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心理罪读后感(精选10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心理罪读后感 篇1
终于有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以前很少看刑侦类小说,接触的仅限于福尔摩斯探案集,动画片柯南,还有那种一分钟破案的书,CSI和一些电影。心理罪是从微博上看到的,然后就把前传,一至四部下下来看了看。
书中的主人公方木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角色,从一个大学生成长为一名警察是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蜕变而成的。方木不像其他刑侦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一出场就是一副智商突破200,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的名侦探。在前传中他还是个青涩的大学生,有点逗逼,有点中二。可是一连串发生在身边的杀人案无形之中像一张网一样,网住了所有和一本书有关联的人,方木发现了这一点,并且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从这一刻开始,方木变得沉默,目光犀利而尖锐。作者着重从心理角度去刻画人物,方木就像普通人一样会有无助、焦躁、愤怒的时候。这一切才让方木这个人物显得真实。
一至四部分别讲述了四个大故事,若论故事的磅礴大气,跌宕起伏我觉得写得最好的是第三部暗河。第四部城市之光的结尾比较震撼。整个小说中不乏恐怖血腥场景的描写,一边抖还一边在那看,我一定有抖m倾向。暗河这一部中有几个特别敲打人心的场景,一个是愚昧的村民们可以集体处决他人的生死,并且觉得这样做自己不需要负任何责任。让我想起了在中国一些偏远地方的农村,想起了《盲山》这部电影。在这些地方,法治未及,公权和个人的私权都是由村长或村里人共同决定的,如果公权由大家决定,那叫民主。如果私权比如生命权都能由大家决定,那叫民粹。犹记得方木眼睁睁看着村长处决了一个村民而无力阻止的那种深深的震惊和愧疚感。村长对方木说:我不杀你,我可以让被处决的人永远从村里消失,你们警察想查也查不到这个人,但你不一样,我如果杀了你,你的'家人会四处寻找你,就有可能找到村里来,我不希望那样。那个时候方木突然觉得世界颠倒了,地狱和天堂翻了个,魑魅魍魉光明正大的行走在世间。被蒙着眼睛绑着手带出村子的方木在心底怒誓到,他要让这被颠倒的世界重新翻转回去,把魑魅魍魉重新送回地狱。还有一个场景是郑霖和他二个兄弟为了救三个被拐卖的女孩而落入熔炉中,三条好汉,三个警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爆发出了一声怒吼既是对兄弟之情的意气,职业的忠诚,也对良心的忠贞。整个暗河的故事,特别是最后方木发现村民、官员、警察内奸三者勾结在一起,相互保护,相互照应,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那种深深的无奈感描写的淋淋尽致。那句“我输了,彻底输了”让多少人唏嘘不已。当然主人公之所以充满魅力,在于他那种坚韧不拔,顽强斗争的精神和缜密的思维,最终用自己的方式将罪犯送入了地狱。时刻信守着“我是警察,我是方木,我是责任”的诺言。
虽然书中方木经常被打的鼻青脸肿,他不是那种五官赛过布拉德,可以拳打哥斯拉,脚踩奥特曼式的人物,主要是人格魅力不可挡,不过也还是有猪脚光环的,猪脚不死定律依然成立,即便是第四部的结尾,而且塑造的颇有孤胆英雄的氛围。书中一些犯罪描写也有瑕疵和说不通的地方,不过不妨碍叙事的精彩和人物的刻画。总之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小说,可以让人明白何为兄弟,何为责任,何为牺牲。
心理罪读后感 篇2
其实第一次读到,不,确切的说是听到《心理罪》这部小说的时候,我的心里并没有泛起什么太大的波澜。也不知是谁将之制成了类似广播剧的有声小说,主持人的声音很压抑,似乎是刻意要营造某种悬疑恐怖的气氛,再加之我心脏不太好,看了鬼片晚上就会做恶梦,因此在听到开头那句“其实你和我是一样的!”之后,我紧张的神经便命令我关掉了酷我音乐盒。后来,我发现我长期拘泥在武侠的世界里,思维都僵化了,便想跑出来换换口味,毕竟我辈DS,出去见世面的机会不多,只有看书来猜测一二。班上的某位同学在一次谈话中,提到推理悬疑类的最近很火,其中不乏某些好的作品。(众:元芳,你怎么看?元芳:哥不看,哥只是个传说,话说你们不都在看哥么?)
