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满井游记》教学设计(精选1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虚词“而”“之”的用法。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能力训练点情景想像、朗读。
(三)德育训练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
二、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景,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自读、朗诵.老师启发提问、点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一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并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一人文景一自然景
(山水风光一游人一动物)
远景一近影
(山水风光一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四)总结、扩晨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田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习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an1) 2.花朝(zhao1) 3.辄(zhe2) 4.妍(yan2) 5.倩(qian4)
6.靧(hui4)面7.蹇(jian3) 8.呷(】xia4) 9.廿(nian4) 10.浃(jia2)
口述:1.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共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赜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平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六)板书设计
袁宏道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睛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乌、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2
《满井游记》是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游记。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的>景色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既做到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本文教学我采取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并解释课文、朗读课文等内容;在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等内容,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自主分析课文的方法。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既要选择性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但这两个比喻比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顺理成章。整个教学环节都是以我校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为依托来进行的,整个课堂上从听、读、议、析中都突显了新授课的几个环节。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生成的问题并不多。还有就是本节课有前紧后松的感觉,前面的几个环节,进行的比较紧凑,后面的小组合作翻译阶段进行的就不是很好了,特别是小组合作时,总觉得有些同学没有参与进去,好像一开始合作学习,就与他们无关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
特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
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
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
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③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④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
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
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
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
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
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
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
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关于白描
提问: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明确: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
描写方法。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写出了西湖雪景。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明确: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
却又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NF156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 <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3、学习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4、通过学习这篇小品文应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朗读课文并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设想】
1、《满井游记》虽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却不少,要注意正音。
2、作为自读课,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作者所抒之情,所写之景。
3、文中几处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帮助,学生可继续采用增、删、移、驾、换的方法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法
同学们,每年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田锦簇,而我们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不信,请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看他描绘了怎样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图。
二、预习检测(幻灯出示)
1、给下列加点字准确注音:
辄(zhé)返燕(yān)地寒飞沙走砾(lì)脱笼之鹄(hú) 倩(qiàn)女花朝(zhāo)节出于匣(xiá)廿(niàn)二日 乍(zà)明披风(pī)髻鬟(jì huán)泉而茗(míng)者 始掠(lüè)罍(léi)而歌者曝(pù)沙之鸟红装而蹇(jiǎn)者 浅鬣(liè)呷(xiā)浪之鳞
2、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补充介绍。
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亡。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当时称为三袁,宏道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
三、了解写景小品的特点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课上则深入浅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
四、解题
满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五、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理解内容
方法:读读──议议。
1、教师范读课文二遍。(学生所读另一遍要正字,听读第二遍要揣摩句意。)
2、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大家再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选取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余、剩余。砾小石块、碎石。
3、全班齐读第一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之内。寂寞难耐的心境。
4、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的第二段。(句指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注意全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愉快之情。
