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1
通篇看下来,觉得作者杨钢应该是个讲故事方面比较厉害的人,用叙述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的讲出来的方式,恰恰又是我比较喜欢的。
刚看到开篇的时候,会有种拿错书的错觉。这是工具书还是小说?而且是穿越的仙剑小说。
因为作者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开篇的时候,就用一篇讲的很好的故事来引读者入局。而且故事讲的很有吸引力。
这本书,作者主要引入了4个人,其中一个主导者,也就是零缺陷博士。他以相互讨论的方式,引导其他人讲自己的经历,然后做总结,最出通过一些案例来得出结论。
可能是他的案例的缘故,反而更容易让读者找到共鸣。
做正确的事,做正确事的人相加其实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的中心观点。
就如作者所说: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动作与执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结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完事意义。
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者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核心流程也作了总结。只要7大步即可。
为了保持书里内容的有趣性,在这里就不剧透啦,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看书哦!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只是体现在工作中,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里。而思维的局限性和行为的暗示的影响又是巨大的。
整本书讲了很多案例,有两个案例对于而言是最印象深刻的,其中有一个案例讲的是,工厂的产品总是会被返工,返工的结果就是工厂不能按期完成生产计划,那这样对于客户来说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工厂的工人由于返工,总要加班,从而没有自己的时间,有抱怨,并且还不能完成客户需要的量,老板只能又再招几百人来解决问题。老板可以说是寝食难安。
后来经过高人指点发现,其实最主要的问题是:领导者没有对一线工人进行培训,他们的观念是“一切都需要返工”;另外专门设立的返工区,更是加深了他们的观念印象;并且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执行标准从生产线上就开始执行。
所以,问题就全部迎刃而解。
另外一个是案例中传达出的一些观念。即S制冷公司的3N目标,也就是3个NO.S制冷公司严格执行这个目标,所以公司发展的特别好。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和零缺陷传递的价值观是一样的。
零缺陷的概念对于产品来说,注重源头的缺陷预防系统,强化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宏观控制。
但并不是说只要过程,可以不看重结果。这个概念传送的是既要过程又要结果,结果才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而结果只不过是一个体现,能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就是看过程。
作者认为匠人精神本质也是零缺陷精神。这个我也很认同。因为只有抱着零缺陷精神才能做到匠人的品质。
最后,引用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短文,也是本书中引用的文章做结。来说下差不多和差很多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太多人都是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小姐,就是由于这种观念和想法,我们做事总也做不到最好。这背后的意义耐人寻味。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2
收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读书推荐,刚开始还不以为然,内心暗自发问“能是什么宝典?”。于是,在家躺平后翻阅了起来。粗略阅读后,只有一个感觉:震撼!为何震撼呢?因为心虚。当你阅读此书时,浑然感觉自身像是正对着一面镜子,更像是置身于X光下,它会把你的缺点暴露地光澈透明,丝毫不留情面。没有任何人能在这种赤裸裸的缺点暴露之下还能心如止水,内心不翻滚几下才怪呢。
全文以斯芬克斯岛的石像之谜作为开篇,戏剧性地描述了三类人的三类处事风格,并生动的呈现了与之对应的三类结果。后面的四章以这个故事为核心进行了系统剖析。剖析过程多结合实际案例,并配以严谨的逻辑推理与哲学辩证,一反简单教唆的老调,颇具说服力与震撼力。
阅读此书,不禁向自己发问:“我到底属于哪一类人呢?”。抱着一种“我的缺点尽可能少的”侥幸心理,再次返回开篇部分,开始精准的“对号入座”。反复几次,结果让人细思极恐:这三类人的优点我好像都不具备,确是集成了他们的缺点于一身啊?顿时,脸红了,心虚了,惊恐不安。
做对即“满足要求”。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即使重复开展多次,仍未能得到对的结果。难道真的是事情本身太难吗?原因恐怕还是没有坚定“零缺陷”的工作信念,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接下来,以当前极度不让人满意的工作结果来反推下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吧:
从态度上,自己对工作任务是否有足够的思想重视,下定决心要高质量完成?
从规划上,自己对于既定的任务或项目,是否有足够的论证、方案规划、节点控制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对应措施?
从执行上,自己是否能否严格按照规划及节点要求,做每一件事做得“既标准又完美”?
从反馈上,自己对于阶段进展、新问题、新发现等动态现象与结果,是否能否及时总结、反馈并作充分的沟通?