我开始关注推理类,从艾伦·坡、阿加沙、克里斯蒂,到柯南道尔,以及某些岛国的,比如东野圭吾的《放学后》,江户川乱走(江户川乱步吧我记得)的《名侦探的柯南》……以及看了很多欧美的经典而让人费解的悬疑电影,看完这些很多人都推荐的东西,我突然发现我心理承受能力有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心怀推理不怕鬼(虽然我们诗书都有了,可是这气华了么?),我再次戴上了耳机,打开酷我,翻到长达一个小时的心理罪(当然只是第一集),一个人默默听了下去。这一听不打紧,听进去就发现自己俨然被迷住了,而且越发想知道凶手是谁了。
引起我兴趣的不外乎有这么几点。除了上面提到的对恐惧这一心理障碍的克服,还有便是,这真的是一部很不错的小说。提起悬疑推理小说,脑子里首先反应出的是鲜血或者尸体什么的,还有那诡异的气氛和高智商的凶手不时在一旁环伺,然而侦探总是那么聪明和伟大,他们抽丝剥茧,用有限的线索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然而,仅仅到这里就完了,诚然,一部推理小说,精妙的布局和侦兄之间的斗智斗勇,已经足以使得一部小说成为一个好的故事,然而什么都是,写的人多了便泯然众人矣。推理小说的核心无外乎就是找到凶手作案的动机,以及对动机的精确描绘,然而到了这里又会出现一个问题,有的作者仅仅就将动机波澜不惊地在篇尾揭示出来便算完了,但是有的作者就能挖掘这个动机背后的心理,也就是所谓的心理罪,即心理犯罪。举个例子,一个房子里,房主被杀死,里面的钱财却完好无缺,屋子里也整整齐齐,丝毫没有打斗和挣扎的痕迹,而且房主也是男性,衣衫整齐,只是腕动脉被割断了,到这里,我们有很大把握可以推理出房主是割腕自杀的,但是他自杀的理由是什么呢?这时房子里又发现了一张女性的照片,根据邻居辨认,应该是死者妻子的,二人因为某些矛盾而离婚。据称,在死者死亡的前一天,妻子来到房子里,二人再次激烈争吵,妻子说自己已经有了归属,而丈夫死活不同意,二人不欢而散。
这样,凶手自杀的动机就呼之欲出了,妻子走后,丈夫伤心绝望之下,就自杀在房间里。但是,到这里其实还是有疑点的,妻子为何要专程跑过来告诉丈夫自己有了新的依靠?也许你会说,好聚好散,既然彼此不合适,就分开吧,妻子这么做是为了让丈夫死心,但没想到丈夫会反应这般激烈而徇情。但是这个丈夫的反应为何要这么激烈而以至于要***呢?后来警方又调查了死者的家庭背景,怀疑是单亲家庭造成的幼年心理创伤,却发现他的家庭还比较和睦,父母健在。后来警方将死讯告诉了他的父母,父母自然悲痛,悲痛之余,还说出了这么一件事,死者小时候,家里好玩,一直将死者当成女孩子来养,死者也被打扮成了女孩子的装束,穿花裙子,戴蝴蝶结,刚开始还没什么,毕竟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但是长大一点,死者突然发现自己跟周围的女孩不太一样,却说不出具体在哪儿,后来他看到女生去上厕所,他心里以为自己是女的,就跟进去,女生一看一个男生跑进来了,都尖叫起来,把自己赶了出去。
从此,他不敢再在学校上厕所,而他,对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却发生了困惑。他问家里人,家里人只好告诉他他是个男孩子,但是他从小就被告知是个女的,突然有人告诉他他其实是男的,他觉得有些不能接受,后来他开始接触一些同年的男生,却发现自己完全接受不了他们的思维,他再去和女生玩,女生都听说他变态,也不跟他玩。渐渐的,他开始孤独,不合群,成天到晚在想自己到底是什么人,却也开始害怕这一个人的孤独。他拼命地告诉自己我是男的,却发现自己其实完全跟他们不一样。自己爱干净,吃饭斯文,说话细声细气,而那些男生则好动,喜欢打闹开玩笑啥的。
他痛苦着,深深将这份孤独埋在心里,而自己文弱而过于女性化的动作则让所有的女生都嘲笑自己,这使得他对女性也产生了距离感和恐惧感。年龄渐长,心智成熟,他依然孤独,跟所有的人都说不上话。直到他遇到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并没有像其他女性那样用异样的目光看他,而是理解他。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依赖,所以对妻子付出了所有的爱。但是他妻子却越来越受不了他如山般沉重的爱,提出分居,但是依然保持联系。后来当妻子告诉自己心有他属的时候,他感到了彻底的绝望,因此自杀了。
