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说木叶》教案(精选14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说木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
导入: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可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深远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整体把握课文,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
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有落叶的景况。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7段是小结。
“木”的`艺术特征的分析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应该知道造成“木”的这个特征的原因: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文章第五段开头)
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段:“树”和“木”的对比
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空阔黄色——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绿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防范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五段:
“木”的暗示性,潜在的形象——树干,暗示着落叶。
“树”则具有繁茂的枝叶,“树”与“叶”有太多的一致。
第六段:“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树”:褐绿色;“木”:黄色
树叶(绿色繁润绵密):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木叶(微黄疏朗干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落木:空阔、洗净
木叶:疏朗而绵密,迢远而情深,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总结: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才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清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天才诗人屈原才吟出了如此动人的不朽诗句。
《说木叶》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2.“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目: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读懂诗歌中的暗示性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简单介绍作者
2.从一些诗句入手引入课文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请学生在下面默读课文,理清每段的主要内容并划分段落(1)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2)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
(3)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
(4)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
(5)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第七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对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3段)
第二部分(4~6段)
第三部分(7段)
2.老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再次体会,然后对文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1)作者分析“木叶”这—艺术性形象,到底有什么意义?
(2)“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3)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4)“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5)树叶和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6)木叶和落叶的不同?
(7)“落叶”与“落木”、“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三)归纳小结
(1)“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与夏之交。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诗句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四)作业安排(1分钟)
1、查阅资料总结
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些意象及其代表的意义,体会诗句中不同意象所带来的不同意境。
2、板书设计:
说“木叶”
第一部分(1~3段)“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和艺术形象上的异同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
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与夏之交。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说木叶》教案 篇3
一、课文悟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一味想方方正正分析诗的人,读诗必将是顾此失彼的折磨——诗人跳跃的思维恰是调皮的小精灵,它不守理性的规则,自然也就不会顾及跌跌撞撞的老学究。
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首先想到这样一段话。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马致远的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曲子《天净沙秋思》,展示了秋天夕阳下的特有的意象,表达了游子浪迹天涯的孤独与愁苦。曾有一位数学老师发问:什么“枯藤老树昏鸦”,什么“小桥梳水人家”,什么“古道西风瘦马”,什么“夕阳西下”,把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凑在一起说个啥意思呢?我无意贬责这位老师。我想,如果他读过《说“木叶”》,定会化解心中的疑团。
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答案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很值得一提的是,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这样,读者也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二、亮点探究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探究学习: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探究学习:“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第4、5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探究学习:“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探究学习: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炼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5.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探究学习: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三、选题设计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说木叶》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字。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学会用问好、交谈、祝福等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最后一段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百鸟朝凤》音乐带或DVD、录音机。
学生:采摘自己喜欢的不同种类的树叶若干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题目、质疑齐读课文题目。
教师:读了这个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归纳学生的问题。(木叶真的会唱歌吗?木叶为什么会唱歌?唱什么歌?等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请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自由拼读。
3、抽生把自己认为不易读准的字介绍给大家。
4、出示生字卡片,抢读、开火车读、抽读、正音。
5、生字扩词练习。
6、各学习小组讨论识记生字字形。
7、全班交流个别生字的识字方法。区别:滴摘。
8、全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9、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先观察田字格内的字,提出自己认为不好写的字,找出关键笔画,看看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10、重点指导飘、异、愉的笔顺、结构。
11、练习书写。
三、细读课文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木叶为什么会唱歌呢?
2、学习第9、10段。
(1)教师:课文中是谁提出的这个问题?
指导读好问话。
(2)出示句子:它们是听着小鸟的歌声长大的。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
(3)学生自由读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是什么意思,树叶里都藏着哪些歌。
(4)练习朗读。
(5)抽读、评价。
他或她读得好,好在哪里?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读?
3、学习第11自然段。
过渡:听了阿姐的话,我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1)自由读。
(2)奇异是什么意思?(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
(3)出示句子,理解: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奇异的图画:满山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串串绿色的歌
为什么说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串串绿色的歌?歌唱什么?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乐的语气)
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段写的是木叶唱的歌。
4学习第3~8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滴沥!滴沥那是向黄莺问好。
布谷!布谷那是和杜鹃交谈。
如意!如意那是对画眉的祝福。
(2)自由读,同桌对读。
例:(一生)木叶向黄鹂问好(另一生)滴沥!滴沥!
