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短文网

2025-10-09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篇1

在书中看到了现行玩弄权术之现状:

1、你猜,你猜,你猜猜看。嘉靖皇帝心中已有决断,但是从不直言。“他已经悟到了太极政治的真谛——政不由己出。做对了,他便认可;做错了,责任永远是下面的。万允万当,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便是那句话的主人,你说了出来,便是那句话的'奴隶。让内阁说去,让司礼监说去。让他们揣摩着自己的圣意说去。”

2、清流浊流之说。“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发人深省,清流浊流,实质就是权术,相互的制衡。

某个时间段、某个事件需要浊流来来打压清流,到一定程度,又需要清流抬头来制衡浊流,用人不可全是清流,亦不可全是浊流,各有其长处。只不过,如果不是用人者,只是单纯的身为清流或者浊流不也是一种哀伤,不过又有谁可以跳出这个身份不入流?

3、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知道有危险就躲开危险,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以前哪里错了,往后该怎么改,叫思变”。发人深省,人生,有此“三思”而后行,就已经是不平凡的人生!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篇2

这本书读完真有种说来话长的感觉啊……

作为一个半吊子历史爱好者,印象中,春秋战国,群雄并起百家争鸣,及至秦统六合,封建王朝由始兴。汉元两朝,想起似闻金戈之声,疆域辽阔。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更兼帝王家绮丽爱情故事,国力强盛。南北二宋,虽有战祸,但在经济和文学艺术方面达到的高度也很高。只有明代,印象中最深的便是宦官当道,厂卫横行,主观感受实在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是这本书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从时间和事件上,倒严前后,大致可以分为两块。前半看得心潮澎湃,为大义舍身忘家;后半更多政治,上意天威云云。

以“改稻为桑”填补国库拉开序幕,其间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士”胡宗宪,有勇有谋有节,进能前线抗倭,退能护一方百姓,想的比别人深远的多,“好媳妇两头瞒”。清官海瑞自不必说,浩然正气敢于同任何人叫板,一封《治安疏》谏上,朝野震动,是“直臣”,可惜家国难两顾。嘉靖一心修道,二十年不上朝,但什么细枝末节的小事都逃不开他的眼睛,这大概也跟他豢养锦衣卫,眼线遍布各处有关吧,他跟大臣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而显得更为神秘莫测,但他有时候又会表现出作为皇帝的孤单,真正孤家寡人。王用汲海瑞引为知音,伯牙子期的交情。还有许多,严嵩父子,裕王,徐阶,高拱,张居正,赵贞吉,李时珍,谭纶,沈一石,杨金水,吕芳,陈洪,黄锦等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立场,以吕芳口说出的“思危思退思变”,可能就是那些官场老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嘉靖四十年一直到嘉靖薨逝,大明朝虽已千疮百孔,但也不乏贤人能臣,况其后紧跟而来的改革和大明中兴,虽然小说并不代表史实,但突然对这段历史更感兴趣了呢!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篇3

寒假赋闲在家,时间充裕,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大明王朝1566》略有感慨,这部剧刷新了我之前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认识,诸如嘉靖帝、海瑞和严嵩等人,纠正了前十几年所搭建起来的历史观。

《大明王朝1566》讲述的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皇帝朱厚熜练道修玄二十载,始终把控着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

说起这部剧,首先要介绍明朝当时的掌舵人——嘉靖帝。嘉靖帝几十年不上朝,痴迷于玄道之学,我之前以为他是一个比较昏庸的皇帝。然而,在这部剧里,嘉靖帝虽然深居皇宫,几十年不上朝,但他却是明朝户部的实际当家人,通过司礼监执行机构,深知朝野内外动向和每一笔税银的去向。他明知严党贪墨国家巨资,却为了平衡朝政力量而装作毫不知情,但是私下却又做好了对严党巨资的监视工作,只为等到时机成熟,将严党一举拿下,此时严党所贪巨资一并充归国库。嘉靖帝是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只能默默地承担着这巨大的担子,恩威并济平衡朝局力量,在背后推动着明朝这巨大的机器正常运作。

嘉靖帝的一番作为似乎解决了我之前的`一个困惑:为什么有的同学整天看似无所事事,成绩却十分优秀?因为他们在暗暗的使劲,只是你不知道罢了,他们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可能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这也正验证了那个颠扑不破的道理:自助者天助之,上天眷顾那些努力的人。

一提起海瑞,我们脑海中便不自觉的浮现出“清官”一词。海瑞就像是一把利剑,给浙江官场一记重创。海公严于律己,法以治人,是明朝官场的一股清流,这是不可辩争的事实。然而他当时只是区区一个七品县官而已,由于职位的限制,他无法得知高层的真实想法和战略布局,虽出于一腔报国热忱,也不免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对于“倒严”战略略有影响。

海公的做法警醒了我自己,现在来说看似做的对的事情,其实也不一定是对的。眼界决定见识,由于自己眼界和朋友圈的限制,所接受的信息也比较单一,虽然现在选择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其实不然。要突破这种局限就要增加自己的见识,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一部《大明王朝1566》,让我重新审视了之前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和自己当下每一件事情的做法,与君共勉之。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篇4

