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文化苦旅》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1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近我又去图书馆借阅了余秋雨的作品《文化苦旅》,这是一本优秀的散文集,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书中主要讲述了一些中国的文化古迹和人文历史,给我们展现了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里,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不懈的奋斗和心酸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进程。
书中写到了敦煌莫高窟,尤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莫高窟的壁画是能工巧匠花费多少心血才完成的,而在当时,这些壁画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经济上的收益,纯粹是出于艺术的追求,让我们感到惊叹不已。
余秋雨先生还写到了江南的风物,让我们看到了秀丽的江南风景和婉约的江南之美,留念于书中。
读过这本书,我不仅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且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感染了,这对于提升我的散文写作能力帮助很大,因此,我也推荐给每一位中小学生阅读。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2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我们的时代。一直非常喜欢这句话,我们是时代的一员,但是从前的文化也值得我们的传承,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开始学习古诗,美曰其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是,那时的我们又懂得多少这种民族传统文化,穿越千年的含义呢?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书的封面便写着余秋雨老先生送给我们的题记,他追随着文化的历程,大漠荒野,江南水乡,藏书阁天一阁,龙华,他用步伐旅行过大地,用精神旅行过历史,用文字旅行过文化。这路程是苦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在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
道士塔,无论度过多少次都会让我觉得悲哀,没有愤怒,只有悲哀。余秋雨老先生用步伐踏过时,他深邃的眼眶中,也许会看到几十年前,那个道士,攥着小小的钱袋,点头哈腰地送这几个外国佬拿着无数的中国文物离开这里。悲哀!但是也许这是当时最好的情况了。如果无数的经文,被四处的地主老财私吞,被各路官员抢劫,那的确还不如让它躺在外国人的博物馆里。毕竟,那才能显出它是文物的加之。这是一场悲剧,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化的。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3
难得有了一阵子的闲情逸致,便轻轻翻开了这本《文化苦旅》,读后,感慨万千。
或许有人会说,文化为我们所展现出来的一切,皆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但他们何曾想过,文化竟有苦涩的一面!
久远的历史之路,鲜花耀眼,可那鲜花一旁的一棵古树,却衰老沧桑,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风吹雨打。漫漫的历史长河,宛如仙境,梦幻飘渺,可那湖水之下的礁石,却伤痕累累,不知承受了多少次波涛的冲击。
现在的文化总是将她们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漂亮的外表,那所谓的”打扮“,或许就是文化的经历与结果罢。就敦煌莫高窟而言,它是由一位名为乐樽的和尚来到此处修筑的,石壁精美,结构美观,气息古朴,夕阳之下,落辉满窟,仿佛万物都在它那柔和的眼中被看透,它如今的美丽,也就是绵绵岁月的杰作,还记得作者对它做出了这么一个评价:它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是啊!一幅极佳的艺术作品,又怎不会是在千锤万凿之下诞生的呢?
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或许现在可以看见一些企业家,坐在名贵的椅子上,抽著名贵的烟,他们都是一些成功者。难道一个人的成功天生便有?不,人们唯有在人生路上历经磨难与挫折,在艰难险阻面前逆流而上,方能获取经验,为成功之路铺上一块又一块的砖。
在少年时,我们需要经历一些必要的挫折,或许也就是如此,我们往后的成就才会更加辉煌。
古今人皆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4
我拿到的《文化苦旅》是牛皮纸的封面,书内的纸张泛着青黄。我不知这样安排是否刻意,只是当我翻开它的时候,不禁莞尔:它,与余秋雨悟自命的“漂泊旅程”倒真是十分相衬。
读它的时候,我也正在旅途中,同样怀了一份“旅”的心情,只不过,我的这段旅程要舒适安逸得多。合上它的时候,我仍在旅途。坐在一辆稍有些颠簸的大巴车上,轻轻抚过牛皮封面上四个工整却厚重的黑色大字,心中久久无法平静。我想,我和悟一同,作了一次漂泊,只不过,我,漂泊在墨迹里。
山
悟写过的山很多,我却偏偏记住了一座沙山。那座依傍着月牙泉的,鸣沙山。闭眼,是大漠一望无际的黄沙。可当我睁开双眼,看到的却是那几座连绵的沙山。松软,缓缓滑动的细沙,时而随风高旋,时而沉默于脚下。血色残阳,金黄戈壁,美不胜收。
这一路,虽然我仅将手指覆于书页上的墨迹,却分明感到自己和悟一起爬了这沙山。我仿佛可以感受到脚下所踩的沙地的起伏和柔软,感觉到下陷的沙粒流动的触感。我心中的那份急躁,竟是由“不能迅速登顶”而生。所生一双健康善于爬山的腿,却奈何不了这眼前的鸣沙山,换了谁,都难免有些急躁。但悟教会了我怎样心平气和怎样忍耐与坚持。慢慢地,一点一点向沙山的山顶靠近。站在山顶俯瞰月牙泉的那刻,我只想抬头与悟相视一笑。
那明晃晃的月牙泉对我的诱惑不比悟小,于是“哧溜、哧溜”的几步,又一次来到山底。顺顺当当地,没有前仆,没有后仰。
突然被自己的会心一笑惊醒,回想脑海中的那座沙山,金灿灿,明晃晃,熠熠生辉。
洞
人们说,这是一个普通的溶洞;悟说,此洞要么不进,进去便是半个诗人。
踏着悟的足印,我也同样跌跌撞撞地往里面走。这是一个漆黑的洞。伸手可触到凹凸不平的石壁,抬头就是无数尖锐的钟乳石。头顶蝙蝠横飞盘旋,脚底盲鱼游窜,或许,这就是阐述历史应有的气氛?
