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培根随笔》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1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生于一个官宦之家。打开他的《培根随笔》第一印象便是文章短小精炼。
五十八篇随笔,篇篇语言简短凝练,最长的文章也只有五千多个字,就像他自己在《谈快捷》里说的冗长而玄妙的讲话不利于快捷,就像长袍拖裙不利于赛跑一样。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也说过类似的话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乏味的枝叶,肤浅的花饰。这样的简洁在他的文章中便可以看出。短短的五十八篇随笔,却包括了为人、处事、治国、艺术、情感、德行诸多内容,且要每篇都能与人或国家的利害扯上关系。每一篇都如小说一般布局、结构严谨,却又像诗一般圆滑凝练,精短隽永。也难怪大诗人雪莱会称赞: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与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
他在官场几经浮尘,历经大风大浪,饱受世态炎凉,阅历丰富,思想敏锐,他笔下的文字发人深省,篇篇名言警句层出不穷。德行犹宝石,镶嵌在最素净处最佳。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暗。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用短小的句子讲清了道理,适当摒弃了空洞,肤浅,聒噪,使句句深刻,深入人心。他并没有像一般的随笔一样,文字悠闲,幽默,闲适,田园清新风扑面而来,而是犹如聆听一位德高望重,阅历丰富的长辈的教诲,这不是普通的随笔,也不是故意卖弄的文字游戏,而是饱阅人世百态后的的喟叹,来自长者的警告。有趣的是,他的那一套治国理念有些相似于中国的法家,且大有法家之气度。
虽然文中不难看出培根明显的贵族立场,利己之心,热衷于权力,做官的野心,但是取之精华,去其糟粕还是很关键的。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2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而他的《随笔》,篇幅虽不长,但短小精炼的文字却拥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谈死亡
大多数人都惧怕死亡,我也不例外。其实一位言者说得对:“死亡的声势比死亡本身更恐怖。”死亡本是一瞬,但死亡前的呻吟、面无血色、亲朋哭泣等却让死亡变的恐怖。
但像凯撒大帝等英雄豪杰,他们对死亡却看得很淡,死亡临近还能面不改色。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拥有一个伟大的人生。还有一些人,他们不畏惧死亡,因为他们死在追求伟大人生理想的路上,他们死而无憾。所以我们也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所热爱的东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死而无憾。
谈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是很那消灭的,只能用习惯来将其改变和抑制。培根在这篇随笔中交给了我们一些改变天性、养成习惯的好方法:我们给自己定的任务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有时我们可以循序渐进,有时也可以立即而彻底地改变坏习惯,或者走到与坏的天性相反的极端。同时养成习惯不能一鼓作气,要有所间断。可想要彻底铲除一个恶习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在不经意间人的天性就会暴露出来。所以为了彻底铲除恶习,我们可以消除恶习的引诱,或经常和它亲近,从而使它不起作用。
人的天性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但一些卑劣的天性也是根深蒂固、难以铲除的。所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来抑制和改变我们天性中的卑劣之处是十分重要的。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3
培根的名言警句,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但他的著作《培根随笔》同样精彩。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健康中我们懂得了一个人不仅是身体上的将抗,更是思想上的健康,人格的健康,心灵的健康。健康是一个平衡的概念。“健康是指一个人应有的、自然的、最佳的因而堂正的、磊落的、大方的、光明的、平和的、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充满智慧力量、玄机的状态。”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在这里培根把读书的含义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度数的重要性。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4
在我儿时记忆中,总认为培根是一个贪慕荣华富贵虚浮小人,他为了名利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但通过读《培根随笔》一书,我才了解到了真正他。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培根,我看到了他对哲学执着,对政治热衷,对生活热爱,对理想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精神与态度。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都是美、德兼备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与内在美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培根一生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进步思想与崇尚知识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进步。培根随笔集,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位人生导师,每当我思想陷入迷局之时,总能为我点破玄机,柳暗花明,又见一村。书籍是人类进步阶梯,《培根随笔》正是像这阶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迷雾,引领着人们向真理进发。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而且每个人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事物与追逐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嘛!应多看看别人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基础。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5
读罢《培根随笔》,我感到自己也被培根闪着理性光芒的思想所感化了,这本薄薄的随笔集,凝聚着培根对人生的感悟、对现实的评价,其中,《谈美》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若问起美到底是什么?我想这世上没有谁能够真正地说清。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但凡见到一个陌生人,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必定是从外表所得,而不是立刻就可以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所谓感性认识即在于此。而培根在《谈美》中则重点论述了我们应如何看待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确,世上有多少人有着俊美的外表,有着高尚的情操,更是不会有十全十美之人,正如培根所说,绝色美人另有大德者难得一见。正因为此,我们更应注重内在的光辉,做最好的自己。
但现如今,茫茫人海之中,有多少人只注重了外表的美丽他们打扮的新颖出奇、花枝招展,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内在美出口成脏,踩着皮靴高傲地走过天桥,不屑地望着路边背着袋子、拾着瓶子的老人,丝毫不存悲天悯人之心,如此之人,比不上站在他们背后默默无闻的人们,就像书中所说的:美德犹如宝石,镶嵌在素净处最佳。一个打扮并不华美但举止端庄而严肃的人,是最令人敬佩的,即使他没有显赫的地位,也会受到众人的尊重。
正如培根所言,形体之美要远胜于颜色之美,行为之美又远胜于形体之美。我们所崇尚的行为之美就是举手投足之间的动人,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也是内在美的完美折射。只有将内在的自己做到最好,不断的追求新的知识,因为追求是人生中最美丽的渴望,在追求中洒下的汗水,灌溉着的、等待着的,是成功之花的含苞欲放,等待着、追求着它的开放,来装点我们的回忆,这是我们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人生的充实,若能做到不懈地追求这一点,我们也就离美不远了!
随着我对美浅显的思索,培根也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智慧、冷静而又轰轰烈烈的印象,他激励着我不断地追求,追求那一种美丽,那种最充实的人生,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初中生所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