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教案

短文网

2025-11-07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数学三年级教案(精选1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国标版三年级下册P100-10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索

(一)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1.情境引入,借助长度单位认识小数

创设情境:晓明家新装修了一个书房,今天他约了好朋友想自己去新开的世纪百盛购物广场买一张合适的书桌,(出示例题图)。他需要的书桌是怎样的?学生观察图片,说说书桌面的长和宽。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是5/10米?

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1米的纸片,演示: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多少?也就是十分之几米?(引导学生说出1分米,师板书)所以5分米就是这样的5份,也就是5/10米;4分米就是这样的4份,也就是4/10米。

介绍:(边板书)5/10还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0.5

你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这样的数叫――(板书: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数,看谁先和小数交上朋友。

0.5读作:零点五,0.5米就表示5/10米。

0.4米呢?它表示什么?

2、练一练:P101/1、

(指1米的纸条)3分米是哪一段长度?用米作单位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你还能照样子找一找、填一填吗?请你完成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填写,汇报交流:你为什么这样填?

3、比较:

仔细观察这些数量,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竖着看又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什么?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

4、一位小数的读写

谁来把写成的小数读一读?同学们都会读了,写的时候,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预设:小圆点的位置及写法)

5、P101/3

这里的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根据图上提供的信息先写出分数,再写出相应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反馈。(预设:鼓励学生一图两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涂色和没涂色的部分都能用分数和相应的小数表示。)

(二)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创设情境:小明和晓红选完书桌后又选了三样学习用品(出示:橡皮:6角

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

1、营业员正好在为这些新上架的商品以元作单位标价。你能和营业员一起来正确标价吗?(四人一组讨论)

6角用元作单位是多少元?

为什么1元2角是1.2元?你是怎么想的?3元5角呢?

板书:1元2角1.2元1.2读作一点二

3元5角3.5元3.5读作三点五

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小数?

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2、过渡:;两人逛的有点饿了就买了一些点心。P101/2

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指导,汇报交流。师板书,学生读一读。

3、分类:读一读这四个小数,如果要把这四个小数分一分类,你觉得应该怎么分?为什么?

(三)认识小数的组成

1、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小数,关于小数,还有好多知识,你想知道吗?让我们请教书本吧,大家读一读P100最后一段。

2、交流自学到了一些什么知识。师板书小数各部分名称,并选择一个小数说说它的各部分分别是什么。

3、为了奖励小朋友今天的表现,老师准备了一些肯德基的优惠券,你们想得到吗?你能读出优惠券上的小数,并说出它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它就属于你了!

三、拓展延伸

实际上,小数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处处可见,处处可以用到,只要你有双数学的眼睛。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身边的小数。(自由发言)

1、直线上也有小数。完成P101/4、

这条直线上的小数你会读吗?为什么这个点上的小数是0.1?那1后面两格为什么是1.2呢?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明这样填的理由。

引申:如果这条直线继续延伸,你觉得还会出现哪些小数?

补充选择练习。

2、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新的数朋友--小数,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观察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3、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你知道吗?最早开始研究小数的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请大家在明天的电脑课上上网搜索关于刘徽研究小数的信息,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不过学习的内容稍显复杂,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因此在理解除法竖式的算理时,实际操作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以上因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先分后算,以分物的过程来指导计算的过程。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将分小棒的过程与竖式计算的步骤联系起来,使每一步计算都有据可依,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

2、重视学生的表达,让学生通过表达加深对除法竖式的理解。

在教学中,不论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还是在列出除法竖式之后,都引导学生说一说,说分物的过程,说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说除法竖式的计算顺序。在说的过程中既能促进学生思考,又能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你们还记得计算方法吗?

请学生用语言叙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

2、用竖式计算48÷2。

(1)指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

(2)指名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除法竖式的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扫除障碍。

3、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熟悉情境图。

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请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故事。

引导学生说出:悟空、八戒、沙僧面前有48个橘子(4篮零8个),他们3人要平均分。

2、操作分物,直观计算。

(1)引导列式。

师:他们3人每人能分到几个橘子?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根据题意可列出算式:48÷3。

(2)分一分。

师:现在我们用手中的学具实际分一分,看看能否得出这道题的'结果。(出示课堂活动卡)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分一分,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理,为后面进行除法竖式的计算打好基础。

(3)交流操作过程和结果。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先分哪部分,再分哪部分,4捆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1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

