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短文网

2025-10-17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精选11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马骏)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材料。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成语:

①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2)辞---推辞(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5)见---了解(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8)及---到了(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乃:乃不知有汉(竟)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2、背诵全文。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揭题

板块二:风采展示

(1)学法交流 要求: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2)预习检测 要求:学生到黑板前展示预习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文学常识、正确读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字词句、多义同词

(3)我有我风采 要求:共享预习中的收获、探讨预习中的疑问

板块三:感悟文本

(1) 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点评朗读得失 。

(2) 品读课文,探讨人物神态、心理, 概括人物性格。

板块四:拓展延伸

要求:从孙权的劝说艺术、吕蒙虚心学习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

板块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关心下属

吕蒙——就学——知错就改

鲁肃——赞学——赏识进步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训练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2、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

3、结合自身实际,学习从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停顿准确无误;查阅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

1、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主要人物: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吕蒙和鲁肃是吴国的将领,鲁肃比吕蒙年长且地位高。

教师展示课件资料,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而有韵味;

2、学生听读,标划生字注音和节奏;

3、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三、理解课文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探究,初步解决疑难,做好记录;

初:当初。 今:现在。

岂欲:难道想。 但:只是。

孰若:谁比得上。 即:就。

遂:于是。

3、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当涂:当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见往事:了解历史。其中“往事”的今意是过去的事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4、全班集体解决疑难,通译课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5、整理古文翻译本。

四、品析语气

教师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二,学生诵读课文,品读古文的语气特点。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五、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不同变化,你得到哪些启示?

2、你知道文中有哪些成语吗?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1、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为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从而说明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大意正确即可)

2、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语文同步学习与探究》。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 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 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吴下阿蒙 ─────→ 才略吕蒙

乃始就学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环境 ────→ 天才

持学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习,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材料。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成语:

①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2)辞---推辞(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5)见---了解(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8)及---到了(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乃:乃不知有汉(竟)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2、背诵全文。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篇7

一、导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多媒体)"!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卿岂邪孰遂(课件出示)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学生范读。

四、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1、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勾划出有困难的地方。

2、提出翻译课文时遇到的困难,大家共同解决。

五、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2、对照板书小结,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研讨课文:

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与《伤仲永》有何不同?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伤仲永》则是叙议结合

2、指导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进行分析。

(2)找出吕蒙的前后态度变化,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3)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4)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5)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3、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2、学习,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了《孙权劝学》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一个人即使基础再差,只要努力学习一定能够学有所成。

3、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修身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立品定须成白壁,读书何止到青云鸟要高飞先振翅,人要成才早读书。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⑨知识就是力量。

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

2.教师落实重要词句。可结合教学设计(A)

三、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外机功学”。

I.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是怎样功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允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

思考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7是怎样表明的7

没有直接表现目获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占语中侧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表现了鲁市怎样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象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

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匪浅。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板书设计:

孙权动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篇9

内容预览:

《孙权劝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㈠了解作品:

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㈠、小组展示

㈡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训练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2、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

3、结合自身实际,学习从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停顿准确无误;查阅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

1、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主要人物: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吕蒙和鲁肃是吴国的将领,鲁肃比吕蒙年长且地位高。

教师展示课件资料,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而有韵味;

2、学生听读,标划生字注音和节奏;

3、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三、理解课文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探究,初步解决疑难,做好记录;

初:当初。 今:现在。

岂欲:难道想。 但:只是。

孰若:谁比得上。 即:就。

遂:于是。

3、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当涂:当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见往事:了解历史。其中“往事”的今意是过去的事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4、全班集体解决疑难,通译课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5、整理古文翻译本。

四、品析语气

教师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二,学生诵读课文,品读古文的语气特点。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五、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不同变化,你得到哪些启示?

2、你知道文中有哪些成语吗?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1、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为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从而说明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大意正确即可)

2、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语文同步学习与探究》。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

2.教师落实重要词句。可结合教学设计(A)

三、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外机功学”。

I.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是怎样功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允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

思考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7是怎样表明的7

没有直接表现目获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占语中侧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表现了鲁市怎样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象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

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匪浅。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板书设计:

孙权动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