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灯光》教学设计

短文网

2025-11-05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六年级语文《灯光》教学设计(精选9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灯光》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易,要倍加珍惜。

【教学重点、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理解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灯光,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在普通不过的.了,大家都很熟悉,平时都不注意。然而,我们今天学习的《灯光》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

灯光

简介作者。

二、布置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查阅工具书。

2、想一想: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找出最受感动的地方和不理解的地方。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3、小组讨论交流。

三、集体汇报,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2、检查对词语的理解。

3、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⑴ 课文讲了有件什么事?

⑵ 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并说出你感动的原因。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交流。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想一想哪些段落是写现在的事,哪些段落是回忆的事?

2、再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描写灯光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自己画的句子,谈体会。

五、细读课文

想一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想到的是什么?

1、仔细读课文,写上批注,同桌进行交流。

2、集体讨论汇报。

3、指导感情朗读文中三处出现“多好啊!”句子的段落。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交流感受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八、作业设计

1、知识积累:

抄写优美词句。

2、读拼音写词。

3、读了《灯光》一课后,你有何感想,请写下来。

【板书设计】

看到:千万盏灯

引起回忆 听到:多好啊

来到郝副营长身边

对未来无限憧憬

灯光 回忆往事 高举点燃的书照明

六年级语文《灯光》教学设计 篇2

1、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2、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教学难点:

体会郝副营长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他的英雄壮举。

4、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阳光,快乐地背着书包上学时;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静静地聆听老师讲课时;当夜幕降临,我们坐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时,你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这一切一切,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王愿坚去了解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解决读准、读通内容,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快速读一读课前的自学提示,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3个)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同时思考课前预习中的第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说说意思:围歼,憧憬,黑黢黢,千钧一发,璀璨

(2)汇报主要内容:

作者在天安门广场的灯光下,回忆1947年初秋,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灯光底下学习,在战斗中牺牲自己,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道路的故事。

(3)指导:像这样关于回忆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时首先要说清楚是谁在回忆。快速找一找,哪部分写的是回忆的内容?(3——11自然段)

作者回忆了什么事呢?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就要抓住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怎样?说说看,是谁?(郝副营长)在什么情况下?(战斗打响了,后续部队与突击连失去了联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做了什么?(点燃了手中的书,为部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结果呢?(他自己却牺牲了)

请同学们自己连起来说一说。

三、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二读默读批划、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1、带着自学提示第2、3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快速默读批划,可以把体会写在旁边空白处。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1)第2自然段:

说话的人是在欣赏天安门广场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赞叹,引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指导学生朗读“多好啊!”,读出赞叹的感觉)

(2)第4自然段:

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看着书上的一幅插图时说的,联系上下文可知道当时是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没有见过电灯,作者和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插图上那个在灯下看书的孩子非常羡慕……

抓住“沉思”,他在想什么呢?刚才的同学是抓住什么来体会的?(郝副营长的语言和神态、动作)像这样写人的'文章,我们就应该这样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思想。

想象当时他的心情,再读“多好啊!”读出羡慕,渴望的语气。

(3)第7自然段:

说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联系刚才的“沉思”,从他的语言可以了解到什么?(他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孩子们将来都能在灯下读书,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望)

抓住“憧憬”,再读“多好啊!”读出满怀憧憬的语气。

3、正是为了让孩子们过上能够幸福的在灯光下读书的日子,在战斗打响的时候,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郝副营长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8——11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交流:

重点感情朗读10和11自然段,尤其是“这位年轻的战士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带着你的感动来读,再读……

5、读到这里,老师感到同学们已经被郝副营长的英雄壮举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自己或对同学们说点什么呢?请把你的感受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6、交流:引导孩子升华自己的感悟,由郝副营长联想到千千万万个英雄和革命烈士……

四、回归整体,领悟表达:

1、快速浏览,看看作者是怎样把郝副营长为了孩子们能过上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感人故事写清楚的?

