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短文网

2025-09-27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我的祖国教学反思(精选13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1

本课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生字新词,积累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爱憎分明的赤子之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萌发热爱祖国、人民的感情。

由于我在第一课时对时代背景介绍得比较详细,又让孩子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片子,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时,孩子们“入情”很快。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采用我在教学批读课文时常用的“读、思、批”的方法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教学1、2小节时,学生结合旁批边朗读边想象画面,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国的美丽,激发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指导感情朗读就轻松多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写到旁边的批注栏里。在3、4小节的教学中,我采用“朗读、质疑、小组交流解决、汇报”的形式,孩子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课文的难点也在孩子们的质疑和交流中得以解决。教学5、6小节时,我放手让孩子们用前面的“读、思、批”的方法自主学习,然后全班交流,孩子们的体会和感受也谈得非常不错。紧接着我播放了《我的祖国》这首歌,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孩子们的感情得到升华。再用一系列的.图片展示祖国的新变化,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达到了高潮,最后带着对这种感情齐读全文,效果特好!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时间把握不够好,显得“前松后紧”。在复习生字词以及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时用的时间稍多,导致后面的拓展环节有点“赶”。

2、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入情入景,所出示的图片量太大,显得过于累赘。

3、个别问题的提法设计得不够准确,如“读了1、2小节,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什么画面?”这个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为读了这两个小节学生不仅能“看”到美丽的画面,还可以“听”到美妙的声音,“闻”到迷人的花香……

4、到最后感情升华时老师缺乏激情。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祖国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2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习师友送别部分,孩子们都很动情。有一个孩子忍不住说道,作者真有才,把离别场景写活了。我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正是我们班孩子的习作“软肋”于是让他们说说文章好在哪儿?

生1:你总说我们的文章干巴巴的,现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紧紧地握住”“捧过”“回首望了望”等这些写得很传神。

生2:作者还描写的'了埃斯内尔送别时说的话,抓住语言来描写。 生3:作者的语言描写值得学习,只写了老师的话,而没有像我平时作文那样一问一答,特别罗嗦,像流水帐,现在我知道了语言描写不一定要一问一答。

生4:作者没有一问一答,但描写了肖邦的反应:“感动地点了点头”“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等,让我们觉得情意深长。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为了指导好背诵,也为了体会情感,我说,作者的文字总是包含着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写了送别的几个小场景,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 说实话,这几个小场景,在教学资料上有: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可是孩子们的概括更让惊讶:歌别、话别、礼别、目送。

我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概括的。一个孩子居然说,你以前教我们学送别诗的时候说的啊!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情在歌中

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话别情深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物寄相思

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满目皆情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突然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得比我远。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3

我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据题质疑。

据题了解是谁要把什么带回祖国,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3、深读课文抓重点词句。

4、讨论解疑,悟情。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忱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但是在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感受肖邦的爱国深情时,学生由于朗读不够多,句子找的不完整,.再加上是一位新手,对课文的把握不够准确,所以感受不是太深.此次不是教学不是很成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以肖邦的爱国之情为线索,依次写肖邦被迫离开、告别亲人、思念祖国、临终请求四部分。

课始,我指导学生理解课题,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题就能获得许多信息,如:谁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问题有些学生通过预习已解决,有些则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慢慢理解。

首先通过学生默读,说说文章大致讲了什么,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第一部分被迫离开,重点体会肖邦离开的原因,通过朗读读出肖邦的无奈,对“不得不”要重读。第二部分告别亲人,要指导学生理解埃斯内尔送泥土的原因。在教学中我有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了老师和同学们在路边咏唱后,我让一位学生起来说说老师又做了什么,学生开始读出了老师说的话,我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说出了“讲埃斯内尔送给肖邦一只装满了祖国泥土的银杯”,这样讲就很好了。

教完这篇课文,我感觉效果还是不好,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太多,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让教为学服务,值得我的深思。说真的,如果教一篇课文,让老师围绕教师转,以教师讲为主,其实很好上,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自己的阅读能力其实并没有多大打发展,对学生是不利的。

如何把教材当成训练场,对学生进行扎实地阅读训练是很必要的。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课文,学到方法最重要。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4

