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 篇1
看这本书的前半段,一直很不理解斯朱兰抛弃家庭,不是说不理解他抛弃安逸的环境追求自己的内心,而是不理解他对和自己朝夕相处甚至有血缘关系的人可以抛下责任置之不理。不理解他一面享受着别人的关怀,一面对这关怀无所动容反而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
到后来,看到那段关于有人生来就生错了位置的描述,竟觉得一切都可以理解了。当内心迸发出最原始的力量时,不是人自身不想去多多关注和热爱周遭事物,而是这周遭本就从未走进自己的内心,而那力量却一直叫嚣着要摆脱现状所有的桎梏。
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评判别人的人生与追求,因为你所谓成功幸福的标准不过是建构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上的。
所渴望的,所极力想要争取的,所认为是世间唯一珠宝的`,也许在另一个人看来不过是街边的石子微不足道反而还会嫌它硌脚。
所以,在去批评他人不求上进时,有没有先思考过自己内心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想我想要的不过是有人爱有书读有字写,也许在你看来最为俗气,但在我这里若永久达到这三样就会很满足,就会感到不虚此行了。
书中还有让我不理解的是作者关于对女性的一些看法,但这得等我了解作者以及看过作者其他书之后再来进行整合。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 篇2
毛姆老师的经典著作。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逻辑性强,简短风趣,寥寥数语,鲜活的人物便跃然而出。
斯朱兰,显然是个追寻月亮的人,他放弃亲人,工作,甚至可以说是除了精神以外的一切,投身绘画。他用他的一腔狂热,用精神世界的挣扎和呐喊,变成一幅幅画作。然后一切激情褪去,重要的是释放灵魂、找寻意义的过程。天才,离疯子确实只有一步之遥。
“遍地都是六便士,而他看见了月亮”。梦想似乎是那道白月光,追梦的过程永远令人心潮澎湃,心驰神往。斯朱兰是个极端,他嘴上说着不在意,心里头也毫不在意。他把被他伤害过的亲情,爱情,友情抛诸脑后,视凡世的价值观如无物。我们或多或少地震撼过,也有那么几次感觉酣畅淋漓,但我们最终学不来,也不用学。因为月亮就该在天上,仰望就好。
谁说平凡的一切就不可以是梦想?只能说大家的梦想各不一样。粗茶淡饭,老婆孩子热炕头,六便士就一定是对生活卑躬屈膝吗?答案自在人心,也因人而异。
最后的'大溪地读来很是触动,有些地方,有些人,也许就是你心灵的安栖处,虽然第一次见,却如同故友相见,故地重游。于是你再也不想漂泊,只想在那里一世安稳。愿我们,都能遇见自己的大溪地。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 篇3
重读这本书时,比起体会“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次我更在意书中人物的感情细节,边读边在脑子里不断拼凑那些忘得差不多的情节。
中间读到某些描述时我都非常生气,觉得他真的是个冷漠自私至极的王八蛋,凭什么抛妻弃子之后还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又凭什么认为自己拯救了一段荒唐的婚姻而如此漠视他人的生命,且赞叹男人才有高贵的灵魂,嘲讽女人只是依附爱情而活的蠢货。
后来仔细想想,他身旁满是人性的'矛盾、拿爱情来矫饰的控制欲以及虚荣的社交,既然世俗都没有多好,也该允许有人反抗。如果他的内心真的受到某种牵引,又怎么能忍受循规蹈矩地配合着妻子的虚荣过完这一生。想到这里又觉得他真是个勇敢真实的理想主义者,他的语言反映出来他的灵魂更是极具魅力,总叫人能轻易地站在他那边。
作者在书中都极少为他的冷漠无情找借口,这显得人物更加真实,也让我反思着我是否应该更加客观地看待书中的人物,而不该拿他与我脑子里设想出来的追求艺术的完美形象做对比。
但个人还是觉得刘勇军的那个译本比较好读。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 篇4
心中都有向往的月亮,但是不得不对六便士的生活低头。
有人为了心之所向放弃了原本安逸的生活。因为他所要追随的欲望已经使他入迷,不得不这样做了。
以前,我不能理解那些极限运动爱好者,但是有人跟我说因为对于这件事情的喜爱可以让他们不在乎死亡,如果不去做这件事情,就会像死了一样。
我不能感同身受,但现在可以稍稍理解了。想到前段时间的纪录片《徒手攀岩》,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完成了一座非常陡峭的岩壁,当时导演说要么就是这部影片拍成功了,要么就是死亡。
难道他们真的不怕死吗?不,只是他们在寻找一种最接近自然的感觉,只是通过这种方式释放了出来!
很多人看完这本书,就很感慨,觉得自己也应该不顾一切追寻月亮。
可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都有感知天地自然万物的'悟性,也没有一个强大的爱好或信念,所以还是过自己平凡的生活吧。
我从来不去理想化自己的生活,与其关心那些虚无缥缈的,少的可怜的天分,不如过配得上自己的生活。
希望大家看完这本书不要太理想化,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斯特里克兰德。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 篇5
都说毛姆写字抨击如刺刀,把好多美好的想象全部打碎,一点也没错。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年近五十毅然决然,像发疯一般抛家弃子,远赴巴黎,追寻自己的画家梦。说他勇敢,是因为他抛弃了现有的富贵和地位,宁可穷困潦倒去画一些世人看不懂的画。说他可恶,不为过,他性格古怪尖锐,不负责任抛弃妻子儿女,背信弃义和帮助他的朋友的妻子搞在一起。他是一个我现实中从未见过,也不知能否见到的人物类型,可以想象到他在风景如画与世隔绝的小岛上,过着平淡无奇,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几乎于原始人类的生活,内心依然想着自己的理想,总想把自己的.内心和想法表达在画里。这是一种超乎世俗的心态,他就是觉得自己应该在这里,过艺术家的生活,所以他说他没有感到愧疚,没有感到后悔。
我时常在想,以后我要是能和爱的人一起在郊外,过着田园般的生活,那该多好。可是,我的前提是什么?我希望的是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或者说,这样的生活是在我已经体验过世俗生活之后渴望得到的。所以,我没有可能也不会达到斯特里克兰德的境地,因为现实的束缚,因为内心的牵挂,因为性格的不果敢。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 篇6
此书听到已有4、5年的时间,一直没机会读,此次阅读给了自己另一种对追求的理解。
斯特里克兰不是这个社会所喜欢的人,但却是把原始人性表达的最直白的人。整个社会运行要求人们循规蹈矩,从小学教育开始就削减人的个性,追求统一,直到大学毕业培养出来的都像是一个模子里的人。
而那些跳脱世俗拥有自己个性和想法的人,最终又怎样了呢?这让我想到了乔布斯,他对家人也不屑一顾,甚至没有承担丈夫、父亲应有的'责任,但他也是个天才。当人对某种事物追求极致的时候,就不会顾及到他所不重视的方面,而呈现出来的形式,就是他在社会上与平凡的人不同。他不再循规蹈矩,他与众不同。于是,他不被别人理解,他甚至被人厌恶,但当他实现了自己所追求的极致并走到大众视野中后,他成功的光芒又足以掩盖以往别人对他的鄙夷。
这也是人性,群众随波逐流的人性。
人们也习惯于把自己淹没在人群中,内心有一颗表现自我的心,却总被害怕所束缚。
有时勇敢的迈出一步,始做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