这便是心理罪。并不单单只是停留在推理的层面上,更是在心理乃至人性的层面上,造成那个人自杀的深层原因并不是徇情那么简单,而是一种长期的心理扭曲和压抑(至于造成它的更深原因,咳咳,意会即可),这样的深层的挖掘使得读者在惊叹布局的精妙的同时,会去思考。而《心理罪》则处处体现着这一点,并非仅仅着眼于推理案情找出凶手,而且会一直深入凶手内心,以一种冷静而又悲悯的眼光来看待凶手,剖析凶手,进而警惕人们要对心理问题重视,否则就连那个孟凡哲怕点名,这一小小的心理障碍都会演变成疯狂的杀人行动。听罢整部《心理罪》,我想了很多。后来看到网上说这个只是心理罪系列的其中一部,我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找到其他几部一口气读完,掩卷读罢,不禁感觉荡气回肠。心理罪目前出了四部,即《第七个读者》《画像》(就是我听的`那部)《教化场》和《暗河》,感觉除了《教化场》在某些方面略显牵强和晦涩外,这四部作品真心不愧为犯罪心理悬疑方面的杰作。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方木的人,他经历了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大学生到一个沧桑警察的冷酷而心酸的蜕变,他冷静睿智,常能洞穿凶手的动机,却也因此感受到那些心灵异常者不为人知的心理和悲伤,他时常矛盾着,想抓住凶手,却又痛苦着,怀疑自己这么做到底对不对。当一个人失去一切的时候,他还有什么可怕的呢?经历了这么多的事,也许早该看淡了吧?
心理罪读后感 篇3
看过《心理罪》的原著,看过网剧,很喜欢方木这个角色。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这个角色是个很神奇的人物,可是慢慢通过对心理学和心理画像师的一些了解,就发现原来世上真的就有这么神奇的情况。方木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比普通人聪明、心思缜密,他考虑犯罪嫌疑人动机时是把自己代入进去。其实世上每个人心里都有罪,每个人心里都有魔,只不过看你是否能够控制这个罪,控制这个魔不?感觉刑警邰伟这个角色对于廖凡来说是小菜一碟。相反,方木这个角色对于李易峰来说其实是很有难度的。但是李易峰这次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找到了那种感觉。作为一个孤儿,刚开始李易峰饰演的方木还是太阳光了一些,但是后期心爱的女孩陈希死后,方木的表现、变化、演的还是可圈可点的。
心理罪读后感 篇4
文:菁菁的日常分享。作者雷米是公安部直属学院教授,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按照作者的推荐顺序,《心理罪》系列第一本是《第七个读者》,全书没有废话,没有故布疑阵,引人入胜,交代了主角方木的学生时代,为后面的故事和人物性格埋下了伏笔。
第二本《画像》,利用人的心理来操控别人,真的非常可怕。凶手一直模仿世界上的著名杀人案件来杀人,情节紧凑。我还蛮喜欢看这种连环杀人案件的。
《教化场》这本书是这个系列里我最喜欢的`一本,为了心理研究,制造一些能摧毁人的场景,硬生生改变了人的命运,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人的心理真是捉摸不透。很容易就被伤害,很容易就种下仇恨,很容易就被仇恨蒙了眼。可是很多加害者,往往也是无辜的受害者。从心理上摧毁一个人,其实很容易。
《暗河》,我觉得这本书是这个系列里最黑暗的。完全不知道方木在想什么,不愿相信任何人,信了不该信的,赔掉了许多人。说太多就剧透了。感觉在上一个案件中,还活生生的人,就不在了,心里感觉也是很奇怪。觉得这个故事结尾没有交代好,感觉凸显了男主光环,却少了心理的推理。
《城市之光》,心理罪系列最后一本,这本跟暗黑者有点相似,有个执行者去消灭社会的上的罪恶,在法律无法给一个人定罪的时候,如果有个执行者出来给这些人定罪,是对还是错?当“执行者”把自己当成城市之光后,他是否就会开始滥杀无辜了呢?当看到全市人民一起投票审判“罪人”时是很可怕的,就像现在的网络一样,每个人都可能在无形中也当了共犯。这本书也拍成电影了,邓超演的,我感觉拍的还不错。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
心理罪读后感 篇5
一分钟前刚刚看完《城市之光》,说实话,很少有小说能给我这么大的触动了,首先,是亚凡的回来,一个温柔,甚至有些怯懦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问题少女”,且不说那一头蓝色的长发,粗俗的语言,只是那指间燃烧的香烟就可以看出来,在杨展和她失踪后她的遭遇。孙梅的死给亚凡带来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可是天使堂的消失和周院长的死,以及杨展的.影响无疑是她出走的直接影响……
不得不说,方木,在几部小说中给我的触动是最大的,一个原本应当“没心没肺”的生活下去的大学生,因为吴晗,因为孙普成长成了一个冷俊,坚毅的人**察,或许真的像邰伟说的,这家伙不适合当**,因为他感性了,这一点从当时他在地下室击毙孙普就可以看得出来,而在《城市之光》中,他更是不惜一死,来使得江亚被逮捕。雷米老师真的给我们开了一个很大很大的玩笑,方木最后到底死了没有,如果没有那他是否就是那几个女学生口中所说的“九指”,为什么他不回来?如果他却是死了,那么那个右手中指玩好且DNA与方木不符的的神秘死者又是谁?
