踪》的概括。这本书不仅对外国小朋友有影响力,也让我的童年生活打开了一扇童话之门,让我获得了许多乐趣。
三十三个章节,183页的故事,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
多萝茜原来十分惧怕这旅程。可是,为了回自己的家——堪萨斯州的大草原,为了和亨利叔叔,爱姆婶婶在一起生活,她下定决心,踏上旅程。
在这漫漫旅途中,多萝茜遇到了几个伙伴:稻草人、铁皮人和狮子。他们都有梦想,于是与多萝茜一起去寻找并拜访“伟大”的奥芝。
其实我认为,多萝茜和伙伴们是勇敢伟大的。她(它)们敢于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而战胜自己的弱点。
她(他)们已经知道了西方恶女巫的凶残,却依然勇往直前。最终杀死恶女巫,找到奥芝,让他实现诺言。
可是奥芝只是一个虚伪的大魔术家,并没有能力去让多萝西和她的伙伴们实现愿望。但最后,他还是遵守了自己的诺言,虽然他给铁皮人、稻草人和狮子的不是真正的脑子、心与胆量,但它给稻草人他们了勇气、快乐、还有信心。
它们自己学会并掌握了奥芝所给予的能力,成为了不同地方的王,也有了许多臣民……
而在故事结尾,甘琳达告诉了多萝西回家的方式,并告诉多萝茜,其实她第一天就可以回去。一般人估计这时是生气崩溃的,抱怨自己怎么那么笨。但多萝茜没有,她笑着说:“这段旅程我过得很开心,不仅认识了许多朋友,也进步了自我!”也许她的心里是不愿接受的,但她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正能量!
《绿野仙踪》不仅是我童话之门的钥匙,也是我道理之库的密码。希望这本书可以激励我与大家向多萝茜与伙伴们一样克服困难,充满勇气。
绿野仙踪的读书心得 篇2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它的名字叫《绿野仙踪》。书中的主要内容是说一名叫多罗茜的小女孩和她的狗狗托托在一次龙卷风中被带到了一个陌生而神奇的国度——奥茨国。在那里,她陆续结识没有脑子的稻草人、没有爱心的铁樵夫和胆小的狮子。
因为稻草人想要一个聪明的脑子,铁樵夫想要一颗爱心,狮子想要勇敢和胆量,多萝茜想要回到叔叔婶婶身边,因此他们一起同行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途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他们表现的不是退缩而是勇敢的面对。在面对危险时胆小的狮子变得勇敢起来,敢于和怪兽抗争,而稻草人在紧急的情况总能想出一个一个机灵的点子,铁樵夫总是喜欢乐于助人,善良可爱的多萝茜总是用她善良去感化每一个人。最后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顽强的毅力实现了各自的梦想。
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我要像小多罗茜一样坚强勇敢,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我也体会到了朋友是很珍贵的,我们都应该互相帮助,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我们应该一起想办法去解决它。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要做的是弥补我们的缺点发挥我们的优点去战胜那些困难。而且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梦想,并且坚定不移的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绿野仙踪的读书心得 篇3
暑假刚看完《绿野仙踪》这本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中的女孩多萝西和爱姆阿姨,亨利叔叔是我堪萨斯州的一个牧场,因为旋风吹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在奥芝善良女巫的指导下,他踏上了回家的旅程,最终克服了许多困难,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我也认识很多朋友,没有头脑的稻草人,没有心的铁皮人,没有勇气的狮子。他们一起帮他渡过难关。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友谊的价值。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是多萝西,得到了那个奇怪的帮助,我可能不会回到叔叔阿姨身边,也可能会在街上流淌,成为奴隶。让我感受到朋友的重要性。我意识到友谊的珍贵。我们不能为一件小事争吵。他们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奋斗了很长时间。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仍然没有退缩,仍然努力坚持。