(三读快速浏览、回归整体,品味写法。)

2、学生汇报:

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思想品格;

本文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采取倒叙的写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再回忆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

这样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也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3、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灯光”代表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课文以“灯光”为线索,突出文章的中心,进一步赞扬了郝副营长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甘愿牺牲的献身精神。)

4、好书推荐:我们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

五、巩固练习:

出示题单:(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本文以()为线索,采用()的手法,通过回忆()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灯光下读书,在战斗中牺牲自己,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道路的故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精神,告诉我们()。

课后反思:

1、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缺少对话过程中的新的生成(思想),二类文章的训练点一般有三种(思想、语言、写法),本文是关于思想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言来交流自己的思考和发现,促进师生、生生对话,可以这样引导:你是抓住什么来体会的?(比如:郝副营长的语言,神态)还可以先请学习比较差一点的孩子回答,再请学习好的同学回答,这样有利于促进彼此的交流。

2、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注意激情和时间分配。

教学反思

《灯光》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写了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围绕着“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思索着,该怎样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人地位?怎样给学生创设参与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味成功的愉快,让课堂充满精彩呢?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做了大胆的尝试:

紧扣课题,三次读。“灯光”的含义非常深刻,教学中,我安排了三读课题。第一次是在新课伊始,读课题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得非常美;第二次是在感知课文以后再读课题,说说这一次你看到的仅仅是明亮的灯光吗?学生体会深,回答精彩;第三次是在学完课文谈一谈自己该怎么做以后读课题,从而让体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遗憾的是我居然忘记让学生读了。

品读感悟,自主学习。在整体感知课文以后我放手让学生圈画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全班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真正的给学生静下心来思考表达的机会。在全班交流环节,我在课堂上搭设了“走近郝副营长”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读感悟,分析理解,从而在学生心中建立郝副营长的光辉形象。并且在交流时帮助学生把握方向,通过想象心理活动,情境对比,词语以及人称置换等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郝副营长的伟大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美好生活。

紧扣文眼——“多好啊!”“多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教学中让学生找一找“多好啊”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他们说这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圈画品读的学法指导,注重以课文为例子进行标点训练和写作指导,关注语文知识的生长点,通过拓展延伸将文本与历史、现实生活、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课堂上知识情感双丰收。在这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最后我还安排了小练笔:郝副营长,我想对您说……留给学生发挥的自由空间,思维补白,为学生创设动笔写写的机会。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领会到了革命先烈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发出了学生心灵深处最细腻的感受。

六年级语文《灯光》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歼灭、突击、憧憬、千钧一发”等词语。

2、会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

理清楚课文的表达顺序。

学习难点

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一、揭题导入

1、谈话导入:“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每当听到这首激越的曲子,人们总会想起那些视死如归的志士,冲锋陷阵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英雄。出示课题《灯光》,齐读。

2、“灯光”往往能给人带来一种什么感觉?

3、看到课题,你想从中知道些什么?

二、整体感知,自学交流

1、读词语

战地陷入憧憬夹着阻击点燃漆黑璀璨

玩意儿赶明儿黑魆魆千钧一发

2、说说词语的意思:憧憬:千钧一发:

3、课文主要写我漫步在广场上,听到了(多好啊),回忆起(16)年的往事。

4、课文写现在的是(1、2、12)段,写往事的是(3—11)段。

三、读重点句,品读人物内心

(一)三、抓“多好啊”,谈感悟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多好啊”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2、小组汇报交流。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3)赶明儿胜利了,我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

3、品读描写第一处“多好啊”的句子,出示学习提示:

(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在说什么多好啊?

(2)从他的话中,你感受到他的内心在?(由衷赞美、生活幸福)

(3)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4、小结学习第一处“多好啊”学习方法。

5、学习第二、三处“多好啊”,引导学生读出“羡慕”之情。

(1)联系上下文说说,郝副营长为什么会自言自语的说多好啊?

(2)为什么“能在等下读书”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出示人民痛苦的生活、背井离乡的情景,让学生体会现在幸福的生活。

6、再次朗读“赶明儿胜利了,我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引导学生读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品读8——10段,感受郝副营长壮烈牺牲的画面

师:为了能让孩子们不在流离失所,忍饥挨饿;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安心读书,郝副营长做出了怎样的举动?,用横线画出。

1、划句子,交流“千钧一发”,原来指什么?文中指什么?

2、假设:如果这时郝副营长不去点燃那本书,会怎样?

3、带着对他的崇敬,朗读这段话。

(三)品读“灯光”句子,感受灯光的内在含义。

1、出示句子: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中有两个点灯,你觉得他们代表的意义完全一样吗?

2、文中还有许多“描写“灯光的句子,请用波浪线找出。

①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②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这里的“灯”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小结:是呀!灯代表着温暖和光明,我们如今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随心所欲的读书,做事,尽情享受幸福的生活,都是因为这些革命先烈啊,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才能建立新中国,让每一个孩子在温暖的环境里读书、成长。

四、总结全文,推荐书籍

1、“灯”是全文的主线,多次出现,可以使全文十分统一,连成一个整体。

2、比较:牺牲前后哪部分比较详细,为什么?

