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有感

短文网

2025-11-04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弟子规》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弟子规》有感 篇1

山河岁月,绵绵地来,匆匆地去。即使行走万里,亦抵不过这样一处世外相遇。在这样的地方,适合思考自己,抽离自己,回到另外一个时空,与另一个自己相遇。这样的地方就是书的世界。进入书的世界,给人以乐趣,给人以才干,给人以光彩。

宛如中华辽阔的疆土,我华夏的传统文化也在书的世界中占据着巨大的比重。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孝道”。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我在读《弟子规》中“入则孝”这一篇时受益匪浅。我最喜欢的两句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两句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为人子女应该恪守的本分:父母教育的时候,必须认真倾听,父母责骂的时候,必须恭顺承受。这句话精准地体现了“孝”作为我国基本道德规范,作为几千年来传统美德的的要求。

为何要以“孝”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呢?我想,一切美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而父母正是我们生命之始,是我们第一关心与尊重的人。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个人若是连父母都无法关心与尊重,那又如何会关爱尊重其它人?所以说,一个要做大事的人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必先经过孝道教育来培养,没有了“孝”,其它品质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国人将“孝“作为评判君子的第一标准,国君也把“孝”作为审核官员的标尺。舜以孝德获得尧帝的禅让;东汉则直接以“举孝廉”的形式选拔官员;魏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才有了为孝敬祖母而辞官的李密,才有了感动世人的《陈情表》。几千年来,我们已经将“孝”之一字融入血脉,渗入骨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以传承孝道,赡养父母为己任。与西方追求自由独立的思想文化不同,中国人重孝道,重家庭责任,国人从没有因为成年就离开父母,成立自己的小家庭的习惯,而是选择挑起家庭重任,将营造温馨和睦的大家庭作为理想目标,让老人有所养,而子女更是耳濡目染,将这品质代代相传。所以四世同堂是国人最大的理想,而这一理想中透露出来的正是“孝”之精髓。

掩卷而思,我们自小就从书籍中不断聆听着“孝”的教育。《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教育着我们爱护小辈,尊敬长辈;《增广贤文》里“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教育着我们当供养父母,回报恩情;《韩诗外传》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教育着我们当及时行孝,莫要追悔终生。华夏儿女将生活的智慧,将”孝“之大道记入书册,在书中将我中华文明之魂凝聚,形成我泱泱中华具有民族独特性的精神支柱。它不仅是国家的根脉,更是我华夏儿女的血脉传承。在”孝“之一字的血脉传承中,中国人自成谦逊温和的圆融品质,中华民族自成宽容仁爱的国风国格。

我慈孝之心,国人人人皆当有之。

读《弟子规》有感 篇2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自从学习了《弟子规》,我觉得自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暑假里的一天,我要和同伴去游泳,妈妈说:“今天天气太冷了。别去!”我说:“我不!我偏要去!”结果游泳后回来我就发起烧来,妈妈急得半夜三更背着我上医院打点滴。到了医院,我看着汗水不断地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心里后悔极了。这时我想起了《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我明白了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也不能任意而为。如果擅作主张,就容易出错,因而让父母担心,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是不孝顺父母的行为。现在的我,已经不会擅自做主了,做每件事之前都会咨询父母的意见,父母说不能做的事,我也就不会再任性了。“冬则温夏则清”当我读到这句时,回想起以前一直都是父母让我在冬天感到温暖,在夏天让我感到凉爽。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倒过来做,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温暖的怀抱;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地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为我们无私的付出。渐渐长大的我们,也应该学着为父母做些什么了。

一个人如果只有才华,而没有好的品德,就像花瓶里的花,看起来很漂亮,但因为无根,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了。而《弟子规》就是我们扎好德育最好的根。

我们的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弟子规》只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后我将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我相信,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会做的越来越好!

读《弟子规》有感 篇3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的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程和辅修的一门课。首先,它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它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行为中要做到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让我颇有感悟的是孝。《弟子规》中谈及,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里要善事父母。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待。心,即是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待即是要照顾父母。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做到孝。我们要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教我们如何做人,父母更是我们前进路上的指路人。

古有李密孝祖母,李密,我国古代一位著名人物。他不仅政治才能卓越,而且是个有孝心的人。李密年幼丧父,母亲也被迫改嫁,留下孤苦伶仃的李密,无依无靠。他的祖母见他实在可怜,于是就抚养了他,祖孙俩相依为命。李密长大后学有所成,在朝廷中做了官,还得到了逵和荣的举荐。但是祖母已年老,而且体弱多病。除了李密,再无人能够照顾他的祖母。于是,李密推辞了逵和荣的举荐。一心一意照顾祖母。李密向我们展示了孝的伟大。

今有孟佩杰孝母亲。孟佩杰是20xx年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孟佩杰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五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由养母刘芳英照顾。三年后养母因病瘫痪,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从此,孟佩杰担起了家中的重任。20xx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数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照料母亲。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孟佩杰向我们展示了孝的伟大。