从协作上,自己遇到一件难度稍大的事,是否过于自我,不借外力,不整合资源,以至于走了弯路、废了精力?
从心态上,自己遇到困难时是否习惯性的给目标打折扣,以降低执行方面的难度?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告诉我们:做一项具体的工作不仅要讲究逻辑顺序,更得建立起过程结构。这个过程结构可形象的描述为一个锥形隧道,我们的工作要从宽口进、窄口出。宽口进是因为,在前期,我们有目标但可能不会特别清晰,需要逐步聚焦;在前期,我们的执行方案可能不止一种,需要在前进中优化筛选;在前期,我们需要对多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并制定不同的方案,在前进中逐个消灭出现的问题;在前期,我们需要整合尽可能多的资源,在过程中使得力量越来越集中。在整个过程中,随着我们不断优化方案,目标越来越清晰,发力点越来越集中,可避免的低级错误越来越少,最终直奔窄口处,一次性地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也告诉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一件事情,第一次就把它做对,既是结果要求,也是过程要求。要想获得一次就做对的结果,我们务必在前期进行充分的论证、充分的准备,还要系统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应对措施。在这个方面我们往往不够重视,最终可能导致劳而无功。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还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务必要坚定信念,下定决心一干到底,不达目标不罢休。要让自己沉浸式的开展所有的工作,正如稻盛和夫所讲的“成功的人士都是自燃型的”。
最后,作为理工科出身的研发人员,如果一定要本能地对文学作品的精彩内容进行量化的话。对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那么下面这个励志公式最合适不过了。
指数365我们可以抽象成365个工作步骤,如果执行第一个步骤或者做第一件事情,我们主动提高标准、提高要求,努力实现,把事情做对,我们就多得了1%的进步。相反,每做一件事情都给自己打个折扣,那么每一步都将造成1%的差距。久而久之,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且一直以这种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其最终收获会远大于预期;每做一件事情都喜欢打折扣的,最终不会得到一个对的结果。
实际上,当我们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后,这个公式就已经演变为如下形式:
不要找借口,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3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向我们讲述了“零缺陷”的观点理念,首先要确定标准,然后预防,因为这样最省时间,最节约成本。
在现实工作中,很多人不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比如: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里认为我就是一个员工,我的任务就是为企业服务,然后拿到我该得到的薪酬,企业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或者觉得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
我开始读的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做事情不可能永远不会出差错,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但读了一段时间,感觉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实现的。
就信息化管理工作而言,如何一次把事情做对,怎样有效的保证信息化各项工作顺利稳定的进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定位决定结果。因此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根据岗位职责,我的目标就是信息化硬件、软件都符合规范,安全稳定运行。在明确了目标之后,如何通过工作达成这个目标,则必须要高度重视日常信息化工作维护保养。通过扎实做好机房网络设备例行巡检,及时发现并解决导致偏离目标的问题,从而保证了设备正常工作,网络安全可控,信息化软件符合规定。回想这个过程的收获与成长,我感觉自己深深受益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
在书中,有一段话足以警示我们:“零缺陷管理”不仅是优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业者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一个企业必须把社会道德责任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其次才是利润最大化,一个没有道德责任的企业是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追求质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企业的生命,如果我们能执行有效的质量管理,就能预防质量事故的产生,使工作发挥出高效的生产力,不会整天为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头痛不已。在企业日常的生产中,要树立零缺陷的理念,“零缺陷”这种理念表达了人们对“追求完美”的一种欲望,争取不犯错误。“零缺陷”不是批评错误者,而是表彰无缺点者,这种理念不是指出人们有多少缺点,而是告诉人们应该向着无缺点的目标奋进,这样就增强了员工消除缺点的信心和责任感。
我相信在读完此书后,很多人会对自己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4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对此书的综合评价,我个人认为它阐述的观点覆盖面比较广泛,它所倡导的理念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我们平时在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注意的。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向我们阐述了“零缺陷”的观点理念,原来工作怎么样返工不明确,后来看了这本书知道,首先要确定标准,然后预防,因为这样最省时间,省成本。那么什么又是“零缺陷”呢?零缺陷概念的产生是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劳士比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对自己个人的帮助与提升有很大帮助,原来工作怎么样返工,不明确,后来看了这本书知道,首先要确定标准,然后预防,因为这样最省时间,省成本。
可能很多人会说,做事情不可能永远不会出差错,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但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那就是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实现的。在现在社会中,很多人不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例如:在某家公司工作,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态里面认为我就是一个员工,我的任务就是为公司服务,然后拿到我该得到的薪酬,公司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这种例子在社会上很常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他不会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很好的位置,不会真正融入到公司当中,把公司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如果这要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想他肯定会尽职尽责的去做的比较认真完美。还有,现在刚出大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多数人去应聘会向招聘企业询问,你一个月能给我多少薪水,给的薪水少了就不干,应聘者不会去考虑自身能为应聘企业创造多大的价值。我们要知道很多企业给的薪水和员工实际的工作能力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