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是一年级的一节唱歌课。由于一年级刚刚入学,识字量很小,对于本课陌生的字词又多,所以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读句的基础上,教词,认字导入本课,对于本课教学进行如下反思:

一、复习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差,所以在教学开始我以《国旗国旗真美丽》《大雨和小雨》歌表演作为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也起到了良好的练声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二、培养学生读歌词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识字能力差,认字的数量更是有限,为避免学歌词囫囵吞枣的现象出现,在歌曲教学时,我习惯把歌词抄到黑板上,虽然麻烦些,但教学歌词时学生看的很直观,别看低年级学生识字水平有限,读字认字的速度慢,但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这么多年的教学,我也是小有收获。认读歌词这一教学环节,我会请学生当 “小老师”,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特高。本节课我还是请学生当“小老师”,请认字多的同学到台前领读。我的话刚说出学生们是大力支持,好多学生举手,不管是领读的学生还全体学生读的都特别认真,因为我知道学生们都想到台前过“老师瘾”,教学的这一环节确实刺激了学生认真读歌词的这根神经,认读歌词顺利完成。

三、多听,绝对培养学生的旋律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试想,如果一节音乐课没有琴声,没有音响的参与,那教学会多么没有生气。对于低年级学生的音乐课教学,我经常会让学生多听,多感受,经常带领学生跟音乐动起来,让学生随音乐做律动,或是随音乐轻晃身体等等,鼓励学生用身心去感知音乐,这样,学生慢慢地就读懂音乐了,慢慢也知道欣赏音乐。但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到位,因为我教学时的目的性不够强,对学生的引领不够,这一教学环节我还需要加强。

四、合理运用道具,辅助音乐课教学。

本节课,我利用了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学歌的欲望,我觉得如果将中国地图也同时展示给学生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了。本节课学生亲身经历了看、摸、找等环节,学生认识长江、黄河比较形象、直观。当学生在地球仪上找长江、黄河时,课堂纪律稍差了一点,我感觉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点差,尤其是课堂语言没有跟上,以后这样的环节应该细化,在这一点上我应该加强。

五、理解歌曲就要从理解歌曲的.字词入手,只有理解了歌曲学生才能有感情演唱出来。

本课,我肤浅的带领学生理解了个别字词的含义,带领学生认读了歌词,但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看还很不够,教学中涉及的知识点还是欠缺,尤其备课中有些亮点的地方处理的粗枝大叶,如果在这些问题上细心备课,我想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上的感染,对学生品德教育的提升定会不无裨益。德育教学渗透在教学的点点滴滴,所谓润物无声。

本次教学,我觉得不足之处很多,我应该注意的地方很多,尤其是语言上不能做到精炼、准确、有的放矢,但令我高兴的是,我在教学中敢于让学生表现,请学生到台前大胆完整演唱歌曲,敢于面对现实,接受学生的表现,在教学中我的自信在逐渐提高。经过检查学生,我得到了第一首信息就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演唱歌曲,虽然本课陌生的字词较多,但学生能够跟琴演唱歌曲,学生歌唱水平有了不小的进步。

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探寻着提高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比如歌唱,可以让学生互评,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学生学会聆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倾听的能力。那么在音乐教学中适时的渗透“听”的教育对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终将受益。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祖国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5

课文记叙了十五岁的宋庆龄到美国留学时,在一次讨论历史方面问题的班会上,以自己对祖国的真挚情感有力地驳斥一位美国学生关于“……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的中国,都被历史淘汰了……”的谬论,表达了宋庆龄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课文故事内容具体、感人,语言优美、生动,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在感受语言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在教《我不能忘记祖国》这篇课文时,在分析体会完课文的内容之后,我又留了一些时间让学生美美地把课文读一读,特别是重点指导朗读宋庆龄说的两段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还特意安排了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体验整个学习的`过程。并给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说说你认为宋庆龄是个怎么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待学生读完课文后,他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只听他们有的说:我认为宋庆龄是个热爱祖国的人。从他说的那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来;有的说宋庆龄是个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的学生。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来;还有的说:宋庆龄是个知书达礼,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由于教学节奏较快,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二是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不够。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祖国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6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饱含主人翁挚热情感的文章,那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是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爱国情感是没有距离的。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我将古诗穿插于中,让大家用古诗来诠释肖邦的爱国情怀,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使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一段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这时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不想。”

“为什么?”