孝还体现在父母叫我们的时候,要立刻回答,不能迟缓。现在有些孩子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就好像没有听到一样,这种行为就是对父母的不孝。父母亲让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我们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因为父母亲在外工作,忙碌一天,回到家中休息,若是叫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也没有体恤父母,立即去完成父母布置的事情的话,这种行为也是对父母的不孝。父母难免会老去,会离开我们。在父母去世后三年中,我们要做到守丧三年。有孝心的人在提及父母亲会难过哭泣,会哀思父母亲的养育之恩。对待去世的父母亲,就好像他们还在世一般,时时刻刻感受到他们还在身边,并没有离我们而且。

我们要学会孝,要学会感恩父母。《弟子规》中也谈及了很多关于孝顺父母的诗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承地接受。作为子女,要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凉爽;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入眠。

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依靠;长大了,父母也老了,我们就成了父母的依靠。古代帝王中,汉文帝刘恒就有替父母尝药的孝心。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父母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孟子曾说过“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由此可见,孝顺父母多么的重要。爱自己的父母,别让他们对我们的付出付诸东流,别辜负了他们的期望。

我们要时刻记住,“百善孝为先”。

读《弟子规》有感 篇4

第一次接触《弟子规》,是在美国看孔子学院的学生表演《弟子规》。我问妈妈:“什么叫《弟子规》?”妈妈告诉我:“《弟子规》是国学的精华,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处事。”妈妈看完《弟子规》表演后一直感慨,我都六岁多了,还没让我读弟子规,很是惭愧!我心想,《弟子规》到底是什么呀?不就是少读了一本书么,怎么会让妈妈感到这么遗憾呢?

两天后的一个晚上,我正要睡觉,妈妈神秘地打开电脑说:“从今天起,每天睡前听《弟子规》!”我欣然接受,就当是听故事呗。就这样我开始学习《弟子规》。

一天、两天、三天……

一天我正玩游戏,妈妈喊了几声,我没有答应。妈妈走过来问我:“父母呼……”“应勿缓!”我随口应答。妈妈说:“对呀,你《弟子规》学得不错嘛,但更要落实到行动中才有意义呀!”哦,对了,妈妈说过,《弟子规》是用来指导我们行动的,不能只学不练啊。从那以后,妈妈叫我时,我会马上回答她。我还用《弟子规》教育了我的一个小朋友呢。

一次,我和Sindy在一起玩,她的妈妈喊了她好几声,她都不答应,我说:“Sindy,父母呼,应勿缓,你怎么不理***妈呢?这样做很不孝顺!”阿姨听后,瞪大了眼睛看着我,“琦琦,你真棒呀!”我不好意思地说:“是《弟子规》教的。”我心里想:“看来,按着《弟子规》的要求做,真是没错!”

还有一次,为了玩,我写作业很不认真,妈妈很生气,但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对我发火,而是把我叫到身边,问我:“《弟子规》的第二句是什么?”“父母命,行勿懒,”我回答。当我说出这句话时,我觉得内心很难受,觉得自己很不孝顺。我暗下决心要听父母的话,不让他们生气!

去年夏天回国后,亲戚们都觉得我长大了,懂事了。我吃东西之前都会先让老人再让父母和其他长辈,不再跟表哥抢玩具、打架了。因为《弟子规》教给我“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弟子规》教给我好多好多……

我有一个梦想:我们每一个人都认真学习《弟子规》,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读《弟子规》有感 篇5

今年暑假,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在妈妈的指导下,读完了《弟子规》这本书。

《弟子规》的主要内容是,它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首先,我们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爱护兄弟姐妹。其次,做事情要谦虚谨慎,信守诚诺,讲求信用。然后,对大众要平等博爱,亲近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最后还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迪,它启迪了我如何做人。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首先我一定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的人。

爸爸为了让我和弟弟生活得更好,为了让我和弟弟以后能上更好的学校。他孤身一人远离家乡去了外地辛苦工作。妈妈为了能更好地照顾我和弟弟,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天天围着我和弟弟转,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教给我们文化,教给我们礼仪。他们无私地奉献出他们的全部,包括他们美丽的青春。所以,我们应该尊敬他们,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珍惜老师们的劳动成果。以后学有所成,一定不忘师恩,常去看望我们的老师们。

我觉得《弟子规》是一本好书,同学们一定要去读一读、学一学。

读《弟子规》有感 篇6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

读《弟子规》有感

品读《弟子规》,走进了一片灵气盈天的园地;携手《弟子规》来到一潭至纯至净的湖泊;感悟《弟子规》,学会了一种至真至诚的感情。鉴古今,百行孝为先,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很好的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道德品质缺失了太多。这段时间看到很多诸如在街上有老人摔倒没人敢去扶;碰到交通事故没人敢停车救助;大年初二,八旬老人睡在女儿家门口楼道里,其子女众多却无人问津……这些事件经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曝光之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沸沸扬扬的讨论。我看了以后,结合这段时间学习的《弟子规》,也有很多的感想:古人尚且懂得“卧冰求鲤”“孔融让梨”,,崇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诚信待人。而在当下,经济高度发达,物质生活丰厚,比起古人来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越来越冷漠了。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诚信,没有了相互关爱才发生了这么多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和理解国学经典,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于是我又坐在书桌前,捧起一本《弟子规》大声的诵读起来:“弟子规,圣人训”嫩稚的声音回荡在空中,荡进了我的心里,荡进了人们的一言一行,我按捺不注的笑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