5、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在此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这段难度较大,教师应巡回解疑,之后选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偕,一同。高柳大堤,高大的柳树成排分立在堤的两旁。冰皮始解,河上的冰冻开始溶化。拭,擦,晶昌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小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6、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表害作者回归自然的愉快心情。
六、分析写景特点
1、全班齐读,从整体上把握所写之景。
2、学生自读(要求:一句一句认真读,读出层次来)。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之后在全班交换意见,教师再做系统梳理: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是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的陪衬之笔。(第二部分是分析的重点)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① 写河的小峦;② 写柳条麦苗;③ 写游人;④ 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作者写景中用新奇恰当的比喻,使景物生动形象,触手可及,愉乐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七、齐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练习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九、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结)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为上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十、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1~2题。
【译文】
北京一带气侯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退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温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触化的雪水洗耳恭听过后,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大了,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者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看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鱿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都不知道啊。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概括: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春 出游探春 春水(如镜出匣)和春山(如倩女妆罢) 在
具体 柳条(桑梢披风)和春苗(浅鬣寸汗) 郊
(层次分明)游人游春:尔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 外
鸟鱼喜春:安适恬静,悠然自得。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理解文章中部分实词的活用和虚词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设想:
以读代讲,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1、初读课文,找出你不熟悉的字,加以解决。
2、在解决生字的基础上,读顺课文。
3、回忆《西湖游记二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可以由回顾单元提示中的本文与前两课的不同入手。
二、检查预习
1、字词认读强调:(1)部首的字:髻、鬟、鬣。[补充:鬓、鬈、鬃等字,都与毛发有关系(可由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
3、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 鹄 鬣 茗 蹇 髻鬟 曝 呷 恶 堕三、
熟读课文:
1、将生字带入文中,自由大声朗读一遍,熟悉生字。
2、同桌互读互听,可以将文章分开,一人读一半,互相挑刺(可以从生字和断句方面。)
3、点读,(可以选择一男生和一女生赛读,剩余男女声侧耳倾听,注意长句的断句。)
老师强调长句的断句:(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齐读熟悉。
三、译读:
1、自读自译方式:对着课文大声说译文,借助注释并调动原来的文言知识积累。
2、静悟:老师读译文,学生看课文。边听边领会。
3、齐读巩固
4、点画重点注释(老师自己决定)
四、当堂作业
强化记忆生字词第二课时
五、赏读
1、导入
会晤作者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先后担任过吴县知县、京兆校官等,中间两度告归。晚年定居沙市(今湖北省沙市)。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公安派的代表作家。兄弟三人中,也以他的才气和成就最高。他的散文力求自由解放,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有《袁中郎全集》。背景回放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以上两点可以由有参考资料的学生讲解。教师导入语:《西湖游记》中描写西湖全景的名句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光如绫,温风如酒(可以先由学生自己回忆)。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写景偏重表现自然之美,《满井游记》也有这样的特色。
2、默读课文:要求:(1)用欣赏的眼光读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或提出一个有发现意义的问题。(2)同桌或者前后位的同学互相交流讨论。
3、探究(1)本文写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体现?目的.:体会作者那颗善感的心。(2)你能试着发现本文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特点吗?试试看谁最具备发现的眼光!最具备科学家的头脑!目的:积累学习写景方法。特色探幽:明确①白描的手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极为简练单纯的笔法将其勾勒出来。如作者写柳条,只用将舒未舒,柔梢披风8个字,但柳芽刚吐、枝头鹅黄嫩绿的风韵,以及杨柳的动态美都活生生地再现了出来;写麦田,用浅鬣寸许4个字便表现出初春麦苗的特征,文字也极为简练。这种简练的白描,有赖于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②拟人的写法。把景物拟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也便于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进作者的感情色彩。我们来看作者对鸟和鱼的描写: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这首先是因为作者心头荡漾着春天的喜悦。③生动的比喻。文中的比喻主要是用来写景的,如用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来比喻明亮的春水,用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积雪融化后的山峦,这两个比喻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显得优美熨帖,同时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本文中的比喻也有写人的,用若脱笼之鹄来表现自己终于得以出游的愉悦,真是再真切生动不过了。
4、理清线索,强化记忆,争取背诵第二自然段。二、主题探寻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三、基训巩固
作业
设计:
见知识盘点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 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
⑴ 读音是否正确;
⑵ 停顿是否分明;
⑶ 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
⑷ 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燕地 廿二月 花朝节 靧面 曝沙 呷浪 浃
罍而歌者 浅鬣 倩女 蹇者 髻髻 堕事
飞沙走砾 恶能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
yān niàn zhāo huì pù xiā jiā
léi 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⑵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⑶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 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 一词多义:
冻风时作(经常)
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但是)
娼然如拭(……的样子)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突然)
冰皮始解(开始)
髻鬟之始掠也(刚)