3、推荐书籍:《七根火柴》《闪闪的红星》等。

六年级语文《灯光》教学设计 篇4

一、 整体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大家迅速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回答:

(作者在天安门看到灯光,听到赞叹,回忆起1947年,在沙土集围歼战中,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牺牲了自己的事。)

二、 研读课文

(一)提出问题,学生自读感悟。

同学们,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出示课件(1) 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课文在开头、结尾都写到天安门前的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划出重点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2)小组交流。

(二) 明确线索,初步感悟天安门前的灯光。

1.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因为文章是以“灯光”为线索的。)

2. 课文是怎样以“灯光”为线索来记叙的呢?按顺序谈一谈你的感悟。

3. 指名读第1自然段。

出示课件(2):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抓住“光明”、“温暖”,从这两个词语中我感受到的舒适与宁静。抓住“千万盏灯”从这个词语中我感受到壮观与自豪。学生抓住“静静地照耀”,从中体会到舒适与宁静。)

师板书:千万盏灯

(三) 感悟郝副营长看灯光时的沉思。

1.过渡:作者也喜爱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作者沉入了深深的回忆。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有什么感悟?

2.师出示课件(3):

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抓住 “注视”从中我体会到郝副营长看得认真、投入。)

师板书:吊着的电灯

3.“沉思”是什么意思?

(深思的意思)

4.他在沉思什么呢?

出示课件(4):

郝副营长在沉思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沉思当时穷苦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只有战胜了敌人才能换来和平,才能……

他在沉思让人民用上电灯。)

指名读。

(四)感悟郝副营长对灯光的憧憬。

1.过渡:此时郝副营长注视着图上的吊灯,他想的是中国的孩子们也用上电灯该“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地说。沉思过后,突然,他凑到作者的耳边轻轻地问:“记者同志,你见过电灯吗?”作者是怎么说的?郝副营长又说了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2.请一位同学来读第6、7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5):

“赶明儿胜利了,我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赶明儿胜利了,我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体会到来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3.“该多好啊!”是说什么好?

(赶明儿胜利了,我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是说有灯光好)

师板书:憧憬中的电灯

4.“憧憬”是什么意思?

(向往)

5.他还会憧憬什么?

出示课件(6):

郝副营长憧憬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赶明儿胜利了,我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穷苦人过上幸福生活,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6.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段。

7.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感悟郝副营长在战斗中的英雄行为。

1.过渡:郝副营长注视着图上的吊灯,沉思的是只有打败敌人,才能能让孩子们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于是他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多好啊!”郝副营长这样憧憬是赶明儿胜利了,我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那么,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又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读书描写战斗的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7):

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抓住“一星火光”从中体会火光的作用大)

师板书:一星火光

出示课件(8):

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2.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

生接读: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3.这一段作者在描写郝副营长的动作时,是怎样写的?

(这一段运用了划、点、举三个动词描写了郝副营长的动作。这样描写使句子更生动形象。这样描写使郝副营长的动作更连贯,再现了当时的情境。)

4.齐读这句。

5.引读: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为了使突击连的战友不至全军覆没郝副营长毅然

(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为了让这场围歼战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郝副营长毅然

(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郝副营长为了赶明儿胜利了,让孩子们都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宁愿失去自己宝贵的生命,他毅然

(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6.同学们看书,文中写郝副营长的行为是第10自然段的,如果我们把文章改动一下,看看哪种写法好,为什么?

师出示课件(9):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围墙。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原来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自己读,感悟区别。)

7.指名两个同学来对比读一读。

一个学生读文章的第9、10两个自然段,一个学生读改过的出示课件(9)。

(书上保持了叙事的完整性。

当时大家不知道是谁点的。

设置了悬念,使文章情节更加生动,引发人想象。)

8.引读: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9.师出示课件(10):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10.自由读读

11.引读:

郝副营长仅仅22岁,但(女生接读: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郝副营长最大的愿望就是见一见电灯,但(男生接读: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郝副营长是著名的战斗英雄,本来有着光明的未来,但(全班接读: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12.这位战斗英雄这样做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用他的生命换来灯光。)

13.是啊,是英雄的牺牲换来了今天天安门前的璀璨华灯。

指名读最后一段。

师出示课件(11):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师板书:璀璨的华灯

14.你们从中感受了什么?