以上的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首先,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树立一种良好的理念,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可能的去追求一种完美,简单的说:“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去做!”其次,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去对待所从事的工作。这样就会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差距会越来越近,最终实现“零缺陷”。
在书中,有一段话足以警示我们:“零缺陷管理”不仅是优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业者对社会的一种责任。近几年国际、国内社会不少企业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粉的“三聚氰氨”事件、生产和企业的召回事件和最近的“瘦肉精”事件都折射出了一个企业高层在管理上的重大缺陷和企业对诚信的蔑视,不良事件的发生也折射出了一个社会企业生存发展的理论,一个企业必须把社会道德责任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其次才是利润最大化,一个没有道德责任的企业是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这样,“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也就深化为了“每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社会需要这样的工作准则,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基础。追求质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追求质量是一种管理的艺术,如果我们能建立正确的观念并且执行有效的质量管理计划,就能预防不良事件的产生,使工作发挥出高效的生产力,不会整天为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头痛不已,在企业高层日常的管理上,要树立零缺陷的理念,零缺陷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传统观念“难免犯错误”发出了挑战,“零缺陷”这种理念表达了人们对“追求完美”的一种欲望,争取不犯错误。“零缺陷”对企业管理者在对员工的管理上赋予了新的管理理念,“零缺陷”不是批评错误者,而是表彰无缺点者,这种理念不是指出人们有多少缺点,而是告诉人们应该向着无缺点的目标奋进,这样就增强了员工消除缺点的信心和责任感。
杨钢博士的论著已经不仅仅是管理科学的一次突破,相信每一位读者在阅读完此书后都会对自己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与目,社会、企业和个人需要一种新方法来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管理之中,来改变我们的传统生活理念与境意,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篇5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由“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大师的唯一中国弟子杨钢先生所著,因其在中国践行并推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质量管理理念而被称为“中国零缺陷之父”。
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作对”?什么是“零缺陷”?
(1)“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
(2)“正确地做事”,是运作与执行;
(3)“第一次”,是管理效率。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而“零缺陷”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能带来什么?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结果是: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时间最少、效率最高。
树立“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
不能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因为我们自身对错误的容忍,并想当然地认为理所当然,不可避免。
杨钢老师在书中提到:“只要我们对不应该发生的错误事件制定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它就会永远存在。可是,当它不被接受时,就会自然消失。”正如墨菲定律所揭示的,凡事如果有可能发生,就一定会发生,错误事件也是一样。
面对医院的“接生死亡率”,我相信,任何一个即将迎接新生命的家庭都会希望它永远是“零”。
做对即“符合要求”,否则就要付出“不符合要求的代价”。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只有时刻关注客户的需求及其变化,并努力满足其需求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此外,“不合要求”或“超出要求”都会失败。
对于具体的工作也是一样,所有的工作都是一个过程,我们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并不断改进以符合要求,这里的“符合要求”,不仅仅是过程,也要结果。
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标准又完美。
面对工作,我们要制定像芭蕾舞那样的工作准则,既标准又完美。
(1)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2)仔仔细细制定要求
(3)与他人协调工作以符合要求
(4)避免“双重标准”
(5)高度重视预防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核心是:对错误的态度,说No,就是一种“零缺陷”心态,说Yes,就是差不多就好的标准。“零缺陷”还必须要关注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魔鬼都在细节。
建立一套正确的个人工作哲学。
平台和资源很重要,现在我才渐渐理解为什么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书中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和‘制度’就是我们的系统和平台。一个好的系统和平台,能够让一个二流的人做出超一流的事;而一个糟糕的系统和平台,却使一个超一流的人只能做出二流的事。所以,选择或者努力争取到一个好的系统和平台很重要。
当然,光有系统和平台还不够,还要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标准,并在工作中树立“零缺陷”的工作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不害怕自己犯错误,也不放过所犯的错误,更不重复犯错误。长此以往,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会取得成功。
最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零缺陷”工作理念不仅仅只适用于工作,而且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并终身受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