朋友推荐了这部电视剧,找出来的资源清晰度不高,辗转腾讯、爱奇艺、西瓜视频、优酷等几个APP,自己的会员或找的他人会员皆派上用场,但始终影响观剧感受。

奈何几个朋友都多次推荐,百度剧情简介又太过敷衍,加之疫情期间时间空闲,便才有了读上一读的打算。将这个想法告诉支书,他恰好有一张空余书卡,当即下单邮寄给我了。可能小说也是会上瘾的,不到一周的时间,835页,虽然偶有看到半夜的不良习惯,却也是啃完了。

大抵之前看过《明朝那些事儿》,更幽默风趣一些,更符合史实一些,倒是没有特别惊艳,但是明朝那些事儿始终16帝近300年的历史,而《大明王朝》不过嘉靖三十九年末到四十五年之间的几年时间,着墨多,刻画也更加细致,加之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人物看起来倒是更加生动,饱满一些。

我觉得书中倒是没有哪一位是绝对的主角,嘉靖、严嵩、吕芳、徐阶、高拱、张居正、海瑞、杨宗宪……太多,恐怕李时珍、戚继光、高翰文、沈一石、杨金水等也得算上。

嘉靖和海瑞都是孤独的人,都是精神的囚徒,都生活于困境之中。嘉靖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不愿做最大的奴隶,却变成了最大的囚徒,二十七年不上朝,足不出户丹房,软禁了自己;海瑞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为原则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至亲至爱,对自己制定的原则绝对不放弃。

不过嘉靖可谓书中最具心机、洞察一切的.人,乾坤独断,27年不上朝,仍能执政45年之久,这还是需要能力的。从最后他“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海瑞听后睁大眼,陷入了沉思,想来他也是感慨颇多,这才有了嘉靖去世,他闻讯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的一幕吧,他们可能最是懂得。

严嵩后期这几年,仅从书中的描述,倒是没啥奸臣的味道了,更像是一个慈父,更像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物”了。

一定要找一个最喜欢的人物,可能要数吕芳。有智有情,他对冯保的“三思”教诲以及自己的“三思”实践,无论对于从政者还是群众来讲都是适用的,我们虽不至于用生死相对,但是个人发展、成长,道理却是不变的。“文官‘做官要三思’。思危、思退、思变。

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武官‘置之死地而后生’”。

总而言之,全书算是大情大我和小情小我的矛盾交织,除却有血有肉的人物之外,“百姓并不知道什么是朝廷。他们心里的朝廷就是我们这些官。”“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书中自有崚嶒骨”……都值得我们去探讨。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篇5

这本书可以说也是一部皇皇巨著,除去之前读过的明朝那些事儿外,已是耗时最费的作品。作为历史文学,考虑到构造情节的必要,与史实确有偏差,但主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刻画仍使人印象深刻。

全书以嘉靖后期国库亏空,严党企图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充实国库开篇,历毁堤淹田,构陷海瑞情事,及至海瑞反击,胡宗宪清剿倭寇,使严嵩失去了嘉靖的信任和倚杖,把持朝政二十余年之久的严党溃于一旦。然而严党虽倒,国家的财政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在平民死于饥寒,百官无不欠俸的危机之下,嘉靖却大举兴建宫观,引起朝野震愤,从而催生了海瑞的天下第一疏,引发了君臣之间的'巨大矛盾。而此时,嘉靖由于久服丹药,积重难返,不久便龙驭上宾,随即裕王即位,大赦天下,以海瑞为代表的一批谏臣脱身大狱,加入到了明朝中后期的隆万大改革中间。

故事到此完结,但我们对于嘉靖和海瑞的评判没有结束,嘉靖年少时从旁支入主大宗,在权谋老到的群臣间站稳脚跟,足以证明其本身的聪慧天才,然其沉迷修道,大兴土木,重用严党,使国家一度风雨飘摇,几成误国之君。而海瑞虽出身卑微,心性却至阳至刚,不避权贵,忧怀百姓,大直大忠,无愧青史留名,万古流芳。

这本书在一些细节似乎还需雕琢,不过总体尚可,以上。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篇6

每次看完一本书的结局,心里总是久久不能平静。

书中的嘉靖和海母在我看来是一样的人,只不过嘉靖掌国,海母掌家。

最让我矛盾的是海瑞和嘉靖。

海瑞,我很多时候真想冲过去打他几拳,在我看来他不通人情又极通人情,几分自私又绝对无私。关于他的家庭,作为当代人,我真的很看不惯他,很看不惯海母,气不打一处来。但我又很佩服他,他实现了只存在于理想和书中的忠孝人格,或许有些愚孝,但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为生民请命,希望为万世开太平。没人可以为他的极端洗白,但更没有人可以,没有人能够抹杀他的忠于人民。

嘉靖,真·弄权者,面具下的自私读者都能看到。全本书他都是那个掌握他人命运的.最终决策者。玩弄权术,玩弄世人,玩弄臣子,国是他的国也是他的家,这本书所有的剧情都是他的一举一动在推动,他爱下面的人去揣摩他,去猜测圣意。唉,他位及世界巅峰又如何,在岁月面前,他也只是一个老人,在书的末尾,读到了他的寂寞凄凉,在手机面前的我竟然生不起对他的厌恶。唉,可悲可叹,看到末尾,他究竟是昏是庸,我竟不能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