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有自己的金屋,是个好习惯。
绿野仙踪的读书心得 篇4
《绿野仙踪》是由美国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写的。故事的主人公有:迷路的多萝茜、想有心脏的铁皮樵夫、想有脑子的稻草人、还有想有胆量的狮子。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多萝茜和她的狗狗图图被龙卷风吹到了奥芝国。在那里,她结识了无脑的稻草人、无心的铁皮樵夫和胆小的狮子,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结伴成了好朋友。在历经了种种磨难后,他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更加勇敢、坚强、果断面对困难。他们互相帮助,团结一心,虽然中间遇了到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聪明机智,都如愿以偿的达成自己的心愿。
我们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种事情。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道数学应用题时遇到了麻烦,怎么也解不开,我就想偷偷翻查答案,被妈妈看到了,她对我说:“这道题如果你把答案抄下来用不了三分钟,但如果考试再出这道题时你怎么办?到哪里去抄答案?不会做并不丢脸,老师不要有教过你画草图解答吗,为什么不试一下?”我脸一红,会心一笑低头仔细读题,然后画出了草图,很快解题方法就出现在脑子里了,心里别提多兴奋了!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困难是一定会有,并且随时都有可能碰到,只要我们勇敢的迎上去,不轻言放弃,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
绿野仙踪的读书心得 篇5
通常,我们说《绿野仙踪》指的是系列故事的第一部,讲述的是一个童趣的冒险故事,小姑娘多萝茜被龙卷风刮到了一个神奇的魔法王国,并迷失了回家的路。在那里,陆续结识了没脑子的稻草人、没爱心的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为了实现各自的心愿,他们互相帮助,携手协作,历尽艰险,遇到许多奇特的事情。最终凭借自己非凡的才智和顽强的毅力,都如愿以偿地完成自己的心愿。
最吸引我的是多萝茜的三个小伙伴,他们分别是追求智慧的稻草人、寻找爱人之心的铁皮樵夫和渴望勇敢的狮子。
智慧、仁爱和勇武,这三种美好品质正好对应了古人所说的“三达德”。
《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即智慧、仁爱和勇武,是任何时代都通行不变的道德,是人所追求德三种品行。
(知识延伸:古文中“知”表示“智慧、聪明”等意思时,为通假字,读音:zhi)
今天,我们一起品读稻草人追求智慧的故事。
一、什么是智?知者不惑
为了回到家乡堪萨斯,多萝茜计划去翡翠城找伟大的魔法师奥芝帮忙。她在黄砖路上急匆匆地走了好几英里,路过一大批黄色稻田时,她有些累了,停下来休息。在稻田里,她遇到了第一个伙伴——稻草人。
在稻田中央,高高地插着一根竹竿,竹竿上有一个稻草人。多萝茜仔细地观察着稻草人,稻草人的头其实是一只小布口袋,里面塞满了干稻草,上面画着眼睛、鼻子、嘴巴,这就是它的脸了。
稻草人的身体里都是稻草,哪怕坏人踩着它的脚趾,或者用锋利的针来刺它,它都不害怕,但是它最受不了别人叫它傻瓜。因为曾经有只老乌鸦告诉稻草人: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脑子,无论是乌鸦,还是人,都是这样。
听说多萝茜要去找奥芝帮忙,稻草人想要一起去,希望奥芝给他智慧的脑袋。于是多萝茜伸出双臂,轻轻地把稻草人从竹竿上拔了下来,稻草人开始了追求智慧的旅途。
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呢?《论语·子罕》说“知者不惑”。(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
“知者不惑”是智最高级的表现。智慧的人不被表象所迷惑,通过对事物细致地分析,拨开迷雾、抽丝剥茧可以看清事物的本质,这是一种智慧。正常情况下,人遇到复杂事情,容易心生烦闷,无法静心分辨。
智者往往能沉着冷静,透过现象看本质。智者之所以为智,是因为能够明辨干扰,通过比较、甄别、推理,选出一种最恰当的选择,或是把几个选项的合理之处融合成一个新的选择,让自己的行为举止合道德、合逻辑、合情境、合时宜。