小弟一口气看完了《城市之光》,这篇拙作实乃有感而发,希望大家也来讨论讨论,方木死了没有?
心理罪读后感 篇6
某天与同学看了一部名为《心理罪》的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大学天才学生方木因帮过身手不凡的刑警邰伟而卷入了一场变态杀人案。
一杯人血牛奶,对于朴啉症患者如救世解药,所以患者不断杀人,不断喝人血。他们感觉自己身处地狱,他们惧怕着死亡,他们发生着心理的恶化。他们也不想杀人,但他们惧怕着死亡,所以他们渴望着鲜血,这样使他们得到心理的慰藉,天生怕光少血的他们想要获得永生。
刑警邰伟也有久久走不出的心理的泥泞。他的刑警父亲因与歹徒搏斗身亡,他亲眼目睹着歹徒背后藏着的大刀,但过于恐惧的他喊不出来。他将父亲的死亡以及同事“慢半拍”的受伤都归错于自己,但这根本不是他自己的错。
男主角方木是一个孤儿,他因从小缺少亲情,所以对生命少了敬畏。他从小就生活在教授门下,只有他的女朋友引导着他如何打碎他心中的那块“玻璃”。最后被朴啉症医生杀害的女朋友彻底唤醒了他对生命的新认知,对生命的敬畏。
马凯,一位深爱着女儿的父亲,女儿拥有先天性朴啉症,所以他不得以将女儿送入朴啉症医生手中,但他万万没想到女儿只不过是医生的一个试验品罢了。
医生,一个救过很多人,也见过不少人似死的人。因一次实验的误差让他患上了朴啉症,整天见不到阳光的他,心理产生了扭曲,初衷也有由医治病人到了研制一种让所有人与他一样的病毒。
给大家推荐这部影片是想让大家打碎心中的恐惧。因为只有你的恐惧才促使了你害怕的东西的产生,正如《小丑回魂》一般,小丑可以变成任何你恐惧的东西,但你如果没有恐惧的东西的话,他又能那拿你怎样?所以把握好自己的情感,因为只有你才是自己心中的英雄!
