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设计实验报告(精选7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设计实验报告 篇1
实验目的:
了结石油降解菌的筛选过程,学习石油降解菌讲解率检测方法。
实验仪器:
红外光谱仪洁净工作台全自动灭菌锅鼓风式干燥箱电子天平电热恒温水浴锅等
实验方法:
用红外光谱仪测量七个样品的降解率,得出样品浓度与吸光值的标准曲线,在依次测量15个样品的吸光值,根据标准曲线求出15个样品的浓度,在根据稀释的倍数求出样品中是有的含量再与其实加入的量比较得出石油的降解率,再用重量法测量15个样品的降解率的出的结果与红外法测量的结果比较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
通过用红外法和重量法测定15个样品原油降解情况,发现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相差不大,说明用红外法测原油降解率结果准确可靠,研究为石油降解率的红外测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基础材料,为该高效快捷方法在石油检测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实验总结:
大学四年的学习是我们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学到了很多专业的东西通过毕业实习能充分的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本次实习的题目石油降解菌降解率的测定了解了中国石油污染的现状以及石油污染的严重危害,进入环境中的石油,一部分由生物学的和某些非生物学的机制(主要是光化学氧化)而逐步降解。另一部分被生物摄取,代谢和分解。由自由氧化作用所产生的中间有机化合物的分解需靠微生物的降解活动来完成,大量研究表明,在自然界净化石油烃类污染的综合因素中,天然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已成为消除环境中石油烃类污染的主要途径。因此,了解微生物对石油烃类降解作用对治理石油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在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准确地测定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对正确评价微生物降解能力,提高微生物处理效果均十分重要。对于石油烃类污染物,目前常采用重量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重量法原理简单,但操作繁琐,灵敏度低,测定下限仅为10 mg/L。紫外分光光度法操作繁琐,测试结果易受干扰且吸收波峰紊乱,无特定吸收峰相对而言红外光度法(UV)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灵敏度高。红外分光光度法为测定石油类的一种有效方法红外光度法利用石油中烷烃的甲基,亚甲基在近红外区3.4μm(2930cm)左右存在伸缩振动吸收带。不同的油(植物油,动物油或矿物油)在这一波长范围内有同样的灵敏度,光能的吸收与样品中油浓度成正比。因为水在3.4μm~3.5μm处的红外光谱中也吸收能量,所以要测量水中的油浓度,必须从水中把分散的油分离出来。而四氯化碳易于溶解所有的挥发性和不挥发性有机物且不溶于水,在近红外区3.4μm~3.5μm处没有特征吸收。
通过本实验过程中收集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器具材料的准备是自己知道所学的东西要付诸应用还需要很多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大量的查阅资料,需要与同学的写作老师的指导。本次试验过程中数据参数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的现状加以改进使得实验的过程控制更趋向于标准化,过程的可重复性强,实验结果具有较大的可信度。
生物学的实验过程要严格的保证无菌环境,实验过程很容易染菌造成实验失败,实验过程中更有一次就是因为实验的接种过程染菌造成所要选择的菌种长势不明显,接种到摇瓶中的菌种生长抑制,降解率很低且没有得到很好的降解过程条件参数。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到最后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检验,实验过程中所查阅的自老也使自己学到了很多,实验统计分析的一些分析技能也得到了巩固。实验过程中也查阅了一些英文版得文献,一些专业的英语单词也得到了学习。
实验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觉得自己有一些解决不了首先自己所学的知识不够,其次有一些很专业很前沿的东西自己不是很了解,最后限于自己所查阅的资料的局限性,对问题的了结可能有些片面,一些具体的参数还要以前人的实验参数为准,整个实验过程是我感觉到以现有的知识水平要解决问题还需要很大距离的路程要走,每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几个月的实习生活已经过去了,在最近的几个月的实习过程中,我有着许多的收获和欢乐,但也有苦涩和教训,这些成功的经验将激励我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取得更大成绩,失败的经历将使努力去改变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让自己在以后的日子作的更好,这一切将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原本是一个挺内向的人,不是很善于和别人交流沟通,总是在沉默中独来独往,这种生活习惯也许在学校中不会产生太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公司中,各种工作需要大家团结协作来完成,任何人单