(体会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

15.这璀璨的灯光又象征着什么?

(这灯光象征着他们的革命精神,幸福生活。)

6、感悟首尾呼应、以灯光为线索的写作方法。

1.课文在开头、结尾都写到天安门前的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师出示课件(12):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2.请两个学生读两句。

(体会开头结尾相呼应的写法,象征着幸福的生活是无数英雄的牺牲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

3.师总结归纳完成板书:本文以天安门前千万盏灯引出回忆,通过描写郝副营长注视图上的吊灯陷入沉思,他想只有打败敌人,穷苦人的孩子才能够见到他憧憬的灯光。他在战斗中点燃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虽然微弱,但却为部队指明了胜利的方向。而他也像无数革命先辈一样,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文章是以这样的线索来结构全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我们同学们要记住这种写作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三、作业

仿照这篇文章的写法,写一篇记事文章。

板书:

六年级语文《灯光》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想象画面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灯光》。请认真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一边读课题,一边想象画面,读出来的感觉会更好。请再读课题。

3、读着课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说)

4、灯光,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事物了,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作家王愿坚笔下的灯光却有着一段感人的经历。

二、理清脉络,感悟方法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以“灯光”

为题写了一件什么事?开始吧。(自由读文)

2、交流读后的收获:

①读了课文,你从课文的'结构上有什么发现?(开头、结尾写现实,中间写回忆部分。首尾呼应、倒叙)

②课文以这样的表达方式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味“多好啊”,体会美好憧憬

1、课文讲述了一位革命战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感人故事。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呢?(板书:多好啊)

2、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快速浏览,找找“多好啊”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都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了什么?心里又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浏览要求)

3、汇报交流:(注意说清楚每一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说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第一次

①(出示天安门广场灯光图片)请看,这就是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说)

②看到这璀璨的华灯,难怪游人会发自内心地赞叹道:多好啊!此刻,游人可能想到了什么?(指名说)

③作者由这一声赞叹想到了谁?为什么会想起他?

第二次

①当时郝副营长看到了什么?一幅怎样的插图?(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②郝副营长当时是怎样看的?“注视”是什么意思?还有哪

个词也是这个意思?你从“注视”和“沉思”两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③是啊,等革命胜利后,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电灯底下读书,那该多好啊!

第三次

①出示句子,齐读。

②“憧憬”是什么意思?郝副营长在憧憬什么?除了电灯,他还憧憬什么?

③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郝副营长的美好憧憬读出来。

引读:郝副营长是在憧憬明亮的灯光,于是,他深情地说:(生读郝副营长的话)郝副营长是在憧憬幸福与光明,于是,他深情地说:(生读郝副营长的话)

④如今,他的美好心愿实现了吗?是的,此时的灯光已不再是“灯光”了,还是指幸福与光明。请再读课题,这是幸福与光明的象征。

四、走近人物,体会献身精神

1、为了这句深情的“多好啊”,为了人民的幸福与光明,郝副营长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课件出示课文第10自然段)

2、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一刻(一起读课文第10自然段),读了这段文字,哪个词语涌现在你脑海里?

3、说说你对“千钧一发”的理解,它在文中指什么时刻?

4、课件出示老师改动后的句子: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

是您划着了火柴,

点燃了那本书,

举得高高的,

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可是,

火光暴露了您自己,

您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师引读:让我们一起把目光定格在那一刻,记住他的英勇壮举吧。)

5、出示第11自然段

引读:是啊,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明亮的电灯下学习,这位年轻的战友(生读);为了后人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位年轻的战友(生读)。

6、孩子们,学到这,你想对这位伟大的战士说些什么

7、让我们再次读课题,记住这位英雄!

五、说先烈故事,拓展升华

1、(音乐起,播放温馨幸福的画面)当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时,当我们和爸爸妈妈手牵手在广场上漫步时,谁又会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样来的呢?我们又怎能忘记那些曾为今天的幸福而献身的先烈们呢?你还知道哪些先烈的英雄事迹呢?(生说)

2、补充:董荐瑞、黄继光的故事(课件出示图文资料)

3、今天的幸福是无数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为此,你觉得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呢?