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转折,却)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表修饰)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倩女之峟面 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③ 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目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积累文学常识。
2.目标: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的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环境下作者的两种不同心情;做一名有心人、有情人、细心人,深入大自然,采撷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感受它细微的、无穷的变化。
教学建议
一、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先写北国早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没有春的气息,彩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描写下文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第二部分先总写满井春景(廿二十……若脱笼之鹄)。“天稍和”与上文“余寒犹厉”呼应,天气变化,心绪也随之解冻。高柳、膏土与上文“飞沙走砾”呼应;“空调”、“脱笼之鹄”与上文“局促一室”、“不得出”呼应,融融春意已可感悟,心情愉悦可想而知。接着作者又详细描写了春景,逐层写出郊外早春景色的迷人(于时冰皮解……麦田()寸许)。首写春水:如镜出匣;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罢;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一连串的比喻,形神俱似,春景中融入了感情色彩。继而作者由景及人,绘出一幅早春郊游图(游人虽未盛……汗出使背)。泉而茗者,清雅悠闲;?而歌者,豪爽痛快;红装而蹇者,从容舒适。男男女女,形态各异,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再次作者写陆上和水中的动物,表达在春日的心旷神怡(凡曝沙之鸟……皆有喜气)。曝沙之鸟,安适恬静;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最后作者归结自己的感受,寄托追求(始知郊田……宋之知也)。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结出“郊田之外未站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感受,也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山川草木的游洒情怀。
第三部分作者明确表露了自己寄情山水、厌弃官场俗务的感受,并表示今后的出外游玩日程从今日开始,因此写游记来纪念此事。明确了自己的志向和文章写作的时间。
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本文写了不同的环境中作者的两种不同情感。作为“城居者”,整个冬天蜗居斗室之中,欲出不得,自然烦闷不已。因情生景,第一段分四层浓笔渲染“余寒犹厉”。“燕地寒”,一个“寒”字,首先就把人带入天寒地冻的北国冬天。接着写即使花朝节后,寒意仍不减却多少,一个“犹”字,让人不寒而栗。这一层是从节令、地域角度来写。第二层具体写“寒”。“冻风时作”,“飞沙走砾”,气候之恶劣,不难想见。第三层用作者“欲出不得”衬托寒气袭人。第四层用作者的行动(“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证明北方春寒料峭。触景生情,自然情事满怀。作者本自不愿做官,这次任顺天府教授,终免不了官场的应酬唱和,愁苦烦闷之心可见一斑。作为“郊游者”,长期的压抑,得以一时解脱,自然一切都是新的,即使只是自然界的一丝一缕的正常变化,也会纳入眼底,融入心底,虽感陌生,更觉亲切。所以,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都具有了人情人态,挂满了喜悦的色彩。
对比、反衬。有城里城外气候的对比,有人物心情的对比,有动静相衬,有情景相衬。
三、本文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为文章写初春的景色,处处围绕“乍暖还寒”的特点。从整体上看写了春山、春水、春柳、春趣,多用比喻,形象贴切,清新奇巧。从局部看,写节令气候的变化,用“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写寒意未尽,用“天稍和、土膏微润”写春意渐染,前后对比,特点鲜明。写“冰皮”用“始解”,写“波色”用“乍明”,写“雪后初晴”,写柳条“将舒未舒”,写“柔梢披风”,写麦芽寸许,写游人未盛,写风力尚劲,无不恰如其分,无不形态毕肖。
四、组织教学建议
本文是自读课文,生字词较多,课前要布置好。课上花一定的时间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让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熟读课文。剩下的时间分小组自由鉴赏。鉴赏可由给各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也可由各组自行决定。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内容分析
《满井游记》是三年制初中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本文描写北国早春气象,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既能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设计施教的对象是初中三年级的盲生。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水平,对春天的词语、文章都有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因为盲文是拼音文字,没有字形的区别、音调的标注又少,所以盲生学习文言文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
三、教学理念
1、根据盲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盲生因视觉缺陷,很难感知本文描绘的山媚、水明等特点。为了加深学生对山媚、水明的理解,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同时利用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他们的电脑操作水平,我采用“学案导学式”。课下学生在网络的帮助下,根据老师提供的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分工合作,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3、“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春的资料,便于学生更多地了解春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老师的引导,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初步学会观赏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电脑及多媒体设备、教材、软件Flash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学案一)
1、检查读课文的情况。结合注释,扫清文字障碍。
2、作者及背景简介
3、游记的特点
4、学生质问疑难
(二)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补充词语、难句
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三)翻译全文
(四)理清课文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六)作业:
1、熟读全文,将第二段改写成现代文。
2、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文研习
(一)情景导入 感知春天
“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山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绵绵的春泥??”春天就是利用这般的神奇,吸引了无数作家深情的笔触。
(二)片段赏析 品味春天
1、感知春天。通过真实画面,感受情境氛围(该画面展示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配音乐,低视生可以通过看,全盲生通过听来感知)
第一, 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对该动画的了解,先请低视生讲,盲生其次,最后教师补充。
第二,由此引导学生描绘第二段中的早春郊游图,感受作者是如何将静态的画面动化起来。
第三,比较《春》《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加深学生的理解。
《春》: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岳阳楼记》: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2、品味春天,把握景物特征
第一、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第二、文中哪写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
第三、找出《春》中类似的表达方式,比较异同。
如: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第四、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用简单的话语描述一下春天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样子的?
(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3、整体回顾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再次回顾全文,归纳景点,理清层次,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
(三)能力训练 精彩展台
1、提供音乐素材(班得瑞one day in spring)让学生练习配乐朗诵。 第一、我要听范读
第二、我要听背景音乐
第三、我要听同学的朗读