打独斗都很难把工作作好,这使我初到单位很不适应这种整体化、系统化的工作环境,所以一开始我的工作做的很差,这使我充分认识到交流沟通的重要性,交流和沟通是解决困难、创造机遇的有效途径,也许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用更多的自我思考代替相互交流,但是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要学会相互交流和深入沟通,交流沟通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为人处事的生活方式,我会慢慢改变自己,让自己拥有交流的智慧,养成一种为人处事的良好生活方式,这一切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几个月的实践学习,我学到了学多在校园内无法学到的知识,这些宝贵的人生经历将激励我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勇于实践,开拓创新,为人生的下一次辉煌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以上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最后,再一次感谢杨天佑老师在实习过程中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设计实验报告 篇2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调试功能的使用
2、学会自己编写程序,进行编译、仿真调试
3、学会使用单片机的P0口作为I/O口去控制外围电路,实现LED灯以固定的频率进行闪烁。
二、实验设备:
1、PC机
2、SW-51PROC单片机综合实验平台
三、实验内容:
编写一段程序,用单片机P0口的8个输出去控制8个LED灯,实现如下功能:
先使8个LED灯轮流点亮,从左向右移动,时间间隔0.5s。以上过程循环实现。
四、实验步骤:
1、实验原理:
单片机流水的实质是单片机各引脚在规定的时间逐个上电,使LED灯能逐个亮起来但过了该引脚通电的时间后便灭灯的过程,实验中使用了单片机的P2端口,对8个LED灯进行控制,要实现逐个亮灯即将P2的各端口逐一置零,中间使用时间间隔隔开各灯的亮灭。使用rl或rr a实现位的转换。
A寄存器的位经过rr a之后转换如下所示:然后将A寄存器转换一次便送给P2即MOV P2,A便将转换后的数送到了P2口,不断循环下去,便实现了逐位置一操作。
2、实验电路图
3、通过仿真实验正确性
4、实验结果:
五、实验总结
这次试验我通过Proteus仿真实现对流水灯功能的实现。受益匪浅,对80c51的`功能和结构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我深刻的明白,要想完全了解c51还有一定距离,但我会一如既往的同困难作斗争。在实验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不知道怎么将程序写进单片机中,写好程序的却总出错,不知道什么原因,原来没有生成hex文件。这些错误令我明白以后在试验中要步步细心,避免出错。
设计实验报告 篇3
一、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机理和地质特点。
2、加深对该类矿床成矿多阶段性的理解,并掌握其划分标志。
3、熟悉脉型钨矿床的'蚀变与矿化模式(如五层楼模式)。
二、实验内容
江西大余西华山钨矿床
标本:
1、围岩:中粒黑云母花岗岩(附薄片)矿体上部
2、围岩:寒武系浅变质岩、石英砂岩(附薄片)矿体上部
3、脉石矿物:石英(附薄片)矿体上部
4、矿石矿物:黑钨矿(附光片)矿体
5、矿石矿物:辉钼矿(附光片)矿体
6、矿石矿物:黄铜矿(附光片)矿体
7、围岩:云英岩化花岗岩(附薄片)矿体下部
8、围岩:云英岩(附薄片)矿体下部
三、实习要点
1、本区地层、构造特征;
2、西华山花岗岩体的产状、侵入时代、期次及其与构造的关系;
3、围岩蚀变类型、分带性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4、矿化富集的部位及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带性;
5、矿体形态、产状、分布规律及其与控矿构造的关系。
四、思考题
1、热液矿床有哪些共同特点?
2、热液矿床与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研究围岩蚀变有什么意义?
4、热液矿床有哪些主要矿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如何?
五、分析讨论
江西大余西华山钨矿床地质特点及矿化模式。
设计实验报告 篇4
一、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本类矿床形成的特殊地质条件、地质环境、成矿作用及其基本地质特征。
2、掌握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围岩蚀变分带规律。
二、实验内容
xx德兴斑岩型铜(钼)矿床
标本:
1、围岩:灰绿色凝灰质千枚岩(附薄片)矿体上部
2、围岩:灰白绿色变余凝灰质千枚岩(附薄片)矿体上部
3、围岩:橄榄辉石岩(附薄片)矿体上部
4、围岩:花岗闪长斑岩(附薄片)矿体上部
5、矿石矿物:含铜弱蚀变千枚岩(附光片)矿体
6、矿石矿物:含铜强蚀变千枚岩(附光片)矿体
7、矿石矿物:含铜中蚀变千枚岩(附光片)矿体
8、矿石矿物:含铜蚀变千枚岩(铜矿石含镜铁矿,附光片)矿体
三、实习要点
1、区域地层时代及岩性特点。
2、区域构造特点及次火山岩体侵入与构造的关系。
3、侵入岩体的`规模、产状、化学成分特点及含矿性特点。
4、矿体产状、分布与次火山岩体接触带的关系。
5、围岩蚀变类型、分带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6、矿石矿物共生组合及矿石结构构造特点
四、思考题
1、斑岩铜(钼)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是什么?找矿应注意哪些问题?
2、根据实习课所观察到的资料,你认为德兴斑岩铜矿床的围岩蚀变与成矿有什么关系?