心理罪读后感 篇7
《城市之光》,雷米《心理罪》系列第四部,说实话,也是最值得让人读完引人发醒的一部小说。
根据5月4日的陕西的精神病虐杀幼童事件(请容许我使用虐杀这个词),我不知道都看到了什么,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的监管不力,路人袖手旁观的冷漠,甚至是主流媒体的对事件的简之有简的报道。
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了戾气的社会,不要说自己没有暴力的倾向,每个人当面对公平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成都街头暴打女司机的事件还不够清楚吗,最开始对打人者的谴责,一直到事实一步步的还原,换来的又是什么,现在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从来不会搞清事件的真相后做报道,而我们这些人呢,一味的盲从,只看表象不深挖事实真相,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对于这些暴力的事件所关心的只是暴力的过程,而不是暴力的背后。
现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道“城市之光”,每个人都在向往一个和谐安详的社会。实际上,你就是“城市之光”的光源,你就睡这个社会的基石。网络上有各色人等在抨击我们的制度,在质疑人们的道德,可是说实话,当你抨击别人,质疑别人的`时候,你想过你自己该做一些什么。都说社会道德沦丧,可是你自己有没有道德,都在质疑体制,你是不是想进入体制。抛开这些,首先把自己做好,其次让自己身边的人做好,那就是你应该做的。
如今拜佛的人多了,可是你是为了什么拜佛,最不愿意听的就是佛保佑我什么,佛保佑不了你什么。有因就有果,佛是什么,佛只是比你看的清这个自然法则的人,在自然法则下,你和佛是一样的,佛只是指引你遵守自然法则的指导者,不是指定自然法则的神。记住一句话:不以善小而不为之,不以恶小而为之;人在做,天在看。
心理罪读后感 篇8
文:菁菁的日常分享。作者雷米是公安部直属学院教授,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按照作者的推荐顺序,《心理罪》系列第一本是《第七个读者》,全书没有废话,没有故布疑阵,引人入胜,交代了主角方木的学生时代,为后面的故事和人物性格埋下了伏笔。
第二本《画像》,利用人的心理来操控别人,真的非常可怕。凶手一直模仿世界上的.著名杀人案件来杀人,情节紧凑。我还蛮喜欢看这种连环杀人案件的。
《教化场》这本书是这个系列里我最喜欢的一本,为了心理研究,制造一些能摧毁人的场景,硬生生改变了人的命运,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人的心理真是捉摸不透。很容易就被伤害,很容易就种下仇恨,很容易就被仇恨蒙了眼。可是很多加害者,往往也是无辜的受害者。从心理上摧毁一个人,其实很容易。
《暗河》,我觉得这本书是这个系列里最黑暗的。完全不知道方木在想什么,不愿相信任何人,信了不该信的,赔掉了许多人。说太多就剧透了。感觉在上一个案件中,还活生生的人,就不在了,心里感觉也是很奇怪。觉得这个故事结尾没有交代好,感觉凸显了男主光环,却少了心理的推理。
《城市之光》,心理罪系列最后一本,这本跟暗黑者有点相似,有个执行者去消灭社会的上的罪恶,在法律无法给一个人定罪的时候,如果有个执行者出来给这些人定罪,是对还是错?当“执行者”把自己当成城市之光后,他是否就会开始滥杀无辜了呢?当看到全市人民一起投票审判“罪人”时是很可怕的,就像现在的网络一样,每个人都可能在无形中也当了共犯。这本书也拍成电影了,邓超演的,我感觉拍的还不错。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
心理罪读后感 篇9
时隔几年,再次重读『心理罪』的时候,心里依旧沉重。
我们对警察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们活在我们的想象中,而不是有着喜怒哀乐,同样会受伤,会疼痛的人,我们对他们有着近乎完美的.要求,我们,心安理得的做着键盘侠。
画面感最强烈的,依旧是被江亚直播炸死的法官,与死亡证明数词时候的方木。前者,是又一例人血馒头,后者,是无畏的匡扶正义。
也让我想起来,之前『长夜难明』里,不惜家破人亡,以身殉正义的人。
也让我想起来,之前『灵魂摆渡』里,“悬剑”,“旧事”等篇章。
冬日漫长而艰辛,万物枯槁,千山鸟飞绝,灯红酒绿里,行色匆匆的人们如同翻洋片一样的无声电影。
活下去,终有一日,花会盛开,青鸟会回来,活下去。
心理罪读后感 篇10
《心理罪》看完了一定是要写点东西的,这独立的四部是连续一口气看完的,看的时候真的是觉得特别的好看啊,所以不停歇的看完了,之后又看的《第七个读者》,发现这才是源头,一切的开始。这样才算是完全。
这几部分别是 画像 教化场 暗河 城市之光。