(3)这三个句子中有四个省略号,它们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4)姐姐还和哪些小鸟对了话?怎么对话的?
(5)指导朗读:
①抽生说说该怎样读这三句话。
②指名读。
③评一评。
④比赛读。
⑤齐读。
(6)请学生自由选择问好、交谈、祝福中的一词说一句话。
(7)交流、评价。
(8)教师范读第7自然段,引读第8自然段。
请学生思考:听到这么好听的歌,山林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①交流讨论。
②悠扬是什么意思?
③为什么大家都静静地听?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第1、2自然段。
(1)抽读,正音。
(2)讨论:走进了大山的怀抱是什么意思?
(3)我们来到大山的怀抱中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
(出示课件:课文第2自然段的情景。)
(4)理解闯山的意思。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设置情境,拓展想象
提问:如果你来到大山,会对小鸟说什么?
五、积累知识
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说木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 树 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 木 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 树: 饱满
味 木: 疏朗
场 树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 木 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 :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练习: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 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 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 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 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 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 。(吴均《谷柳恽》)
2. ,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 。(吴均《青溪小姑歌》)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 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①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 西陆:指秋天。③ 南冠:指囚徒。 ④ 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
一、1.屈原 《九歌》 2.谢庄 《月赋》 3.陆厥 《临江王节士歌》
4.王褒 《渡 河北》 5.萧纲 《折杨柳》
二、1.寒风扫高木 2.高树多悲风
3.落叶何翩翩 4.叶落依枝 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 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说木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以及关爱他人的意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可能很多同学一些文章评论听说过“欧亨利式的结尾”这样的说法,什么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
(一)学生阅读文章,复述故事梗概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篇文章,看完之后能不能按照情节的发展概括一下小说的情节。
明确:女画家琼珊感染肺炎,她的朋友苏艾悉心照料她。后来琼珊病重,看到窗外飘落的常春藤叶对生命感到绝望。苏艾很着急,为了卖画赚钱帮琼珊看病,她请楼下她们的朋友老贝尔曼来当模特。老贝尔曼听说了琼珊的情况,就在当天晚上冒着风雨画了一片叶子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了琼珊生命的希望,使她战胜了病魔,最终转危为安,而老贝尔曼却因此生病死了。
(二)赏析构思
1、师:在整个故事情节当中,你觉得哪一处情节最震撼你的心灵?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这样一个结局深深打动了我们。
2、师:这样一个小说的结局同学们觉得在构思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莫泊桑的《项链》同样也是在最后来了一个情节的逆转:辛苦十年赔偿的项链竟然是假的有力地讽刺了主人公的爱慕虚荣。
启示:我们从两篇文章的结局的方式上应该会获得写作上的启发,要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在结尾来个出人意料。 (结局出人意料)
3、 师:你觉得小说安排贝尔曼死去合理吗?作者在安排贝尔曼去世前,前文有哪些交代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理由。
明确:
①他是老人年纪60开外
②常年酗酒他喝松子酒总是过量
③身体不好充血的眼睛总是迎风流泪
④环境恶劣那晚天气总是风雨交加的
⑤这个地区肺炎流行,很多人因此生病了
我们能够看出来,出人意料的结局不是突然的,不是捏造的,而是有很多的铺垫的,是暗藏机关的。
我们同样与《项链》作比较项链是赝品,直到最后才道破作者三次做了巧妙的暗示:
(1)借项链时,女友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2)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已表明项链不是什么贵重物品。
(3)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这就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启示:所以我们在写人记事的时候,在对情节的处理上要注意前后的照应铺垫,让故事经得起推敲。 (文中暗藏机关)
4、 师:小说一开篇就将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万念俱灰的琼珊推到读者面前,医生断言与苏的悲伤,琼珊的万念俱灰使人对琼珊的生已不再抱有希望,而此时小说的情节陡然一转:经过漫长一夜风雨的吹打居然还有一片藤叶挂在藤枝上,琼珊一天天好起来,读者也如释负重。不料情节再生波澜,再次在读者心灵上引起撞击:贝尔曼先生患肺炎去世了;更令读者感到意外的是墙上那一片藤叶竟是假的,是贝尔门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在那个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用自己的生命画出的杰作。整个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我们再来看一下《项链》这篇文章,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文章也是曲折不断。“文似看山不喜平”要想引人入胜,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应该学会一波三折,写出事情的波澜。 (事情一波三折)
a) 赏析人物形象的塑造
师:小说在文章的构思上独具匠心,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再来看看本文的主人公贝尔曼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找出集中写贝尔曼的三次。
明确:初见贝尔曼: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 酗酒成性 爱讲大话 牢骚满腹