2、如果你带领老师同学们,去游览满井这里的春景,那么你会怎样向我们介绍这里美丽的景色呢?(即兴演讲)
(四)课堂总结 激发情感
当你乘一架缠满青藤的秋千,荡漾在迷人的春色里,感受着春的气息,吮吸着淡淡的花草清香,欣赏着青山碧水的娇柔美丽,你能不感谢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一切吗?当然,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只是春天的葳蕤,还有些天的辉煌,秋天的丰饶,冬天的圣洁。我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寻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韵致,寻觅“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寻觅“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的意境。我们还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聆听清风喁喁私语,聆听松涛娓娓吟唱,聆听蛐蛐儿细细鸣叫,聆听山林中鸟儿欢啼??所以,同学们,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去热爱大自然,珍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吧!
(五)调控评价 布置作业
1、整理出自己的导游词。发布到校园博客上。
2、阅读书籍,查询网络,搜集有关“春”的作品,制作成简单的网站或其它电子作品。
八、教学反思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我认为既要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由于盲文是拼音文字,很难区别字形、字义,盲生学习文言文难度较大,为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1、以诵读为主
本课难读、难懂的词语较多,盲生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大。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范读,听录音读,师生齐读等方式使盲生熟读课文,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议中析,逐层深入,课文的内容与意志随之溶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2、对比分析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盲生由于缺乏视觉形象,很难理解这两个比喻。我借朱自清《春》中类似的比喻进行对比分析,如“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和“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让盲生感受到山的娇媚。
不足之处:
1、盲生因视觉障碍,脑海中很难形成对景物的形象感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相对来说较简单。
2、面对学生的不太投入,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充分,语言缺乏鼓动性,评价力度不不够。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认真研究盲生的认知特点,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
特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
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
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
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③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④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
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
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
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
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
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
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
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关于白描
提问: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明确: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
描写方法。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写出了西湖雪景。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明确: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
却又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NF156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 <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10
教案示例
(一)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八、小组汇报鉴赏成果。
九、作业 。就鉴赏成果,写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
教案点评:
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二)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同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 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 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 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 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近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 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 → 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习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àn) 2.花朝(zhāo)3.辄(zhé)4.妍(yán)5.倩(qiàn)6.靧(huì) 7.蹇(jiǎn) 8.呷(xiā)9.廿(niàn)10.浃(jiá)
口述:l.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靧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平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11
《满井游记》是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游记。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的>景色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既做到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本文教学我采取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并解释课文、朗读课文等内容;在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等内容,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自主分析课文的方法。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既要选择性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但这两个比喻比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顺理成章。整个教学环节都是以我校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为依托来进行的,整个课堂上从听、读、议、析中都突显了新授课的几个环节。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生成的问题并不多。还有就是本节课有前紧后松的感觉,前面的几个环节,进行的比较紧凑,后面的小组合作翻译阶段进行的就不是很好了,特别是小组合作时,总觉得有些同学没有参与进去,好像一开始合作学习,就与他们无关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1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虚词“而”“之”的用法。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能力训练点情景想像、朗读。
(三)德育训练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
二、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景,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自读、朗诵.老师启发提问、点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一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并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一人文景一自然景