五、分析讨论
观察实习材料,讨论、描述江西德兴斑岩铜(钼)矿床的地质特征。
六、实验报告
设计实验报告 篇5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Cisco Packet Tracer是由Cisco公司发布的一个辅助学习工具,为学习思科网络课程的初学者去设计、配置、排除网络故障提供了网络模拟环境。用户可以在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上直接使用拖曳方法建立网络拓扑,并可提供数据包在网络中行进的详细处理过程,观察网络实时运行情况。可以学习IOS的.配置、锻炼故障排查能力。
二、实验仪器、设备或软件
计算机,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
三、实验内容及原理
任务1利用Packet.Tracer5.3网络模拟软件组建一个小型局域网。
任务2设置本机共享文件夹。
任务3访问局域网中其他主机共享资源。
四、实验步骤(或过程)
任务一
打开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向图形用户界面上拖拽一个模拟交换机和三个主机,并利用直通线将所有主机与交换机连接起来;设置主机IP地址和子网掩码,并通过命令提示符输入ping+IP地址测试三台主机是否在同一个网段内。
任务二
在本地磁盘D盘下建立一个文件夹,然后将文件设置为可共享文件夹。
任务三
打开运行,输入+要访问的IP地址,可访问到局域网中其他主机的共享资源。
五、实验结论
1、实验结果
ping命令可查看主机是否处于同一个网段。计算机可查看到其它工作组计算机的共享资源。
2、分析讨论
设计实验报告 篇6
实验名称:
观察“快乐”与各种物质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
了解“快乐”的元素组成。
实验器材:
烧杯若干个,“快乐”溶液10-20毫升,酒精灯,石棉网,集器瓶, 各种其他物质及溶液。
实验步骤:
(1)将“快乐日用倒入烧杯中,再倒入适量的“孤独”溶液。
实验现象:杯低有黑色的沉淀物生成,并证明其化学性质极为稳定,在一般条件下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将“快乐”溶液倒入烧杯中,轻轻地投入一小块“忧郁”固体,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实验现象:适当加热到某种程度,液体表面发生剧烈燃烧,伴有滚滚浓烟,进入人体后,即神经紧张,感到惶惶不安。
(3)将“快乐”溶液倒入烧杯中,加少许“微笑”颗粒,用集器瓶收集产生的气体。
实验现象:“快乐”溶液立即变成粉红色,生成的气体是人面部肌肉松弛,嘴角弧线成标准的90度直角。
(4)将“快乐”溶液倒入烧杯中,放入一小块“轻松”物质。
实验现象:
“轻松”物质与溶液接触,表面变为绿色,颜色极其鲜艳。
实验结论:
想要边得快乐,就不应该时常封闭自己,也不应该沉浸在过去的痛苦和悲伤之中,应加强与人的.交流,时常微笑,时刻放松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
实验公式:
快乐=微笑+热情+轻松。
实验检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实验心得:
只有自寻烦恼的人,没有找不到快乐的人。
设计实验报告 篇7
一、 实验目的
掌握交通仿真系统VISSIM基本功能的使用。
二、 实验原理
以基本路段、出口匝道、无信号平面交叉口为例,练习基本交通仿真操作。
三、 实验内容
1、基本路段仿真
2、设置行程时间检测器
3、道路的连接和路径决策
4、冲突区的设置
四、 实验步骤
单击菜单栏上的View,选择Options,在Languages&Units下选择Chinese,切换成中文。
1、基本路段仿真步骤
(1)绘制路段:单击“路段&连接器”按钮,切换到路段编辑状态,将鼠标移到视图区,确定任意起点按住鼠标右键,平行向右移动鼠标,在需要的'长度放开鼠标右键,路段绘制完成,在弹出的“路段属性”对话框内设置路段属性。车道数设置为“3”,单击“完成”。
(2)流量设置:单击“车辆输入”按钮,切换到路段流量编辑状态,双击路段,在“车辆输入”对话框输入流量“1500”,车辆构成选择“Default”。路段起点出现黑色线段,表示已完成流量设置。
(3)运行仿真:菜单栏单击“仿真”—>“参数”,在弹出的“仿真参数”对话框内调节仿真运行速度,为看清车辆行驶,调小速度为“6仿真秒/s”,单击确定。
2、设置行程时间检测器步骤:
(1)单击行程时间,左键单击选中主路段,然后在主路段靠近起点某处右键,出现红色竖线,起点检测器设置完成,
再在靠近终点处右键出现绿色竖线同时弹出“创建行程时间检测”对话框,单击确定。
(2)评价结果输出:菜单栏单击“评价”—>“文件”在评价对话框内勾选行程时间。单击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