预设

生:先分成捆的,每人1捆。剩下的1捆与另外8根合起来是18根,平均分成3份,每人又可以分到6根,这样每人共分到16根。

师:刚才分物的过程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30÷3=10,18÷3=6,10+6=16。

3、用竖式表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1)尝试笔算。

师:请你们结合刚才分物和口算的过程,尝试用除法竖式算一算。这道题与48÷2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如果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那么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

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除法竖式及除法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如下所示:

(3)结合计算过程总结算法。

师:在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时,要从哪一位算起?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要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相同数位要对齐,每一步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三、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小圆片 小棒

四、教学方法:

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猪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猪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猪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

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猪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猪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猪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 (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猪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小猪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先自己分一分,再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看哪组的分法多)

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生:每只猴子分4个。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

师:你说的真棒!(板书“同样多”)谁还想再说一说?

生:每只猴子分4个。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一样多。

师:说的对,(板书“一样多”),分得同样多或一样多都是一样的意思,这种分法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词语叫平均分。

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师:下面有一个问题,请大家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把6个木块分成2堆有几种分法?怎样分才算平均分?

生:每堆3个木块是平均分。

师:为什么?

2、现在,小猪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 )条。

(同桌合作、全班反馈交流、在题卡上圈一圈)

5、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猪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猪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请同学们在书上圈一圈)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12根筷子,可以分成( )双。(师:一双筷子有几根?有两

根就是一双,也就是说每2个圈一个圈)在书上圈一圈。

2、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说说你是怎样连的?

3、实物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有5个圆就可以拼成一个,那我们就要看什么?生:有几个5,也就是说每5个圈一个圈)

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个,还剩( )个。(用线连一连)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如果每人分一个气球行吗?

四、同学们真是太棒了,看我们课堂上这么热闹,小蜜蜂也被吸引来了,快看飞来了多少只蜜蜂?

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 )只。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同学们表现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个游戏,想玩吗?数学游戏——尝试平均分物体。

师:下面请12个同学站在中间,看谁平均分得快。

师:谁先来试一试,说一说?

生1:(上讲台分配人数)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2组,一组男

同学6人,一组女同学也是6人。

师:同学们,这种分法,你们同意吗?(掌声鼓励)

生2: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一组3个人。

生3: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3个组,每组4个同学,是学习上的合作小组。

生4:老师:我有不同的。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2人,教室里2个同学坐在一起学习。

生5: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12组,每组1个同学。

师:棒,棒,你们真棒!(竖起大拇指)同学们的想法太棒了,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么多。这几位同学是学习上的小能手,奖给他们小星星奖章。

六、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师:你在生活中平均分过东西吗?你是怎么分的?说说看。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数学三年级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三年级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概括出商不变的规律.

3.通过商不变的规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商不变的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2040 90050 72020 75030

64080 91070 96060 24020

2.口答:乘法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重点理解:同时、相同倍数、扩大、缩小.

3.导入.

除法口算中是否也有规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除法口算: 244=6(板书)

教师明确:为了比较方便,把算式填入表格.(投影出示)

被除数

24

除数

4

6

2.教师提示:如果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24和除数4分别扩大5倍,怎样表示?(板书)

24 4=6

(245)(45)(用红色标出5)

引导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确:

被除数扩大2倍是48,除数扩大2倍是8,48除以8还得6.

3.引导学生讨论.

结合已学过的方法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中的一些术语,怎样说得更明确一些.

并出示投影,引导学生填写.

被除数

24

被除数

24

48

除数

4

除数

4

8

6

6

6

使学生明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没有变.同时是指被除数和除数一同扩大,相同是指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的倍数一样.

4.学生讨论、交流.被除数和除数还可以怎样变化,并保持商不发生变化?

汇报并板书:

(1)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扩大10倍,商还是6.

(2)被除数扩大20倍,除数扩大20倍,商还是6.

(3)

(4)教师明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都可以使商不发生变化,也可以叫做商不变.

(5)出示投影:

我们选择几例填入表中.

被除数

24

48

120

240

480

除数

4

8

20

40

80

6

6

6

6

6

(6)引导学生完整地观察,从左往右,进一步明确:

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

(7)引导学生从右往左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

(8)怎样将两种说法写成一条规律呢?

引导学生先讨论交流后,再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论.

5.对照 244=6

48080=□

使学生明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20倍,商不变所以□里写6.

同样48080=6

244=□

因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20倍,商不变,所以□里写6.