(山水风光一游人一动物)
远景一近影
(山水风光一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四)总结、扩晨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田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习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an1) 2.花朝(zhao1) 3.辄(zhe2) 4.妍(yan2) 5.倩(qian4)
6.靧(hui4)面7.蹇(jian3) 8.呷(】xia4) 9.廿(nian4) 10.浃(jia2)
口述:1.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共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赜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平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六)板书设计
袁宏道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睛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乌、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的】
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语汇。
【教学难点】
生字的识记;作者写景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题目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二、作者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三、生字
燕(yān) 廿(niàn) 砾(lì) 鹄(hú) 娟(juān) 鬣(liè) 茗(míng) 蹇(jiǎn) 呷(xiā) 浃(jiā) 曝(pù)
通假字:堕,通“隳”
四、读课文,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东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沃。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
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能,怎能。纪,纪事。
五、赏析研讨
1、开头怎样描写北国早春的特点?这样写的作用?
“余寒尤厉”、“局促一室”,没有春天的气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下文描写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怎样描写满井春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先写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接着写河面冰雪融化,“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再写春山之态“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又写“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突出早春的特点。游人有“品茶者”,“饮酒者”,“骑驴者”,虽不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的鱼,悠然自得。最后作者总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运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琢语句、简洁明快地直接写出北方春寒料峭的特点。
运用新奇生动的比喻描写春景。
在描写中表达作者的欢快,恬适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六、作业
练习二,提示:以物比人,例:出游的作者,如脱笼之鹄;以物比物,例:河水波光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麦田浅鬣;以人比物,例:山峦如倩女。
练习三“之”的用法:
1、表示限定关系:一室之内、郊田之外,可译为“以”。现代汉语中还用,如“四海之内”、课堂之外”
2、表示修饰关系:“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一丘之貉”、“惊弓之鸟”、
3、用在主谓短语中的结构助词,可不译。例:“倩女之靧面”。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14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2.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难点: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燕( )地寒 花朝( )节 飞砂走砾( ) 廿( )二日
百步辄( )返 偕( )数友 脱笼之鹄( ) 倩( )女
靧( )面 浅鬣( ) 罍( )而歌者 红装而蹇( )者
汗出浃( )背 呷( )浪之鳞 曝( )沙之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冻风时作( ) 飞沙走砾( ) 天稍和( ) 如镜之新开( )娟然如拭( )
泉而茗者( ) (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 ) 呷浪之鳞( )
毛羽鳞鬣( )
3、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4、写作背景: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5、知识卡片:“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复古派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 字应当认 ,容易错读成 。
二、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划出疑难的词句。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于时冰皮始解( )
波色乍明(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
靧面( )麦田浅鬣寸许( )泉而茗者(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者( )汗出浃背( )
曝沙之鸟( ) 呷浪之鳞( )游人虽未盛( )
局促一室之内( )夫不能以游堕事( )
而此地适与余近( )恶能无纪( )未百步辄返( )
2、重点句子翻译。(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6)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7)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
4、全班快速串译全文。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 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的词。
(1)罍而歌者( )
(2)泉而茗者( )
(3)红装而蹇者( )( )
2.下列三组词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分析下列 “之”字的用法,并举例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1)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
可译成“ ”,现在 ,如
(2)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
可译成“ ”,现在 ,如
(3) 倩女之靧面 髻鬟之始掠
可译成“ ”,现在 ,如
五.【课后反思】
六.【课下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1. 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难点: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一、试着背诵课文
二、翻译句子: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二.【课堂学习研讨】
1.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试找出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2.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3.概括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始知郊田之处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它的新奇之处。如把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作者是在 时节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是“ ”、“ ”、“ ”。作者心情很 ,同时暗示作者 的心情,从“ 。”
2、品读第三段,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内涵。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西湖游记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今岁春雪甚盛 ( ) ⑵梅花为寒所勒( )
⑶与杏桃相次开发( ) ⑷竟不忍去湖上( )
2.翻译句子
⑴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
⑵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作者与杭人游湖的审美情趣有什么差异?