画像讲的主要是主角方木根据自己所学通过对犯罪嫌疑人做出心理画像帮助警察破案的故事,虽然其中也有不少对于案发现场的描述,但是由于之前看到电影版《心理罪》的男主是我比较喜欢的李易峰出演,所以大部分注意都放在了对于方木的神情啊之类的具体描写上了,一直在感叹方木的智商无上限,颜值到巅峰,以至于忽略了血腥的场面,急人的案情,但是之后的故事很好的弥补了这些遗憾。
教化场相对于是比较扑朔迷离的一些,人物涉及很多而且都是高智商的犯罪,很绕,其中女主的行为有点出戏不太喜欢除外,大部分还是很悬疑的。讲的主要是一个名为教化场的研究成果被教授助手利用,又被助手的助手利用,黑吃黑一般的故事,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或者说是为人处世之道,也是一个不错的看点。
暗河是一个有点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是发生在方木身上的真真切切的事,通过方木对案件的分析他独自一人去了雪洞,由于他的敏锐让犯罪分子齐聚一堂然后自相残杀得到一举歼灭的结果,在这期间方木不再是局外人,他经历了朋友的背叛,也让我明白了方木你不适合做一个警察这句话,因为他一旦发现法律做不到这件事,他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这样执拗的人确实不适合做警察。
城市之光就算是一切的结局了,一件件扑朔迷离的凶杀案,意想不到的凶手,还有方木同归于尽的解决办法,利用与被利用,爱与被爱的完美结合。其实毫无作用的证据找不到凶手想不到作案动机就够方木挠头的了,作者还偏偏加了很多感情戏,让人看着都揪心,心疼方木五秒钟。 如果说之前的三部看的我激动澎湃的话,那最后一部就是揪心愤怒,但也十分庆幸最后的结局是我所想要的,要不然我之前的喜欢一定会被第四部毁灭的。你看讨厌的东西的力量总是如此强大。
前三部的喜欢无非是因为符合我悬疑血腥的口味,同时也是良心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说对于第四部的,首先这是最后一部看完的所以印象自然要深刻的多,虽然凶杀案各有不同但是也大同小异,所以就没什么可说的,其次是第四部城市之光里加了很多的感情戏这是不同以往的,也让我觉得方木是一个真真切切存在的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人,最后就是第四部看得我真是情绪变化最多的一部,比之前的多了愤怒 伤心 庆幸 失望 心疼 矛盾 还有惊喜与尘埃落定时的会心一笑。
坦言我不喜欢很不喜欢之一女主廖亚凡,第一点 她的妈妈做出了那样的苟且之事,实在是让人觉得恶心,而且初次遇见方木还是一个小丫头的时候就那么放肆张狂,所以第一印象就不好;第二点 她是孤儿院出来的,我不是歧视孤儿院而是因为之前看了好多影视作品孤儿院总是一个多事之地,双胞胎都到了互相残杀的地步,所以她所处的环境也就给她拉分了;第三点 在孤儿院即将拆迁她面临无家可归的时候就立马抓住方木这根救命稻草,手段也很不光彩,让我想起来她的妈妈;第四点 她居然收下了那个杨教授的儿子给的戒指,甚至还想要和他走,真是不自爱;第五点 她在重新遇见方木的时候,居然质问他 自己在吃苦的时候他在哪,一副方木欠她很多的样子,甚至在方木家里还抽烟喝酒一副社会青年小屌丝的样子;第六点 她总是觉得身边的人都是情敌,就连小很多岁的邢璐都不放过,还跟方木说出那么难堪的话,还一门心思的想要去人家妈妈的医院里工作,真的是很难不让人讨厌;第七点 她对米楠的态度真是有够让人生气,在方木家里就给人脸色看,好像她就是女主人一样,在孤儿院更是说出那样伤人的话,还死不道歉,真是没教养,我很喜欢米楠,当米楠以为那句话哭的时候简直心疼到死,想要和她一起哭,想要狠狠的揍廖亚凡一顿; 第八点,就是她的名字 廖亚凡 个人很不喜欢亚这个字,尤其是女生的名字里的,所以名字不好听,人设不优秀,印象分为零,所有的一切就注定了这个人我不喜欢。 我在没有看到结局的时候特别生气,甚至还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 拒绝黄拒绝赌拒绝方木爱女主,这个女主指的就是廖亚凡,虽然我很不想承认她是女主,但是只是为了押韵而已。
我对于人设其实是很看重的,我甚至可以为了一个人放弃这本书,但幸好还有米楠这个超级喜欢的美女警察镇楼。当看到米楠和方木一起在车里吃饭的时候,看到她毫无顾忌的相信方木敢陪他一起坐车走的时候,看到在黑暗环境里还能时刻机警镇定的时候,看到最后方木为了一句自己爱的人而抓狂发疯,甚至是带了救护车来的时候,看到米楠一直不放弃方木求局长的时候,看到她问他们方木在哪的时候,看到最后米楠跑着想要见到方木但又不敢的时候,看到她如此熟悉方木的走路习惯的时候,我都会非常开心甚至想要欢呼,这才是爱人应该有的模样。真心觉得他们就应该在一起,所以对于结局真的是非常满意,该走的人走了,该留下的自然就是最合适的一对。
说了这么多,想说的还是这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书,至少那些专业知识,案情案件,故事情节都非常吸引人,所以看完之后更加期待电影版,希望峰峰有更出彩的表现。