“他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强盗欺凌。不忍心离去。”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要让孩子真切体会肖邦在临死前的一句话,让孩子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思想,我让孩子用情地朗读肖邦最后一句话后,引入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学生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诗歌的加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这首诗作了全新的解释。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7

一、注重朗读。

在教学中,我把“读”放在首位,贯穿整个课堂。采用“四步读书法”,导学案设计时先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然后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接着三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动的小节品读和有感情朗读,最后提升读直至会背诵,整节课上书声琅琅,并在朗读诗歌的同时想象画面,感悟诗情。通过读文和想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注重课前资料的搜集。

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中最具活力的,也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所以在本节课上我还注重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汶川地震时的场面还历历在目,资料的搜集更有利于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

三、注重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句话道出了读和写的本质。也就是说,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教师要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有效提高,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较高的实效性。所以在这节课上我抓住训练契机,落实读写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祖国的强大还感悟到了诗歌的魅力。

总之,在本节课中,我努力体现语文课的'特色,并以学生为本,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8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饱含主人翁挚热情感的文章,那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是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爱国情感是没有距离的。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我将古诗穿插于中,让大家用古诗来诠释肖邦的爱国情怀,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使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一段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这时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不想。”

“为什么?”

“他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强盗欺凌。不忍心离去。”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要让孩子真切体会肖邦在临死前的一句话,让孩子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思想,我让孩子用情地朗读肖邦最后一句话后,引入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学生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诗歌的加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这首诗作了全新的解释。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9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爱。“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的极至的表现,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这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的事情,就更增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爱国情感更是没有距离的。因此,我想到我国爱国诗人杜甫,我想用他的爱国情怀去诠释肖帮的爱国思想。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一段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这时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不想。”“你从何而知?为什么不想?”“不得不。他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强盗欺凌。不忍心离去。”“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

在此我引入《过零丁洋》,梅姓同学高高举起手,我请他朗诵:“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这里,我想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用音符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祖国前途的担忧。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缠身,终于倒下了。要让孩子真切体会肖邦在临死前的一句话,让孩子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思想,我让孩子用情地朗读肖邦最后一句话后,说,这让吴老师情不自禁想起来我国的一位爱国诗人说的一句话,引入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学生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情感是没有国界的,就像音乐一样,那是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交流。诗歌的加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这首诗作了全新的解释。(陆游的这首《示儿》是本单元第四课的一首古诗,这一引用学习对于后来的学习感悟古诗也是有帮助的)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10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送别场景情真意浓,感人肺腑。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爱国意。“爱国情怀”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无论是师友送行时赠送泥土的“特殊礼物”,还是身处异乡时肖邦忘我的音乐创作,以及弥留时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长眠祖国的地下,都突出了这条情感主线——炽热执着的爱国情!给人以深沉而强烈的艺术感染。

在精读训练时,我就牢牢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首先,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为学生学习课文牵出了一条主线。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条主线去学习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肖邦爱国主义情感的行动和画面,学生有了这根导线学起来就有了方向,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较好的,有很多细节都注意到了。比如说:“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应该说这个细节本不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是有一个学生就说:“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在说:我最亲爱的祖国,我一定不会忘记你的`,我一定会回来的。还有学生说:“泥土用银杯来装,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的热爱祖国,珍爱祖国的一点一滴,泥土竟然用银杯装,而不是普通的玻璃杯或其他容器。”

所以说,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只要老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方向,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我与学生学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是第一课时。在课中,我觉得有三处处理得比较好。

其一是学生字“肖”时,我让学生交流了“肖”的另一个读音,并组词。学生知道另一个读音读“xiào”,也会组词“惟妙惟肖”。我就告诉学生在读“xiào”时,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像,一个指相片、图像,比如“肖像”。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不读“xiào xiàng”应该读“xiāo xiàng”。我没有立即下定论,而让他们去查字典。结果一查,发现字典上果然是读“xiào xiàng”。于是,我说,老师也一直以为是读“xiāo xiàng”。老师在课前也去学了生字,在查字典时,发现这个词读错了,就纠正了过来。我想,通过查了字典,你们也应该记住这个词的读音了吧。以后我们读词,可不能想当然,要勤查工具书。