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再见贝尔曼:语言描写 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可恶的叶子”、“可怜的琼珊”、“愿意为你效劳”。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再现贝尔曼:侧面描写 苏艾的转述。
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
归纳:外表平凡性格有点讨人厌但却有爱心甚至自我牺牲的老画家。
启示:在我们的学生习作中人物的塑造往往好人无缺点,坏人无优点,人物形显得单一、呆板,而在这里贝尔曼的外表和内在形成了反差,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也显得更真实,也更能打动读者。 (外表与内在的反差)
《说木叶》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投影以下内容)
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在()处应填“树”还是“木”好,为什么?
三.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四.作业:摘抄、诵读课文中的名句。
《说木叶》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叶脉、写叶的文章,让学生了解有关叶的知识,理解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观察的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叶的知识。
2、搜集有关写叶的诗文。
教学过程:
一、赏叶
1、出示画面,师生共同欣赏。
画面:不同季节的不同形状、不同色彩
2、学生交流对叶的了解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1)叶的定义
(2)叶的作用
(3)叶的联想
(此处浅谈,老师不作讲评)
二、咏叶
1、导入: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咏叶的名句,能否列举几例。
2、列举:王维的“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贾岛的“管内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司马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3、学习书上的“咏叶”的四首古诗和三首现代诗
(1)指导朗读:注意节奏,反复朗读
(2)理解品味:想象每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3)领悟诗意:结合背景,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品味重要诗句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所学的感受
三、读《一片书叶》,仪《一片书叶》
(一)读《一片书叶》
1、导入新课:不仅古代诗人对叶情由独钟,现代作家也写了许多有关叶的文章,我们先来欣赏日本著名风景画家、散文家东山魁夷的《一片书叶》
2、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叶的感情。
(二)仪《一片书叶》
1、布置思考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理解本文的重点应放在哪一段?
(3)有树叶的生命过程,作者领悟到了什么?
(4)读了本文,你的联想和感悟是什么?
(5)本文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2、分小组讨论
3、师生交流
(三)学生交流所看过写叶的文章,谈谈你最喜欢的叶是什么样的,并阐述理由。
如:1、八年级上册自读课本中的《北国秋叶》
2、现代诗《树叶颂》
四、写叶
以“叶的风姿”为题,写一篇短文或以“叶的联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1、“叶的风姿”为题
要求:
(1)仔细观察各种植物的叶子
(2)详尽描述各种叶子的风姿
(3)画出所写叶子的形状、色彩附于文后。
2、“叶的联想”为话题
要求:
(1)仔细观察
(2)大胆联想
(3)以叶抒情或以叶喻理
(4)自拟题目
五、制作书签
选取你所钟爱的叶,动手制作叶脉书签,送给你最喜欢的人,最好能创作小诗一首,随书签赠送。
《说木叶》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研究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
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探究阅读融会贯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梅”和“柳”意象。
1、赏“梅”诗品梅之意象
诗一:早梅诗二:山园小梅
齐己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2、赏“柳”诗品柳之意象
诗一:咏柳诗二:垂柳
贺知章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三: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四、自主研究拓展延伸
1、除了上面讲到的“梅”“柳”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意象分别有枫叶、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总结: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让我们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了诗歌的殿堂。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可以以古诗歌中常用的物象为例如:松、竹、菊、兰等进行有目的的诗歌鉴赏,仔细体味诗歌的精妙。
《说木叶》教案 篇10
一、课文悟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一味想方方正正分析诗的人,读诗必将是顾此失彼的折磨——诗人跳跃的思维恰是调皮的小精灵,它不守理性的规则,自然也就不会顾及跌跌撞撞的老学究。
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首先想到这样一段话。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马致远的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曲子《天净沙秋思》,展示了秋天夕阳下的特有的意象,表达了游子浪迹天涯的孤独与愁苦。曾有一位数学老师发问:什么“枯藤老树昏鸦”,什么“小桥梳水人家”,什么“古道西风瘦马”,什么“夕阳西下”,把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凑在一起说个啥意思呢?我无意贬责这位老师。我想,如果他读过《说“木叶”》,定会化解心中的疑团。