三、全课小结.

随堂练习

1.做一做.(分组讨论、交流、填写,汇报时说一说怎样想的?)

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投影出示,练习十四第11题,发现了什么?(除数不扩大,商也发生变化)

3.小组合作学习,练习十四第13题.(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布置作业

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 p13 。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算理,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探究并初步掌握口算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五、教学要素:

1、已有的知识经验: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

2、原型:

(1)赵伯伯3次运60箱黄瓜,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王叔叔3次运600箱西红柿,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3)李阿姨3次运240箱青椒,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3、探究的问题:

(1)计算“60÷3=”应怎样算?

(2)计算“600÷3=”应怎样算?

(3)计算“240÷3=”应怎样算?

(4)如何计算几十、几百、几千除以一位数?

六、教学过程:

(一) 唤起与生成

1.口答

80里有()个十

400里有()个百

3000里有()个千

2.口算:

36÷624÷430×3 600×6

48÷872÷9400×22000×3

在口算时,让学生说一说①口算“36÷6”是怎样算的;②“30×3”、

“600×6”、“20xx×3”是怎样口算的。

3.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的口算。

(二)探究与解决

学习例1

出示13页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其中的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1、解决第一个问题: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列出算式:60÷3= _(棵)

(1)学生独立思考。

20×3=60,60÷3=20;6÷3=2,60÷3=20;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做完后分别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动手操作,印证算理

让学生动手利用小棒、圆片、或回形针等摆一摆,如何把60平均分成3份,并找出每份是多少。摆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所以是20。(通过摆一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理,使算法直观化。)

(3)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40÷2 60÷250÷5

学生独立做,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解决第二个问题: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让学生先列式、试做,然后同桌说说是怎样想的。

600÷3=200(箱)

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400÷2 300÷3 800÷2

学生独立做,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3、基本练习,掌握算理

40÷480÷49000÷3

600÷2 500÷5 8000÷4

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小结方法:口算整千、整百、整十的数除以一位数,就用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除以一个数,得数是几千、几百、几十。

5、解决第三个问题: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列式:240÷3=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法:3×80=240,240÷3=80;240是24个十,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所以240÷3=80。

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120÷6 180÷33600÷4

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计算时,可以把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看做几十、几百。)

6. 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怎样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几十、几百、几千除以一个数,就等于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除以一个数,得数是几十、几百、几千。

(三)训练与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并说算理。

2.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并说其中几题的算理,重点说

9000÷3的算理。

3. 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4.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四)小结与提高

小结学习的收获:口算除法的方法,评价学习的表现。

数学三年级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三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1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教学反思:

5、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习,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7

一、填空不困难,全对不简单。

1、像4.69、0.47和9.70这样的数叫做( ),。叫做( )。

2、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即()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即()米,还可以写成( )米。

4、5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 )米。

5、38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 )米。

6、一枝铅笔8分钱,写成小数是( )元,也是( )角。

二、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

1、28厘米就是2.8米。( )

2、3分钱就是0.3元。( )

3、3分米比2.99分米大。( )

4、5.28可以读成五点二十八。( )

5、0.09可以读成零点零九。( )

6、九点四八可以写成9.48。( )

三、在()里填上><可=。

3.27元()2.37元

0.52元()5.2元

0.04元()0.40元

7.06元()7.60元

0.4元()0.08元

4.20元()4.2元

0.30元()3.0元

8.00元()8元

4.32元()4元3角2分

3元2角()3.20分

四、快来帮我找到家。

五、读出下列各数。

0.81米可读( )米。

9.25厘米可读成( )厘米。

33.45克可读成( )克

六、写出下列各数。

零点零四元可写成( )元。

三点二九元可写成( )元。

五点零四米可写成( )米。

七、你能比较四种玩具价钱的高低吗?快排一排吧!

布娃娃36.15元

小熊玩具20.20元

汽车玩具20.95元

积木玩具32.8元

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9

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在偏远山区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今天咱们学校要搞一个活动,为他们献“爱心”。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2、试着列式解决。

3、估计商是多少,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本节课要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10

一、教学内容:

学习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小数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一位小数;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会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

4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挂图、彩纸。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本学期初始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小数,还知道什么是整数、自然数。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数,叫做分数。

二、引导探索

(一)分一分

1、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苹果?

2、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苹果?