其二是在让学生交流“逝”的字义时。一位学生说,“逝”表示死。另外一位插嘴说:“是用于表示对死者的敬意。”我知道她查了字典,但对这句话,她可能不是完全理解。于是,我说:“通常我们会说某某人死了,某某动物死了。而如果是我们敬仰的人死了,我们会说逝世。那么死,还有哪些说法,分别用于什么人?”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牺牲,用于英雄与烈士。”“驾崩,用于皇帝。”“圆寂,用于寺庙里的法师。”……我说:“同学们,你们看,对于死,有这么多词来说。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是多么丰富呀。我们平时要多注意积累与辨别,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其三是在学第2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题。一位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他的同学不离开波兰,而肖邦却要离开呢?”问题提出后,我问其他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没有人举手。于是,我肯定这位学生提了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由于临近下课,我就把问题存着,让学生课后好好去研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在下一节课上,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3、4自然段,了解肖邦在国外所做的事,从而让学生明白肖邦很有音乐才华,他的工作就是创作与演出音乐。他的音乐给波兰人民以信心与力量,他是用音乐在救国。从而让学生明白肖邦如果待在国内,一定会遭受迫害,所以他不得不离开波兰。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12

“爱祖国”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从《我的祖国》中感受祖国的壮丽与美好;再让学生通过了解电影《上甘岭》的创作背景,来体验这种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虽然这是一首欣赏歌曲,但我希望通过这首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我的祖国》采用抒情和歌颂相结合的笔调,富于创造性,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和乐观主义精神。歌曲前一部分是以抒情为主的女高音独唱,波涌而来的思乡之情洋溢在甜美的歌声中,仿佛让人看到祖国江河帆影漂移,田野稻浪飘香的旖泥景色。后一部分是女高音领唱的混声合唱,与前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唱出了“这是美丽的`祖国”的主题,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具有副歌的性质。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出色的演唱,增添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使它在全国广为流传。

歌曲创作的背景--电影《上甘岭》剧情介绍: 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为了夺取抗美援朝的最后胜利,志愿军某部八连忍饥挨饿,坚守上甘岭24天,终于迎来了大反攻的全面胜利。上甘岭战役非常惨烈,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在仅4平方公里的阵地上,调动六万多兵力,向上甘岭发射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舰载炮弹,最多的天达30万发。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进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疯狂进攻。此后,他们又根据上级指示,退入坑道坚守阵地,拖住敌人,使之无法前进一步。在坑道里,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不仅与外界的联系被敌人切断,而且缺水缺粮,生存艰难。但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他们以惊人的毅力,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国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来谈判,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朝鲜人民得到了和平。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抛洒热血、牺牲生命,帮助朝鲜人民打退了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影片的节奏处理颇具匠心,既有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又有舒缓深沉的抒情段落,二者妥贴地交织在一起,引人入胜。环境气氛和物件细节的创造性运用,也增添了影片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本片插曲《我的祖国》在渲染气氮、表现主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流传甚广。

老师认为作词者乔羽的生平事迹很有必要让学生学习、了解和掌握,进而从中得到启发。歌曲创作的背景--电影《上甘岭》剧情介绍,也非常有必要让学生熟识和记住,从而加深对歌曲的感性认识,继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学生们听后惊喜交集,认为老师居然能翻版歌词,歌声甜美地唱给他们听,老师真了不起,老师真棒!学生心中敬佩老师,可以说是五体投地,达到了较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13

教学这一课时,我能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课文的重点掌握得较好。大致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自读课文,说说肖邦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能顺利地答出:年轻、杰出、爱国、音乐家。

二、从哪儿可以看出肖邦是个爱国的音乐家?

“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三、抓住课文最后一节——“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此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表达的欲望特别强烈,不少学生说得很动情、很在理。真让人觉得学生很懂事、很可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