生活中,同学们接触最多的“智的考验”莫过于应试考试了。考试包括了对“智”的考核,比如选择题就是从4个迷惑选项中,找到正确答案。阅读理解题、应用题会提供许多信息,其中可能会有干扰信息,考验我们筛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总是有标准答案,找到合适的选择是小智慧。生活中情况复杂,往往没有标准答案,生活中找到恰当的选择是大智慧。
二、如何不惑?耳聪目明
孔子说:知(智)者不惑,现代学者解释,智者明道达义,分析利害,判断是非,了如指掌,才能“不惑”。
按这个说法,“不惑”是接受、识别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明道达义是接受信息、分析利害判断是非是识别信息、了如指掌是处理信息。
想做“不惑”的智者是很难的,需要多听、多看、耳聪目明,完整准确地接受外界信息。
现代科学把指形、声、闻、味、触总结为“五感”,分别对应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我们依靠五感去感受外在世界,接受纷繁复杂的信息。五感中,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量最多。
稻草人看似没有脑袋,但农夫给它做了眼睛和耳朵,视觉和听觉让稻草人可以观察世界、听取见闻,对世界有了初步认知。
稻草人说:“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很短,我对这个世界几乎一无所知。好在农夫在做我的脑袋时,最先做的事就是给我画了一对耳朵,所以随后发生过的事情我都听到了。”
接着农夫给稻草人画了眼睛,刚一画完,“我就发现自己正在看着他和周围的事物,到处都是有趣的东西,但这确实是这个世界给我的第一印象。”
稻草人一直说自己没有智慧,但每次遇到困难,稻草人总能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然后思考想到解决办法。 我们觉得稻草人聪明,而聪明的本意是“耳聪目明”。
《管子·宙合》说“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目司视,视必顺见,见察谓之明。(耳朵负责听,只有听的确实才是听力好;眼睛负责看,只有看的仔细才是眼睛好)
比如,解救铁皮樵夫时,稻草人听说铁皮樵夫身体都锈住了,就用油润滑各个关节。铁皮樵夫的脖子绣得特别厉害,加了油后还是不能活动,稻草人仔细观察到是脖子卡住了,就抓住铁皮脑袋轻轻地摇了摇,摇动几下,铁皮脖子一会儿就非常灵活了。
(知识延伸:涉及耳和目的成语很多,比如:耳濡目染、耳目一新、掩人耳目、惹人耳目、耳目众多等。)
三、如何求智?好学近乎知
和稻草人一样,我们也希望做一个智慧的人。那么,普通人如何求智呢?《中庸》给了我们答案——“好学近乎知”(勤奋好学就接近智),突出了勤奋好学的重要性,一个人保持好学的态度,就会接近智慧。
在孔门弟子中,曾参(曾子)树立了“好学近乎知”的典型。
曾子的天生资质很普通,孔子曾评价“参也鲁”,说曾子在学习、做事方面表现得很迟钝,但就是这样一位迟钝的学生,凭借好学成为儒家的“宗圣”。
《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曾子说:“自己有才能也可以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也可以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
这句话体现了曾子谦逊好学的态度。“问于不能”、“多问于寡”是好学的态度,向一切值得学习的人学习,不因其地位高低而改变;“犯而不较”宽广的胸怀,别人不理解自己、冒犯自己也不计较,依然保持学习的姿态。
稻草人很像曾子,看起来很迟钝,但从未放弃学习。比如,稻草人走坑洼道路,不知道避让,一直向前走,经常一脚踩到坑里,摔个大跟头,这是迟钝鲁莽。多萝茜把他从地上拉起来,他一点儿也不觉得疼,只是因为自己又摔了一跤而哈哈大笑,然后和她继续往前走,这是他的坚持。
多萝茜说想回到家乡堪萨斯,稻草人问她为什么要回家?多萝茜骂稻草人没有脑子,稻草人也不生气,很认真地回答“我要是有脑子就好了,可以思考许多问题”,这是“犯而不较”。
稻草人没有脑子,他认为这是他不聪明的原因。多萝西一行人在旅途中遇到危难时,稻草人总是尽他所能地想办法来渡过危机。稻草人遇到困难多听多看审时度势,努力找到解决方案。勤奋好学,促使他成为是团队里最智慧的伙伴。
(知识延伸: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许多思想家为儒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后人把其中贡献最大的四位称为“儒学四圣”,分别是:1、至圣孔子;2、复圣颜回、3、宗圣曾子;4、亚圣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