3、讨论: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

(二)涂一涂

创新与反思

(三)折一折

1、用依仗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2,与同伴进行交流。

2、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小组讨论:

(1)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1/4。

(2)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4。

(3)把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4)把这张纸的4/4涂上颜色,即是涂了这张纸的多少?

3、介绍分数:像1/2,1/4,2/4,......都是分数。

(四)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三、拓展应用。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3/41/63/5

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12

教学时间:总第1课时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口算练习。学生计算,汇报交流。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全班交流。(3)试一试。师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即可。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2页例2。指名读出例题表格中的数据。

师小结: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每袋蒜头都差不多重,而且每袋大约重30千克。

(2)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5题。

集体交流,指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分别把两个乘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时间:总第2课时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口算。7×8+3=6×6+4=5×9+7=2.用竖式计算。23×3=21×2=32×4=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3页例3主题图。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估算。

提问:谁能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个?你是怎样估算的?(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小组交流。(4)归纳总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提问: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小组内交流。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时间:总第3课时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稍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5页例4。

提问:每箱迷你南瓜24个,53箱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追问: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2.探究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和之前不同的是,计算时每一个乘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都要进位。

引导思考:我们在前面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要进位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回忆“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法。

3.归纳小结。

4.检验算式。学生用竖式计算得出53×24=1272。完成后,让学生先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再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交流。2.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让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时间:总第4课时

课题:练习一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笔算,会用调换乘数的位置的方法来验算乘法。2.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题第2题。

出示题目,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计算两题,学生独立完成。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3题。

让学生先阅读表格,明确题意,再独立填写表格。

评讲: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请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4题、第5题、第6题、第7题。让学生先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三、综合练习

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8题、第9题、第10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13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传统的计算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湖塘的大香林桂花节为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注意知识的迁移。

2、通过合作交流,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3、设计多种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通过计算使学生懂得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多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而且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熟练程度还会影响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准确率和速度。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一般是不会列出乘法笔算竖式的,许多学生都会利用口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笔算竖式是计算的通法,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竖式。刚开始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从高位算起,这时教师不必急于去纠正,这个问题可以留待以后学习进位乘法时再加以解决。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及乘法竖式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使学生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法则。

六、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家乡美丽的大香林景区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桂花节。十一长假,小明一家也来到了大香林,他们买了3张门票,每张30元。请问:一共要付多少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30×3)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是求3个30)怎样计算?(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师:景区内真是人山人海!入口处,3辆电动车正忙着把游客载往桂花林,(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上都告诉了我们什么?(有3辆电动车,每辆电动车上最多可以坐12名游客。)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一个什么问题呢?(3辆车一共可以坐多少名游客?)板书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先请小朋友估计一下,3辆车大约可以坐多少名游客?

2、师: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人数,该怎么办呢?

怎样算一共可以坐多少人?(12×3)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是求3个12是多少)

3、探讨交流

1)12×3等于几?你想怎样计算?写在草稿本上。

2)学生独立思考,请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

4)请板演的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的算法。

方法1用加法算:12+12+12=36

方法2口算:10×3=30 2×3=6 30+6=36

方法3:列竖式 1 2

× 3

3 6

4、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师指着竖式问:大家看懂了吗?6怎么来的?为什么写在个位上?表示什么?十位上的3怎么来?表示什么?

有这么多种算法,它们之间肯定是有联系的。这个6在第二种算法里表示什么?你能在图中把它圈出来吗?

出示: ○○○○○○○○○○ ○○

○○○○○○○○○○ ○○

○○○○○○○○○○ ○○

"3" 你能圈出来吗?

5、强调竖式的写法,师生共同完成,师边讲解边板书。

12×3=36,在写竖式时,先写第一个因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因数3,注意3要写在哪儿?乘的时候,要先从个位乘起,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几?6写在哪儿?表示什么?乘完没有?还要再用3乘十位上的1,得3。这个3表示什么?要写在什么位上?现在竖式算完没有?如果百位上还有数,还要怎么样?乘得的积要写在(百位上)。小朋友们请看,在乘法竖式里,12叫什么?3呢?最后乘得的结果36就是它们的(积)。竖式算完了,一定要记住在横式上写出得数。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一起口答。

6、揭示课题:刚才我们在计算12×3等于几时,不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而且还探讨了用竖式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齐读课题)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做一做

3 2 3 1 2 3

× 2 × 2 × 2

学生独立完成。

师:你发现这3道题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一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1位数;第二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2位数;第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3位数。)

这3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先乘个位,再乘十位,最后乘百位,这是笔算乘法的基本方法。)

2、小明一家乘着电瓶车来到了桂花林,他们看见路边放着许多花。每一边都放了342盆,两边共放多少盆?

