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精选10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中等行列。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以确保学生学得好。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
3、通过举办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做到分类指导。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七、课时安排
教材总共22课,从我国的远古居民讲到魏晋南北朝。每课的内容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共约有三十二个课时左右,其中新课讲授约二十二课时,单元复习约四课时,期中复习约两课时,期末总复习约四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至第五周1~6课共6个课时
第六周至第八周7~11课共5个课时
第九周期中复习共2个课时
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第三单元(12~17课)共6个课时
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第四单元(18~22课)共5个课时
第十六、十七周期末复习及统考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2
一、学科分析:
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从目前上课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底子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呈现方式的更新和教材体系的重组,对于理解、分析能力远远不够或欠佳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材分析:
《历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有限。因此,与其他分科课程相比,这门课程面临着学科建设和教材呈现方式改造的双重压力。
四、教材特色:
1、教材编写的思路: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
基本思路:生活是主题(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时空是框架(时间、空间两个维度)。
2、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和基于问题的表述。
3、教材内容的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念)。
(2)突出能力培养(课题活动、自我测评、综合探究)。
五、实施教学总体思路: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够真正“主宰”课堂。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结合教材进行有机教学,活学活用,以发挥课堂最大效益。
3、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尤其要强调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教学,要淡化某些概念的学科规范,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逐步领悟、构建出有关知识的学科意义。
4、充分利用远程资源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度安排:(共约十六周)
第一——四周: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五——八周:完成第二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八——十三周:完成第三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十四——十六周:复习备考,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通用15篇)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计划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前五名。
三、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教材分析
本书分为三个单元,叙述我国隋唐至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第三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模式:
预习+展示+反馈
五、拟用的教学方法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小组为单位)
3、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注重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精讲多练。
3、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注重反馈,以单元为单位认真组织检测,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5、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七、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八、教学设想
1、做好导学过程。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放大学生的优点,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尝试开展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4
一、学科分析:
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从目前上课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底子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呈现方式的更新和教材体系的重组,对于理解、分析能力远远不够或欠佳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材分析:
《历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有限。因此,与其他分科课程相比,这门课程面临着学科建设和教材呈现方式改造的双重压力。
四、教材特色:
1、教材编写的思路: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
基本思路:生活是主题(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时空是框架(时间、空间两个维度)。
2、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和基于问题的表述。
3、教材内容的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念)。
(2)突出能力培养(课题活动、自我测评、综合探究)。
五、实施教学总体思路: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够真正“主宰”课堂。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结合教材进行有机教学,活学活用,以发挥课堂最大效益。
3、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尤其要强调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教学,要淡化某些概念的学科规范,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逐步领悟、构建出有关知识的学科意义。
4、充分利用远程资源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度安排:(共约十六周)
第一——四周: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五——八周:完成第二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八——十三周:完成第三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十四——十六周:复习备考,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精选14篇)
光阴如水,为了以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教学计划吧。以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5
新的学期开始,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二、教学任务和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史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史念。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三、教学设想
1、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
2、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
3、通过举办历史讲座、辩论会、舞台剧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习兴趣。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前五名。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本书分为三个单元,叙述我国隋唐至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第三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模式:
预习+展示+反馈
五、拟用的教学方法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小组为单位)
3、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注重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精讲多练。
3、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注重反馈,以单元为单位认真组织检测,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5、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七、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八、教学设想
1、做好导学过程。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放大学生的优点,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尝试开展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7
一、教学目标
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力争合格率达到40%以上。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从上学期上课反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基础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呈现方式的更新和教材体系的重组,对于理解、分析能力远远不够或欠佳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材内容分析:
七年级下册三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 “开放”。“繁荣”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放”主要体现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 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和中印、中日交往以及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联系上册学过的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了解从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到元朝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民族----回族;掌握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南方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本单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通过学生自学、绘制表格,了解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和金与南宋的对峙。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发展以及宋元时期科技文化成就。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一方面突出明清时期对我国历史主要贡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如明清加强专制,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同时又突出明清时期社会危机,如抗击外来侵略、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
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由于明清距离我们较近与明清时期有关文艺作品较多,在讲课时应当充分利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时利用影视资料来导入。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以及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事迹和明清时期文化成就。
四、教材特色:
1、教材编写的思路: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
基本思路:生活是主题(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时空是框架(时间、空间两个维度)。
2、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和基于问题的表述。
3、每课的基本结构
1)导入框 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课文(宋体字)着重讲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力求简明。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3)阅读课文(楷体字)力求生动活泼,其作用是引起学习兴趣,浅化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品德。
4)专栏的文献资料(竖排字)基本上每课一条。目的是使学生接触一些浅显的文献资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并能提高阅读古文、古诗词等的能力。
5)图表 包括图画、表格、地图和图注,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为的是增加学生的考古文物知识,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文的明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动,也起到浅化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6)动脑筋 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展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
7)注释和注音 目的是浅化教材,便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
8)练一练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9)活动与探究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
10)自由阅读卡 设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内容以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为主,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历史更加贴近生活,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实施教学目标的措施:
1、学习跨越式教学模式,更新课程理念,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结合教材进行有机教学,活学活用,以发挥课堂最大效益。
3、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掌握西周分封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制作表格、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夏商西周的兴亡和西周的分封制。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你就学这些内容。
【自主预习】
结合课文学习以下内容
(一)夏朝
1 、禹死后,谁继承了王位?这标志着什么?
2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什么?它的统治中心在哪里?都城何处?
3 、夏朝有哪些国家机构?实质是什么?
4 、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二)商朝
1 、夏朝什么时候灭亡?被谁灭亡?
2 、商汤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他重用哪个大臣勤政,很快使商朝强大起来?
3 、商朝又叫什么名称?“盘庚迁殷”的原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4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使用什么酷刑?
(三)西周
1 、周国位于什么流域?国君是谁?任用什么人使国力强盛?
2 、 “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对阵的双方是谁?结果是什么?
3 、西周什么时候由谁建立?都城何处?
(四)分封制
1 、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
2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封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 、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2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学生合作掌握课文内容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9
在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历史课,新的学期开始,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
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10
一、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的总目标是:
本学期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文书资源:图书,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
2、音像教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材软件。
3、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对媒体设备,
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
4、人力资源:学生,求职人员,教师,邻居等社会人士。
三、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是学生生活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学生从此跨入初中,跨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为了珍惜新的起点,为了更好地成长,要认识新环境,提高自己的各方面适应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药充分利用学生对事物新奇的特点,促使他对本学科产生兴趣,进而珍惜这个学习机会;这一阶段的学生有比较活泼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措施
1.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熟透教材,通过听课等方法吸取经验。把握每一节学生互动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2.课堂上,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发言,发表见解,教师从中点拔。
3.指导学生做到课前的收集资源,资料和图片的准备。养成积累知识,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课堂上多让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共划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后有一课综合探究活动,每一课为四课时,探究活动两课时,具体安排见进度表。
本学期增补《地理读本》为扩展学生的视野知识的积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共四个单元,总授课36课时。
1.第五单元:讲授六课时,活动课二课时。
2.第六单元:讲授十课时,活动课二课时。
3.第七单元:讲授六课时,活动课二课时。
4.第八单元:讲授六课时,活动课二课时。
《地理读本》共四单元,总授课28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