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答案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很值得一提的是,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这样,读者也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二、亮点探究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探究学习: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探究学习:“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第4、5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探究学习:“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探究学习: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炼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5.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探究学习: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三、选题设计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说木叶》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各位同学,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复习一个成语叫“一字千金”,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非常熟悉了。那“一字千金”是从哪个故事来的呢?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从上面我们可总结出“木”有两个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树”与“木”的这种明显的区别呢?文中是怎么给我们讲述“树”与“木”的区别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分析这篇课文,文中自然会给我们答案。
首先,自己默读课文,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
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有落叶的景况。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应该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了吧?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叶: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
树叶: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
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空阔黄色--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绿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疏朗微黄--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繁润绿色--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㈢、迁移
⒈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⒊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
⒋倘有时间,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说木叶》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使用。
2、领会古人是如何写“木”的,作者又是如何体察“木”的特征的。
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精髓。
4、学会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精髓。
教学难点:
体察诗歌艺术的精微之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体读法。
一、教学导入:
教师朗读几首写树木的诗歌,引入课题。或请学生背诵一两首写木的诗歌入题。
二、预习诊断:
1、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A)
A、陆厥(jue)招徕(lai)橘颂(ju)
B、寒砧(zhen)涔阳(qin)锭药(ding)
C、窸窣(cui)曙光(shu)号咷(tao)
D、亭皋(gao)竹筌(quan)干燥(cao)
2、用课文前面列出的词语组一个短语:
炊烟袅袅、北风萧萧、风度翩翩、冉冉升起、文意绵密、情意缠绵
3、“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提示:“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其次它还按时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三、理清全文内容,归纳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1段:“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3段:说明“木叶”“落叶”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段:说明“木”为什么含有落叶的因素——诗歌语言的背后含有暗示性。
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三部分(7段)作出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四、画出文中所引的'古诗文语句,再用8分钟左右的时间体会其中的“木叶”包含的意味。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请教老师。
五、完成课后的第二题。
1、朗读这三首诗词。
2、学生先独自体会其中“梅”这一意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与同学交流。
提示: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3、另外再搜集几首写梅花的诗词,体会其中的梅花包含的思想感情。
潇湘神
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长相思·雨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
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
空阶滴到明。
菩萨蛮·落梅
孙舣
一声羌管吹呜咽,
玉溪夜半梅翻雪。
江月正茫茫,
断桥流水香。
含章春欲暮,
落日千山雨。
一点着枝酸,
吴姬先齿寒。
六、你同意作者对“木叶”的理解吗?请提出你的看法。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营造一种小小的学术气氛,激发学生对学术兴趣,塑造学生做学问的信心。
教师提示:“咬文嚼字”有可能牵强附会,但作为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咬文嚼字”有利于打下扎实的基础,值得重视。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选取一首咏物诗,体会其中的意象包含的思想感情。
《说木叶》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二、介绍作者,明确目标
1、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2、学习目标:学习诗歌的暗示性艺术特征,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
三、学生速读课文(5分钟),理请文章的结构脉络。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一)请同学阅读1—3段,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明确:“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二)阅读4――6段,结合1、2、3段,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1、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树”和“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春季、夏季。