你能列式解答吗?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

3、小明一家去了钓鱼池钓鱼,小明和妈妈分别钓了14条鱼,爸爸钓了16条,一家人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4、小朋友真能干!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难一点的题目会不会做?

□ 2 □ 2 □ □

× 3 × □

□ □ 9 8 □ □

师:看清题目中隐含的条件。第1题你会先解决哪一个数?接着填哪一位?还有不同填法吗?

师:第2题你会先填哪一位?为什么?

5、小明一家在大香林游玩了一圈,要回家了。小明想给阿姨家的2个妹妹带一件纪念品回去。妈妈给了小明50元钱,让小明自己挑选礼物。(出示图片:木挂件11元/个,竹水枪22元/支,风箱24元/只),小明会挑什么礼物?一共要花多少钱?还有钱多吗?多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3辆车一共可以坐多少名游客?

12×3=36(名)

1 2……因数

× 3……因数

3 6……积

九、问题探讨

1、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够充分放手,让学生独自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

2、学生是否真正懂得了乘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十、作业设计

1、先说一说计算顺序,再计算。

3 1 1 2 2 4 1 3 1 1 2

× 3 × 4 × 2 × 4

2、解决问题。

(1)黄花有32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2倍。红花有多少朵?一共有花多少朵?(2)三年级有3个班,2个班都是42人,另一个班有45人。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你能写出多少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多。写好后,同桌互相交流。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你还能写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算式吗?

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14

一、说教材

这节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这部分三步式题是在学生学过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三步式题以及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基础上教学的。例1着重说明乘除法连在一起的12053要先算,这与已学过的 1834乘除两步混合式题一样,仍然是从左到右进行。在第三册学过了带有一个小括号的两步式题。这里在一个算式里出现两个小括号,要仿照第四册学过的乘加(减)乘的运算顺序,脱括号要同时进行。

二、说教法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相结合,重点要放在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和计算上,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三步式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回忆学习了哪些混合运算,说出他们的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8+27 93+23 50-30+24

183-4 (440-280)30 12053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订正12053后,教师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混合运算,看谁能以前学过的知识,学得又对又快。然后,出示课件在12053前面添上74+。并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问:这道题里有手括号吗?这道题里有哪些运算?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

可让学生适当讨论,教师说明并用课件出示运算的步骤,带领学生一步步进行计算。

师把53改成53问学生该怎样计算。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560-28070-30,让学生说出计算顺序后,再课件演示为:(560-280)(70-30)让学生说说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问:这道题应该怎样算呢?应先算什么?

让学生自己解答,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3、练习:

课件出示:(440-280)(300-260)把例题改为练习题来做。

4、引导学生小结:在没有括号的式子里应先算什么?如果乘除连在一起应先算什么?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应先算什么?如果有两个括号应先算什么?

(四)、巩固反馈,深化练习

1、我会说!

课件出示:说说下面各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

65-642 38+5673

2、我会做!

课件出示:

(59+21)(968) (220-100)(152)

3、我能行!

课件出示:

在下面的算式中,适当地加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4、我会改!

课件出示:判断.(准备)

(1)48+20xx (2)320-154+40

=48+20xx =320-60+40

=48+1 =320-100

=49 =220

( )( )

(五)、小结、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1-5题。

五、说板书设计

通过简单的板书让学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到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又对学生知识的系统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

课本P8——P9

教学目标:

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邮局去寄书,请同学们算算她的邮费是多少?

玩中学。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结合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生估算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在多少元和多少元之间?

同伴一起讨论刚才自己思考的结果,解释估算的过程。

以往学生的估计没有太多的限制,这次让学生说出估计的结果在多少元至多少元之间,也可以说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有个别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3)全班交流估算的.结果。

探究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独立计算1.6元+12.4元。

比一比计算与估算的结果。

议一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完成“试一试”第1题,再说一说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完成“试一试”第2题。

学中做。

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先用心算写出结果,再用竖式进行验算。

森林医生。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关注有多少学生自觉选择估算来解决问题。

将问题改为“小明带40元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钱?”让学生进行计算。

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解题思路。

完成“练一练”第5题。

学生提问时,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包含了更多的信息,也许

提出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但解决问题的愿望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

总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