4、是的,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是对先烈们最好的慰藉。对我们来说,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祖国真的需要我们时,我们能否抛开个人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能勇敢地站出来呢?就像郝副营长、董荐瑞一样呢?(留给学生深深的思考)

六、作业超市

1、电影广角:观看一部爱国影片,如《闪闪的红星》、《狼牙山五壮士》等。

2、课外书屋: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刘胡兰》等革命英雄故事,也可以找来王愿坚的其它作品,如《七根火柴》、《党费》等读读。

六年级语文《灯光》教学设计 篇6

六年级语文《灯光》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灯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语文《灯光》教学设计 篇7

一、 整体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大家迅速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回答:

(作者在天安门看到灯光,听到赞叹,回忆起1947年,在沙土集围歼战中,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牺牲了自己的事。)

二、 研读课文

(一)提出问题,学生自读感悟。

同学们,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出示课件(1) 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课文在开头、结尾都写到天安门前的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划出重点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2)小组交流。

(二) 明确线索,初步感悟天安门前的灯光。

1.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因为文章是以“灯光”为线索的。)

2. 课文是怎样以“灯光”为线索来记叙的呢?按顺序谈一谈你的感悟。

3. 指名读第1自然段。

出示课件(2):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抓住“光明”、“温暖”,从这两个词语中我感受到的舒适与宁静。抓住“千万盏灯”从这个词语中我感受到壮观与自豪。学生抓住“静静地照耀”,从中体会到舒适与宁静。)

师板书:千万盏灯

(三) 感悟郝副营长看灯光时的沉思。

1.过渡:作者也喜爱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作者沉入了深深的回忆。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有什么感悟?

2.师出示课件(3):

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抓住 “注视”从中我体会到郝副营长看得认真、投入。)

师板书:吊着的电灯

3.“沉思”是什么意思?

(深思的意思)

4.他在沉思什么呢?

出示课件(4):

郝副营长在沉思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沉思当时穷苦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只有战胜了敌人才能换来和平,才能……

他在沉思让人民用上电灯。)

指名读。

(四)感悟郝副营长对灯光的憧憬。

1.过渡:此时郝副营长注视着图上的吊灯,他想的是中国的孩子们也用上电灯该“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地说。沉思过后,突然,他凑到作者的耳边轻轻地问:“记者同志,你见过电灯吗?”作者是怎么说的?郝副营长又说了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2.请一位同学来读第6、7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5):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体会到来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3.“该多好啊!”是说什么好?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是说有灯光好)

师板书:憧憬中的电灯

4.“憧憬”是什么意思?

(向往)

5.他还会憧憬什么?

出示课件(6):

郝副营长憧憬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穷苦人过上幸福生活,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6.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段。

7.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感悟郝副营长在战斗中的英雄行为。

1.过渡:郝副营长注视着图上的吊灯,沉思的.是只有打败敌人,才能能让孩子们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于是他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多好啊!”郝副营长这样憧憬是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那么,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又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读书描写战斗的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7):

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抓住“一星火光”从中体会火光的作用大)

师板书:一星火光

出示课件(8):

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2.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

生接读: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3.这一段作者在描写郝副营长的动作时,是怎样写的?

(这一段运用了划、点、举三个动词描写了郝副营长的动作。这样描写使句子更生动形象。这样描写使郝副营长的动作更连贯,再现了当时的情境。)

4.齐读这句。

5.引读: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为了使突击连的战友不至全军覆没郝副营长毅然

(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为了让这场围歼战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郝副营长毅然

(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郝副营长为了赶明儿胜利了,让孩子们都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宁愿失去自己宝贵的生命,他毅然

(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6.同学们看书,文中写郝副营长的行为是第10自然段的,如果我们把文章改动一下,看看哪种写法好,为什么?

师出示课件(9):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围墙。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原来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自己读,感悟区别。)

7.指名两个同学来对比读一读。

一个学生读文章的第9、10两个自然段,一个学生读改过的出示课件(9)。

(书上保持了叙事的完整性。

当时大家不知道是谁点的。

设置了悬念,使文章情节更加生动,引发人想象。)

8.引读: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9.师出示课件(10):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10.自由读读

11.引读:

郝副营长仅仅22岁,但(女生接读: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郝副营长最大的愿望就是见一见电灯,但(男生接读: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郝副营长是著名的战斗英雄,本来有着光明的未来,但(全班接读: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12.这位战斗英雄这样做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用他的生命换来灯光。)

13.是啊,是英雄的牺牲换来了今天天安门前的璀璨华灯。

指名读最后一段。

师出示课件(11):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师板书:璀璨的华灯

14.你们从中感受了什么?。

(体会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

15.这璀璨的灯光又象征着什么?