有水声,或许是千百年前的水?有叫声,或许是千百年前古老生物的后代?我不知道。只是我知道,当我的手抚过一行行墨迹的时候,我仿佛正抚过一扇石幔,那上边嵌着海螺贝壳,还有古老的珊瑚,在我心底重重一击。那一瞬,沧海变桑田。
我是追随悟的脚步进入这个洞的。这个洞,在我眼前是那么神秘,却又那么沧桑。人类的祖先曾出现在这里,他们举着明明灭灭的火把,如电影片段快速在我的眼前回放闪过。历史磕磕绊绊,终于走到了今天,这个洞似乎就是它的眼,漆黑深邃,却带着让人无法抗拒的亲切感,静静地看着如今的人们,给这沉寂了千年的洞穴,再一次带来人的生气与新鲜的脚印。
它的名字,是白莲洞。
湖
西湖,是一个太老太老的话题。世人皆宠的西湖,总一次又一次被提起。尽管已去过多次,岸边的石板石砖,细小的土粒,以至柳树干上有个特殊的纹路我都记得清晰。但再次看到悟写这个题目,一时竟有了初次邂逅时的心动感觉。西湖很厚重,的确,就像悟说的,它积淀了太多的朝代。跟着悟,从未触碰过西湖水的我,终于触到了。它细细地从我的指缝间穿过。我跟着悟,从宋代胜迹游到清代遗宅,恍惚着穿越了四个朝代,谁能在此刻告诉我历史的真谛?怕是,谁都道不清吧。
在这西湖畔,我看到一位位文豪、诗人、才女、隐士从这里经过,还有两段神话般唯美的爱情故事。猛然抬头,我看到悟定定在湖岸迎风而立,若有所思。
眼前那被薄纱蒙了许久的西湖终于除去了迷茫,断桥无言,荷群无言,碧水无言,可我,却什么都听见了。
一次又一次,小心翼翼地触碰着青黄纸张上的墨迹,我想,我是作了一次漂泊的。在墨迹中,跟着悟从荒凉大漠,行至温婉华中,再到精致的江南。一路颠簸,一场苦旅。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5
《文化苦旅》,优美,典雅,确切,兼具哲思和文献价值。是余秋雨先生手下的一部名作,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书中讲述了作者的履行世界。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从那矮小的四角天空看到海阔天空,坐着见证了一种种文明的起源,兴起以及衰亡,增长了人生见识,也拓宽了人生的高度,理解了文化的深一层含义: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作者以一个浪子的身份,讲述了他所经历的沧桑。从“如梦起点”到“人生之旅”含丰富的文化色彩及哲学思想,全文围绕“苦”字展开,经历的苦,人生的苦,文化的苦,显然易见。语言优雅、生动、形象、优美,情节详略得当,一环扣一环,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
本书值得我们为之赞叹的,不仅有丰富的书写内容,更有诗意般的语言,读起来婉转动人,像细水流长般敲进我的心门。看到书上的一行行文字,在脑中想象着揣测着,似懂又非懂,一不小心就踏进了另一个世界。书中能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深情,四壁的文字间可以感知到怎样的咆哮狂风在我指尖游走,怎样的绵长细雨带给旅人无限的乡愁。
余秋雨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年轻,冥思后的放松。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回忆深入了笔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