2、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木叶”和“落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萧瑟、凄凉。秋季。
3、在此基础上,我们比较一下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两句诗。看看诗中的“木”和“树”有什么不同。
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和单纯。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秋天到了,树叶落了。
小结:这就是“木”在古诗中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
4、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 “落叶”的暗示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让我们比较以下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小结:“木“的艺术特征是: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微黄干燥单纯,带来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而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的浓阴,褐绿色的树皮,充满生机 、活力。
7、学生齐读第七段,品味“木叶”与“树叶”、“木”与“树”的区别。并思考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在艺术语言中。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节前3句)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鸽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纯洁,引导学生联想。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梅花绝句》。
《说木叶》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感受人性的光辉、信念的力量和人与人之间相互扶助的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的形象,了解“欧亨利式结局”的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善”、“奉献”等抽象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把握内容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并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概括每一部分内容时,必须包含“常春藤叶”四个字。
开端(1——11):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引出下文的“常春藤叶”。
发展(12——36):写琼珊不听劝慰,望着“常春藤叶”等死。
高潮(37——50):不落的“常春藤叶”使琼珊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51——55):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常春藤叶”不落的谜底。
2.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梳理课文。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看看整个故事发生在几天时间。
时间人物情节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等着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下,自己也死去。
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看到常春藤叶犹在。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常春藤叶犹在,琼珊满怀希望,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因为常春藤叶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3.从上面的情节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常春藤叶在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的作用。大体上说说有哪些作用
常春藤叶,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常春藤叶,是琼珊生命的希望;常春藤叶,是文章中心的聚焦;常春藤叶,将主线琼珊的病情和暗线贝尔曼的故事联系到了一起,推动情节的关键正是这最后一片叶子。
二、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的作用。现在我们先从最后一片叶子的创造者入手,来分析作品人物形象。老贝尔曼画下了这幅最后的常春藤叶,他的事迹感动着我们。
1.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回答这几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贝尔曼的人物形象。文中贝尔曼出现了几次第一次给人以怎样的印象
外貌描写:
摩西:是犹太教的创始者。——威严的人,并不是个普通老爷爷的形象。
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小鬼:很古怪。
描写他的胡子和脑袋都是怎么描写的
作者用了两个艺术世界里的人物的进行刻画,形象写出了他似乎生来就是个伟大的艺术家。所以作者说他是失意人:他是有真才实学的,没本事不叫失意。
替艺术区里的年轻艺术家充当模特——奉献精神。为什么不画画却充当模特。
贫困,雇不起模特。照顾青年成长。
唠唠叨叨地谈着未来的杰作——内心很痛苦、焦虑,只得借酒浇愁。
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看家凶狗。性格暴躁。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充血的眼睛迎风流泪
为什么充血可能喝酒喝得很厉害——很失意,于是借酒浇愁。
迎风流泪:他是60开外的老人,经受不起风的猛吹,更不用说经受风吹雨打——更为后文老贝尔曼的风雨作画之艰难埋下伏笔。凸显其伟大的人格。
咆哮——符合他的暴躁性格,表现了他直爽的性格特点。
小结: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艺术就是在平凡之中找到不平凡和在不平凡中找到平凡。”
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这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真实的人物站立在我们的眼前。
小说第一次介绍老贝尔曼主要是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的。
他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外貌描写),是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
2.看看第二次写贝尔曼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发现这一次主要是通过他与苏艾的对话描写来体现的。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贝尔曼、苏艾和旁白。
世界上有这样的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说话语气怎样太直白,太伤人,可以说他的情商比较低。
但是思考下,他为什么说出那样伤人的话,说琼珊是傻子——爱之深,责之切。他坚决反对琼珊把自身的生命交付给一片叶子。正是希望琼珊活下去,才会极力批评琼珊的想法。