(这灯光象征着他们的革命精神,幸福生活。)

6、感悟首尾呼应、以灯光为线索的写作方法。

1.课文在开头、结尾都写到天安门前的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师出示课件(12):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2.请两个学生读两句。

(体会开头结尾相呼应的写法,象征着幸福的生活是无数英雄的牺牲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

3.师总结归纳完成板书:本文以天安门前千万盏灯引出回忆,通过描写郝副营长注视图上的吊灯陷入沉思,他想只有打败敌人,穷苦人的孩子才能够见到他憧憬的灯光。他在战斗中点燃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虽然微弱,但却为部队指明了胜利的方向。而他也像无数革命先辈一样,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文章是以这样的线索来结构全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我们同学们要记住这种写作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三、作业

仿照这篇文章的写法,写一篇记事文章。

板书:

六年级语文《灯光》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以及“憧憬、千钧一发”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愿意珍惜、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词句的品读,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学情分析:

今天,在孩子们看来,每天享受灯光的`光明与温暖是那样的理所应当,甚至不以为然。他们很难将今天明亮的灯光与战斗中那微弱的火光相联系,也很难将今天的幸福生活与无数战士们的牺牲相对接。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咀嚼体味,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体会情感,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解放战争的相关资料,弄清“交通沟、胸墙”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检查预习。

1.揭示课题。

2.检查预习,认读词语。

第一组:电钮 爆炸 沙柳林 凑到耳边 夹着烟卷

第二组:焦急 憧憬 暴露 围歼战 千钧一发

3. 师:预习了课文,词语读得不错。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用上第二组的五个词语,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战斗前: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描写郝副营长话语的句子。

2、反馈交流

(1) 解读第一个“多好啊!”课件出示:多好呀!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点灯吗?”

教师:什么多好呀?你从这短短的三个字中读出了什么?郝副营长此时心里在想些什么?

学法:学生齐读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解读第二个“多好啊!”课件出示:“赶明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教师:透过这三个字,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法:自由读文,谈谈体会。有感情的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3 )口语训练

选择身份说句子:让( )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 )多好啊!

(4 )理解词语“憧憬”

战斗中:

1、教师在情境中范读:半个小时以后,战斗打响了,守敌的围墙被……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2、指导理解词语“千钧一发”。

3、继续读文,文中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

4、交流反馈。

(1)学生读句子后出示幻灯片:后来才知道……被敌人的机枪打中。

(2)教师指导朗读。

(3 ) 注视着郝副营长,倾听着枪炮声,透过这微弱的火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后引导学生第二层次朗读。)

(4)出示郝副营长的图片,直面郝副营长,改用第二人称朗读。(学生进行第三层次的朗读)

(5)个别读,再画横线的地方,老师重复读。(师生合作朗读,进行第四层次的朗读,升华主题)

今天:

1、播放天安门璀璨灯光的图片,学生谈感受。

2、出示幻灯片,分层次引读重点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3、教师引读,升华主题。(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当我( )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 )。

4、感受这今天的幸福生活,你想对这位可敬可爱的战友说些什么?(音乐伴奏

5、写完后交流。

(三) 谈写法。

(四)布置作业。

板书: 灯 光

生命之光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六年级语文《灯光》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对往事的回忆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详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而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作者却用白描的手法“略写”,两相对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突出了革命英雄执着的理想。

本课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

【学法引导】

学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⑵ 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2、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3、解决办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

① 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② 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本文作者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二、理文,练说。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口述作者回忆的往事。

3、找出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

4、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5、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⑴ 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⑵ 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⑶ 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1、快速读文,想想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现在的事,哪些段落是回忆往事?(课文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写现在的事,其余部分是作者回忆往事。)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灯光的句子,画下来,并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自己画的句子,并谈体会。(略)

4、拓展延伸。

(1)同学们所知道的“郝副营长”有哪些?

(2)假如你也参加了这次战斗,面对当时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A、学生说自己的做法?

B、学生点评

四、三读课文,加深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句话时,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什么?小组讨论交流,并在书旁写上批注。

2、小组汇报。(略)

3、有感情朗读文中出现“多好啊!”的句子或段落。

五、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板书设计】

引起回忆

3、 灯光 “多好啊” 憧憬未来

英勇献身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