答: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理解文章中部分实词的活用和虚词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设想:
以读代讲,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1、初读课文,找出你不熟悉的字,加以解决。
2、在解决生字的基础上,读顺课文。
3、回忆《西湖游记二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可以由回顾单元提示中的本文与前两课的不同入手。
二、检查预习
1、字词认读强调:(1)部首的字:髻、鬟、鬣。[补充:鬓、鬈、鬃等字,都与毛发有关系(可由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
3、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 鹄 鬣 茗 蹇 髻鬟 曝 呷 恶 堕三、
熟读课文:
1、将生字带入文中,自由大声朗读一遍,熟悉生字。
2、同桌互读互听,可以将文章分开,一人读一半,互相挑刺(可以从生字和断句方面。)
3、点读,(可以选择一男生和一女生赛读,剩余男女声侧耳倾听,注意长句的断句。)
老师强调长句的断句:(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齐读熟悉。
三、译读:
1、自读自译方式:对着课文大声说译文,借助注释并调动原来的文言知识积累。
2、静悟:老师读译文,学生看课文。边听边领会。
3、齐读巩固
4、点画重点注释(老师自己决定)
四、当堂作业
强化记忆生字词第二课时
五、赏读
1、导入
会晤作者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先后担任过吴县知县、京兆校官等,中间两度告归。晚年定居沙市(今湖北省沙市)。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公安派的代表作家。兄弟三人中,也以他的才气和成就最高。他的散文力求自由解放,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有《袁中郎全集》。背景回放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以上两点可以由有参考资料的学生讲解。教师导入语:《西湖游记》中描写西湖全景的名句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光如绫,温风如酒(可以先由学生自己回忆)。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写景偏重表现自然之美,《满井游记》也有这样的特色。
2、默读课文:要求:(1)用欣赏的眼光读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或提出一个有发现意义的问题。(2)同桌或者前后位的同学互相交流讨论。
3、探究(1)本文写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体现?目的:体会作者那颗善感的心。(2)你能试着发现本文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特点吗?试试看谁最具备发现的眼光!最具备科学家的头脑!目的:积累学习写景方法。特色探幽:明确①白描的手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极为简练单纯的笔法将其勾勒出来。如作者写柳条,只用将舒未舒,柔梢披风8个字,但柳芽刚吐、枝头鹅黄嫩绿的风韵,以及杨柳的动态美都活生生地再现了出来;写麦田,用浅鬣寸许4个字便表现出初春麦苗的特征,文字也极为简练。这种简练的白描,有赖于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②拟人的写法。把景物拟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也便于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进作者的'感情色彩。我们来看作者对鸟和鱼的描写: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这首先是因为作者心头荡漾着春天的喜悦。③生动的比喻。文中的比喻主要是用来写景的,如用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来比喻明亮的春水,用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积雪融化后的山峦,这两个比喻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显得优美熨帖,同时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本文中的比喻也有写人的,用若脱笼之鹄来表现自己终于得以出游的愉悦,真是再真切生动不过了。
4、理清线索,强化记忆,争取背诵第二自然段。二、主题探寻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三、基训巩固
作业
设计:
见知识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