没有心思——把琼珊的事当了一回事,十分重视,心情不能平定下来,心不在焉。
可怜的小琼珊小姐——充满了悲叹、可惜之情。照琼珊的想法,树叶必定会掉光,那么年轻的琼珊必定会去世。
语言、动作描写——朗读,读出前半部分的抱怨口气,后半部分的可惜之情。
女人气、嚷道——可以说,老贝尔曼的说话内容、说话方式极其粗鲁。如果老师每天这么像吵架一样地说话,你们肯定受不了。你怎么看待这种说话方式
——苏艾与之讲话根本没有关注老贝尔曼的这种说话形式。苏艾之前的回答也不过是将内容关注于老贝尔曼是否肯做模特而闹情绪。可见苏艾根本不关注老贝尔曼的说话方式,由此可以猜测,苏艾与老贝尔曼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关系亲近,不会为些性格问题而产生隔阂,是理解对方的。
说话内容中,后半部分继续讲到了什么——琼珊。你怎么看待他的反复提及琼珊,根本不考虑苏艾的话对老贝尔曼而言,琼珊的生命才是重中之重,没有解决琼珊的困境导致他一直耿耿于怀。既写出了老贝尔曼的同情、善良,也为后面的作画原因埋下伏笔——十分担心琼珊的生死。
小结人物性格: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他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他说“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
说明了老贝尔曼有没有可能画这片叶子
3.贝尔曼完全有可能画这片叶子,而小说的结局,第三次写到贝尔曼时,通过医生的交待:“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和苏艾的话:“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这个结局让我们对他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
总结: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只有他才是这最后一片叶子的创造者,只有他才能创造出最后一片叶子。
4.文章主人公是了老贝尔曼,最能体现他品德的是画树叶,就一般的小说而言,可能有大段的细节描写,刻画老贝尔曼画树叶的经过,但世界巨匠却出乎意料,没有实写,你如何理解作者这种艺术构思
明确:留白,给予想象、创造的空间。
请同学们闭眼想象当时的场景,之后我们来交流。
5.以前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歌颂的人物,都是完美的。而本文的主人公,却有不少缺点,暴躁、酗酒、唠叨、失意消沉、好高骛远,你如何看待世界巨匠的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
◆贝尔曼明显是一个矛盾体,人物塑造得很真实,是个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并不是完美的人物。
三国演义:曹操大奸臣,没有任何优点。诸葛亮足智多谋,成了神仙。人物是个扁平的人物,并非圆形的人物。
而红楼梦46回“只见他穿着半新的藕合色的绫袄,青缎掐牙背心,下面水绿裙子。蜂腰削背,鸭蛋脸面,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斑。”脸上的“几点雀斑”,让丫鬟形象立即真实起来,让人叫绝;广告中脸“象新剥的鸡蛋”,那只是广告。
◆贝尔曼的缺点,更为后文老贝尔曼画画救人做了鲜明对比。正是这样一位暴躁的、看似不近人情的人物,最后竟舍身救人了,更凸显老贝尔曼的人性光辉。
6.开始时,我们说过,常春藤叶在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的作用。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能有更深的理解。
这篇小说中出现的叶子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界中的叶子,一种是画出的叶子,也就是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
◆自然界中的叶子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自然中的叶子,琼珊生命的寄托。自然中的叶子随风飘落,由此,琼珊联系到“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我也就要死了。”
◆对于画出的叶子,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
首先,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意味着什么
最后的一片叶子,对琼珊而言是精神支点、精神支柱。
对贝尔曼来说,又有什么更深的内涵对贝尔曼而言绝笔、杰作。
整片叶子中,能体现出什么呢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闪光。
通过常春藤叶,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看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光辉。
三、鉴赏小说结构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小说结局部分,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众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和铺垫吗这样的结局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符合生活逻辑吗
(1)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
—距离太远,而且只能卧床观看。
—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
(2)突然去世可能吗
是病情发展的必然。
前文伏笔——“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
2)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
性格发展的必然,善良,有爱心。
前文伏笔——“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了”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特点:小说的结局出乎意料。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伏笔:
1)贝尔曼尽管脾气暴躁、缺乏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
2)当贝尔曼得知琼珊想法后,跟苏艾一起“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
3)“随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上倾泻下来。”
照应“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4)“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
照应“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亮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只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表达效果: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的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使得主题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3、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在前文多处伏笔暗藏。
(1)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
(2)“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3)“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